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河北省农业科学工作者坚持科研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方针
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
新华社石家庄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电 河北省农业科学工作者坚持科研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方针,深入农村,积极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由于根治海河和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河北省的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水利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河北省农业科学工作者纷纷来到生产第一线,和广大群众一起,围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革耕作制度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全省目前已有十九个农业科研单位约三百多名专业科技人员长期驻在农村,共建立了二百七十五个科研基点。这些科研基点又和附近有关的公社、大队广泛联系,建立了一千多个科研网点。在这些星罗棋布的科研基点上,广大农业科学工作者和当地基层干部、知识青年、农民技术员一起,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共同开展科学实验,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有九十八项已在全省广泛推广,对全省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河北省是我国重要产棉区之一。过去这里种棉花多是一年一熟。棉农吃粮大都依靠国家供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邯郸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一九六九年开始,派科技人员驻在成安县商城公社何横城大队,和贫下中农一起研究棉花和小麦套种栽培技术。一九七四年何横城大队获得平均亩产皮棉一百六十二斤的好收成,同时,粮食亩产达到二千零三十六斤。何横城大队粮棉大幅度增产的经验在全省推广后,今年河北省八百万亩棉田,已有三分之一实行棉麦间作。
文化大革命以前,河北省土地复种面积比较少。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蓬勃开展,目前全省二种二收、三种三收的面积已经达到四千多万亩,相当全省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为配合耕作改制,全省农业科研部门共培育和引进、鉴定了八十多个优良品种。现在全省主要农作物的良种面积已经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许多农业科学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以后,既向有实践经验的群众学习,又向群众传播科学知识。他们深切地感到,农业科学研究只有和生产相结合,和群众相结合,才能显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河北省农作物研究所科研人员李东辉一九七四年和其他科技人员一起来到定县,对群众培育的每亩密植到十万株、亩产千斤的“杨村谷”作了专门的试验和研究。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使他认识到,他过去认为叶面积不能超过土地的四倍,即谷子密植每亩不能超过四万株的老框框是可以突破的。以后,他又到十几个县的六十多个大队去和群众交流经验,并从作物的生理生态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谷子高产的经验,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


第4版()
专栏:

结合生产实践进行科学研究
祁阳县官山坪农业科学服务站的科研人员,既注意学习群众中丰富的生产经验,又热情地向群众传授科学知识,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新华社长沙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电 湖南省祁阳县官山坪农业科学服务站的科研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与贫下中农相结合,开展科学实验活动,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官山坪农业科学服务站的科研人员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锻炼,焕发了革命精神。他们坚持深入农村,深入群众,结合生产实践,进行科学研究。这个服务站的科研人员在开展科学实验中,把搞好当前粮食高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一九七三年以来,他们就如何解决水稻持续增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在研究如何降低水稻空壳率的过程中,他们到衡阳地区的八个县、市调查,了解到水稻空壳率高是由于缺少钾肥。针对这个问题,他们先后在祁阳、祁东两个县的十一个点上和群众一起在不同土质、不同品种的水稻田里,一共做了七十八次施钾肥的试验。结果,施钾肥田里的稻谷比没有施钾肥田里的稻谷空壳少,产量普遍提高,其中百分之六十四的试验田增产在一成以上。科研人员根据试验结果,向湖南省和衡阳地区农业部门提出了推广建议和技术措施,目前已在全省许多地方推广。
官山坪农业科学服务站的科研人员多数是研究土壤、肥料的。为了适应农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他们打破专业界限,在搞好本专业的科学实验的同时,积极学习其他农业科学知识。这个站的负责人刘更另,过去是专门研究土壤的。现在,他除了从事自己的专业研究以外,还刻苦钻研肥料使用、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去年六月,官山坪大队花屋院生产队有一块棉花田发生了黄叶枯病,棉花叶子发黄,枯萎脱落。对于这种病,一时找不到防治办法。刘更另知道以后,便同这个生产队的棉花管理员一起进行实地观察,多次找有经验的老农座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翻阅有关资料,发现这种病症与土壤缺少某种肥料有关。随后,他同棉花管理员在这块棉田里做了铁、钾、镁、锰、锌等五种肥料的对比试验。三天后,施钾肥的棉株叶子已经转青,施其他肥的棉株叶子依然枯黄。根据这一情况,棉花管理员就在这块棉田里普遍喷施了硫酸钾、氯化钾肥料,及时消灭了黄叶枯病。近两年来,这个服务站的科研人员,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制定了治山治水、改良土壤、综合防治病虫害、繁殖良种、发展茶叶生产和养猪事业等十三项科研计划,现在有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官山坪农业科学服务站的科研人员在开展科学实验过程中,既注意学习群众中丰富的生产经验,又热情地向群众传授科学知识和外地的先进经验。他们采取定期举办学习班,到政治夜校上农业科学知识课,同大队、生产队技术人员一起搞试验等方法,为所在地的社、队培训了许多农民技术员,有力地促进了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


第4版()
专栏:

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组织的科技服务队积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人、农民科技队伍。这是副研究员陈励在海南岛儋县南丰公社农场向社员介绍油棕人工授粉技术。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李先念副总理会见科威特国新任驻华大使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五日讯 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今天晚上会见了科威特国新任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阿布—哈桑。
会见时在座的,有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朱传贤、西亚北非司副司长程远行。


第4版()
专栏:

郭沫若副委员长会见黑田寿男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五日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今天上午会见日本日中友好协会(正统)中央本部会长黑田寿男,同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会见时在座的有张雨、王廷芳等。


第4版()
专栏:

乔冠华外长会见冰岛外交部秘书长索尔斯坦松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五日讯 外交部长乔冠华今天下午会见了冰岛共和国外交部秘书长索尔斯坦松,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会见时在座的有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梁上苑等。
索尔斯坦松一行将于近日离开北京前往上海、苏州等地继续访问,然后回国。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海运代表团到京
由运输部海运局副局长布鲁伊尔率领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海运代表团一行六人,二十四日到达北京。代表团是前来谈判两国政府海运协定的。前往机场迎接的有我国交通部水运局副局长董华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格尔德·贝伦东克等。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罗马尼亚旅行五团离京回国
由团长格林·杨率领的罗马尼亚旅行五团结束了对我国的参观访问,二十五日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旅行团在我国期间,访问了北京、杭州、上海、旅大、沈阳、鞍山等地。旅行团是八月二日到达我国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负责人程之平曾会见并宴请了他们。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日本棒垒球代表团离京回国
以后藤淳为团长、山川纯为副团长、村冈久平为秘书长的日本棒垒球代表团结束了对我国的友好访问,二十五日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日本朋友在我国期间,先后访问了上海、西安和北京。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张潭清离京去波兹南
参加一九七五年波兰波兹南消费品国际博览会的中国馆馆长张潭清,八月二十二日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波兹南。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第三届全运会划船比赛在武汉举行
新华社武汉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电 第三届全运会划船比赛于八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在武汉举行。
这次比赛有赛艇、皮艇、划艇三个项目。来自解放军、黑龙江、浙江、广东、上海、湖北的六个代表队,共二百多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他们大部分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平均年龄十九岁,最小的只有十四岁。他们精神焕发,朝气蓬勃,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广东代表队自建队以来,坚持在大风大浪里锻炼,注意身体素质、技术和整体配合的训练,在这次比赛中,技术发挥比较全面,取得了十四个单项比赛中的八项冠军。解放军代表队是今年五月才组建的一个新队,运动员们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
在这次比赛中,人们高兴地看到一大批青少年选手的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提高很快。解放军队的吴国端,学习划艇才几个月,在男子单人划艇决赛中,他发扬人民解放军勇猛、顽强的战斗风格,敢冲敢拚,获得第一名。获得女子单人皮艇第一名的广东选手李洁英,胸怀为祖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勤学苦练,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各代表队在比赛中还注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胜不骄,败不馁,做到比赛一次,总结一次,提高一步,使这次划船比赛获得圆满成功。
获得男子组赛艇、皮艇、划艇八个单项比赛第一名的是:二千米单人赛艇,张杞昌(广东);二千米双人赛艇,广东;二千米四人赛艇,广东;二千米八人赛艇,广东;一千米单人皮艇,谢金洲(湖北);一千米双人皮艇,湖北;一千米单人划艇,吴国端(解放军);一千米双人划艇,广东。
获得女子组赛艇、皮艇六个单项比赛第一名的是:一千米单人赛艇,吴育伟(上海);一千米双人赛艇,上海;一千米四人赛艇,湖北;一千米八人赛艇,广东;五百米单人皮艇,李洁英
(广东);五百米双人皮艇,广东。


第4版()
专栏:

北京来的“庄稼汉”
——记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人员吴纪的事迹
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人员吴纪的事迹,在豫东沙河两岸传诵着,人们赞扬他是北京来的“庄稼汉”,科学种田的有心人。
一九七三年三月,身挎背包肩扛农具的共产党员吴纪,满怀革命热情,来到沈丘县莲池公社范营大队。他目睹一派千军万马闹春耕的动人景象,回忆起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那是一九七二年的八月,范营大队老贫农韩泽方,背着干粮,行程三百里,找到吴纪当时所在的中国农林科学院“五·七”科技服务组,商议科学种庄稼的法子。韩泽方向吴纪讲述了范营人多地少,按老法子种田产量上不去,不能向国家多作贡献,心里愧得慌。后来试种了十八亩杂交高粱,长势很好,谁知道却是“母秫秫”,不结籽,社员只得把它铲除去沤肥料。韩泽方最后说:“大伙派我来,是想叫您帮俺在科学种田上出把力!”老贫农的一席话,是对科技战线上修正主义路线的深刻批判,使吴纪心潮翻滚。他想,农村多么需要科学种田,贫下中农找上门来了!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人员,如果不把知识献给农村,那就是最大的失职!在中国农林科学院的支持下,吴纪决定来这里插队锻炼,搞农业科学研究。
一踏进范营大队,贫下中农就象对待亲人一样,热情地欢迎他。公社党委书记在革命烈士墓前,对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老贫农请他吃忆苦饭,向他诉说旧社会范营贫下中农的苦难家史;队干部和社员主动地向他介绍近几年来农村的巨大变化。这一场场深刻的教育,使吴纪方向更明,斗志更坚。他满怀深情地在决心书上写道:“阶级的深情党的恩,终生难忘记在心。沿着五·七金光大道走,甘把一切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
吴纪来到范营大队的当天下午,就卷起裤腿,打起赤脚,拿着自带的农具,和贫下中农一道下地干活。在劳动中他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严格地要求自己,自觉地同怕苦怕累思想作斗争。前年三伏天大旱,吴纪和贫农社员韩高升主动承担了村东高岗上一块玉米地的抗旱任务。他们从小坑塘里提水,一人一天挑八十担,往返近百里。到了第三天,吴纪的肩压肿了,腰也疼得直不起来。韩高升心疼地说:“这后半晌咱不能再干了,得回去歇歇。”当他把吴纪拉回家后,自己却一人偷偷地干了起来。吴纪出来一看,感到很脸红。他夺过韩高升肩上的担子,咬紧牙关,挺起腰杆,又大干起来。这天晚上,吴纪重温了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决心更好地向贫下中农学习,坚持在刻苦磨练中前进。他与韩高升大干六天,挑干了那个小坑塘里的水,浇灌岗上六亩玉米地,夺得了亩产超千斤的丰收。
吴纪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干社会主义的劲头越来越大。去年,在夏收夏种的紧张日子里,他早上三、四点钟就起床,晚上七、八点钟才收工。哪里艰苦,哪里活儿重,他就到哪里去战斗,一身泥水一身汗地干在前。贫下中农劝他歇歇,他总是乐呵呵地说:“眼下是虎口夺粮季节,哪能歇得住啊!”贫下中农称赞说:“老吴不怕苦和累,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
吴纪来到农村后,坚持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一面读书,一面对农村阶级斗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积极配合大队党支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秋收大忙之后,围绕着分配问题,正是资本主义倾向容易抬头的时候。他利用休息时间,走东家串西家,找社员谈心,一起学习党的政策,学习大寨精神,与队里干部、青年、妇女一起举办学习班,出大批判专栏,批判刘少奇、林彪一伙宣扬的“三自一包”、“分光吃净”的谬论。队里政治工作搞得热气腾腾,党的分配政策很好地得到了落实。不久前,有少数社员干活只追求数量,不讲质量。吴纪就在政治夜校里,辅导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他对大家说:“我们是人民公社社员,要做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模范,千万不能让工分牵着鼻子走!”大家都表示要学习大寨贫下中农的革命精神,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
范营人多地少,每人只合八分地。在这样的地方,怎样开辟高产的新路?吴纪带着这个问题,与贫下中农一起组成“三结合”队伍,进行科学实验。他们先后试验成功了“两杂”(杂交玉米、杂交高粱)育苗、“大苗移栽”的先进技术,创造了“清棵、蹲苗、憋根、封土、灌水、催根”的“十二字育苗法”,变一年一熟制或二年三熟制为一年两熟、三熟、四熟制。当地群众总结说:“两杂”育苗办法好,“大苗移栽”腾茬早,一亩能顶几亩用,一年三熟产量高!
在那育苗移栽的日日夜夜,吴纪白天蹲在秧田里精心操作,仔细观察;晚上坐在老贫农的床头,虚心学习他们种田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玉米、高粱授粉季节,吴纪光着脊梁钻在闷热的庄稼棵里,从早到晚不离开。热汗浸得裤子能拧下水,上身被玉米叶划破道道小血口,他都不顾及。为了详细观察移栽玉米、高粱的生长过程,他一连四十天吃住在田野,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吃口干馍。艰苦的劳动使他明显地消瘦了,体重减轻了十几斤,但他却尝到了获取科学实验胜利果实的甘甜。
范营大队的科学实验结果表明:在二百一十六亩五分地里,玉米、高粱一年“两熟”,亩产低的一千四百六十五斤,高的二千四百八十五斤。三亩二分地里一年“三熟”,第一熟小麦亩产七百零七斤,第二熟玉米亩产一千零七十斤,第三熟高粱亩产一千零五斤,合计全年亩产二千七百八十二斤。四亩地里一年“四熟”的两粮两菜,全年亩产粮食二千一百七十六斤,蔬菜一万一千三百斤。这一成功的试验,引起了省内外的重视。
吴纪决心以更加充沛的革命精神,继续在农村摔磨滚打,为大办社会主义农业做出新的贡献!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