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雷锋式的战士林火妹
在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某部,人们广泛传颂着这个部队的助理员林火妹刻苦读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指战员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雷锋式的战士”。
一九六三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就在这个时候,林火妹入伍了。雷锋崇高的共产主义品德,给了他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一天晚饭后,指导员和林火妹一起在菜地松土。指导员向林火妹讲了雷锋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事迹,对他说:“雷锋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就是因为他把毛泽东思想当成干革命的武器和方向盘。我们要走雷锋的道路,不仅要象他那样为人民做好事,更要象他那样为革命刻苦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用革命的真理来指导行动。”指导员的话,使他弄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掌握革命真理,才能干好革命,一辈子为人民做好事。他决心用雷锋所说的钉子精神,去攻克文化关,攀登理论山。
这一天,他兴冲冲地到服务社买了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天天抄写《为人民服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两篇光辉著作。他把不认识的字、不懂的意思记下来,逢人就问。干部、战士、职工、家属、小学生都成了他的老师。
后来,他调到机关当管理员,工作更忙了,每天晚上熄灯后总要学上一两个小时。他住的是集体宿舍,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就到饭堂、礼堂去学习。一九七○年,领导上叫他兼管营房营具,并拨了一间屋子放置维修营房营具的各种材料和工具。林火妹便把这间小仓库收拾了一下,腾出一平方米的空地,放上桌凳,把书籍搬了进去。从此,这个小仓库就成了他的“专用”学习室,每天坚持学习到深夜。
一九七一年春耕期间,林火妹去犁田,由于转弯过急,犁还没有扳过来,牛就向前使劲,把他的腰给扭伤了,疼得他直冒冷汗。收工回来,腰疼越来越厉害,身子一转动,腰就钻心地疼。这时他想,今天到底还要不要坚持学习呢?顿时,他想起雷锋刻苦学习的事迹,英雄人物那种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拚命精神,给林火妹增添了力量。他振作精神,再一次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光辉著作。
批林批孔初期,林火妹参加了上级机关举办的学习班,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反革命罪行。他在批判中遇到不少困难,就下定决心,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革命理论。在批判林彪一伙散布的“天才论”时,他为了弄清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先验论的区别,天天晚上学习到半夜一两点,写了一篇批判“天才论”的发言稿,在学习班批判会上发了言,受到了同志们的好评。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后,他更加刻苦地进行学习,有些不懂的问题,他就请教别人,从我国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等方面,加深了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理解。
林火妹不仅孜孜不倦地攻读马列和毛主席著作,而且处处注意用革命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一九六九年,林火妹从连队调到机关先后当管理员和助理员。从那时起,他无论对干部战士都坚持做到热情服务,平等对待。他刚当管理员不久,管理科要给汽车班的战士发一批单人床。林火妹想,给领导发床我们送去,战士们在为革命开车、训练,工作很忙,我们也应该送去。汽车班长黎东辉见林火妹汗流满面地送来了床,感动地迎上去说:“管理员,你打个电话通知我们,我们去领就行了,何必你自己挑来呢!”林火妹擦了擦汗回答说:“你们工作挺忙,我送也是一样。”战士们出车回来,看着崭新的床摆得整整齐齐,都激动地说:“管理员对我们服务这样周到,真是人民的好勤务员啊!”今年春节前的一天早上,林火妹正在吃饭,同志们告诉他,炊事班老战士小杜的爱人来队探亲到了火车站,要给她安排一个住处。林火妹听了,三口并两口地把饭吃完,就去扫房间,搬床铺,放桌子,忙个不停。小杜和他爱人一进大门,林火妹就热情地迎上前去,把他们领到收拾好的住处。小杜看了,顿时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他紧紧地握住林火妹的手说:“咱一个普通战士你都装在心里,咱心里过意不去呀!”林火妹对他说:“你当炊事员,一年到头为大家服务,今天我为你服务有什么不应该。”
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中,林火妹说:“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领导和群众在物质分配上,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差别,但我们在服务态度上就是要对每个同志都一个样。”
林火妹这样关心同志,对自己却要求非常严格。走进他的住房,房子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木椅和一张单人床,床上挂着一顶洗得发白的蚊帐,放着一条叠得整整齐齐的军用被子。此外,什么东西也没有了。有一次,他的爱人彭冬秀来部队探亲,在他的一个小木箱里发现除了两套换洗衣服外,剩下的都是些学习资料。
林火妹把自己的艰苦、俭朴同整个人民的利益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始终保持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入伍时发的一个胶木碗,用了十来年,光泽都脱落了,还不肯丢掉;一条毛巾用了六年还舍不得换新的。林火妹就是这样,把自己的许多津贴费,用于支援灾区,帮助有困难的战友和贫下中农去了。他常说:“有了党和毛主席,有了社会主义,才有我的一切。人民给我们的钱,我要用到对革命对人民有利的地方去,一分也不能浪费。”
《解放军报》通讯员 新华社通讯员
(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黎清毅副总理率代表团访问天津
新华社天津一九七五年八月十六日电 以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副总理黎清毅为团长,外贸部副部长李班为副团长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经济代表团,在石油化工部副部长孙晓风陪同下,于十五日和十六日访问了天津。
十五日晚,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书记、天津市革命委员会主任解学恭举行宴会欢迎越南贵宾。宴会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越南战友在天津参观了大港油田。贵宾们在这里参观了三二一八二钻井队,观看了工人们的操作情况。贵宾们还参观了油田的采油井和女子转油站。黎清毅副总理对大港油田工人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贵宾们还参观了天津市第一石油化工工厂。
代表团抵离天津时,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书记、天津市革命委员会主任解学恭,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赵武成,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天津市革命委员会秘书长王中年,市革命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士曾等到车站迎送。
越南民主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阮进,我国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高建中陪同代表团访问。


第4版()
专栏:

“日中友好东北信越农民之船”访华团访问上海受到热烈欢迎
新华社上海一九七五年八月十六日电 以日本日中友好协会(正统)中央本部会长黑田寿男为团长,富所太三郎、角田勋为副团长的“日中友好东北信越农民之船”访华团,在上海进行了三天友好访问,今天晚上乘船离开上海,前往天津访问。
“日中友好东北信越农民之船”访华团是由日本东北、信越地区八个县的青年农民为主组成的,共四百八十三人。他们乘坐我国“耀华”号客轮于八月十四日早晨到达上海。
日本朋友到达上海的当天,分别被邀请到上海郊区的二十四个人民公社作客,社员们敲锣打鼓地迎接日本朋友的到来。日本朋友听取了关于农业集体化发展过程的介绍,并很有兴趣地参观了公社的大田、农机厂、畜牧场、电灌站、卫生院和大队的合作医疗站,访问了社员家庭。日本朋友同公社的干部、老农、赤脚医生、下乡知识青年进行了亲切交谈。社员们用自己种植的各种蔬菜和瓜果招待日本客人。来自日本秋田县的部分农民在桃浦公社的水稻田边,同中国农民一起交流了耕种技术,在蔬菜田里同社员们一起劳动,采摘丝瓜。公社里充满了中日两国农民友好的热烈气氛。日本朋友们说,访问中国的第一天,在人民公社过得非常愉快。他们把从日本带来的镰刀赠送给公社社员们留作纪念,祝愿日中两国农民永远友好下去。
十五日上午访华团的朋友们同中国朋友一起在上海市西郊公园共同种植了友谊树。两国朋友亲切地在树前合影留念。日本朋友还分别参观访问了学校、医院、少年宫、工人新村、上海工业展览会和农业展览馆,到处都受到主人的热烈欢迎。
访华团离开上海前,同上海市郊区人民公社青年社员、农场青年和少年儿童进行了联欢。日本东北、信越地区的青年农民表演了反映日本农民劳动和生活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上海市青年农民和少年儿童表演了反映我国农村新人新事等歌舞。
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十四日晚上举行盛大招待会,热烈欢迎“日中友好东北信越农民之船”访华团全体成员。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冯国柱和黑田寿男团长在招待会上祝酒。席间,两国青年畅叙友谊。
访华团抵离上海时,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常委张宜爱,共青团上海市委、市妇联、对外友协上海市分会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和访问过日本的人士以及青少年到码头热烈迎送日本朋友。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外事往来
丁雪松会见并宴请法国朋友
对外友协副会长丁雪松十六日晚会见并宴请了以让·保尔·杜朗德为团长的法中友协访华代表团,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法中友协访华代表团一行七人,是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于八月十日到达北京的。他们在京参观访问后,将去我国南方参观访问,然后回国。
科威特国家足球代表团举行答谢宴会
科威特国家足球代表团为访问我国于十五日晚举行答谢宴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赵正洪,中国足球协会负责人李凤楼和中国足球教练员、运动员应邀出席了宴会。科威特国家足球代表团团长阿卜杜勒·阿齐兹·拉希德和代表团的全体成员,以及科威特驻中国大使馆的外交官员出席了宴会。科威特国家足球代表团在我国期间,访问了北京、上海等地,将于近日离京。
美国议员访华团离开上海
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查尔斯·哈廷·珀西和雅各布·贾维茨为团长,民主党参议员克莱本·佩尔为副团长的美国议员访华团,结束了在中国的访问,十六日乘飞机离开上海。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周秋野、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外事组负责人袁冬林等到机场送行。美国议员访华团在中国期间先后访问了北京、济南、青岛、南京、扬州、无锡和上海。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乔森潘、英萨利副首相出席文艺晚会。图为演出结束时,宾主同演员合影。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和王国民族团结政府代表团参观光华木材厂,受到全厂职工的热烈欢迎。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