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县委领导班子要坚强有力
——湖南安乡县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一条重要经验
近几年来,安乡县一直走在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前列。这个四十多万人口的县,以平均每年完成一千五百多万土石方的速度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使百分之八十的耕地达到旱涝保收的水平。一九七四年,粮食平均亩产一千一百一十一斤,皮棉亩产一百四十二斤,多种经营也有很大发展。对国家贡献不断增加,一九七四年交售粮食二亿零三百万斤,比解放初期的粮食年产量还多三千六百万斤,交售棉花十二万四千担,相当于一九六五年总产量的两倍。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中,安乡县委认识到,建设一个敢于斗争、敢于负责的县委领导班子,是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党的政策的保证,是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关键。
敢 于 负 责 敢 于 斗 争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安乡县排除了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开展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但是,开始全县农业生产前进的步伐并不快,主要是因为县委领导班子中有的同志“怕”字当头,缩手缩脚。有的看到资本主义倾向,不敢大张旗鼓发动群众批判,说什么“明显的阶级敌人好斗,人民内部矛盾难搞”。有的碰到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不敢去抓,怕人说自己“穿新鞋走老路”。个别人与不正之风有些牵连,抓工作腰杆不硬,处于“口软不敢讲,手软不敢抓”的状态。
为什么怕这怕那呢?县委分析了这些同志的思想,认为他们“怕”字当头,实际上是“私”字作怪。县委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深刻领会在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县委的领导,首先是要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敢于抓阶级斗争;如果在大是大非面前缩手缩脚,就是放弃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就会影响全县几十万人民的切身利益。他们又深入层基,向两个敢于斗争、敢于负责的干部学习。安丰公社党委副书记李孝来、铁路湾大队党支部书记刘忠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主动接受群众的教育和监督。他们会上作检查,会后立即带领群众大批资本主义,大搞园田化建设,很快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农田基本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们的事迹,对县委成员教育很大。大家问自己:人民群众把权力交给了我们,我们怕这怕那,怎能做好工作呢!有的同志联系自己的思想检查说:“如果为了个人得失,不敢积极负责地为党为人民工作,这本身就是个大错误!”
接着,安乡县委又把贫下中农代表和一些基层干部,请到县里来,给县委提意见。群众说得很好,他们过去批评县委领导,是因为看到县委某些同志滋长了官气,脱离了群众,走偏了方向。县委同志很受教育:群众的批评是无私的,领导却抱着私心杂念,怕犯错误,怕挨批评,又怎能和群众心连心,带领群众干革命呢?他们破除了“私”字,丢掉了“怕”字,每年都进行两三次开门整风,不仅把贫下中农和基层干部请来帮助县委整风,还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批评意见。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作风:生产上出现问题,从思想、路线上找原因;下面出现问题,首先从领导班子中找原因。他们敢于负责,敢于斗争,遇事不怕牵连自己,而是先联系自己,有错首先检查,要求下面做的,自己首先做。比如,要求群众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先检查自己搞“非法协作”等错误行为;要求下面克服不正之风,先解决自己搞特殊化的问题;要求基层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二百天、三百天,首先保证自己实现一百天,他们说:没有县委的“一”,就没有公社、大队的“二”和“三”。总之,他们在解决全县问题的时候,首先注意解决县委领导本身的问题。干部和群众看到县委姿态高,有话敢说,有意见敢提,与县委不隔心。
安乡县委体会到,要克服“怕”字,还必须做到
“有底”。“有底”,就是要掌握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根据。县委为了解决“有底”的问题,突出地抓住了三件事:学理论,搞调查研究,改造世界观。几年来,县委一直坚持学习制度,常常带着问题到群众中去学习去调查,力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问题搞清楚。这样,县委的工作就越来越主动。群众反映说:县委的思想过得硬,全县的工作“喊(推)得动”。
心 想 全 局  争 做 贡 献
是心想全局,为国家多挑担子,为革命争做贡献,还是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自满自足,得过且过?这也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安乡县委的同志常说:“挑担子的人比走空路的人要快!”这是他们从实践中得来的体会。一九七二年,湖南大旱,省委提出了山区损失湖区补的号召。地处湖区的安乡县坚决响应号召,在全县范围内,讲路线,讲大局,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反复讨论“山区受灾,湖区怎么办”的问题。大家顾大局,挑重担,千方百计扩种晚稻和秋杂作物,争得了当年的大丰收,对国家作出了显著贡献,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当时,县委有的同志产生了“县小名气大,人少贡献多”的自满情绪,有的同志想的只是如何保持现状,保住荣誉就行了。结果,领导削弱,步子放慢,加上渍水为害,一九七三年粮食减了产。县委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争做贡献,越争觉悟越高,越争步子越大;反之,自骄自满,就会由骄变惰,由满变懒,变为很不得力的“懒班子”。
安乡县委从实践中还体会到:一个领导班子如果成为“懒班子”,就不可能强有力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其结果,不是少产几斤粮食,而是会迷失方向,走错道路。安康公社的事例,很说明问题。这个公社长期处于后进状态。一九七二年,公社党委教育干部和群众,树立雄心壮志,为国家多作贡献,革命、生产很快就上去了。可是,有些社队干部从此自满起来,不注意抓革命促生产。一九七四年春天,出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几乎队队烧砖出卖,喂养群鸭,放松了粮食生产。公社党委深入调查,发现有人吹歪风:安康吃饭没问题了,该抓钱了。为了鼓舞干部和群众的斗志,公社党委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争取“户产万斤(粮),人交千斤(粮)”的口号,领导大家反骄破满,狠抓阶级斗争,狠批资本主义倾向,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把劳力集中起来抓粮食生产,同时兼顾正当的多种经营。这一年,农业大丰收,向国家贡献粮食一千八百万斤,不少队超额完成了“户产万斤,人交千斤”的计划。
安乡县委总结了安康公社的经验教训,要求从县到生产队的各级领导班子牢固地树立为国家多做贡献的思想,全县出现了一个大干社会主义的生动局面。
研究新问题 支持新事物
安乡县委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中,还体会到,领导要坚强有力,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着的情况,这就要求认真研究新问题,热情扶植新事物。
这个县有个铁路湾大队。他们苦战三年,使四千多亩耕地实现了园田化。怎么看铁路湾的变化?县委有的同志以为,铁路湾只不过是多栽了几株树,多开了几条沟,多平了几丘田。县委主要领导成员却看到了这是湖区的新事物,在那里召开了县委全体会议,分析铁路湾大队的新经验。大家认识到这是改变湖区小生产传统耕作习惯的一次革命:园田化的实现,为湖区推广三熟制,发展多种经营,加速农业机械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湖区发展生产的正确方向。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学习铁路湾的决定,号召加速园田化的建设。几年时间里,全县建设了近三十万亩高标准园田,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粮食生产大幅度上升。
全县人民称赞县委这件事抓得准,抓得有力。县委也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抓得准,抓得有力,就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时刻不脱离群众,和广大群众心贴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就是要把县委领导的积极性和群众中蕴藏着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结合起来,拧成一股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
从此,安乡县委更加注意旗帜鲜明地支持新生事物。安金公社五一大队各个生产队的集体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悬殊较大。一九七二年,住在全大队最富的十二队的党支部书记郑祖禄,毅然把家搬到了最穷的四队,帮助他们改变面貌。当时,有人说:“雀儿只往旺处飞,哪有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郑祖禄往“糠箩里”跳,第一年就使四队大增产,使社员们增加了收入。可是,郑祖禄家收入比上年减少三百多元。有人说他划不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不是为钱,而是为革命。我家少了,大家多了,国家多了,更划得来!”
县委大力宣传了郑祖禄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干部学习他的这种共产主义精神。县委并把抓后进队的转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带头下去蹲点,带动了全县七百多名干部到后进队去蹲点,四百八十七名大队支委和党员到穷队去落户。他们首先从抓路线教育入手,帮助后进队整顿领导班子,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全县到处传颂着“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的先进事迹。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内,全县四十九个后进大队、六百多个后进生产队,都程度不同地改变了面貌,对全县革命和生产的平衡发展,起了显著作用。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勤俭办沼气
山东临朐县七贤公社吕家庙大队党支部,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群众办沼气的指示,奋战两个月,修建沼气池一百多个,使全大队三分之一的社员户用上了沼气。
这个大队党支部在一九七三年,学习了四川大办沼气的经验,提出要在本队办沼气的问题。当时,有人怀疑说:“人家四川天气热,咱这里气候冷,产不出气来怎么办?”有人吹起了冷风:“办沼气是瞎胡闹,劳民伤财不顶用。”这个大队的干部不怕冷讽热嘲,开始办沼气试验。共青团员王乐富在党支部的支持下,用氨水坛子成功地进行了试验,证明在当地办沼气是完全可能的。接着,他们又在大队院内建成了一个十四立方米的沼气池,生产沼气供给大队队部和合作医疗站烧水、煮针和照明,每天节约煤炭二十多斤。人们看了很高兴。可是,建这样一个沼气池,用了二百多个工日,造价高达二百六十多元。社员们说:“办沼气好是好,庄户人家办不了。”就这样,沼气一直没有推广开。
今年春天,大队党支部组织社员群众,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群众办沼气的指示,把办沼气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联系起来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办沼气好处很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勤俭办社”的教导,坚持土法上马,降低造价,大办沼气。
大队组成十五个作业组,到各生产队帮助建池。大队党支部书记程光熙和其他支委,首先带头在自己院子里挖沼气池,给社员们做出了样子。社员任明山要挖沼气池,可七十多岁的老母亲,说啥也想不通。党支部就向她作思想工作。沼气池建成后,每天产沼气六百公升,全家六口人每天做三顿饭,晚上照明两个半钟头,只耗掉五百公升沼气。任明山的母亲逢人就说:“过去做饭一屋烟,现在做饭扭开关。事实使俺的思想解放了。”看到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社员都争建沼气池。
在群众普遍发动起来的情况下,这个大队党支部考虑到,要使沼气池迅速地建立起来,一年之内全大队实现沼气化,必须大大降低造价。他们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创造了省工省料的多种池型。他们本着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就地取材,勤俭建池的原则,具体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用石灰代替一部分水泥。大队建立一座石灰窑厂,供给建造沼气池用的石灰。二是用三合土(石灰、沙、土)代替石料,节省了资金和劳动力。三是用半头砖代替好砖。他们向砖瓦厂购买半头砖,降低成本十几倍。现在,每个十二至十四立方米的沼气池,只需三十五元钱就够了,比去年第一个沼气池降低了百分之八十多。全大队奋战两个月,建池一百个,并逐步投料产气,效果良好。
目前,这个大队党支部正在进一步认真总结办沼气的经验,研究制造土水泥,进一步降低成本,决心一年内在全大队建成沼气池三百二十个,实现沼气化。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一个沼气化的小村庄
前不久,我们访问了一个实现沼气化的生产队——湖北武昌县纸坊镇城关大队河头塆生产队。
河头塆村长期以来烧柴困难,社员们经常要花大量时间外出砍柴,既影响农业生产,又影响植树造林。从去年开始,这里办起了沼气,全队四十七户人家,有四十四户用上了沼气。余下的三户,正在筹建沼气池。如今的河头塆,变成了“沼气塆”。
傍晚时分,前来参观的人,看到这里家家户户用沼气做饭、照明,个个赞不绝口。男男女女收工从田间回来的时候,我们跟随贫农社员徐培芝往她家里走去。进了门,徐培芝把安在灶上的开关一扭,划着的火柴往一个多孔的炉具上一点,顿时,一团蓝火燃起。她把装满水的钢精锅放在炉上十几分钟,水就开了。徐培芝往锅里下了米,出去不多一会,回来,饭已差不多熟了,接着炒了菜。做这一餐饭只用了五十分钟。合家七口人,围坐在桌旁,一边吃饭,一边称赞沼气的好处。
在社员李邦富家里,我们算了一笔账:他家九口人,以往每年烧柴用煤一项,就得花去一百一十多元。今年六月,他家建成了一个容积为十五立方米的沼气池,连炉具、导管,只花了二十五元。建了沼气池后,不但节省了烧煤烧柴的开支,而且一年还可为集体提供五百多担好肥料。
河头塆南的一块水稻田,很引人注意。一块田的禾苗两个样:一片长得浓绿高壮,一片长得矮黄瘦小。原来,这是用来推广沼气的对比田:长得好的,是施了沼气池中的肥料的;差的是没有施沼气肥的。人们看了就说,沼气池又是“丰收池”,真是好处说不完。河头塆的群众说:“办沼气,真是好。照明不用油和电,煮饭不要柴和草。省工省钱又积肥,污水垃圾变成宝。厨房不见烟和灰,池内灭菌疾病少。”
河头塆的干部和社员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他们办沼气的经过。去年七月,干部们从广播里听到办沼气的好处后,就派人去办沼气的地方参观学习。回来,队委会作了研究,决心试试看。队委李斯平在自己家门口的场地上挖下第一个沼气池。有的人就在池边东瞧瞧,西摸摸,连连摇头表示怀疑。原来,大队小学的教师们于去年年初砌了个沼气池,前后修了几次,用青砖、水泥花了三百多元钱,也没有搞成功。
李斯平没有气馁。他继续挖池,决心用事实来打消人们的疑虑。李斯平的行动,得到了队委会和许多社员的支持。一些年轻社员,收工后连家门也不进,和李斯平一起挖泥、提土。妇女队长李荣秀看到李斯平家的地势低,池壁渗水,怕不成功,主动提出在自己房后的高地上再挖一个。池挖成了,接着,用炭渣、石灰、黄砂、水泥等配料,分层糊刷池壁。这样,既坚实,又节省了大量的砖头、水泥,降低了成本。整个池子,象个茶壶:进料道象壶嘴,出料间象壶把,土洞象壶身。群众称为茶壶型沼气池。
池子建成后,加进水、杂草和人畜的粪尿,然后封闭。一根塑料管,一端插入池盖,一端通到厨房间。厨房间新砌了沼气灶,安上了炉具。进料后的第三天,李斯平家的沼气点燃了。人们互相传告:“点火了!点火了!”一个二十四平方米的厨房间,挤得水泄不通。社员们亲眼看到办沼气的好处,纷纷动手建池。不久,都用上了沼气。
过了一段时间后,有的灶不出沼气了。经过察看池壁,有许多裂缝,沼气就是从这些裂缝中跑走的。后来,他们在汽箱壁上加刷了水泥浆,效果很好。
又过了段时间,几乎所有的沼气灶都先后断气了。什么原因?他们打开池盖一看,真相大白:原来,杂草和人畜粪经过发酵后,渣子浮到上面,结成一层厚厚的硬壳,把整个发酵池封得严严实实的,沼气冒不出来了。怎么办?队长俞少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竹子扎成宝塔形的通气筒插入池中,沼气再不受阻了。
不久,到了冬天,由于气温低,池里产的沼气很少,只够烧水做饭,而且火力很弱。沼气怎么过冬?社员们三三两两地开起“诸葛亮会”。有的提出把进料道和出料间的口子用稻草封闭起来,有的建议多加些牛粪。有个社员说:“牛粪能发热,酒糟不是更能发热吗?”有人听了连忙说:“酒糟好是好,但得花钱。用煮酒后的锅底水试一试,看么样?”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又一次排除了困难。在隆冬腊月的日子里,家家户户照样用沼气照明,用沼气做饭。
现在,河头塆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正在研究炉具改造、沼气池管理等问题,决心把沼气办得更好。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农村也办起了沼气
一年四季,有七个月是冰封大地的黑龙江能不能办沼气呢?黑龙江的桦南县大八浪公社大八浪大队的干部和群众用实际行动,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在一九七四年一月间,大八浪大队广大干部和社员,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办沼气“这要好好地推广”的指示,决心要使沼气在本地落户。于是,他们建了两个池子,经过反复试验终于产气了,既能做饭,又能照明。贫下中农非常高兴。但是,沼气在寒冷地带能否越冬?这是关系到沼气能不能在黑龙江推广的关键。那年冬天,大队党支部组织了三结合小组,开展了沼气越冬的试验。首先,因地制宜试验池型,先后搞了方型、椭圆型、坛型和圆柱型四种。最后决定采用圆柱型拱顶沼气池。这种池型省工省料,结构简单,受力均匀,比较坚固,适应当地情况。再一个问题是池子建在什么地方好?党支部又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经过反复研究,大家认为把池子建在室内外屋好,这样可以保温,促进发酵,严冬的季节也能正常产气。实践结果很不错。贫下中农称赞说:“做饭不烧柴和炭,照明不用油和电,划根火柴就点燃,干净利索省时间,增加肥料夺高产,日子越过越香甜。”
目前,这个大队从一九七四年三月办沼气以来,先后建池二十八个,使用效果很好。节省了社员烧柴的费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湖南汨罗县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大办沼气。目前,全县已建好沼气池一万六千多个,对解决农村烧柴和肥料问题,起了明显的作用。这是新市公社农科站人员在用“三合土”砌沼气池。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