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我国铸造工业中的一个创举
——记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创造性地试制成功“七○砂”
“七○砂”的试制成功,是我国铸造工业中的一个创举。
多年以来,铸造工业所用的造型材料,一直是石英砂。石英砂里二氧化矽的含量很高,是铸造工人得矽肺病的主要原因。
毛主席、党中央十分关怀工人的身体健康,对根除矽肺病非常重视,一再指示有关部门加速研究防止矽肺病的办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有关科研人员,也曾对这个问题作过探讨。但是,在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他们脱离生产实践,脱离广大工人群众,尽管翻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得出的都是一条结论:造型用的石英砂中,二氧化矽的含量愈高愈好,不能混入其他碱性物质,否则将引起铸件报废。因此,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少矽尘的危害,但终究未能冲破这一“禁区”。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铸造部门的广大职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一九七○年以来,对铸造生产中使用石英砂的旧工艺进行了彻底变革,创造性地试验成功用“七○砂”代替石英砂,从而彻底铲除了铸造工人患矽肺病的根源,闯出了我国铸造用砂的新路。
一九七○年,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副总工程师王道年同志,遵照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的教导,走出了研究所的大门,回到了他曾经工作过十多年的铸钢车间。在生产实践中,他再一次亲眼目睹了矽尘威胁工人身体健康的情景,亲耳听到了广大工人群众改变生产条件的要求,唤起了他胸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下定决心:要彻底革石英砂的命。他和广大工人一起向旧工艺挑战,决心冲破洋框框、书本本的束缚,闯出一条新路来!
能不能革掉石英砂,还要靠实践。王道年和班组的工人老师傅,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教导,认真总结了几十年来生产实践中的点滴经验,积极探讨造型材料革新的途径。在讨论中,王道年谈到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有一次浇好铸件以后,发现用的砂并不是石英砂,但铸件却是好的。这件事对大家启发很大,它说明,石英砂并不是不可代替的。大家经过热烈的讨论,决心试验“七○砂”。他们把这一想法向党委作了汇报,厂党委非常重视,从人力和物力上大力支持这一试验。车间党总支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指示,迅速组成了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试验小组。一场在铸造工业中,用“七○砂”代替石英砂的科学实验开始了。
实践证明,实行三结合是搞好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唯一正确道路。
工厂各级党的组织坚持抓方向、抓路线,热情支持、积极参加这一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是“七○砂”试验成功的根本保证。在“七○砂”的试验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试验一开始,就有个别人抱着怀疑的态度,在一旁放冷风说:“这种事情在国内外的书本、杂志上连影子都没有看到过,能行吗?”经过几十次试验,还没有浇出合格的铸件之后,他们又说:“这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车间党总支带领三结合试验小组,发动群众,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了“洋奴哲学”和“爬行主义”等修正主义黑货。大家一致表示:“外国资产阶级有的,中国工人阶级要有,外国资产阶级没有的,我们中国工人阶级也要创出来。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有党的领导,有群众的支持,‘七○砂’一定能试验成功,矽肺病一定能根除!”车间的领导同志说:“为工人阶级利益,你们要大胆地试验,这笔学费就是要付。”他们亲自参加试验,和大家一起搞原料,一起筛砂,一起讨论分析……。领导带头干,鼓舞了群众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七○砂”的试验,不仅仅是换一种造型材料,影响所及,整个铸钢系统几十道工序都要相应变革。没有一个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没有广大工人发挥积极作用,试验是不可能成功的。在“七○砂”整个试验过程中,从厂党委到车间党总支,始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放手发动群众,得到了全车间广大工人的支持。促进这一新生事物的成长,成了车间每个工人的自觉行动。矽尘的危害,工人感受最深,革新的愿望最迫切,遇到困难,立场最坚定,态度最鲜明,毫不动摇,勇往直前。有一次,准备用“七○砂”做一个十八吨重的铸钢件泥芯,有人说:“试验小零件即使失败,损失还比较小,这十八吨的铸件万一出了毛病,风险可就大了。”但是,工人同志们一致认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革命,就要敢往大处想,敢往大里干。”他们说干就干,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终于浇出了质量良好、容易清砂的大铸件。
进行科学实验,还必须重视发挥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七○砂”进行试验以来,大家一方面遵照实践第一的观点,做大量的、具体的、生产性的工作;一方面又要把实践中积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摸清客观规律性的东西,达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例如:如何解决“七○砂”的保存性问题,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找到了办法;但是一时弄不清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后来,一位搞化学分析的技术员,通过化验分析,得出了答案,进而又找到了解决保存性问题新的简便途径。这样,大家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知识和生产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尝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甜头。
搞“七○砂”试验,是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因此既要有决心,有干劲,又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七○砂”的试验是因陋就简,靠土法上马的,在没有现成设备的情况下,试验小组的同志们,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投资少、收效快的成果。
参加试验工作的同志们,学习大庆工人阶级“三老”“四严”的精神,对试验一丝不苟,凡不符合要求的就一定“推倒重来”。在近两年的时间内,他们经过了四百多次试验,从一公斤重的小铸件,试到几百公斤、几吨、几十吨重的铸件,共浇铸了上千吨的钢铸件。他们从大量的比较、分析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了“七○砂”的性能、原料的配方和造型工艺的规律,保证了“七○砂”的试验成功。
“七○砂”这一新生事物的诞生,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它一出现,立即得到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热情支持。有关部门随即对“七○砂”进行了科学测定和研究工作,证明“七○砂”含二氧化矽仅百分之二左右,铸造行业使用“七○砂”,完全可以彻底消除矽肺病。
从一九七一年开始,四年来,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二百多个兄弟厂矿推广使用了“七○砂”。工人们心情十分激动,他们把“七○砂”称为“幸福砂”。有关领导也着重指出:进一步推广“七○砂”是对待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的态度问题,是有没有阶级感情的问题,也是坚持前进、反对倒退的事关路线的大问题。推广“七○砂”不仅是一般的工艺改革问题,而是关系到广大铸造工人的健康,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现在,一种可以根除矽肺病,能够就地取材,可以减轻劳动强度的新型铸造材料“七○砂”,已经在全国开花结果,它在我国铸造工业史上写下了可喜的一页。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可喜的成果
公冶平
“七○砂”的试制成功,是我国铸造工业中的一个可喜成果,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毛主席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工业企业都应该学习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同志们的那种精神,注意关心群众生活,改善劳动条件,切实搞好安全措施和防病卫生工作。要把关心群众生活,搞好安全生产,提到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支持和表扬在这些方面敢于改革、做出贡献的人。
重视发挥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是“七○砂”试验小组的一条体会。副总工程师王道年以及参加试验的其他科学技术人员,都在试验过程中,做出了贡献。毛主席说:“一切知识分子一定要抛弃脱离群众的恶习,以鞠躬尽瘁的精神献身人民,与工农兵密切结合,而工农干部亦应重视和信任这种革命知识分子。”我们企业的领导同志,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既要注意对科学技术人员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加速世界观的改造,又要重视和信任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他们之中与工农结合得好的,有所发明创造,有所贡献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七○砂”的试制成功,是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结果。没有革命精神,他们不可能克服重重困难,进行四百多次试验;没有科学态度,他们就做不到一丝不苟,不怕“推倒重来”。我们办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这两方面都是不能缺少的。要苦干,又要巧干;要敢冲敢闯,又要有科学态度;要讲速度,求数量,又要讲效果,求质量;要抓好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坚决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2版()
专栏:中小企业在前进

改造老企业生产大发展
——广州轧钢厂狠抓路线斗争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
广州轧钢厂是个老厂子。这个厂党委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重视抓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改造了老厂,发展了生产,出现了变十年徘徊为持续跃进的新局面。
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破因循守旧、无所作为思想,立敢想敢干、力争上游的雄心壮志。几年来,围绕这个厂的改造问题,上上下下都有一些议论:有人断言“老厂定型”,只能修修补补,维持现状,生产也就算到顶了。有人又说什么
“设备老掉牙,枉把心机花”。广大工人回答说:“事在人为。设备老可以改造,工艺旧能够革新。”这些议论,使党委清醒地看到,要发展生产,必须破除“老厂定型”论等因循守旧的思想。党委一方面组织全厂职工开展革命大批判,一方面发动群众在第二轧钢车间进行技术改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教育那些有因循守旧思想的人。他们将原来横列式单机轧制的落后工艺,改为双排半连续轧制的新工艺。搞连续轧制,需要复二重轧机,厂里没有这种设备,大家就把十台单二重轧机,两台一组连起来,加工装配成“复二重”轧机。新工艺线要增加四台三百毫米粗轧机,工人们就改造二百五十毫米的旧轧机,以小顶大。解决复二重轧机的传动设备,要有三座象小汽车那么大的连轧齿轮箱,每座重三吨多,厂里既不能铸造,又无大机床进行加工。老钳工胡焯和工人出身的工程师陈浩等同志,采取以焊代铸,化大件为小件,用小机床加工,然后进行焊接,终于把三座齿轮箱镶嵌起来。首战告捷,大长了工人阶级的志气,既使领导看到了群众的力量,也使群众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第二,破伸手依赖思想,立自力更生精神。在改造老厂过程中,随着工艺的革新和设备的改造,又出现了动力跟不上生产发展的矛盾,迫切需要添置两台八百瓩高压电机。是买还是造?厂领导想到上海买电机;机修车间工人却主动提出要自己制造。工人们的这种精神使厂领导同志很感动,他们认识到,看不到群众的力量,就会产生依赖思想,缺乏自力更生精神。厂党委积极支持机修车间的建议,发动群众自己造。电工班和钳工班的工人,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把两台八百瓩的高压电动机造了出来。
第三,破“领导高明论”,立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改造老厂的过程,也是这个厂领导班子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思想的过程。开坯车间要更新两个已经使用了十六年的旧机架,领导上没有同群众商量便决定到外厂加工。结果从年初到年终,从市内到省内,跑了十多个单位,都无法解决,最后还是在本厂机修车间,由工人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说着简单,做来不易,关键问题是要克服“领导高明论”。去年年初,在研究制订年度生产计划时,上级要求这个厂第一季度完成年度生产计划的百分之二十七。这个指标比历年同期水平都高。有些领导干部,怕完不成指标,想要求上级削减任务。工人们却批评领导看不到工人群众有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办法。后来的事实证明,三车间的工人们,群策群力,使一季度连续七次刷新班产和日产纪录,产量比前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十九点八;全厂上下共同努力,提前十一天完成了去年第一季度生产任务,并创造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这个事实深刻地教育了厂领导干部,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只要自觉地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社会主义企业就能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
五年来,这个厂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先后搞成了三百多项技术革新项目,自制了各种设备一百七十二台,对三个轧钢车间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全厂的机械化程度,从文化大革命前的百分之三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三个轧钢车间的九十八个操作岗位,有九十五个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四十年的老企业青春焕发,潜力无穷。
改造了老厂,生产大发展。一九七四年,这个厂提前八十天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产量比一九六九年增长两倍多。今年上半年又超额完成计划,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一。现在,这个厂的干部和群众,正在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党的十届二中全会和四届人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而努力奋斗。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扩大专用线的使用范围
天津市政公司沥青厂党支部,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增强了全局观念,扩大了本厂铁路专用线的使用范围,提高了铁路专用线的使用效率,加快了货物的运输,受到了铁路部门和协作单位的好评。
今年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货运量大幅度增长,要求使用这条铁路专用线的单位越来越多。面对这种情况,厂领导班子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如果再扩大使用范围,一是麻烦多,无力应付,二怕弄不好会影响本厂生产。另一种意见是,迎着困难上,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兄弟单位的需要,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多贡献力量。这个厂的领导成员,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铁路运输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加强战备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意义。他们克服了图方便、怕麻烦的本位主义思想,发扬社会主义协作精神,主动扩大了专用线的使用范围。现在,使用这个厂专用线的单位越来越多,仅今年第一季度就有三十多家,有力地支援了铁路运输和兄弟单位的生产建设。


第2版()
专栏:

三次下井
不久前的一天,广西平桂矿务局西湾机修厂的四位工人师傅和技术员,来到珊瑚矿长营岭坑口。他们一到工作面就装上自己带来的合金钻头,一边操作钻机,一边细心地询问风钻工:“过去你们用的钻头发生过卡钻和断头没有?”为了攻下一种合金钻头的断头关,他们已经是第三次下井了。原来这种钻头在掘进中钻不到几米就断头。过去,在“利润挂帅”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西湾机修厂在成吨重的大铸件和大配件上下功夫多,忽视了小零件和小配件的生产。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工人们针对这个“钻头问题”,联系实际,批判了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他们说:“钻头虽小,关系到矿山生产,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困难再大,我们也要造出高质量的来。”他们决心当好大打矿山之仗的配角,主动和井下的钻工、坑口的领导组成“三结合”攻关小组,经过两次摸索,找到了断钻的原因,改进了热处理工艺。这次,他们又带着新改进的合金钻头,回到生产第一线经受检验。
试钻的结果,新的合金钻头完全成功。钻工们紧紧地握着机修厂工人师傅的手,兴奋地说:“三次下井情谊深,真是互相协作一家人啊!”


第2版()
专栏:

厂社协作 变废为宝
随着生产的发展,开滦煤矿机械制修厂高炉炼铁排出的废水,逐年增多,流无定向,致使郊区大庄坨公社杜军庄大队部分农田受到影响。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中,机械制修厂职工和杜军庄大队贫下中农共同协商,决定修建一条排水沟和一座蓄水库,引高炉废水灌溉农田,变废为宝。
机械制修厂把这项工程看成是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的一个具体行动,主动提供块石四百二十立方,废旧钢筋两千二百公斤,以及其他建筑材料。杜军庄大队贫下中农认为,支援工业建设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他们在保证完成农田基本建设和其他农活的前提下,抽出人力,克服困难,共挖土四千九百多方,砌石二百七十多方,修建水渠六百五十多米,建成了容积一千八百立方米水的蓄水库一座,全部工程已于四月份竣工。
这一工程的建成,既使三百一十亩农田变成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同时又彻底解决了高炉废水排除问题,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工农业之间互相支援、互相协作的精神。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