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城分校的调查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城分校,位于离南城县城六十里的林岗山上,现有学生三百五十名,教师三十四名。学生来自农村,学习两年左右以后,又回到农村。学校根据社队需要,设有农业、林业、牧医、农机、财会五个专业。
这所学校创办于一九五八年。他们坚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从一九六一年起,就基本上实现了粮、油、肉、菜、钱五自给,做到了不要国家一分钱。办学十七年来,他们不仅为国家创造了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千九百多名农村需要的人材,同时,为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
共大南城分校党组织根据无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把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他们始终把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近几年来,学校组织师生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青年团的任务》和《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以后,他们又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努力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
他们把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深入社、队调查研究,了解农村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通过多种途径,加深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就必须自觉地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财会专业的一些学生,过去比较注重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不注意了解财会工作中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经过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到农村协助生产队搞分配,使这些学生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掌好财权的自觉性。
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着重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他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把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同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联系起来,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林业专业个别同学在栽种果树时,因为有“等到果树开了花,我们早就毕业回了家”的思想,劳动不大认真。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组织他们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教育大家跳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自觉地为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几年来,这个专业的同学在林岗山上栽下了六千多株桔树,在红壤山岗为外地培育了十万多株泡桐苗和一万株漆树苗,受到群众的称赞。
重视劳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不仅鲜明地提出了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而且很重视劳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学校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以抗大为榜样,实行劳动建校。当时学校办在荒山上,一切都要白手起家。大多数学生以劳动建校为荣,热情高,干劲大,可是也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参加劳动。学校坚持把劳动建校的过程,作为转变学生思想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劳动,不怕艰苦的思想。同时,干部、教师劳动干在先,重担挑在前,给学生做出表率。这样做,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寒冬腊月,他们起早摸黑往返五六十里砍毛竹、扛木头,建设校舍;冰天雪地,他们披荆斩棘,开荒造田。为了夺取农业丰收,他们还争着去城里挑粪。
通过劳动建校,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实现生产自给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和锻炼,学校的领导也加深了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党组织认识到,劳动教育要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劳动,坚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是教育学生在校不脱离劳动,毕业以后回到农村不脱离劳动,永远保持劳动人民政治本色的思想基础;是向学生进行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重视劳动教育对于彻底批判“三脱离”的旧教育制度,对于实现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逐步缩小三大差别,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个学校总结办校以来抓好劳动教育、转变学生思想的经验,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这就是:向学生讲抗大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光荣传统,讲共大办校初期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革命校史;每年组织学生用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参加学校建设教学基地的劳动;定期把学生带到农业学大寨的先进社、队学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经常请共大优秀毕业生回校畅谈扎根农村、建设农村、在劳动中改造世界观的收获和体会。
搞好农林牧的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
这个学校从开办起,就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他们根据本县特点,坚持农林牧半工半读,建立了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新体制。
南城县地处半丘陵半山区,是个农业县。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需要,他们建设了农林牧的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基地,办起了与学校规模相适应,与专业设置相对口的农场、林场、畜牧场、农机厂等,使“工”有实践场所,“读”有学习课堂,坚持以学为主,把“工”和“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劳动尽量结合专业特点,实行专业教学与专业劳动相结合,学什么,干什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给性的生产劳动,需要有固定的生产工人,但数量不多,主要以学生为主。
“三结合”教学体制的建立,改变了旧学校严重“三脱离”的现象,有利于为农村三大革命运动服务。但是,在开门办学中,他们发现这样教学还不能完全与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相适应。例如,农机专业原来主要是为农村培养拖拉机驾驶员。但目前农村大量需要的是会使用和维修柴油机、发电机、打谷机和其它中小农机具的技术人员。这使学校深切地感到,实行“三结合”教学,还必须不断完善新的教学体制,自觉适应全县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才能把学校工作置于全县人民的监督管理之下,得到广大群众的关心和支持。他们进一步充实了农机专业教学的内容,增添了新的教材,积极培养农村急需的技术人员。
近几年来,他们立足本校,着眼全县,把当地农业生产中碰到的新问题,列入教学新课程,开展科学研究;把科研新成果又用于指导生产,不断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南城县的晚稻当家品种,还没有很好解决。农业专业的师生就带着这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培育晚稻良种的教学、生产和科研。经过几年反复摸索,他们从水稻“农红七三”的变异中,初步培育出“南共一号”晚稻新品种,目前正在继续观察试验。今年春天,上级号召大力推广腐植酸类肥料。为了给社队做出示范,师生们在“三结合”教学中,经过认真研究,试制成功了三万多斤腐植酸铵。他们把科研成果拿到生产队去检验、推广,先后在两个公社、八个大队辅导了三百多名试制腐植酸类肥料的技术骨干,有力地促进了这些社、队腐植酸类肥料的发展。办校以来,他们先后向全县提供了水稻良种二百六十多万斤,果木良种苗一百八十多万株,禽畜良种四千二百多只,对促进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毛主席教育思想的哺育下,共大南城分校为农村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能文能武的新型农民。他们朝气蓬勃地奋战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受到贫下中农的好评。
贫下中农对他们的鉴定
广大群众对这个学校毕业生最满意的一条,就是不少人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邱俊元,过去是龙湖公社竺油大队一个普通社员,在共大学习后,政治觉悟有很大提高,回队担任了大队管委会主任。他看到有人演旧戏、说旧书,散布地主资产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就组织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革命文艺节目,用革命文艺占领农村阵地。为了巩固合作医疗,发展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他亲自上山采药、制药,亲自试验。有个生产队由于资本主义思想影响,生产上不去,他就到这个队蹲点,在政治夜校中大力宣传“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伟大真理,批判资本主义,调动了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群众称赞这个学校毕业生的另一条,就是不少人干活不讲条件,不怕艰苦,用共产主义精神从事劳动,建设乡村。林业专业首届毕业生丁玉俚,一九六二年回到上唐公社棠下大队,立志改变家乡缺木少竹的面貌。十三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为集体造林,出工一担肥,收工挖个洞,不计报酬地栽植了六千多棵杉树和一片竹林。他同社员一起在荒山上种植杉树四百多亩,毛竹、油茶、果树、油桐两百多亩,使棠下大队变成了植树造林先进单位。
在全县各社、队的科技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共大毕业生,他们在普及农村科学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木安公社北坪生产队是个山区,田脚深,气温低,历来只种一季稻,粮食亩产很低。农业专业的胡友禄一九七二年毕业回乡后,在队里搞了二十五亩双季稻试验,通过采取深沟排水等科学措施,提高了土温,改变了土质,使双季稻试验获得高产,亩产一举跨过《纲要》。他还针对当地晚稻容易发生“稻瘟病”这一情况,和公社农科所人员一起反复观察、实验,终于找到了当地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方法,为山区创高产作出了贡献。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培养又红又专的一代新农民
中共山东省栖霞县松山公社委员会
我们公社的知识青年业余大学,是在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后,在广大贫下中农的大力支持和有关单位的积极协助下,于今年一月成立的,共有学员一百五十九人。学员平时在生产队从事农业劳动,每月有固定的时间到业余大学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做到校内校外,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半年的办学实践证明:在知识青年比较集中的农村办这种业余大学,是使知识青年能较快地学会为农村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本领,坚定他们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有效途径。
对于知识青年的培养教育工作,我们一向是比较重视的。过去根据上级机关的要求,为他们安排了每周一天的学习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有的大队由于领导不力,知识青年们的学习日,没有认真进行学习,荒废了时间。同时,我们也发现知识青年分配在果园队劳动的,不懂果树管理技术,分配在技术队劳动的,不懂地瓜育苗、花生催芽、麦田管理等农业知识。这说明,必须采取适当形式对知识青年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和农业科学知识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积极作用。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要办好业余大学,根本在路线,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贫下中农说:“我们希望能培养愿在农村干,会在农村干,积极为巩固集体经济服务的知识青年。”因此,我们决定从农村三大革命运动实际需要出发,把培养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作为办学的目标,并以此来确定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业余大学设置了政治、语文、农技三个专业。政治课和农业学大寨课是各专业的必修课。不管是政治课还是专业课,我们都把教育知识青年扎根农村干革命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业余大学建立了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业余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有实践经验的老农、农技站的技术员、公社干部、带队干部、优秀的知识青年,都是业余大学的教师。我们还聘请了烟台师专、莱阳农校等学校的教师参加教课。这样做既解决了师资问题,又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家都来关心农村知识青年的成长。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业余、分散的特点,我们采取了集中讲和分片设点相结合,讲课辅导和业余自学相结合,课堂学理论和田间操作相结合的几种形式。
业余大学的办学时间虽然还不长,但是已经看到了它的可喜成果。这首先表现在许多知识青年自觉做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促进派,扎根农村的思想更加牢固了。豹山口大队女知识青年周杰华擅长文艺,另外一个地方有位“好心”的同志对她说:“你到我们这里来吧,将来招生招工保证你优先。”小周断然拒绝说:“升学、当工人都是革命的需要,务农也是革命的需要。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缩小三大差别,我愿当一辈子农民”。这个大队知识青年丁英新、张爱国,学习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后,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生产队去,同贫下中农一起改变落后面貌,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做出贡献。有些青年还成立“理发组”、“修鞋组”,利用业余时间,热情为贫下中农服务。
其次,知识青年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后,可以更好地为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政治专业的学员,把在业余大学学习的《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以及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儒法斗争史,采用多种形式,深入到贫下中农中辅导、宣讲,成为农村理论战线上一支朝气蓬勃的尖兵。语文专业的学员,学习了通讯报道、革命大批判等写作知识,纷纷拿起笔杆子,歌颂社会主义新风尚,批判资本主义歪风邪气,他们先后办了四十期大批判专栏,二十多个赛诗台,举行了二十多次赛诗会,向报社和广播台、站写了一百多篇稿件,编选了一本革命故事集,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做出了贡献。
农技专业的学员,掌握了地瓜育苗、花生催芽、小麦田间管理等农业知识,他们与大队技术员结合,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为农业增产创造条件。


第2版()
专栏:

办好华侨农场业余大学
福建省泉州市教育局调查组
国营双阳华侨农场位于泉州市西北郊区,共有六个管区,四十九个生产队,十八个企事业单位,一万零二百多人。一九七○年春农场办起了政治夜校。去年十月间,农场党委又在群众的支持下,办起了一所业余大学。从农场里挑选了十五名路线斗争觉悟高,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同志,组成了工农讲师团。这个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的农场业余教育阵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开展。
目前,业余大学共有学员三百二十八人,他们当中有回乡和插队的高初中毕业生,有经验丰富的干部和农民。业余大学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主,开设了中文、革命文艺、农业技术、农村电工、农村医疗等专业。业余大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实行“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和“从战争学习战争”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业余大学的教学,直接为农场的三大革命运动服务。参加业余大学文科班学习的许多学员,同时又是各片政治夜校的理论辅导员。在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后,这些学员经过认真学习,就在各片政治夜校里宣讲,有力地推动了全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农村医疗班的学员,集中学习当地农村常见病的防治,先后在六个管区、四十九个生产队的合作医疗站为贫下中农治病。革命文艺班的学员,一面学习革命理论,一面结合农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实际,组织宣传队,自编自演各种文艺节目,歌颂革命的新生事物,大力宣传党的基本路线。
经过业余大学的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代新农民正在茁壮成长。前阳管区碾米厂会计叶建山,过去对本职工作有点不大安心,经过半年的学习,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表示要“立志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归侨陈国瑞参加电工班学习以后,多次利用午睡时间,为队上和贫下中农维修各种电器设备,成了受贫下中农欢迎的“电医生”。


第2版()
专栏:

函授教育为农业生产服务
一九七三年七月,湖北省罗田县开办函授教育以来,参加学习的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在函授教育中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学到了科学文化技术,直接为农村三大革命运动服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前年秋收时,数学函授小组的一位学员到大河岸公社一大队三生产队参加劳动。休息时,生产队长指着一畈田说:“我们这个畈,共有二十二亩田,由于缺水,往年只能插一季稻,后来在上面开了一口水塘,改插两季,但一碰上天旱塘水就不够用。今年我们打算再毁两亩田,另开一口水塘,以确保两季稻的丰收。”最后队长很感慨地说:“要是我们知道两季稻需要多少水,该开多大的塘,那该多好啊!”晚上,函授小组集中学习时,认真地讨论了这个问题。同志们说,贫下中农在发展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函授学习和教学改革的课题。函授教育中曾讲过如何测量水库容水量的问题,只要我们把这个队的有关水文资料调查清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于是他们用土办法,测出了这口塘的容水量,又向贫下中农调查了两季稻的用水量和水源情况,经过综合分析研究,最后确认只要把现有水塘的塘埂加高一米,就可以解决问题。既不需要再毁两亩农田,又可节约大批开塘的劳力。
贫下中农一听非常高兴,很快就按这个方案施工。去年尽管遇到了大旱,这个畈里的二季稻还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其他的田也做到计划用水,为队里增产粮食一万多斤。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