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夏访古运河
——杭嘉湖平原早稻丰收见闻
古老的运河,象一条闪闪发光的银练,纵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夏收时节,我们由古运河进入浙江省境内的第一个县——嘉兴县南下,只见沿河两岸人民公社的广阔田野里,稻浪翻滚,谷穗金黄。社员们满怀丰收喜悦,正头顶烈日,挥镰抢收。在密如蛛网的河、浜、湖、荡里,一条条运输农船,白天把电动打稻机打下来的谷子运往晒谷场;入夜,人们摇碎满河星,满船歌声地把最好的稻谷送往国家粮站。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古运河沿岸的人民,又迎来了一个早稻丰收年。
古运河在浙江境内,长达一百零五公里,流经嘉兴、桐乡、德清、余杭、杭州等五个县、市。今年,这五个县、市的早稻普遍好于去年,平均亩产都比去年增产二十斤以上,不少社队早稻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一)
古运河两岸的五个县、市,是杭嘉湖平原上的一条排水走廊,地势低洼,历史上易涝易旱。解放前,一九三一年,这里出现了大涝灾,庄稼颗粒无收;一九三四年,这里又发生了大旱灾,根据当时史料记载:“数十万灾黎,奔波于烈日火伞中,挣扎于焦土枯禾下。”那时,由于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只顾搜刮民财,不兴修水利,致使历史上曾给人民以舟楫灌溉之利的古老运河,河道淤塞,河岸坍塌,旱不能灌,涝无法排。但是,如今情况不同了。在我们沿着运河访问的日子里,当地负责同志告诉我们,今天古运河两岸的连年丰收,是因为这条古老的运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获得了新生,它又在为人民造福方面发挥了作用。
解放以后,这里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打响了改造古运河的战斗。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每年冬春,运河两岸五个县、市,都有数十万男女社员建设古老的运河。他们对运河流域水系全面考察,通盘治理。在西部山区,如果把目前即将完工的赋石村水库计算在内,蓄水一亿方以上的水库就有三座,其它中小型水库更不可胜数;为了拦住西部洪水,开凿了一条大型导流河道,引水入太湖,基本上免除了运河两岸的洪水威胁;对运河本身以及注入运河的大小河道,也进行了全面整治。目前,沿河人民基本上完成了对古运河的改造。我们在古运河流经的五个县、市访问,只见河渠如织,纵横相通,高渠引水,低渠泄洪,实现了排灌自如。
素有“锅底”之称的桐乡县义马公社众安大队,过去易旱易涝,农业生产很不稳定。一九七○年,这个大队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今春为止,投工二十六万多个,搬掉横埂、地墩二百多处,运土二十九万多方,硬是把海拔二点九米的田块,普遍加高到海拔三点四米;此外,建筑排灌渠道三十四条,使全大队面貌彻底改观。去年,这个大队全年粮食平均亩产超过了两千斤;今年的早稻,社员群众满怀信心地告诉我们,平均亩产将达到一千二百斤。
(二)
在古运河两岸,我们每到一地,干部和社员都说:“今年的早稻丰收,是我们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抓路线,促生产的结果!”
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的时候,正值桐乡县晚村公社坝桥大队早稻种植十分紧张的时刻。化肥少,低温多雨,是摆在早稻生产面前的突出困难。少数社员看到这些困难,对能否搞好早稻生产产生了怀疑;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人,便乘机鼓动弃农外出搞副业单干。面对这种情况,大队党支部组织社员在政治夜校里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经过学习和批判,刹住了资本主义歪风邪气,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社员为革命搞好早稻生产的积极性。为了战胜低温多雨造成的烂秧现象,社员们反复播了七批秧,保证了早稻全苗;同时广辟肥源,解决了肥料不足的困难。今年,这个大队的早稻平均亩产一季可望超过一千斤。
坝桥大队的生动事例,是古运河两岸五个县、市农村社队以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作指导,抓革命,促生产,夺取早稻丰收的一个缩影。这样的社队很多。德清县千秋公社历来粮食产量低。问题不在于这里是一片黄土丘陵,而在于这里一些生产大队的干部领导生产没有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今年,在早稻生产刚刚开始的时候,公社党委书记于才法就背着行李,住到了一直后进的千秋大队,与这个大队的干部、社员一块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一块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通过学习革命理论,提高了干部、社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推动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全大队圆满地完成了早稻种植计划。这个大队的经验在全公社推广以后,使千秋公社从后进单位一跃成为先进公社。今年这个公社的早稻平均亩产比去年增加四十斤。
(三)
“为革命夺高产”,是古运河两岸人民提出的响亮的战斗口号。今年,古运河两岸早稻生产中的突出矛盾是肥料缺乏。余杭县良渚公社为了夺取丰收,去冬今春,出动三百多条农船,在公社范围内的三百多口塘、七十多条港里,摆开了积肥战场,使全公社平均每亩田施河泥二百担。各地还充分利用水面,放养绿萍、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绿肥植物,同时养猪和饲养湖羊的事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使肥料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在为革命夺高产的活动中,桐乡县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广泛地开展了农业科学实验,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个县有二十九个公社,每个公社都有科学实验场,一些重点大队也办起了科学实验场;每个生产队都有“一组三田”,即:科学实验小组和种子田、高产试验田、对比田。由于科学实验网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今年这个县的早稻生产,可望一季亩产上《纲要》。一九七一年,在这个县的乌镇公社,出现了一项水稻栽培技术的重要革新。我国石油战线上一位年过六十的老同志——吴匡同志,因病退休回到这里,他与贫下中农相结合,试验成功了水稻种植的一种新方法——“饼肥草纸种稻”,它使水稻生产上种、收、管三个环节中的第一个环节,在操作上基本上改变了原貌,免去了拔秧、插秧、耘田等工序,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驼背几千年”的局面。桐乡县农业局技术员杨成禹与吴匡密切配合,和贫下中农一起,又培育出了一种与“饼肥草纸种稻”相适应的水稻新品种。这种品种比当地采用的最早熟的水稻品种还要早熟三、四天,并且适于密植,米粒长,千粒重高,抗台风,不落粒。一九七三年与一九七四年试种,亩产八百二十四斤到一千斤,今年种植的这种品种的早稻,实打结果,平均亩产八百四十八斤。这种品种与“饼肥草纸种稻”方法配合,为争季节、夺高产闯出了新门路,深受广大社员的欢迎。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贺江两岸稻谷香
夏收时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贺县,到处展现一派丰收景象。贺江两岸,稻谷飘香,广大干部、社员正在挥镰收割。今年贺县的早造,在战胜前期低温阴雨和后期严重病虫害之后,夺得了丰收。早造总产量比去年同期增产近一成,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群众高兴地说:今年早造丰收,是县委带领我们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丰硕成果。
今年,贺县县委从布置春耕生产开始,就组织县、社、大队层层举办干部理论学习班,并总结推广了信都公社福桥大队独松生产队学大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农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经验。县委领导成员还分头到九个公社、十八个大队作调查。通过典型调查,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用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教育农民,引导农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而更加坚定了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在早稻生产期间,贺县县委领导成员理论联系实际,亲自带领九百五十五名县、社干部,分别深入到全县七十个大队蹲点,和群众一起学习理论,一起开展革命大批判,一起劳动。县委领导成员亲自实践、具体指导,有效地解决了早造生产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出现了许多领导作风革命化的动人故事。
今年早稻插秧以后,贺县遇到了少见的长期低温阴雨天气,施下的肥料,随水流失,许多田的禾苗由于缺肥,显得又黄又瘦。在鹅塘公社凤田大队蹲点劳动的县委副书记吴喜修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挨家挨户地向社员请教,多次召开干部、社员座谈会,发动群众出谋献策,寻找在低温阴雨情况下施好肥的办法。他还和三结合科研小组一起,选了几亩禾苗生长较差的三类田,进行一系列的施肥试验。开始,他们根据施颗粒肥的方法,把肥料制成颗粒状施下田里,但由于雨水多,田水常流不息,肥料大部分未被禾根吸收,就被水冲走。接着,又用其他办法试验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吴喜修继续向老农请教,大胆实践。白天,他和社员们一起劳动,一起研究;晚上翻阅资料,苦苦思索,彻夜不眠。人累瘦了,眼睛熬红了,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施肥方法。这种方法,先把氨水、磷肥、土杂肥等按一定比例加以沤制,施用时加适量水搅拌,搓成象鸡蛋大小的“粪团”,每四兜禾苗中间放一团,再用脚踩进田泥里去。这样施下的肥料,不仅水冲不走,而且埋得深,便于禾根吸收,缺肥黄瘦的禾苗很快就返青了。县委及时推广了凤田大队深施肥的经验,对全县各社、队战胜长期低温阴雨起到了很大作用。凤田大队第十五生产队有一片名叫“九亩洞”的稻田,地势低洼,下
雨常受淹,历年亩产只有二百斤左右。今年采用深施肥的方法,加上其他一些科学种田的措施,早造获得了大增产,亩产达到五百一十斤,比往年同期翻了一番。
病虫害对贺县早稻生产危害很大。为了掌握除虫灭病的主动权,蹲点的县委领导成员,和群众一起研究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对早稻生产为害较大的三化螟,活动、交尾、产卵一般是在晚上进行。有的县委领导同志和生产队“三结合”科研小组的成员一道,夜守试验田,细心观察记录下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认识和掌握了这种虫害的活动规律。今年早造虽然病虫害比以往任何一年都严重,但由于县委情况明,决心大,指挥全县集中力量打了三次除虫灭病的人民战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去冬今春,贺县计划造田造地二万九千亩。一些干部受小农经济思想和懦夫懒汉世界观的束缚,只想小打小闹,修修补补,对完成造田造地任务信心不足。在桂岭公社英民大队蹲点的县委书记冯振华,向一位老贫农请教这个问题。老贫农对他说:“过去田地、荒山、河滩都是地主的,我们贫下中农世世代代想造田造地只是梦想。今天共产党、毛主席把山河田地全交给我们治理,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方向,有人民公社的巨大威力,有群众的支持,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老贫农的一番话,使冯振华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他想,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只要我们做到象大寨、昔阳的干部那样,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带头大干苦干拚命干,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群众前进,就能重新安排贺县山河,加速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步伐。英民大队第十八生产队紧靠桂岭江,有一片七分卵石三分沙的河滩,地势平坦,是造田造地的好地方。前几年,这个队的社员几次提出要把这片河滩开发成田,但队干部看到困难多,不敢迈大步,一直开发不成。去冬的一天,县委书记冯振华拿起锄头,肩挑畚箕,同大队党支部书记和蹲点干部,来到桂岭江边的乱石滩上,打响了开发河滩的第一炮。他们拉绳划线,搬石刨沙,挑土铺田,奋战了大半天,造出了一块约三分面积的“样板田”。县委书记带头大干,带动了干部、社员。当天下午,十八生产队男女老幼齐上阵,日夜苦干,奋战十多天,砌起了一条长四百米、宽六米、高三点六米的防洪大石堤,挑走了成千方沙、石,从两里外担来了九千多担好土,硬是在这片河滩上,造出了三十五亩平展展高质量的农田。今春,冯振华又和这个队的干部、社员苦战十天,修筑了两条引水沟渠,使这一大片新开田插上了早稻,获得了亩产五百四十九斤的高产成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县委书记和县委其他领导成员带头大干的模范行动、英民十八队变河滩造良田的事迹,象春风吹遍了全县。广大干部受到了很大鼓舞,他们抓紧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振奋起革命精神。各级干部纷纷带头上山下田,全县集中了十七万农业劳动力,加上机关、厂矿、部队、学校大力支援,奋战一个冬春,共造田造地六万六千多亩,等于这个县过去十三年造田造地的总和。今年全县扩大早稻种植面积两万多亩,为夺取丰收打下了基础。
新华社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学理论 抓路线 大搞草原基本建设
昭乌达盟、阿拉善左旗畜牧业丰收
据新华社沈阳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一日电 辽宁省昭乌达盟牧区各族人民和干部,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战胜严重干旱,夺得畜牧业丰收。到六月底,全盟牲畜总头数比去年同期总增百分之十七点四,纯增百分之二点九,超额完成畜产品交售计划,是历史上畜牧业生产情况最好的一年。
昭乌达盟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是国内有名的天然牧场之一。可是去年以来这里大旱,旱情最重的阿鲁科尔沁等旗连续二十一个月没有下一场透雨,有些草场出现河水断流、牧草枯萎的现象,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但是这个盟的广大牧民和干部没有被重灾吓倒,他们进一步开展学大寨运动,掀起学理论,抓路线,抗灾夺丰收的热潮。阿鲁科尔沁旗和巴林右旗,派出三百多名干部,常年蹲在牧区各社队,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带领群众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联系实际,批判修正主义,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宣传革命人民团结抗灾的巨大威力,坚持“人定胜天”的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和批判,广大牧民、干部不信“天命”干革命,决心战胜干旱夺丰收。
昭乌达盟各旗(县)在抗灾斗争中,都把草原建设作为重点,搞了大量的牧业基本建设。全盟封育草场的面积,今年发展到三百四十万亩,人工种草和青贮饲料种植面积都有显著增加,还打了上千眼的新井。牧业基本建设抓得越好,牧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越强,夺取丰收就越有保障。
据新华社银川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一日电 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广大干部和社员,学理论、抓路线,夺得畜牧业丰收。据六月底统计,今年全旗繁殖成活仔畜三十三万头,纯增牲畜十四万头,总增率和纯增率分别达到百分之二十七点三和百分之十四点一。品种选育改良工作有所发展,牲畜质量进一步提高。
阿拉善左旗是宁夏边境地区一个纯牧业旗。这里沙多风大,雨水稀少,十年九旱,自然条件较差,畜牧业生产发展不快。近几年来,这个旗的广大蒙、汉、回族干部和社员群众,在各级党组织带领下,深入开展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反复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学习党在牧区的方针政策和大寨、昔阳的经验,并紧密联系本旗牧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深入批判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认真总结畜牧业生产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激发了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顶烈日,冒风雪,大搞草原基本建设。到今年上半年,全旗通过修水库、打机井、挖渠道、铺水管,建立起八万多亩饲草饲料生产基地,开发无水草场近四万平方公里,广大牧民还用拉丝网、打围墙、挖壕沟等方法,封湖、封沟、封滩育草,改良了牧场,提高了牧草产量。草原建设的发展,使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始扭转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第2版()
专栏:

科学研究同生产实践相结合
中国农林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科研取得可喜成果
据新华社成都电 设在重庆郊区的中国农林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几年来在资源调查、品种选育、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治以及柑桔贮藏等方面,获得十多项重要的科研成果,为发展我国柑桔生产作出了贡献。
脐橙是柑桔的一个优良品种,果实无核,味美可口,但常常是开花多,结果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柑桔研究所从一九七○年开始在三十多个协作点里展开了研究,终于找到一种可以防止脐橙落果的植物激素,使产量成倍增加。现在,这项科研成果已运用到生产中去,使脐橙这个品种在不少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在有些地区的柑桔园中,黑刺粉虱一度是柑桔生产的一个严重威胁。如何扑灭这种虫害?柑桔研究所经过一年的深入调查,发现有一种刺粉虱黑蜂,是消灭黑刺粉虱的天敌。他们带着这种蜂种,到黑刺粉虱危害严重的奉节县红旗大队进行试验,用人工放养刺粉虱黑蜂的方法,在一年之内就基本上扑灭了这种虫害。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柑桔研究所针对柑桔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且把专业队伍的研究同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2版()
专栏:

有了小水电 粮棉大增产
平山县自力更生建成六十八座小水电站
“有了小水电,山村换新天,机器隆隆响,粮棉大增产。”这是河北省平山县人民赞扬小型水电站的话。
自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平山县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先后建成了山区小型水力发电站六十八座,装机容量共达一千五百多瓩。去冬今春少雪无雨,但由于小水电事业的蓬勃发展,平山县人民展开了有力的抗旱斗争,使二十多万亩冬小麦获得了丰收。
目前,平山县全县五十二个人民公社、七百一十个生产大队都通了电。在西部山区建立了九十八眼使用电力抽水浇地的机井和七十七座电力扬水站,扩大了水浇地面积八千三百多亩。有的公社和大队实现了机灌、渠灌双配套,旱地变水田,低产变高产,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两熟,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一九七四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量由文化大革命前一九六五年的三百九十斤增长到六百八十三斤。小水电还大大促进了“五小工业”的发展,大队办起了米面加工厂,公社办起了有线广播站、农具修造厂,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