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用舞蹈精心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
奚源
在北京举行的前两批文艺调演中,我们看到不少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都比较好的舞蹈节目,如《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支农船歌》、《喜送粮》、《庆丰收》、《生命不息,冲锋不止》、《野营大军过山来》、《三代兵》、《公社女民兵》等等。这些舞蹈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积极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农兵的斗争生活,热情歌颂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抒发了各族人民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无产阶级感情,紧密地配合各项政治运动,发挥了革命文艺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战斗作用。
塑造工农兵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也是舞蹈艺术的根本任务。一位工人在评论这次调演中的舞蹈节目时说:这些舞蹈演的是工农兵,表达的是工农兵的思想感情,和旧舞蹈不同了。这句话道出了社会主义舞蹈同封、资、修旧舞蹈的根本区别。在这次文艺调演的舞蹈节目中,为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以及赤脚医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等成为舞台的主人。这是无产阶级文艺革命在舞蹈领域中取得的胜利成果,也是在舞蹈领域中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的体现。我们必须珍视这些胜利成果,坚持正确的方向,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在舞蹈作品中把工农兵英雄形象塑造得更加高大完美。
工农兵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只有在激烈、尖锐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才能得到鲜明和深刻的揭示。要塑造好工农兵英雄典型,必须写好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舞蹈《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是一个只有十几分钟的舞蹈,也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但是,它从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选择题材,在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塑造人物,抓住了最能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瞬间来刻画人物,在塑造英雄群象的同时突出了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班长的英雄形象。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英雄人物,这个舞蹈作了有益的尝试。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长期、尖锐和复杂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应该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牢牢地把握住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反映出当前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新特点,把阶级斗争表现得有深度和有时代气息。恩格斯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如果把他们所置身的阶级斗争写得缺乏时代特点,不够典型和比较简单,那就必然会损害英雄形象的塑造。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舞蹈作品在表现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使舞蹈艺术在表现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向前迈进一步。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必须努力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从生活出发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通过典型化的动作和造型,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舞蹈语汇不能局限于交待情节和叙述事件过程,而主要应该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有力手段。情节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因此,不能只顾交代情节、叙述事件(或劳动过程),而忽略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见事而不见人的作品是不可能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在舞蹈语汇的设计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人物的形体动作和内心世界的统一,叙事和抒情的统一。这次调演中有些舞蹈在这方面解决得比较好。如《支农船歌》,它不仅表现了船工们为支援农业在航行中所经历的艰险,更主要的是揭示了他们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豪迈情怀;《喜送粮》也不只是描绘了一幅人民公社喜获丰收的景象,更主要的是它以明快的舞蹈动作刻画了黎族社员为支援国家建设,喜送公粮时的那种喜悦自豪的心情。目前有些舞蹈节目在运用典型化的舞蹈动作来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方面注意不够,所以虽然节目的人数很多,演出时间很长,幻灯布景变化繁多,但主要限于交代事件过程,因而人物形象仍不够生动鲜明。这类现象应该注意克服。
这里还有必要谈一下“情绪舞”的问题。这类舞蹈演出时间短,也没有多少情节,主要是塑造带有典型意义的英雄群象。如《庆丰收》,通过公社社员欢庆丰收的场景,表现了贫下中农学大寨、促大干的昂扬斗志。又如《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也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但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形象地表达了朝鲜族人民热烈歌颂毛主席的阶级深情。这类舞蹈,只要抒的是无产阶级之情,工农兵是欢迎的,而且可以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中发挥战斗作用。在满腔热情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这个前提下,“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抒情的舞蹈当然也不例外。无产阶级在为共产主义宏伟理想奋斗中所挥发出来的革命激情,是极为丰富壮美的,问题是要我们去深刻地感受、认识和表现它。舞蹈是长于抒情的艺术,我们应该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在舞蹈作品中把工农兵的豪情壮志抒发得更加鲜明深刻、更加有力。
要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需要努力练好两个基本功。
要提倡为革命练好专业的基本功。技巧是为表现内容、塑造人物服务的。只有掌握熟练的技巧,才有可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容,塑造出高大完美的工农兵英雄形象。反之,技巧平庸一般,就会有损于英雄形象的塑造。因此,我们的舞蹈演员要树立雄心壮志,为革命苦练专业的基本功。在文艺调演中,我们看到不少青年舞蹈演员基本功比较扎实,掌握了难度较高的技巧。这是可喜的事情,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加强专业基本功的锻炼是必要的,但从目前舞蹈队伍的现状来看,特别要强调练好深入生活的基本功。要塑造好工农兵英雄形象,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深入工农兵,在工农兵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社会,改造世界观,转移立足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在文艺调演中出现的部分比较优秀的舞蹈节目,就是舞蹈工作者深入生活,努力改造世界观所取得的成果。但是也有些节目,思想内容缺乏深度,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甚至有一般化、雷同化的毛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深入工农兵斗争生活还做得不够。
在要不要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能不能坚持深入工农兵、学习工农兵问题上,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历来是很激烈的。修正主义的文艺黑线曾经大肆鼓吹“舞蹈特殊”的谬论,胡说什么舞蹈艺术可以和其他艺术“分工”,专搞“无害”的题材,起到“间接服务”的作用,妄图否定舞蹈艺术的阶级内容,从根本上反对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修正主义的文艺黑线还竭力宣扬“舞蹈本身就是体力劳动”,胡说什么舞蹈工作者不一定要深入生活,从一幅画、一篇新闻报道中受到启发就可以创作等等,反对舞蹈工作者深入工农兵,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改造世界观。我们认为,舞蹈有它的特殊性,即反映生活、塑造形象的独特手段和规律。但是,“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舞蹈艺术也决不因它的特殊性而能游离于一定的阶级、一定的政治路线之外。什么“舞蹈特殊”、“间接服务”,说穿了就是反对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反对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实质上是为复辟资本主义制造舆论。在文化大革命中,广大舞蹈工作者曾经对这种修正主义谬论进行了批判,但是文艺黑线的流毒还没有彻底肃清。在当前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有必要联系舞蹈领域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实际,对这些谬论进行深入批判,坚持深入工农兵,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为了便于上山下乡,还要注意创作一些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的独舞、双人舞等小型舞蹈,让工农兵更加牢固地占领舞蹈阵地。(附图片)
黑龙江省代表团歌舞团演出的舞蹈《公社女民兵》。 
新华社记者 摄


第3版()
专栏:

一杆马鞭的启示
武培真
最近看了一出表现小英雄驯服烈马的小戏。这出小戏,只是用幻灯在天幕上打了一朵云彩,道具也只有一杆马鞭和一个背包。然而剧中主要人物就凭借这杆马鞭,结合变化多端的舞步,造成了一杆马鞭满台景、没有布景胜有景的艺术效果,有力地烘托了驯马小英雄机灵活泼、勇敢顽强的英雄性格。
这杆马鞭,对于如何“少”而“精”地设置和运用布景、道具和灯光这一问题,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布景、道具和灯光,在舞台演出中是不可忽视的。布景、道具和灯光运用得恰当,对于典型环境的创造和典型性格的刻画,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戏剧舞台上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靠人物的语言、歌唱和动作等来实现的。忽视人物形象的刻画,片面地追求布景、道具和灯光的艺术效果,不仅不能突出人物,相反会喧宾夺主,冲淡人物的表演。正确的作法,应该是从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出发,从塑造剧中人物的需要出发,尽量俭省地使用布景、道具和灯光,凡可用可不用的,则一律从减,提倡“少”而“精”的原则。
提倡布景、道具和灯光的“少”而“精”,有利于文艺演出活动深入工农兵。
把革命文艺普及到基层去,普及到工矿、农村、连队去,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这是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问题。文艺演出单位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基层的工农兵着想,从广泛占领文化阵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出发,把戏送到工农兵中去。要送戏上门,特别是要让地方偏僻、交通不便的基层单位看到革命文艺演出,就要求剧团的装备必须灵活机动、轻便易行。目前,有些剧团存在着布景过重、服装道具过多、耗电量过大的不良倾向。他们演出一出二、三十分钟的小戏,往往灯光、布景、道具就要装几卡车。这种过“重”过“多”的现象,使他们很难迈开双脚,离开城市大剧场。即使把队伍开出去了,也是上山上不到顶,下乡下不到边,不能真正深入到基层。这种倾向是应该迅速纠正的。
提倡布景、道具和灯光的“少”而“精”,也是社会主义的勤俭节约原则所需要的。毛主席指示我们:“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我们搞文艺演出,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服装、布景、道具都要力求精简,努力做到少花钱,演好戏。目前,某些文艺演出团体讲排场、摆阔气,道具越搞越贵越繁多,布景也越搞越复杂,这与社会主义的勤俭节约原则是相违背的。我们必须从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入手,努力克服这种现象。
我们提倡“少”而“精”的原则,并不是说到基层演出,布景、道具就可以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强调省掉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充分发挥一物多用、一景多用的效能,更好地保证演出质量。
现在,全国不少地区都有一些受到工农兵热烈称赞的文艺轻骑兵。他们的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布景、道具简便易行,为上山下乡演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广大文艺演出团体应该认真学习和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在如何更便于上山下乡、深入工农兵的问题上多动一番脑筋。


第3版()
专栏:

敢于向资产阶级法权思想挑战
——谈小戏《毕业新歌》、《迎着朝阳》
闻哨
在今年举行的两批文艺调演中,甘肃代表团演出的话剧《毕业新歌》和湖北代表团演出的话剧《迎着朝阳》,以充沛的革命激情,塑造了敢于向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勇敢挑战的一代新人的形象,受到了观众的重视和好评。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话剧《毕业新歌》和《迎着朝阳》中,我们的英雄人物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场同传统的观念、同资产阶级法权思想所展开的尖锐斗争。当然,由于斗争的特定环境的不同,这两个小戏的主要英雄人物所遇到的对手也是不同的。《迎着朝阳》中,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青年女清洁工杨洁,其斗争对手是一个资产阶级教唆犯殷翠花。这个旧社会的老板娘梦想有“伸头的日子”,竭力散布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胡说什么:“扫街一没出息二没财喜”,宣扬“大学读满,端上金碗”。她用资产阶级等级观念腐蚀我们的年轻一代,打着关心青年前途的幌子,同无产阶级争夺接班人。而在《毕业新歌》中,立志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刚从大学毕业的工农兵学员、县委书记的女儿李华,其思想斗争的对立面则是自己的母亲、县水利局干部陈薇。陈薇这个曾经和拿枪的敌人进行过生死搏斗的共产党员,由于不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注意世界观的改造,受了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竟然认为大学生回农村“没出息”,阻挠女儿回农村干革命,站到了革命的新生事物的对立面。这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 剥削阶级的旧意识随时都在侵蚀着我们的工人阶级、共产党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因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除了要以铁的手腕镇压地主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反抗和破坏以外,还要批判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抵制剥削阶级思想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影响和腐蚀。这是一场清除旧社会的基地、打扫旧世界的垃圾的长期的斗争。
李华和杨洁,正是在这样一场伟大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一代新人,与旧的传统观念勇敢决裂的革命闯将。
李华大学毕业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她的面前:妈妈“关心”自己女儿的“前途”,希望她留在大学或去设计院工作,认为那里条件优越,将来可以有一番作为;阳山大队的贫下中农则关心自己的接班人,希望李华回到山区干革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青春。两种“关心”,究竟听哪个?是听从母亲的劝告,去追求个人的什么“出息”、“前途”,还是把贫下中农的热切期望当作自己的志愿,在三大革命运动的风浪中把自己锻炼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李华清醒地认识到:妈妈把革命工作分成等级,一心“望子成龙”,是受了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侵蚀;她要女儿走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背离工农兵的个人成名成家的那条旧的道路。这条道路能走吗?不能!李华牢记毛主席关于“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的教导,坚决摈弃剥削阶级的贵贱尊卑的传统观念,决心走毛主席“七·二一”指示指引的光辉道路。请听听她发自内心的语言吧:“全国农民有几万万,为什么我这个县委书记的女儿就不能当农民?为什么大学生就不能当农民?”这两个问题提得何等的好呵!这句话,是对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勇敢挑战,也表现了她与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英雄气概。在《迎着朝阳》中,经受了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锻炼的杨洁,高中毕业后愉快地当了一名清洁工。她把扫街工作同“要敢于和旧观念斗争,要敢于扫除旧社会留下来的一切污泥浊水”这一崇高理想联系起来,决心在兢兢业业做好清洁工作的同时,“为了冲破几千年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动向旧思想挑战!进攻!”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殷玉平、方莉轻视清洁工的错误的言论里,她深切感到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旧的习惯势力,还在毒害和腐蚀着人们;从殷玉平、方莉不愿扫街的反常的行动中,她敏锐地发现了教唆犯殷翠花。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在党和群众的支持下,杨洁在殷翠花家门口摆开了战场,向资产阶级思想打进攻仗,揭露了这个资产阶级教唆犯的丑恶面目,教育了上当受骗的同志。“无产阶级的扫帚就是要把历史遗留的垃圾统统扫干净!”——每一个革命者,都可以从李华和杨洁这两个革命小将的身上得到很多教育和启示:我们要象她们那样自觉地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不断地扫除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为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战斗!
这两个小戏都还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毕业新歌》中有些情节的安排和人物的设置,还没有很好地为塑造主要英雄人物服务;《迎着朝阳》的矛盾冲突不够集中,对工农兵上大学这一新生事物还肯定得不够。在深入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的热潮中,在进一步深入工农兵的斗争生活,努力学习革命样板戏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相信,这两个小戏一定能够精益求精,改得更好。(附图片)
甘肃省平凉地区文工团演出的独幕话剧《毕业新歌》剧照:下乡知识青年李华大学毕业后,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坚决回到山区干革命,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 新华社记者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