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河北省成安县何横城大队党支部,组织社员和干部,联系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在这个大队,共产主义精神得到发扬,新人新事不断涌现。这里刊登的是这个大队的干部、社员联系实际学习理论的几个事例。 ·编者·
坚持继续革命
张贵金当生产队长近二十年了。多年来,他同阶级敌人斗,立场坚定;同大自然斗,从不叫苦叫累。可是,去年春天,他向党支部提出不当队长了。为什么呢?他算了一笔账:全家六口人,每年除分粮、菜以外,还净分现金八百多元。他想,现在总算闹腾好了,该享享福了。当时,党支部书记和他的母亲吕凤书(一九四二年入党的老党员)对他进行了教育。他们从革命先烈流血牺牲,讲到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张贵金醒悟了,觉得自己生活好了,就不愿再挑重担了,对不起党,对不起革命先烈,对不起贫下中农。于是,又挑起了生产队长的担子。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中,张贵金学习了有关的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进一步认识到,想半路停车,说明自己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他还从一些人蜕化变质的教训中,看到不改造世界观的危险性;对于小生产的固有特点,不改造是不行的。他越想越感到半路停车的思想很危险,认识到“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不论取得多大成绩,都不能把成绩当成包袱,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到站下车。他决心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工作更积极主动了。
大队党支部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中,组织党员和干部联系实际,讨论了张贵金思想的变化。大家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只有“加油站”,没有“停车站”。一致表示,要在斗争中改造自己,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党支部副书记赵岐香不管工作多忙,都坚持和社员一起学习和劳动。老支委王国恩,全家每年净分现金一千多元,可是他还是穿着一身粗布衣,时刻注意不要贪图享受,注意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何横城大队的党员和干部严格要求自己:条件好了,生活富裕了,坚持艰苦奋斗。他们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劲头更足了。


第3版()
专栏:

用新思想看新事物
一九六九年,何横城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起初,贫农社员高大娘因为家里的人生病不多,心里嘀咕:俺家出着一份钱,治着别人的病,这不吃亏了吗?后来有一件事,使高大娘深受教育。邻居王守仁的闺女烧伤严重。高大娘为王守仁捏着一把汗:治好这号病,得花多少钱?可是,由于办起了合作医疗,王守仁一家的生活没有受到影响。高大娘看着王守仁一家的“今天”,回想起自己一家的“昨天”:解放前,自己的丈夫死得早,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两个孩子先后得了病,因为穷,村里又没医生,都死去了。高大娘从“今天”和“昨天”的对比中,深深感到合作医疗好。
当时,高大娘说合作医疗好,还是朴素的认识。通过学习革命理论,她进一步弄清楚了合作医疗这一新生事物的伟大意义。在一次学习中,她说:“合作医疗这个新生事物就是好,过去是‘一人有病全家愁’,现在成了‘一人有病大家帮’。我先前有‘吃亏’的思想,就是犯了用旧思想看待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毛病。看来得好好地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跟旧观念、旧传统斗。”
在何横城大队,随着学习运动的发展,热情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正在变成广大社员和干部的自觉行动。


第3版()
专栏:

为革命不为工分
何横城大队有一个下中农社员,叫王金明。他干集体活,坚持“早上工,晚下工,中午不歇工”,但在记工分的时候,却从不斤斤计较。人们称赞他是一心为革命的好社员。
这是王金明同私有观念斗争的结果。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王金明路线斗争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有的人说:“单干时靠地,现在靠多挣工分。”王金明听了这样的话,总觉得不对劲。但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对呢?他却说不清楚。
学习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王金明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白了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我们必须实行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但“按劳分配”毕竟不是共产主义的东西。“就产品‘按劳动’分配这一点说,‘资产阶级法权’仍然占着统治地位。”如果把工分当成追求的目的,那就会只顾个人眼前的物质利益,忘掉共产主义大目标。王金明从理论上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对于大寨的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毛泽东思想领先的经验,就理解得更深刻了。他说:“现在我们虽然还实行按劳分配,可是我们的思想不能被它束缚住。我们应该努力冲破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不能搞工分挂帅,要为革命干活。要干着社会主义,想着共产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第3版()
专栏:

抓“线”与抓钱
去年,何横城大队的队办工厂,从外地一家工厂承揽了一项机器部件的铸造加工任务。后来,大队党支部发现了,认为用修制农具的原料来加工赚钱不对,就把“合同”退了。但是,有少数人对这件事一时还想不通,说:承揽这项加工任务,集体增加收入,有啥不对?
今年,社员和干部在学习中,又联系到要不要退这份“合同”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社员王凤林说:拿修制农机具的原料,去做赚钱的加工活,这是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表现。咱可不能为了赚钱,忘了共产主义大目标。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基本改变了,但小生产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变过来。如果用小生产者的思想搞集体经济,那就容易眼里盯着钱,忘掉“纲”和“线”。
社员李凤香说: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敌人总是妄想复辟资本主义。当集体经济遭受自然灾害的时候,他们煽动“八仙过海,抓钱度荒”;当粮食丰收的时候,他们又说什么“今后任务是多捞钱了”,等等。只有狠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才能更加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队队长王运岭说:队办工厂的“合同”退得好!好就好在抓了“纲”和“线”,不让金钱牵着鼻子走,好就好在使集体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知难而进 刻苦学习
李锡炎
在巴黎公社起义一周年纪念日,即一八七二年三月十八日,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应巴黎公社的参加者、《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出版者莫里斯·拉沙特尔的请求,给《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撰写了一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的序言。每当我们学习革命理论碰到困难的时候,读读这篇序言,就有一股热流涌进心房,得到一股知难而进、刻苦学习的力量。
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序言的时候,正值巴黎公社失败不久。但是法国工人阶级并没有因此而沮丧,相反地,却在认真地学习革命理论,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当时的法国工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有的由于理论基础较差,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感到困难,特别是对马克思的那种前所未有的科学分析方法不大理解;有的急于寻求结论,渴望知道一般原则同他们直接关心的问题的联系。马克思及时地准确地抓住了法国工人学习革命理论中的这种思想动向,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一种不利,对此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事先向追求真理的读者指出这一点,并提醒他们。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段名言,既是马克思研究革命理论的刻苦认真精神的真实写照,又是马克思教育我们要不畏劳苦、认真学习革命理论的宝贵经验。马克思为撰写《资本论》辛勤工作了四十年。李卜克内西在回忆马克思刻苦学习和勤奋工作的时候,曾经这样写道:“马克思的私人图书馆收藏了他毕生研究工作中所长期辛勤搜集到的一千多本书,但这些书不够用,许多年来,他都是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常客,他十分看重这儿的书库。”“虽然他睡得很晚,但他总是每天早晨八九点钟就起床。喝完一杯黑咖啡和读过报纸之后,就到自己的书房去,一直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马克思自己也曾经说过,他为着工人群众的八小时工作制而斗争,但他自己的工作时间是几倍于八小时。马克思经常抱病研究理论,经常抱病挥笔疾书,他的名著《哥达纲领批判》就是不顾医生的劝阻带病写出来的。马克思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学习不停,斗争不止,在他心脏停止跳动的前一分钟,还在刻苦学习和从事理论研究工作。
革命导师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创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如此刻苦学习,如此忘我工作,这种革命精神是何等的可贵啊!这种革命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革命导师呕心沥血地为我们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创造了今天这样好的学习条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呢?一个有路线斗争觉悟的革命战士,难道能不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学习革命理论吗?
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运动中,有不少同志响应毛主席关于“要多看点马列主义的书”的伟大号召,知难而进,刻苦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也还有些同志在学习理论的时候,碰到一点困难就“绕道走”,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就一翻而过。这条看不懂,看那条;那条看不懂,再换一条。这样浮光掠影地学习,虽然书本翻遍,却收获不大。于是,他们就懊丧地得出结论:“学理论不是咱干的”,“基础差,学不进”。凡此种种想法和做法,归结到一点就是“畏难”。学习理论的确是有个“难”的问题,产生“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平时攻读马列著作太少,理论基础差。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刻苦学习。在学习中怕不怕“难”,学得深不深,不单纯是一个认识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如果有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学习的正确态度,再难也会去啃、去钻。反之,如果把学习看成负担或者可有可无,那么在学习中必然是低标准,只求读过,不求弄通,不求甚解。因此,我们首先必须端正学习态度,认真读书,注意应用,真正把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懂弄通。


第3版()
专栏:

勇挑“担子” 不摆“架子”
洪歆
红军老战士、共产党员甘祖昌同志,一九二七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后曾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一九五七年,他经组织批准,回到江西省莲花县坊楼公社沿背大队当农民。他意气风发,革命不减当年勇,常说:“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能摆老干部的架子。”
他说得好,做得对。好就好在以实际行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上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在革命队伍内部,人们的相互关系是革命同志的关系。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这是我们处理革命队伍内部的人们相互关系的准则。许多同志正是这样做的,职务变了,普通劳动者的本色不变,“当官不象官”,体现了革命领导干部应有的革命传统作风。
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一向是以能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多挑重担、多做贡献作为无尚的光荣和最大的愉快。“艰苦的工作就象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甘祖昌就是“享受让给人家,担子拣重的挑”的模范。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他跟随毛主席,勇敢挑起革命的“担子”,出生入死,英勇奋战;在社会主义时期,他腰不弯,脚不偏,仍然挑起这副“担子”,朝气蓬勃地前进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
要为革命挑好“担子”,就不能摆“架子”。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包打天下的所谓英雄好汉,他们懂得单枪匹马、脱离群众就会一事无成,只有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一起战斗,处处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带领群众向敌人冲锋陷阵。而“架子”,则是妨碍和群众联系的一堵无形的墙。要为革命挑好“担子”却舍不得放下“架子”,那是万万不行的。
所谓“架子”,原是指旧社会当官作老爷的权势派头。它是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表现。地主资产阶级别尊卑,分贵贱,弄权术,搞欺诈,摆起那副吓人的“架子”,无非是借以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林彪一伙狂热鼓吹这一套货色,自命为高人一等,以“至贵”、“超人”自居,大摆官僚“架子”,大耍“威风”,视下级为奴仆,视群众为草芥,狂妄地要“指挥一切,调动一切”。其目的无非是妄图迫使人们执行他们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为他们复辟资本主义效劳。
毛主席一贯教导我们要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当前,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中,我们要学习甘祖昌同志的革命精神,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做一个勇挑重担,不摆“架子”,平等待人,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先锋战士。


第3版()
专栏:名词解释

三大差别
靳苑
三大差别是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划分为阶级而产生的,也要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彻底消灭而消灭。
在原始公社末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奴隶制的确立,生产和交换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手工业者、大奴隶主、官吏、商人、高利贷者聚居的城市,形成了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大奴隶主、商人、高利贷者,通过捐税、贱买贵卖和债务剥削等手段,在政治、经济上剥削和压迫乡村的居民,造成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阶级对立。
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使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等从体力劳动中逐步摆脱出来,于是,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管理者,开始从生产者中分化出来。奴隶制的确立,促使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的形成。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垄断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对广大奴隶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广大奴隶却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历史表明,奴隶制时代的文化是奴隶们创造的。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对立发展到更加尖锐的程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通常采用牺牲农业和掠夺农业的方法来发展工业,因而使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得极不平衡。资本家还通过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或增高地租等方法,对广大农民进行掠夺,使农民小生产者日趋破产。工业和城市严重地剥削和压迫着农业和乡村,造成了乡村日益落后于城市的状况。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从事脑力劳动的绝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受资产阶级雇佣,为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广大劳动人民效劳。虽然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但是一无所有的广大工人和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文化水平仅仅被限制在能够多少保证资本家经常得到较熟练的劳动力的狭小范围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体力劳动者被歧视,体力劳动被看成“卑贱”的事情。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形成了尖锐的阶级对立。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了资产阶级专政,广大劳动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这就消除了工业剥削农业、城市剥削乡村、脑力劳动剥削体力劳动的关系。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消除了。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存在着两种所有制,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展,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还没有极大提高,人们还不能打破旧的分工的束缚,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消灭三大差别,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缩小以至最终消灭三大差别,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我国,建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党和国家对农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同时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支援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工业建设实行大中小并举的方针,加强内地建设,合理调整工业的布局,发展人民公社的社队企业,等等,这些都有利于逐步缩小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差别。特别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广大干部和工农兵学商坚持走五·七道路,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工农兵群众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农村的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等等,这些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出现,对于逐步缩小三大差别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为我国逐步缩小以至最终消灭三大差别,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3版()
专栏:

湖南花垣县雅酋公社油麻大队的理论辅导员麻贵香经常在工余时间和社员们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新华社记者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