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农业科学实验的一支生力军
——江苏省扬州地区组织下乡知识青年开展农业科学实验的调查
扬州地区组织下乡知识青年开展农业科学实验的调查,用许多事实告诉我们:组织知识青年开展农业科学实验,是发挥他们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的积极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促进下乡知识青年扎根农村干革命,逐步缩小三大差别,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有着重大的意义。 ——编 者
江苏省扬州地区六万多名下乡知识青年中,有一万六千多人,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同当地干部和贫下中农一起,建立了一千八百四十多个“三结合”的农业科学实验小组,广泛开展农业科学实验活动。几年来,他们进行了改土、育种、农用微生物、病虫测报、气象预报、农机具改革等项科学实验,为普及和推广农业新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充 分 信 任
组织下乡知识青年开展农业科学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开始,有些思想保守的人说:“知识青年抄抄写写还可以,让他们参加科学实验,是‘高粱秆子作扁担——担当不起’。”有的人则认为:“下乡知识青年总不能长期呆在农村,让他们搞科学实验咋会安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共扬州地委组织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科学实验方面的一系列论述,深入批判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帮助大家提高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自觉性。同时,用事实教育大家,端正思想认识。
高邮县城东公社高谢大队沿河生产队知识青年小组,从一九六七年以来,先后引进了几十个水稻、三麦良种,进行试种、繁育和提纯复壮,使全公社实现了良种化,还向附近六个县的兄弟单位提供各种稻、麦良种三十多万斤。他们所在的生产队,粮食平均亩产连续七年过千斤,成为本公社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繁育良种的基地。
泰县洪林公社农技站知识青年小组,为了进行生物灭虫,在有关干部和贫下中农的帮助下,经过近一年的刻苦钻研,采用蓖麻蚕与樗蚕杂交产卵的办法寄生蜂种,制作了简易恒温箱,成功地孵育出赤眼蜂。一九七四年,他们已向周围社、队供应蜂种,取得防治棉铃虫的良好效果。他们所在的农技站,棉铃虫发生率下降到百分之十五,每亩棉田治虫费用从二元下降到三角,夺得了亩产皮棉二百零五斤的高产纪录。
兴化县红星公社陈元大队知识青年小组,在贫下中农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实践,创造了地窖式“温床”,把水浮莲、水葫芦由冬保变冬繁,解决了水浮莲、水葫芦在冬季难以繁殖的问题,为所在大队增殖了大量的绿肥和饲料。一九七三年,这个大队粮食亩产过了《纲要》,一九七四年跨过千斤。如今,这个大队已成为全公社“三水一萍”的供应基地。
通过总结知识青年坚持开展农业科学实验活动大有作为的先进典型,人们清楚地看到:农业要大幅度增产,不搞科学实验不行;青年“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是农业科学实验的一支生力军。
扬州地区各级党组织,为了切实加强对农业科学实验工作的领导,先后在高邮、宝应、仪征、邗江等县召开经验交流会,广泛建立了有知识青年参加的
“三结合”的科学实验小组,并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基地。几年来,各县、社为知识青年举办科学技术训练班共一千三百多期,培训六万多人次;农业、科研等有关部门,向知识青年赠送农业科技书籍五万多册、仪器六百一十件,从各方面热情地给予大力支持。
正 确 引 导
为了引导知识青年在农业科学实验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扬州地区各级党组织注意做到:
一、帮助知识青年克服资产阶级名利思想,坚持为革命搞科学实验的正确方向。仪征县大仪公社五·七农场,有几个下乡知识青年,一开始就搞高粱、芦苇与水稻的远缘杂交,想“一鸣惊人”,结果一无所获。贫下中农批评了他们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思想,鼓励他们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进,使这几个青年受到很大教育。从此,他们自觉地把改造当地的白土田,作为科研的主攻方向,对这种土壤反复进行化验分析,证实白土田严重缺磷,采取了深施磷肥和有机肥的办法,使白土岗甩掉了低产帽子,为大面积改造白土田提供了经验。
二、引导知识青年向贫下中农学习,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有些知识青年由于受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影响,在农业科学实验中,容易出现“闭门造车”,单纯啃书本、找资料的倾向。因此,必须引导知识青年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宝应县夏集公社杜巷大队下乡知识青年胡俊,开始搞气象哨时,成天钻书本。一天,他看到天边乌云翻滚,雷声隆隆,就通知社员们赶快抢场。几个在场的老贫农说:“乌头风,白头雨,今天就刮一阵风,不会下雨”。果然一阵风过后,太阳出来了。这件事,对小胡触动很大,使他认识到要搞好天气测报,不光要向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向有实践经验的贫下中农学习。从此,他虚心向群众求教,几年来共收集看天谚语五百多条。现在,他已经能比较准确地预报当地天气,群众称赞他是“小管天”。
三、鼓励知识青年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因陋就简搞科研。高邮县知识青年徐志荣,在党组织的支持和鼓励下,克服缺乏设备、资金、技术等困难,自力更生,因陋就简,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地搞出了半导体光电日照计。这一成果在全国群众科学实验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后,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邗江县知识青年陈家澍、朱小松、倪根祥,自己设计、制造了一台“数字式粮温巡回遥测仪”,能自动报告仓库里粮食温度的高低,对安全保管粮食起了很好的作用。
四、在知识青年取得一些科研成果的时候,要教育他们继续前进;在知识青年遇到挫折的时候,要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邗江县红旗大队农具厂知识青年农机具改革小组,几次改制电犁没有效果,引起一些议论,想打“退堂鼓”。大队党支部及时教育干部和群众,热情支持他们,并鼓励知识青年继续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坚持把实验搞下去。在工人同志的帮助下,他们改制电犁终于成功了。几年来,这个小组搞了十多项农机具改革,改进和生产了电磨、风谷机、轴流水泵、打浆机、割晒机等近百台农业机械。他们所在的大队,基本上实现了收割、脱粒、排灌、饲料粉碎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几 点 好 处
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相结合,广泛开展农业科学实验,意义重大,好处很多。
一、有利于破除干部和群众中的保守思想,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宝应县子英河公社有些社员,开始不大相信菌肥的作用。知识青年微生物小组通过在三个生产队搞施用菌肥实验,让他们亲眼看到菌肥不仅肥效高,具有改良土壤、抵抗病害的优点,而且制造简便、成本低廉。这些社员解放了思想以后,积极配合知识青年发展菌肥生产。
随着农业科学实验的深入开展,打破了许多因循守旧的种田习惯。过去有些只相信老品种的人,现在成了“育种迷”;过去迷信虫是天生不可治的人,现在成了科学治虫的“行家”。广大干部和群众赞扬说:知识青年把文化科学知识带到农村,是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播种机”。
二、有利于较快地造就一支贫下中农自己的农业科学技术队伍。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一起搞科研,做到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群众,不脱离本社队。贫下中农向知识青年传授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知识青年帮助贫下中农提高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加速了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的进程,有利于破除那种把科学技术当作“商品”和“待价而沽”的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支扎根于群众之中的农业科学技术队伍迅速成长起来。现在,扬州地区已建立了一支有知识青年参加的十五万多人的农业科学技术队伍。
三、有利于加强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有些知识青年原先认为“种田是个力气活,没有啥奥妙”,觉得在农村“无用武之地”。通过参加科学实验,他们认识到农业生产是一门非常丰富的科学,深切地感到在农村知识不够用,越干越有意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自觉性越来越高。
扬州地区的广大知识青年们,看到自己亲手培育的良种结出丰硕的果实,更加热爱农村,更加热爱贫下中农。他们决心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科学种田创新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把坚持乡村的革命进行到底!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北京部队某部五连发扬我军做群众工作的光荣传统
帮助下乡知识青年搞好业余阅读
北京部队某部五连党支部,发扬我军做群众工作的光荣传统,积极协助驻地党组织,帮助下乡知识青年搞好业余阅读,使知识青年在农村茁壮成长。
五连党支部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对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有深远意义的伟大事业,是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战略措施。因此,他们一直把协助驻地党组织做好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当作自己应尽的责任。有一段时间,五连党支部发现有的知识青年阅读一些浸透着封、资、修毒素的坏书。经过调查,原来是队里的一个坏分子,利用知识青年爱看书、肯学习的特点,趁机送给他们一些坏书,妄图把青年们引向邪路。这件事,引起了五连党支部的警惕。他们认为:在对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上,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十分激烈。无产阶级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拍手叫好,而一小撮阶级敌人则恨之入骨,必然要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用地主资产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来毒害知识青年。认识提高以后,五连党支部积极协助驻地党组织帮助知识青年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并向他们赠送了许多有关政治、文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帮助他们建起了图书室,引导他们开展业余阅读活动。
为了使知识青年的业余阅读活动健康开展,五连党支部协助驻地党组织加强了对这一工作的领导,采取了三条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以及知识青年的思想实际,确定业余阅读的内容。二是采取典型引路、交流学习心得等方法,引导知识青年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从革命书籍中吸取教益。五连还让连队中业余阅读搞得比较好的同志,经常给知识青年谈体会,军民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三是在业余阅读中,组织知识青年开展学英雄、找差距的活动,引导他们联系思想实际,认真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坚持乡村干革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斗争中做出贡献。
在五连干部、战士的帮助下,驻地的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开展业余阅读活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决心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努力战斗。知识青年姚玉华是个干部子女。有段时间,她感到在农村整天和土坷垃打交道,没有多大出息,思想波动。开展业余阅读活动以来,在大队党支部和五连干部、战士的引导下,她反复学习了侯隽和钟志明等同志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铁心务农的先进事迹,阅读了有关知识青年扎根农村干革命的书籍,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多次向大队党支部表示,要立志当一辈子新农民。在劳动中,她脏活重活抢着干,刻苦进行磨练。前不久,姚玉华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临猗县新华书店热情支持新生事物
积极为下乡知识青年供应革命图书
山西省临猗县新华书店的职工,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积极为下乡知识青年供应革命图书,促进了知识青年的理论学习,丰富了知识青年的文化生活。
近几年来,先后有两千多名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知识青年,来临猗县插队落户,受到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的热烈欢迎。而一小撮阶级敌人,却千方百计地用各种卑鄙手段,其中包括用黄色图书,来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县新华书店的职工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阶级斗争的伟大教导,深入批判林彪诬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的反动谬论,提高了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他们决心搞好对下乡知识青年的图书供应,以实际行动支持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认识提高以后,书店职工把图书供应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全县新设立了五个图书供应点,配备了五名思想好、热情高、干劲大的发行员,分片包干,具体负责全县九十二个知识青年小组的图书供应工作。他们经常深入到每个知识青年小组,了解知识青年的思想状况、业余爱好等。然后,他们根据知识青年的实际需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办法,及时供应革命图书。一年多来,他们有计划地给下乡知识青年供应了革命图书一万六千七百多册。
这个县的广大知识青年通过看书学习,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积极发挥作用。阎家庄公社西陈翟大队下乡知识青年洪彩淑,在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教育下,通过学习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光辉著作,阅读其它有关歌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书籍,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自觉地克服过去那种认为拿锄头没出息的错误思想,决心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后来,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大队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嵋阳公社白堂大队下乡知识青年王树熏,阅读了《小麦丰产经验》、《植物栽培》等书以后,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坚持大搞农业科学实验,培育成功了小麦良种“白堂一号”,亩产达八百多斤,为发展小麦生产做出了贡献。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苗寨女教师
一九七四年一月,罗正芬初中毕业以后,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主动要求到偏僻的苗族山区——贵州省榕江县计划公社污略大队插队落户。
下乡不久的一天,大队党支部书记潘老温找罗正芬谈心,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我们这里全是苗族,旧社会祖祖辈辈都是睁眼瞎。解放后,广大贫下中农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做了主人。可是,由于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文化仍然很落后。今天,党和毛主席把你送到我们山区,你就当我们苗寨的教师吧!”罗正芬听了很受感动,当即表示:“虽然我缺乏教学经验,但是我有决心当好民校教师,边干边学,把党给我的文化知识,教给自己的阶级弟妹。”
对罗正芬担任民校教师,苗族的贫下中农热烈欢迎,但也有个别思想保守的社员说:“一个姑娘家,还能办成事!”有的人受孔老二“男尊女卑”谬论的影响,不愿送女孩子上学。怎么办?挨家挨户动员吧,大多数人家特别是妇女不懂汉话;有的小孩看到她的装束,也不愿意接近。这时候,大队党支部和公社党委的领导同志,及时帮助罗正芬,鼓励她坚持好好干。党组织的关怀,苗族贫下中农的期望,给了罗正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她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从思想感情和实际行动上,尽可能同苗族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她买来染料,把衣服染成苗族姑娘衣服的颜色,以便接近苗族群众和小孩。为了更好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她一面耐心地为已报名上学的小孩上好课,一面抽出时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平时,她跟群众学苗话,听贫下中农讲家史,还和社员们一道开展革命大批判。在不长的时间里,罗正芬学会了常用的苗话。她积极找苗族贫下中农谈心,动员他们送子女上学。很快,全大队百分之八十九的学龄儿童都上了学。
“勤俭办学,处处为苗族贫下中农着想。”罗正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民办小学缺少教学用具,她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做。她和队委会、学生家长商量,组织学生上山打柴卖,解决学校的经费问题。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不但为学生提供了部分学杂费,也使他们受到劳动教育。
罗正芬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她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紧紧依靠群众,使民办小学越办越好。为了坚持走毛主席指引的五·七道路,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批林批孔运动,学习革命理论,开展革命大批判。她还向生产队要了一块田,作为学生们学农的基地。为了方便孩子们入学,不影响他们参加家务劳动,她根据不同情况,把学生分成早、中、晚三个班。这样做,深受苗族贫下中农的欢迎。
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罗正芬进一步提高了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自觉性。她决心扎根苗寨干革命,满腔热忱育新人,把青春献给苗族山区的教育事业。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公社团结大队充分发挥知识青年在农业学大寨中的作用。这是大队科研小组成员和知识青年一起,观察油菜生长的情况。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