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
——记华北制药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办企业的事迹
华北制药厂是一座以生产抗菌素为主的大型联合企业。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这个厂的广大工人和干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办企业的方针,使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今天的华北制药厂,已经等于建厂初期的十二个厂,而且产品品种增加,质量提高,消耗下降。破“生产到顶”思想,坚持不断革命
生产水平与原设计能力相比,已经提高了很多,今后还能不能沿着多快好省的道路继续前进?这个问题在华北制药厂的一部分干部和工人中,看法并不一致。
今年年初,在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鼓舞下,这个厂广大职工豪迈地提出:“为了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物质基础,我们要在新的一年里,保证生产持续跃进,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作出新贡献。”但是,也有人认为,现在生产已经“到顶”,潜力已经“挖尽”,不要说再发展,能“稳住这个高水平”也就不错了。厂党委认为,这场争论,是关系到能不能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贯彻执行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大问题。为了用事实教育大家,他们引导广大职工回顾本厂历史,摆了这样几件事:
建厂初期,这个厂的广大职工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搞技术革新,调整了霉菌培养基配方的成分,投产第一年就实现了生产翻番。
一九六五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推动下,产量达到了设计能力的三倍多。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蓬勃开展的一九六六年,产量又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到设计能力的五倍多。
一○六车间,各项生产指标在一九七二年就达到了先进水平,但是在批林整风运动的推动下,他们大搞技术革新,不到一年就闯出了用化学合成消沫剂代替玉米油的新路子,大大降低了消耗,其中折粮单耗比原来减少了百分之五十多。
“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通过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原来思想比较保守的同志认识到,生产水平提高了,还可以继续发展。但是,个别人还有一种说法:过去的事实,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以后虽然能够继续增产,但是只能慢,不会快。广大工人和干部站得高,眼界宽,他们令人信服地指出:跟我们自己过去比,现在的生产水平确实很高了;但是跟别人比,我们的差距还不小。就是在本厂,各车间之间也有不少差距。如果各车间抗菌素的发酵单位都提高到本厂先进车间的水平,光这一项,就可以使现在的产量比设计能力增产几倍。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步步深入,一支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干部、技术队伍正在成长起来,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
经过这场讨论,原来对持续跃进信心不足的人,改变了看法,他们说:“工艺定型、生产到顶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过程中,广大工人和干部,把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当作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反修防修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使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抗菌素发酵车间自己动手改革了发酵设备,使年产量又增长了百分之十七,相当于新建一个小型抗菌素工厂。象这样的先进班组和革新项目,在各车间都不断涌现。今年上半年,全厂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超半”,年初工人们提出的豪迈誓言,已经变成现实。
破“崇洋”思想,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一个社会主义企业,怎样做到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华北制药厂根据自己十七年来走过的道路,坚定地回答:要多快好省,就要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
有人总认为,人家踏出了路子,我跟着走,这既稳妥、可靠,又不会走弯路。华北制药厂的广大工人和干部认为,同样是学习别人的经验,但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照搬照抄,亦步亦趋地爬行;一种是坚持自力更生,走自己工业化的道路,但不排除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既要借鉴,更要创新,独立自主地发展工业。他们采取的就是后一种态度。
按外国设计,这个厂抗菌素发酵使用的一种培养基需要进口。工人和技术人员提出用自产的原料来代替。有人一听就反对,说这是外国成熟工艺,不进口除非不搞这个产品。广大职工与这种“崇洋”思想作了坚决斗争,他们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引下,树雄心,立壮志,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获得成功,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还使发酵单位有了大幅度提高。
国外设计的链霉素提炼工艺,设备多,周期长,质量低,操作繁琐重复,职工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对它进行了大胆的改造,缩短了工艺,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都有了显著提高,并把节省下来的设备,用于新产品的生产,发展了生产,增加了品种。
选育生产抗菌素用的菌种,过去被看作是尖端技术,靠少数人在实验室里进行,不能适应生产大步前进的需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全厂成立了二十多个“三结合”育种小组,形成了专业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群众育种活动,很快选育出了十几个高产优质的良种,不仅提高了老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生产出了争光霉素、正定霉素等新产品。
这些生动的事实,使广大职工开阔了眼界,进一步看到了自力更生的威力,大长了革命志气,更加坚定了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信心。他们不断对原设备和工艺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革新、改造、挖潜项目就有一千多项。这些项目形成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全厂原设计能力的六倍。职工们说:“只有自力更生闯新路,才能多快好省迈大步。”
这个厂的职工还深深体会到,要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不仅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而且也不能不问主观和客观条件如何,轻易伸手向上,只有树立自己动手的思想,才能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对比了这样两个事例:一九七二年,根据生产需要,厂里决定回收草酸。由于设备向上要,施工靠外包,等吃现成饭,结果拖了时间,耗费了资金,没等正式投产,这个项目就被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淘汰了。一九七四年下半年,厂里又决定从废液中回收抗菌素。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职工们自己动手,修旧利废,因陋就简,艰苦奋斗,干了四十天,就投入了生产,每年为国家创造财富上百万元,还可回收十多吨抗菌素。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职工们深有体会地说:“越等时间越晚,越靠腰杆子越软,越要志气越短。这样,不仅不能多快好省,还会腐蚀我们的思想,丢掉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思想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要多快好省,必须自力更生。”
目前,这个厂的广大职工,在学理论促生产的热潮中,正在继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在工艺、设备和技术方面,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技术革新,不断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扩大生产能力。广大职工坚持学理论,抓路线,想长远,促当前,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要有这么一种拚命精神
——福建长泰县合成氨厂生产突飞猛进
福建省长泰县合成氨厂是全国化工战线上“工业学大庆”的一面红旗。这个厂从一九七一年建成投产以来,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一九七四年,生产水平超过设计能力一倍。今年上半年,化肥产量又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十五。同时,生产成本比建厂初期降低了一半。
长泰合成氨厂原设计是用无烟块煤做合成氨生产原料。因为交通不便,投产不久,原料供不应求,眼看就有“断炊”停机的危险。面对这个问题,工人群众提出:“我们要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省内有粉煤,我们应该立足本省,试验用煤粉制成碳化煤球,代替无烟块煤作原料。”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这样做,他们说:“我们厂设计就是烧块煤,反正上级会给原料!”是等还是改?两种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为了统一大家的思想,党支部组织职工学习了毛主席有关的指示,并回顾了建厂时所走过的道路。
一九七○年六月,根据县委的指示,二百多名工人、干部在龙津溪畔兴建一座小化肥厂。当时,工作、生活条件都很差。然而,工人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没有宿舍,自己搭草棚住;没有蔬菜,大家吃咸菜。建厂需要大量石料,他们到荆棘丛生的山上去采。三年的建厂任务,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建成投产了。
通过学习和回忆厂史,大家深切地感到:搞社会主义建设,就要有一种拚命精神,不能有半点依赖思想。于是,开始了碳化煤球的试验。试验一开始,遇到了缺少碳化罐的困难。工人们说: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克服它!干部、群众立即动手干起来。为了造出合适的碳化罐盖,他们苦干了二十多天,打烂了四十多根大木锤。第一次进行碳化煤球的试验,由于煤球硬度不够,失败了。他们毫不气馁,派人到兄弟厂参观学习,回厂后继续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生产了第一罐碳化煤球。接着又搞了三个碳化罐,制造出大量煤球,使用效果超过天然块煤。
去年年初,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干部、群众斗志更加高昂,大家经过讨论,提出了新的战斗计划:奋战一九七四年,由“三、三、三”跃到“六、六、六”,就是三千吨的造气炉,造出六千吨氨的原料气;供应三千吨氨的原料煤,生产出六千吨的氨;三千吨的设备,经过革新、挖潜,达到六千吨的生产水平。
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就在大家讨论如何改革旧设备的时候,有人提出:要使设备适应生产的需要,应该向上级要两台大压缩机。工人们坚决反对。他们说:如果伸手要新的设备,国家需要花大量的资金,既不符合自力更生的精神,也会丢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老传统。我们应该大搞技术革新,挖掘现有设备的增产潜力。党支部集中了工人的正确意见,把问题交给群众讨论,引导大家批判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大家说:“我们是工人阶级,就要有工人阶级的志气;我们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人,就要有主人翁的态度。自力更生,坚决打好改革设备这一仗。”
战斗打响后,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一面生产,一面搞技术革新,昼夜不停地轮班干。在改革旧设备的过程中,工人群众首先给小氨厂的心脏压缩机“开刀”。他们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走访设计和制造单位,鉴定投产三年多来压缩机的运转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改造了第一台压缩机,经过两个多月的观察,运转正常。紧接着他们又把其它四台压缩机加转加压,扩大缸径,使每台压缩机由原来的设计日产量两吨半增加到三吨八。造气炉原来的离心鼓风机比较小,空速慢,发气量小。工人、技术人员主动承担任务,自己动手干了七天七夜,成功地造出一台大型鼓风机,大大提高了气化效率,降低了煤耗,促进了生产。
长泰合成氨厂建厂只有五年时间,就做出了这样优异的成绩,关键是他们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他们总结了一条经验:“领导过得硬,群众劲更足。”
一九七三年,工人同志为了探索气化特性,反复进行了调整石灰和粉煤比例的试验。由于缺乏经验,试验没有成功,不仅气化率没有提高,而且降了下来。这时候,个别同志有些灰心。是停下来还是继续干?大家急切地等待着领导的意见。在这紧要关头,党支部委员、原料车间领导小组组长张鸿斌,一面鼓励大家振奋精神,一面带领群众先后压制出十多种不同灰煤比例的煤球,找出了合理的配方,提高了煤球质量,为多产化肥创造了条件。党支部委员、合成氨车间工作组长李运河,为了摸索碳化煤球造气的规律,他同工人同志一起,日夜奋战在高温炉旁,细心地观察从煤球制作到造气的整个生产过程,积累了两万多个原始数据,然后全面进行技术测定和科学分析,找到了提高气化率的好办法。
这个厂的领导干部,不仅在生产中过得硬,更重要的,是他们思想过得硬,作风过得硬。群众赞扬说:“领导要求大家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了;领导要求群众不干的,首先自己不干。”党支部委员中,没有一个搞生活特殊化,没有一个浮在上面,他们把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紧密连在一起,自觉地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同群众打成一片,勤勤恳恳,苦干实干。党支部副书记、青年干部陈映亮,人称“好后生”,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党支部书记肖戴铨,患有严重胃溃疡病。他经常把药带在身边,坚持深入车间,调查研究,参加劳动。工人们常说:“有这样好的带头人,我们合成氨厂一定能办得更好!”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福建省长泰县合成氨厂狠抓革命,猛促生产,今年又提前两个月完成上半年化肥生产计划。这是大批化肥正在装车外运。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产品质量必须合格
吉林省汪清县柴油机厂主要生产农用柴油机。以前,由于受“利润挂帅”等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的影响,这个厂一度缺乏必要的产品质量检验制度,因而在生产二十四马力支农柴油机时,出厂了一些不合格的产品,造成一定的损失。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广大职工进一步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端正了办企业的方向。他们把生产每一件产品,都提高到多快好省地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巩固工农联盟的高度来认识。厂党总支发动广大工人群众,积极参加企业管理,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建立和健全了产品质量检验制度,实行群众检验和专业检验相结合。在各个车间,普遍加强了岗位责任制,人人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产品不合格坚决不出厂。为了共同把好质量关,专业检验人员纷纷深入生产第一线,和工人群众一起劳动,边干边进行技术指导,进一步密切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小件车间生产的五十八种零件,合格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现在,这个厂生产的2105型柴油机,质量标准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


第2版()
专栏:

把好质量关
太原重型机器厂铸铁车间铜活组工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正确对待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在努力提高产量的同时,注意严格把好质量关。
铜铸件的质量很难掌握。一是铜铸机牌号复杂,铸造性能差别大;二是加工要求严格,稍有偏差,便要报废;三是不象铸铁件和铸钢件那样可以焊焊补补,出现缺陷,基本上没法补救。面对这种种困难,铜活组的同志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努力掌握提高各种牌号熔炼质量的规律。有些铸件,工艺上没有一定的规格要求,他们不怕麻烦不怕累,积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保证了产品质量。在生产成批产品时,他们坚持先搞试验,质量合格后,再投入生产。
为了把好质量关,铜活组根据工艺要求,建立了必要的生产管理制度,对工艺有意见,及时给技术单位提出,共同商量解决。在生产过程中,他们严格坚持“三不浇、四检查”的原则,即砂模不干不浇,尺寸不符合标准不浇,铜水不合格不浇;查工艺,查图纸,查木模,查冶铁。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制度,有力地保证了铜铸件质量不断提高。一九七三年四季度以来,这个组的月平均废品率,已降低到百分之四点六,大大低于铜铸件厂质量考核指标。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编后

建立和健全质量检验制度
汪清县柴油机厂、太原重型机器厂铸铁车间铜活组的职工,把饱满的革命热情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在努力增加产品数量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使产品质量日益提高,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企业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高度责任感。
毛主席早就指出:“一切产品,不但求数量多,而且求质量好”。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的统一。我们既不能只顾数量,忽视质量,又不能离开数量,单纯去搞质量。应当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既要努力增加生产,又要十分注意产品的质量。为了保证质量,必须建立和健全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把群众检验和专业检验结合起来。在建立制度和执行制度时,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广大职工的革命责任心,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汪清县柴油机厂等单位发动群众把好质量关的做法,值得提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