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老英雄的“三件宝”
——记战斗英雄、兰州部队某仓库主任陈全奎的事迹
这里讲的“三件宝”,就是人们生活中十分平常的三样东西:一双草鞋、一把镢头、一套理发工具。然而,就是这三件平常的东西,在战斗英雄、兰州部队某仓库主任陈全奎身上,却有不平常的经历,有着不平常的意义。
在那炮火连天的解放战争年代,苦水里泡大的陈全奎,脚穿草鞋,加入了人民军队的行列。他跟着党,跟着毛主席,英勇作战,先后荣立特等功两次,大功四次,小功五次,被评为西北一级战斗英雄,光荣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开发新疆的大生产运动中,英雄扛起老镢头,带着他当理发员时发的那套理发工具,奋战在生产第一线,又荣立两次特等功,一次一等功,被评为甲等劳动模范。
二十多年来,陈全奎战斗岗位换了一处又一处,职务提了一次又一次,但他草鞋不离脚,镢头不离肩,理发工具不离手,一直艰苦奋斗干革命。
穿着草鞋,糖弹打不中
战争年代,陈全奎脚穿草鞋,艰苦奋斗,英勇杀敌。解放后,职务高了,环境变了,但他牢记毛主席关于“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的谆谆教导,草鞋没有丢,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没有变。他常说:“我们这些人,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是英雄,在资产阶级思想进攻面前,可不能当俘虏啊!”
每到夏天,他草鞋不离脚,破了就补一补,实在不行,再打一双换上穿。一件衬衣穿了十几年,长袖截成了短袖,他也舍不得换。一九五九年发的一双线袜,底子换了好几次,袜筒补了又补,他还不肯丢。大伙劝他:“这些东西该送进历史博物馆啦。”可他说:“穿上它,脚跟稳当,心里踏实,糖弹打不中!”
陈全奎是革命的老英雄,但他把功劳归于党,归于人民,从不把功劳当资本,向党讨价还价。每年春节,有关部门照顾他的好烟好糖,他没领过一次。食堂领粮,群众有啥他有啥,坚持按粗细粮搭配。同志们见他身体有病,时常提醒他注意营养,他总是说,共产党员,不能讲养身,只能讲革命。
陈全奎时时想到革命事业,想着群众,坚决不要特殊照顾。有一天,通讯员拿来一副白窗帘,送到他家。陈全奎问:“哪来的?”“这是旧降落伞缝的,仓库领导一人发一副。”听了这话,陈全奎心里翻腾开了:过去,行军打仗,有了双新草鞋,干部想着先给战士;一把炒面,首先送给伤病员。今天在生活待遇上,我们有什么理由比群众特殊呢?他立即让通讯员把窗帘送了回去。这些年来,陈全奎一家很注意为革命节约粮食。一次买粮时,他对粮店服务员说:“把我家这一月那一百三十斤粮食注销吧。”服务员不解地问:“那你家生活……”“我家这个月的粮食够吃,这些余粮留着支援国家建设!”
陈全奎数十年如一日,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他生活上不计较,物质上不伸手,自觉做到私事不坐公家车,家务活不用公务员,真是防微杜渐,一尘不染。
镢头不用要生锈,脱离劳动会变修
开发新疆的大生产时期,某部“生产模范连”干部和战士经常讲连长陈全奎和他那把镢头的动人故事:那是部队进新疆的头一年,上级号召每人每天开荒一亩半。开工第一天,陈全奎咬着牙,拚命干,创造了一天开荒一亩九分五的全团最高纪录。
艰苦的岁月过去了。陈全奎从荒滩草原,来到了仓库工作,他仍然是一把镢头不离肩,带头劳动的精神不减当年。到仓库不久,他看到库区有一分多荒地,长满杂草,底下尽是石头。休息时间,他扛起那把老镢头,把杂草一棵一棵地砍去,把石头一块一块地拣出。几个战士看见后,急忙跑来抢过老镢头。陈全奎说:“镢头长期不用要生锈,脱离劳动会变修。”一句话,说得大家心里开了窍,战士们打心眼里佩服这个新来的仓库主任。现在,库区里路边墙角,宿舍前后,到处都是一畦一畦整齐的蔬菜地,平均每年生产各种菜近两万斤。群众赞扬说:“哪一块地,没有留下老陈的脚印,没有洒下老陈的辛勤的汗水!”
多少年来,陈全奎参加劳动的次数数不清,春耕秋收有他,抢险救灾有他,助民劳动有他,打扫卫生有他。库房装卸物资,他拣重箱抬;车站倒煤,他拉起一辆架子车,和小伙子一起奔跑;生产班几个战士忙不过来,他经常帮着喂猪,锄草,整菜地。人们只见他风里来,雨里去,可谁知道他忍受着多大的病痛啊!在战争年代,他浑身负伤数十处,额头上至今还有一块弹片没有取出。严重的头痛折磨着他,可他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心上。战士们说:“老黄牛还有个歇脚的时候,陈主任带头劳动却从来没有歇过脚,叫过累。”
手握在理发剪上,
心拴在战士身上
当年,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排长陈全奎,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每一个战士。战斗的间隙里,他拿出理发工具,给同志们理发,和同志们谈心,跟战士们的关系亲密无间。二十多年过去了,陈全奎由排长到股长,由处长到主任,他那套理发工具一直没有丢,关心战士,热爱战士的光荣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陈全奎常说:“理发,事情虽小,却是破除等级观念的好方法,联系群众的好形式,它便于学习群众,了解战士。”因此,不论是下连蹲点,还是外出学习、开会,他总是随身携带那套理发工具,走到哪,理发到哪。一个星期六的晚上,陈全奎照例来到连队,走进了六班的宿舍。他看到四名新战士头发长了,便铺开摊子,招呼他们:“快坐下,理理发。”几个刚入伍的新战士看着这个年过半百的“理发员”,服务态度这样和蔼,技术那样熟练,不由得天真地问:“你当理发员好些年了吧?”
“二十多个年头了。”陈全奎一边拍打着一个战士身上的发茬,一边笑呵呵地回答。
每当一批新战士来到部队的时候,陈全奎就带着那套理发工具,走进新兵连,边理发,边讲我军的光荣传统。在老战士离开部队的前夕,他拿着理发剪,来到战士中间,鼓励他们在农村落户扎根,为逐步缩小三大差别做出贡献。保管员赵登科,有病住了院,他两次到医院看望;战士韩金保,劳动中被箱子砸了脚,他学习回来,立即来到小韩床前。
陈全奎非常关心战士的成长。詹仁福当了炊事员,工作有些不安心。一天晚饭后,陈全奎拿着理发剪来到炊事班,他一边给小詹理着发,一边语重心长地说:理发、做饭,这在剥削阶级看来,是“小人”干的“低级活”,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可得和这些旧思想一刀两断啊!在我们革命队伍里,干啥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无尚光荣的。短短几句话,激起了小詹心里层层浪花。夜深了,他躺在床上,辗转不能入睡:主任是革命的老英雄,可他还当“义务理发员”,今天,我却瞧不起炊事员,这不正是千百年来剥削阶级的旧思想的影响吗?想想老前辈,我只有努力做好工作的义务,没有挑挑拣拣的理由。打那以后,小詹热爱炊事工作,进步很快,不久就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陈全奎关心战士都是这样的无微不至。今年六月,他在兰州因病住院,有个战士在国防施工中负了重伤,也住院治疗,陈全奎便来到床前看望,关切地问寒问暖。他看到这个战士头发长了,就拿出自己住院时带来的理发剪,把那个战士轻轻地扶起,慢慢地给他理发。同志们纷纷赞扬说:“老英雄真是手握在理发剪上,心拴在战士身上!”
草鞋、镢头、理发剪,伴随英雄几十年。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陈全奎回顾毛主席亲手培育起来的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想着今天肩负着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革命重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决心永远“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浙江驻军某部指战员到工厂参加劳动
进一步加强军民团结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解放军驻浙江某部广大指战员,学革命理论,讲革命传统,八一前夕到杭州一些工厂参加生产劳动,进一步加强了军民团结,促进了革命和生产大好形势的发展。
驻浙江某部党委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过程中,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他们积极支援边区人民开荒种地,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亲切接见的幸福情景;回顾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部队积极支援工农业生产,同工人、贫下中农团结战斗的亲密关系,讨论了支援工业生产对于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大意义。他们决定率领机关干部和连队指战员,分批到工业生产第一线参加劳动。
在工业生产第一线,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同广大指战员、工人一起战高温,夺高产。全国战斗英雄、部队长李光善,一到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就深入车间班组,同工人一起擦机器、洗零件,一连干了四个多小时,工人多次劝他休息他都不肯。红军团团长武万万,是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劳动模范,在参加杭州第一棉纺织印染厂新建印染车间的劳动中,重活、脏活抢着干,年老不减当年勇。
广大指战员在劳动间隙,还注意做群众工作,宣传毛主席、党中央的重要指示。他们有的向工人赠送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有的利用劳动间隙和工人开座谈会,有的帮助车间办起了抓革命、促生产的壁报。毛主席的好党员李全洲生前所在连的指战员同工人一起劳动,一起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畅谈增进安定团结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工人抓革命、促生产的积极性。
这个部队的广大指战员在参加劳动过程中,发扬我军“遵纪爱民”的光荣传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们爱护工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把一颗螺丝帽、一根铁丝头都回收起来。他们还组织战士到工厂食堂帮厨,把饭菜送到车间;组织理发小组和洗衣组给工人理发、洗衣。医务人员深入到车间为工人治病。
“遵纪爱民模范”红五连,在杭州第二棉纺织厂布机车间劳动中,处处遵守规章制度,爱护国家财产。一次,他们发现在头一天劳动中,丢失了两把毛刷和几块擦车布,连长及时对大家讲述当年解放邠县战斗中,遵守群众纪律,被上级授予光荣称号的传统,组织战士分头寻找,终于把丢失的东西如数找回,交给了工厂。“二级爱民模范营”高炮营指战员,在劳动中发现工厂子弟小学教室需要修理,就主动同工厂联系,把这一任务承担下来。
“全国学人民解放军”,部队广大指战员参加工业劳动,受到工人群众的热烈欢迎。许多工人同志说:解放军同志和我们一起挥汗劳动,同饮一桶水,同干一样活,我们再累心也甜。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打线工段有一位老工人,看到部队的同志来厂劳动,心情十分激动,她说:“我们要向解放军学习,学好革命理论,促进安定团结,狠抓革命,猛促生产,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多作贡献。”连日来,各厂工人以解放军为榜样,自觉地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劳动,使生产节节上升。“解放军学全国人民”,工人阶级的好思想、好作风,也使部队广大指战员受到很大教育,许多单位召开会议,制订了向工人阶级学习的措施,请工人传经送宝,促进部队革命化建设。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解放军某部领导干部自觉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深入训练现场,帮助连队解决训练中的问题。这是参谋长隋宝峰鼓励战士们为革命苦练杀敌本领。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白洋淀边的“沙妈妈”
在河北省安新县刘李庄公社高楼大队里,有三个拥军支前的老模范。她们就是寇季花、寇季芹和胡菊三位老大娘。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三个人都是高楼村妇女抗日救国会的负责人。有一次日寇进行大扫荡,上级指示她们三人,把在村里养伤的三个八路军伤病员连夜护送到白洋淀的芦荡掩护起来。她们驾驶小船去完成任务时,途中遇到了日寇的巡逻汽艇,上面站着三个鬼子。她们沉着机智地把船悄悄靠近汽艇,出其不意地砰!砰!砰!几枪撂倒了那三个鬼子。她们把伤病员安全送到了芦苇荡,同敌人周旋了三十五天。白天,在芦荡里隐蔽,夜里,到村里弄来粮食和草药。三个伤病员在她们的精心护理下,伤愈归队了。上级党委授予了她们“拥军支前模范”的光荣称号。
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时的三位年轻妇女,现在已是白发苍苍了。但现在她们仍和过去一样,保持着热爱子弟兵的光荣传统。前不久,解放军某部警卫排来这里执行战备训练任务。一天凌晨,在芦苇荡里进行训练的战士敬代锡,被毒蛇咬伤了左脚。三位老妈妈闻讯赶来,和医生一起进行救护。这时,她们想起三十多年前,曾经用一种名叫一枝箭的草药治愈过一个被毒蛇咬伤的八路军干部。为了早日治好小敬的蛇伤,她们划着小船进了芦苇荡,去寻找这种草药。芦苇丛中一丝风不透,蚊叮虫咬,不一会儿,汗水浸透了全身。但她们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这种草药。
草药找回来以后,三位老妈妈又把小敬接到寇季芹大娘家里,象当年护理八路军伤病员那样,每天轮流值班看护。在三位老人的精心护理下,敬代锡很快恢复了健康。每当提起这件事,警卫排的干部战士都感动地说:“三个老人待子弟兵,真象样板戏中的沙妈妈!”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人民军医爱人民
——记解放军某医院热心为人民群众治病的事迹
一九七一年,《人民日报》刊登了解放军某医院军医金虎同志用中西医结合的新方法治疗内痔的事迹以后,医院收到了全国各地很多肛肠疾病患者的来信,迫切要求前来治疗。医院党委遵照毛主席关于“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的教导,决心克服困难,成立一个枯痔室,专门接待来自各地就医的群众。
参加枯痔室工作的医护人员,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自己动手,因陋就简,修理起几间旧房子,为工农兵治病。患者多的时候,院领导把办公室都腾了出来作病房。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足,他们就发动群众自己做药,做肛门镜、冲洗器、坐浴架。他们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不怕脏,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战士尹龙怀一个人担负了病房、门诊的所有护理和值班工作,从没休过节假日。军医王国祥发现一位做肛裂术的病人没按预约时间来换药,他就按照病例上写的地址,亲自送药上门。军医金虎当了外科副主任以后,更加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一次,金虎看到从外地来的一位重病人的家属每天从旅社背着小孩来医院陪床,很不方便,就想方设法主动帮助他解决了这一困难。
为了方便患者,更快地使他们恢复健康,重返工作岗位,医护人员在医疗技术上做了很多努力。以前患者每注射一次枯痔液,要连续三天来医院换药,每次用不了几分钟,但是患者要耽误半天的时间。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多次研究试验,把过去换药用的消炎止痛膏,改制成了消炎止痛栓,使病人可以在家里自己换药,深受患者欢迎。他们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改进了肛瘘和脱肛的治疗方法,取得了创伤小、愈合快的效果。农民患者张老石,患蜂窝状肛瘘二十年,病情非常严重。枯痔室的同志热情地把他请到医院,采用新方法为他治疗。经过努力,使他恢复了健康。现在,他逢人就说:“是亲人解放军治好我这‘等死’的病!”工人王世琦,患三度严重脱肛三十三年,许多医院都认为这病没法治好。枯痔室的同志们没有被这一严重病例所难倒,他们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给他做了栉膜带缩紧术,效果很好。王世琦对医护人员感激地说:“你们治的是咱们工农兵身上常见的病,闯出的是为人民解除痛苦的一条新路呵!”
几年来,小小的枯痔室为全国各地一万多名工农兵患者进行了治疗,两次荣立了集体三等功。他们还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编写出版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外科疾病》一书。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