1975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理论刊物发表文章
揭露某些人利用“经互会”损害别国主权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一九七五年八月一日电 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理论刊物《社会主义时代》今年第十二期刊登一篇文章,驳斥某些人在“经互会”内提出的种种损害别国主权的荒谬主张。
文章在谈到国际经济协作问题时说:“应当认为,某些经济学家所持有的关于‘经互会成员国经济结构相互适应’的论点是不适宜的。这种论点的含义是在一些国家集中搞一些部门,而在另一些国家搞另一些部门。”“实际上,‘适应’是重新拣起了为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进行辩解的陈旧观念。”“采纳这样的建议就等于从事实上取消了民族经济综合体和物质基础,实际上是取消了各国的独立和主权。”文章说:“一些国家在专业化问题上统治另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东西;较小的国家或较不发达的国家的从属性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典型现象。”
文章指出:“一些作者从假设的民族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出发,提出这样一种论点,即
‘国界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狭窄了’,它们会
‘限制’生产力的发展等等。”文章说:“民族经济和民族经济综合体在民族主权基础上的发展,与国际经济合作毫不冲突。”
文章指出,在专业著作中,有时提出这样的主张,即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合作的进程已达到形成和发展“经互会成员国统一国际经济综合体”或“国际生产综合体”、“国际区域综合体”的阶段。在这方面,有些作者把“国际综合体”理解为各国、各部门或各区域之间所建立的关系,以至于生产一个成品要由许多国家的不同部门参加,这些国家之间要“分摊不同的生产阶段”。文章说,众所周知,再生产是一个统一过程,“把再生产按部门和阶段‘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国家,就意味着割裂和摧毁一个在统一的国家计划内实现民族经济综合体的统一进程。”
文章说:“在关于形成‘经济综合体’的各种论点中,还有一种是形成经互会成员国‘国际农业工业综合体’的思想。这种论点是那种关于‘农业工业专业化’的陈旧理论的翻版。在上述条件下,一些国家可能会专门搞农业技术生产资料的生产,另一些国家专搞农业,第三部分国家则加工农产品。把这种论点用于实际,就等于搞散了在一些国家中正趋于完善的民族农业工业综合体。”
文章说,某些研究家要求“制定‘一个经互会成员国统一经济综合体发展的国际计划’,说这是什么‘社会主义大家庭所有国家的国际利益的体现’。但是,正如当代现实所指出的,生产和经济生活的民族条件,民族和民族国家,在现在和今后很长时期中,仍然是组织生产和国际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当民族经济综合体在‘国际生产综合体’和‘国际区域综合体’中已经变得残缺不全、失去了物质和经济基础时,哪里还有各国的主权和独立?”
文章说,“经互会成员国统一国际经济综合体”的信徒们从一个综合体就意味着一个统一领导这一前提出发,又抛出了“国家管理和计划体系相互接近”的建议。众所周知,每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体系是与社会主义的普遍性质和国民经济的具体特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不言而喻,只有本国的工人阶级政党和制宪机构才能根据既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来确定领导的形式和方法。
文章最后说,“社会主义经济合作的形式和方法应当与其内容和所依据的原则相符合;这些原则是:尊重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不干涉内政,互利和本着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进行同志般互助。”


第6版()
专栏:

欧安会的收场预示着欧洲局势更加动荡
西欧国家对第三阶段会议结果表示极大保留和警惕
一些中小国家强调维护主权独立和反对霸权主义
据新华社赫尔辛基一九七五年八月一日电 新华社记者报道:为期三天的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第三阶段会议,八月一日行礼如仪地在这里收场。三十五个与会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他们的代表各自发表了一通讲话,签署了长达一百二十页、约三万字的“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最后文件”。但是,无论从他们的讲话或签署的文件中,都看不到欧洲问题解决的前景,相反,却孕育着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更加剧烈的争夺,预示着欧洲局势的更加动荡。
欧安会经过两年多的讨价还价和激烈争吵,各方终于同意开个收场会,这主要是由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内外交困,需要在大力扩军备战的同时,继续玩弄假缓和的策略;同时,它们又都企图利用“欧安会”的文件,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各自目的服务。
会议发言表明,尽管有一个最后文件,但各国首脑对文件则是各作各的解释,特别是美苏两家更是各有各的打算,各唱各的调。
苏修头目勃列日涅夫在会上大唱“缓和”的催眠曲,吹嘘会议具有“历史意义”,是“缓和、加强欧洲和国际安全、发展互利合作过程中的关键的一环”等等。但是美国总统福特却强调,欧安会以后“决不可期望出现奇迹”,欧洲面临的挑战比其他地方都明显。他声称美国在欧洲有“重大利益”,“美国因此要充分参加欧洲的事务”,要继续保持美国同西欧国家的联盟。
西欧国家对会议结果表示了极大的保留和警惕。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说,欧安会通过的“文件本身并未给和平带来保证”。他指出,“巨大的军备努力仍在继续进行”。法国“必须保证它的独立的国防”,并“为它所属的(北大西洋)联盟的生存作出贡献”。西德总理施密特说,对会议结果“抱过高的直接的期望是错误的”。英国首相威尔逊强调西欧国家要“不断加强警惕,加强基于力量、基于团结的警惕”。
一些中小国家的首脑在发言中还强调了他们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的正义立场。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强调,国家不论大小,都应当能够维护它的独立和主权。他指出,目前在欧洲集中了历史上最庞大的军事力量,严重威胁着欧洲人民的安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强调说,“我们要求无条件地尊重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瑞士联邦主席皮埃尔·格拉贝尔认为,欧洲的“安全同在我们大陆上军事潜力的不断加强是不相容的”,因此,瑞士仍然急需要建立“能应付现代战争挑衅的国防”。马耳他副总理布蒂吉格说,地中海仍然是两个超级大国部署大量武器的地区之一。目前,这个地区爆发新的武装冲突的危险比任何时候都严重。他强调说,“地中海不安全,欧洲就不会安全。”
会议尚未结束,美苏之间新的一轮争夺在会上已经开始。它们对于会议签署的“最后文件”,各取所需,急忙作出损人利己的解释。勃列日涅夫在会上强调会议文件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必要的政治总结”,利用“边界不可侵犯”一条要西方国家承认东欧永远是苏联的势力范围。福特在会议前夕就已一再申明欧安会的“最后文件”既不是一项条约,也不是在法律上有约束力的文件,不会影响美国“支持”东欧国家的政策。
西德总理施密特也针对苏联的立场强调文件规定能够“和平地改变边界”,并重申西德的目的仍然是“根据自由的自决重新实现(德国的)统一”。英国首相威尔逊也说,“这次会议的最后文件不是一项条约,也不是一种和平安排。它不影响、也不能影响目前边界的地位,它一点也不影响、也不能影响四大国同柏林和整个德国有关的权利和责任”。
美国还要苏联切实执行文件中关于人员、思想“自由交流”的条款,以便向苏联、东欧渗透。而勃列日涅夫则强调苏联有权“建立自己的内部法律”,“谁都不应该企图”对别国“发号施令”。
在三天会议期间,各国首脑之间、特别是两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进行了频繁的会外活动。会上彬彬有礼,握手言欢;会外你争我夺,勾心斗角。据报道,福特同勃列日涅夫七月三十日和八月二日两次举行会谈,讨论了限制战略核武器、中欧裁军、中东和葡萄牙局势等问题。就在他们举行会谈的同时,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七月三十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再次警告苏联不要干涉葡萄牙。他说,“苏联不应当利用缓和来干预界线的我们这一边的麻烦。任何国家在葡萄牙的活动都将被认为是违反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的原则的字面规定和精神的。”
西方政界和报界许多人士认为,在这场闹剧中,人们听到的并不是和平的琴弦声。而召开这样任何实际问题都不能解决的会议,签署一纸模棱两可、矛盾百出的空文,将使已经很不安全的欧洲局势今后变得更加危险。


第6版()
专栏:

科威特和突尼斯报纸评欧安会
没有地中海安全就不可能实现欧洲安全
据新华社科威特一九七五年七月三十日电 科威特《舆论报》三十日就欧安会的召开发表文章说:“克里姆林宫参加这次会议有其政治和战略目的。”
文章指出:“象苏联这样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在世界各大洋都有海军舰队活动的超级大国,是一个惯于干涉别国政策和把它的观点强加于人的国家。”
科威特《祖国报》说:“帝国主义国家已在欧洲和地中海增加它们的军事活动。它们在地中海的军事存在构成了对欧洲的威胁。”“只要地中海特别是东地中海不安全,就根本不可能实现欧洲安全。”
据新华社突尼斯一九七五年八月一日电 突尼斯《新闻报》八月一日就“欧安会”首脑会议发表社论指出,由于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欧洲事实上是最紧张的地区,是虚假的“缓和”。
社论说:“两天来,人们在注视着赫尔辛基”,“但是,人们不能否认令人不快的现实。在世界上,尤其是在欧洲,依然存在的战争策源地都是神经痛点,都有可能发生事故。”
社论说:“地中海的景象明显地表明,选择和平远远不足以实现和平。大国不仅没有限制冲突,反而去助长冲突。它们借口保护自己的利益,在扩大影响和加剧冲突,为寻求
‘平衡’而加剧军备竞赛,因此人们谈论的缓和使我们感到惶惶不安和产生许多疑虑。”


第6版()
专栏:

西线风急云骤
新华社记者述评
勃列日涅夫集团近来正借“欧安会”收场的机会,大作其欧洲“缓和”文章。然而,他们“缓和”、“安全”的调子唱得越响,苏美两家在欧洲的霸权角逐却愈演愈烈。西线风急云骤,战争因素在增长,这就是欧洲今天面临的严酷现实。
人们记得,一九七二年,当“欧安会”敲起开场锣鼓的时候,苏修曾经预言这个会议有可能给欧洲局势带来什么“转折点”。现在“欧安会”这出戏已经收场,苏联报刊不免又抓住这个机会,大吹大擂一番。七月二十一日的《消息报》宣传“欧安会”开幕以后几年来欧洲走过的道路是从“‘冷战’战壕到合作的道路”。塔斯社则要人们相信“欧安会”第二阶段会议的“结果确认了欧洲……紧张局势的缓和过程变得不可逆转的决心”,“全欧会议的使命是要开创欧洲史上新的和平的一页”,如此等等。
苏美在欧洲的争夺,特别是苏修对欧洲的扩张主义威胁,是欧洲局势长期紧张不安的根源。“欧安会”开会几年来,苏美两家究竟是跳出“‘冷战’战壕”,去拥抱“合作”,还是双方的战壕越挖越深,加剧了争夺的规模和步伐呢?空话不能骗人。这个问题只能让欧洲客观存在的现实来作出回答。
欧洲一直是苏美在全球争霸中的战略重点。最近几年欧洲局势发展中一个引人注意的趋势是,这两个超级大国都在进一步从各方面加强各自在欧洲的部署,以巩固自己在这里的争霸地位。苏联兵力的四分之三原来就放在欧洲。为了强化它在同美国角逐中的地位,苏修从一九七二年以来一方面以每年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速度继续增加苏联在欧洲的军事力量,同时指挥它控制下的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加紧扩充军备,拧紧同苏联“军事一体化”的螺丝钉。另一方面,苏修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步骤,力图在假“缓和”烟幕的掩护下,瓦解大西洋联盟,破坏西欧联合,以削弱和排挤美国在欧洲的势力。美国过去由于泥足深陷印度支那,一度给了苏修在欧洲渗透、扩张以可乘之机。最近几年,美帝被迫从越南战争逐步“脱身”。于是,华盛顿就接连采取措施,把更大的注意力转向欧洲。今年五月,美帝在印度支那的军事卷入彻底失败并被迫收缩它在这一地区的战线以后,美国总统福特、国务卿基辛格、国防部长施莱辛格等相继赶往西欧,参加北约首脑会议和国防部长会议,在政治和军事上作了一系列部署。在北约首脑会议上,福特提出“六项首要任务”,重申大西洋联盟仍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它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一种强有力的和可靠的防务”。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在施莱辛格的推动下则规定了北约防务计划的“指导方针”,提出“长期防务概念”,以对付苏联的“挑战”。华盛顿毫不讳言,美国仍在进行的全球战略调整,目的在于确保欧洲,加强它同苏联在欧洲及其侧翼的争夺。
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步步进逼,另一个重整旗鼓,急起直追。这样,苏美两家在欧洲的争夺便更加激化了。
中欧一向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直接对峙的心脏地区。为了加强这一线的军事优势和进攻能力,一九七二年以来苏联既加强了从苏联西部向西欧前沿支援的后备能力,又向中欧地区大量增兵,在那里增建了新的空降部队。驻东欧的苏军也进行了装备更新,以战术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加强其军事进攻手段。据西方报刊透露,从一九七一年秋到今年年初三年多一点时间内,苏联部署在中欧地区的兵力已增加了十万多人。和七十年代初相比,目前苏联在中欧部署的战术核弹头数目和苏联师的炮兵实力各增加了一倍。用于进攻作战的手段——坦克、装甲运送车等装甲兵器的增加特别引人注目。苏联和华约集团在中欧的军事演习,也愈来愈频繁,规模愈来愈大。
欧洲南北两翼这几年更是动荡不安,危机四伏。这里是由欧洲南北海上进出大西洋的战略通道,是两霸进击欧洲腹地的必争之地,也是美国和北约欧洲防线上的薄弱环节。几年来,苏联竭力利用美国在这一线的弱点,展开备战和扩张活动,企图从侧翼迂回包抄西欧。
苏联最大的海军基地设在科拉半岛,虎视北欧。苏联海军在北欧的演习和活动范围,近几年已逐步从挪威海和波罗的海两个方向推进到大西洋通道深处。它原来在这里集中了十多个师的兵力、近千架飞机和苏联两支最大的舰队——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一九七二年以后,又在这里增建了两支舰队。一支是和某些华约成员国合组的波罗的海联合舰队;一支是活动在丹麦北部附近海域的苏联常驻巡逻舰队,这支新舰队常年在这一带巡弋,监视进出波罗的海的北约舰只。
南欧一向被认为是西欧的软腹部。苏联同美国在这一带争夺得更加尖锐。为了实现对欧洲南翼的扩张,苏修这几年来大大扩充了苏联在地中海的海军实力,同美国第六舰队分庭抗礼,作为它对南欧地区进行渗透扩张的盾牌。巴尔干半岛是苏联长期以来企图猎取的目标。一九七三年十月中东战争后,苏修对巴尔干的野心更加暴露,千方百计想在这里攫取“军事通道”和港口,并对这个地区某些国家大搞颠覆和渗透活动。去年七月塞浦路斯发生军事政变。苏修又利用这个机会同美国展开争夺战,想染指东地中海这个战略要地。它同时利用北约南翼出现的裂痕,力图在土耳其、希腊同美国和北约的关系中打入楔子。在意大利、葡萄牙等国,苏修也在加紧培植亲苏修势力,寻找立足点,以削弱、排挤美国和北约集团。
面对苏修对西欧咄咄逼人的军事扩张和政治颠覆,美国也摆开阵势,加强在欧洲同苏联的争夺。今年二月,美国国防部长施莱辛格向美国国会提出的
“国防报告”就直言不讳地承认,美苏一旦发生战争,欧洲将是双方一决雌雄的主要战场。因此,五角大楼要求美国的军事部署应以欧洲为主战场展开。根据这一战略蓝图,几年来美国在欧洲既加强了核力量,又特别重视常规军事力量的发展;既与苏联针锋相对,加紧了“对美国利益最关紧要”的中欧地区的战争准备,又在欧洲南北两翼对苏修展开反击。据报道,一九七四年,美国驻欧洲陆军航空兵的飞机已从几年前的二百架增为八百五十架。美国现有的八个“长矛”导弹营,已有六个调往中欧,还有两个装甲旅在今明两年内要增派到西德。驻中欧美军的装备也在紧张地进行更新。在欧洲南北两翼,美国和北约的海军实力也加强了。它们在欧洲周围各海域频繁进行以登陆和抗登陆、封锁海口、对苏联舰队进行拦截等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演习,力图在海上对苏修实行层层围堵。最近,华盛顿又决定把“一定数量”的“海神式”导弹核潜艇和美国最新、最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尼米兹号”派往欧洲战区。多年来主要部署在太平洋区域的美国大部分海军陆战队,也将转移到西线,以加强西欧阵地。与此同时,美国正在努力修补它在欧洲南翼的阵地,加强在这个地区同苏修的角逐。美国总统最近的南欧之行,就是一个信号。
正当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南北两翼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今年四月苏联举行了一次全球性大规模海军演习,出动了二百多艘海面舰只和大量潜艇,耀武扬威。这次演习突出地把北欧、南欧各海域和西欧沿海的大西洋海域作为演习重点,演习以截断美国欧洲之间和欧洲南北两翼到大西洋之间的海上通道为主要目标展开。这在美国和西欧国家引起了震动。于是,美国立即在这些地区组织了一系列海军演习,进行对抗。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人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本质,而不能被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从当前欧洲形势的现实图景中,人们哪里能看得出什么“紧张局势的缓和变得不可逆转”的影子呢?如果说“欧安会”开场以来苏美在欧洲的争夺越发“变得不可逆转”,岂不是更切合实际么?
事实说明,苏美在欧洲争夺的激烈程度和它们进行战争准备的劲头,在“欧安会”开始筹备以来的几年中,不是减少了,而是更紧张、更疯狂了。在这场你死我活的争斗中,苏联总是采取进攻的态势,美国更多地是被动招架。然而,恰恰是这个采取进攻态势的苏联对“欧安会”表示得特别热心,对“缓和”、“安全”叫卖得特别起劲。这难道不足以发人深省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