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厄瓜多尔共产党(马列)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发表文章
谴责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推行海洋霸权主义
加拿大报纸揭露苏联渔船队继续在加东海岸过量捕鱼
新华社讯 基多消息:厄瓜多尔共产党(马列)中央机关报《前进报》最近发表文章,谴责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推行海洋霸权主义。
文章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上“推行帝国主义政策,损害不发达国家的利益,相互争夺霸权。它们不仅派遣庞大的渔船队侵占全世界的海洋,而且派出具有威胁性的海军舰队到处游弋,建立侵略性的海军基地,控制港口、运河和海峡,以便于它们实行经济和军事上的控制,它们还以‘科学考察’为名,行间谍活动之实。”
文章指出,苏联和美国的所谓第三世界国家“技术落后”、“没有能力开发海洋资源”等谬论,完全暴露了它们帝国主义的嘴脸,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谴责。
文章追述说,二十多年前,厄瓜多尔、秘鲁、智利提出的沿海国家拥有二百浬海洋权的主张,已经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同情。目前亚、非、拉各国人民掀起的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和许多国家进行的维护国家主权以及民族资源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推行的海洋霸权政策。
文章最后说,目前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懂得,捍卫二百浬海洋权的斗争,就是为了维护本国政治经济上的独立,就是为了保卫领土主权免遭帝国主义超级大国的侵略和威胁。
新华社渥太华一九七五年八月九日电 加拿大《环球邮报》八月九日发表文章,揭露苏联渔船队继续在加拿大东海岸过量捕鱼。
文章指出:“鱼类生物学家和科学家都警告过:外国渔船队的掠夺性捕捞——尤其是俄国人拥有巨大的加工船和效率高的捕捞设备——正在使鳕鱼产量减少。最近几年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俄国人从(加拿大)近海地区开始一扫而光地捕捞数百万吨的毛鳞鱼——很可能是用来生产鱼粉。”
文章说:“西北大西洋国际渔业委员会为它的成员国规定了捕捞毛鳞鱼的硬性定额。苏联得受这种定额的限制。然而,俄国人竟顽固地无视这个限制。到七月中为止,他们在西北大西洋国际渔业委员会管辖的区域内已经捕获了六千多万公吨的毛鳞鱼,而按规定他们今年在这一区域内的捕获量为两千八百万公吨。因此,加拿大采取了报复措施。”
文章接着指出,由于加拿大“禁止俄国船队进入加拿大大西洋各港口,俄国的拖网渔船无法再在哈利法克斯或者圣约翰斯停泊以补充淡水和燃料,或者让其疲乏的船员有机会休息一下”。但是,“据报道,就在关闭港口的那些日子里,一支有三十五艘至四十艘拖网渔船的俄国船队却在博纳维斯塔角附近非法捕捞毛鳞鱼,这是俄国人长期以来过量捕鱼的一个地区。当特鲁多总理在赫尔辛基会见苏联党的头目勃列日涅夫同他讨论到俄国在加拿大近海的捕鱼活动时,曾经对此提出过指责。”
这篇文章最后说:“这一切的结果可能使加拿大自己对其沿海的海洋资源实行控制和管理。”


第6版()
专栏:

阿拉伯人民加强团结实现民族愿望
苏丹、沙特阿拉伯和也门领导人重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斗争巴勒斯坦突击队在敌占区继续沉重打击敌人
新华社喀土穆一九七五年八月十日电 据苏丹通讯社报道,苏丹总统尼迈里八月九日在一次谈话中,谴责以色列不断侵略黎巴嫩,赞扬黎巴嫩人民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坚定立场,并呼吁阿拉伯人民加强团结以实现民族愿望。
尼迈里总统指出,目前中东形势如此严重,阿拉伯人民必须加强团结和动员全部资源,以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和解放被占领的阿拉伯家园。他说,阿拉伯民族具有统一的政治意志,并且具备取得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
新华社萨那一九七五年八月六日电 应沙特阿拉伯王储兼第一副首相法赫德的邀请,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指挥委员会委员兼政府总理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卜杜勒—加尼率领的政府代表团于八月三日至六日访问了沙特阿拉伯,双方在正式会谈后发表了联合公报。
公报说:在会谈中双方谈到了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形势以及一些国际问题。“双方对巴勒斯坦问题予以特别的重视,重申两国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下为恢复自己对土地和祖国的民族权利而进行的正义斗争。双方再次宣布准备尽自己的一切能力为阿拉伯民族的目标服务,这些目标首先是解放被占领的阿拉伯土地,收复光荣的耶路撒冷,加强阿拉伯的团结和全面协调。”
公报说,双方重申两国将努力加强阿拉伯半岛国家之间的合作。“双方一致认为,必须维护半岛各国人民的自由、安全、独立和利益,使之不受任何直接的或间接的外国势力的影响。”
公报在谈到伊斯兰世界的团结时说,“双方决心继续加强伊斯兰团结的原则,巩固伊斯兰人民之间相互支持的基础,以保证它们之间的团结。”
公报说,在谈到双边关系时,双方强调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和睦邻关系。沙特阿拉伯将继续向也门提供财政和经济等方面的援助。
阿卜杜勒—加尼总理一行是八月六日中午乘专机回到萨那的。
新华社贝鲁特电 据巴勒斯坦军事发言人发表的战报说,巴勒斯坦突击队七月下旬在敌占区继续打击犹太复国主义敌人。
战报说,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境内活动的巴勒斯坦战士,七月二十二日在阿克和萨法德之间的公路上用自动武器和手榴弹击毁了一辆载满敌人士兵的军车,一些敌人被打死打伤。
巴勒斯坦特别部队的战士,七月二十五日在佩塔提克瓦用燃烧弹炸了一座敌军棉布工厂,在工厂的许多地区引起大火,使敌人遭到损失。
在佩塔提克瓦以东的艾尼特军事移民点的一个主要粮库内,巴勒斯坦革命战士安放的燃烧弹在七月二十五日爆炸,这个粮库燃起大火,并且蔓延到附近的粮库,有几个已被全部烧毁,另外几个遭到严重破坏。


第6版()
专栏:

莫桑比克国防部举行国防工作会议
总结十年建军经验 确定现阶段军队任务
指出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胜利果实是武装部队最重要任务
新华社洛伦索马贵斯一九七五年八月四日电 据莫桑比克《新闻报》八月三日报道,莫桑比克国防部从七月二十五日到八月二日举行国防工作会议,总结了过去十年建军的经验,制定了现阶段军队的任务。
萨莫拉总统参加了会议,并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讲了话。
会议一致通过的决议指出,保卫国家主权和人民的胜利果实是莫桑比克武装部队最重要的任务。
决议说,从过去十年武装斗争的经验来看,制订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是认清敌人、团结人民和建立起反对敌人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部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等过去和现在都是种族间团结的敌人。
在谈到军队当前的任务时,决议说,敌人正在千方百计地渗进军队并腐蚀军队,企图破坏革命的进程。因此,部队要提高警惕,发扬战时艰苦奋斗和勤俭朴素的传统,挫败敌人的阴谋。
决议指出,武装部队应积极参加动员人民和组织人民重建祖国的斗争,积极投入生产活动并把部队的基地变成农牧业中心。
决议重申把武装部队置于莫桑比克解放阵线领导下,并且决定在各级武装部队成立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委员会。
决议指出,只要南非和津巴布韦还存在着种族压迫,莫桑比克的独立将是不完全的。决议要求莫桑比克的部队为津巴布韦人民的斗争准备作出一切牺牲。
新华社洛伦索马贵斯一九七五年八月七日电 莫桑比克新闻部八月六日发表了莫桑比克武装部队总司令部的一份公报。
公报发布的是莫桑比克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萨莫拉·马谢尔关于从组织上清理武装部队的决定。
公报强调“莫桑比克人民解放力量是在同劳动群众打成一片的传统中锤炼而发展起来的,它属于劳动群众,捍卫劳动群众的利益”。
公报指出,现阶段莫桑比克人民解放力量负有建设国家和保卫国防的使命。人民武装部队应当继续成为一支推动革命政治进程的力量。
公报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之后,谈到了进行一次整顿和清理的必要性。


第6版()
专栏:

几内亚(比绍)外长马里亚谈对外政策
坚持反帝反殖和不结盟政策
新华社比绍一九七五年八月七日电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外交部长维克多·萨乌德·马里亚八月七日在这里接见新华社记者组时重申,“几内亚(比绍)奉行反帝、反殖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马里亚外长说,“我们将始终同争取民族独立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站在一起。”
他指出,几内亚(比绍)将同所有国家保持关系,但这种关系必须是建立在尊重主权和独立的基础上。
他在谈到由他率领的代表团最近访问中国时说:“这次访问是成功的,它对加强中国和几内亚(比绍)两国的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
马里亚外长祝愿中—几(比绍)两国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
他在谈到重建几内亚(比绍)时强调指出,几内亚(比绍)必须充分利用本国具备的条件和潜力,优先发展农业,以保证本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6版()
专栏:

塞浦路斯希、土两族领导人第三轮会谈结束
新华社维也纳一九七五年八月二日电 塞浦路斯希腊族领导人克莱里季斯和土耳其族领导人登克塔什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二日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三轮会谈。
据会谈后发表的新闻公报说,双方初步讨论了联邦政府的职权问题。这个问题将在尼科西亚继续讨论。
公报说,双方还讨论了解决塞浦路斯问题的地理方面的问题。双方同意:在第四轮会谈前,克莱里季斯和登克塔什将就这个问题继续举行私人会谈,作为下一轮会谈的准备。
公报说,双方还同意:允许目前在塞浦路斯南部的土耳其族人移居岛的北部;在北部的希腊族人可以继续在那里居住,而且还允许他们移居到南部去;在优先考虑家庭团聚时,也包括在南部的一些希腊族人移居北部的问题。
公报最后说,双方第四轮会谈定于九月八日至九日在纽约举行。


第6版()
专栏:阿富汗通讯

巴米安古道行
每当同阿富汗朋友谈起中阿两国人民的友谊,主人总是热心地劝我们去巴米安看看,说到了那里,会更加深切地体会这“友谊”二字的含义。盛夏的一个清晨,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出发,驱车前往巴米安。
巴米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座落在阿富汗中部海拔三千多米的山坳里,距喀布尔二百五十多公里。汽车离开喀布尔不久,就开始穿行在山峦重叠的古行道上。据记载,一千多年前,我国晋代僧人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等人,就踏着这条路来到巴米安,而这里的使者也沿着这条古道同中国人民频繁往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公路在丛山峻岭中蜿蜒盘旋,时而驰入深邃的峡谷,时而攀上陡峭的山巅。沿途山谷中古尔班河湍急的流水,被引进条条渠道,灌溉着绿油油的农田。玄奘当年描写这里是“山川嶾嶙”,“蓿麦滋丰”,而今天景色更加引人入胜。沿路正在收割小麦的农民,向我们招手致意,他们高兴地告诉我们,由于最近几年挖渠引水,今年小麦可望获得好收成。阿富汗政府和人民正在为争取国家粮食自给作出努力。
汽车行驶了十几个小时以后,我们在一个山下村庄略事休息。此地距巴米安有七十五公里的路程。山村的人们听说我们是来自邻邦中国的客人,感到非常亲切,他们热情地同我们握手、攀谈。一位名叫巴拉德的小学教师得知我们的汽车在长途跋涉中出了点毛病,十分关心地说:“别着急,我们是亲密的朋友,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还有的人说:“中国派来了专家帮助我们建设,你们有了困难,我们应该想办法解决。”顿时,热情的朋友们,有的就动起手来帮助修车,一位老年工人,不顾弄脏衣服,躺在车盘底下检查修理;一个青年自告奋勇骑自行车往返跑了十几公里的山路,累得浑身是汗,特地请来了一位汽车修理师傅。不多一会,车修好了,巴拉德又拿来了家制的奶酪给我们尝。有的人还送来了红茶和白糖。这一切,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情谊!告别了这僻静的山村和热情好客的朋友,我们的心里洋溢着友谊的温流,耳畔久久回响着山村人们朴实真挚的话语:“虽然我们以前没有见过中国人,但大家都知道,中国是我们阿富汗真诚的朋友。”
旅途中,我们游览了景色绮丽的阿米尔山顶湖。湖的周围林木青葱,牛羊成群。被我国古人称为“宝马”的阿富汗骏马,三五成群地在湖畔吃草。牧民们对我们说,阿富汗在一九七一年和一九七二年由于连遭大旱,牧草枯死,牲畜死亡了三分之一。从一九七三年以来,政府采取了保护牲畜的一些措施,又连年多雨,水草充足,现在牲畜头数已恢复到大干旱前的水平。石坝上,湖水横溢,好似瀑布;石坝下,一排白色的石房里,四盘水磨,发出??的响声。工人见到我们,伸出满是面粉的手,紧紧握住不放,连声说:“秦,拉菲克!(中国,朋友!)”他们告诉我们,原来这里的水白白地流掉,三年前,他们建了四座水磨房,从此,改变了过去用人或牲口推磨的状况。四盘水磨每天可磨面粉五百多公斤,满足了本地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且还可以为外地加工。
峰回路转,到了巴米安,已是夜幕沉沉。我们住在白色的帐篷里,回想起一天的行程和见闻,对源远流长的中阿两国人民的友谊,感受颇深。翌日清晨,拉开窗帘,只见两座巨佛,衬着葱绿的树林田野,巍然耸立。一尊高五十三米,一尊高三十五米,立佛的周围以及附近的山崖上,遍布着曾经绘有各式精美图画的大小洞穴千余个,巴米安因此而成为闻名于世的佛教胜地。依洞壁而立的佛像,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反映了古代阿富汗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但是,由于殖民主义的残酷奴役,巴米安的经济、文化长期陷入落后停滞状态。经过当地人民和有关当局的努力,近年来,这里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了起来。目前,该地区有四所高级中学,十一所高级小学,三十所初级小学和六十多所农村小学。过去,这里女孩子是不能上学的,现在,她们也可以上学了。
巴米安的游客很多,古迹分散,在这里参观是需要事先雇用向导的。但我们却是例外。在这里,不论大人小孩都主动向我们介绍情况,陪我们游览。十六岁的少年哈立克热情地为我们导游,他领我们攀山岩钻穴洞,向我们详尽地述说他所知道的一切。他说:“我是巴米安的孩子,与中国朋友在一起,我感到最高兴。”汗珠滚动在他的脸上,露出了天真的笑容。
站在佛像上面的山岩上,望着白雪皑皑的群峰和滚滚东去的巴米安河水,我们深深感到,中阿两国人民的友谊,如同高山大川,世代永存。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附图片)
阿富汗人民努力发展民族经济,棉布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图为巴格拉密纺织厂的女工在车间生产劳动。 新华社记者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