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抓好阶级教育
  ——学习革命样板戏札记
  解放军某部战士 李剑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里的沙奶奶,在向伤员小王和卫生员小凌讲述血泪家史时,开腔唱道“说来话长……”她以无比的愤怒,揭露了地主刁老财残酷地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她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歌颂了领导中国人民闹革命、使沙家浜
“得见日光”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沙奶奶的忆苦思甜,给了小王和小凌多大的教育和鼓舞啊!
在许多革命样板戏里,剧本根据情节的发展,从塑造主要英雄人物出发,都精心地安排了类似“说来话长”而又各具特色的回忆对比。方海珍和马洪亮在阶级教育展览会里开导韩小强,李奶奶为了让铁梅能挑起革命重担而“痛说革命家史”,盼水妈在虎头岩下控诉旧社会,歌颂新社会……革命样板戏中这些回忆对比的艺术描写,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毛主席教导我们:“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重要指示的时候,联系我们党领导革命人民同地主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来进行学习,是很重要的。革命样板戏是形象地反映这些斗争的好教材。以革命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为榜样,对青少年一代进行回忆对比的阶级教育,这对于提高他们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弄清楚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问题,是很有好处的。
“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只要这个时代没有结束,剥削者就必然存着复辟希望,并把这种希望变为复辟行动。”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阶级敌人进行复辟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拚命地同我们争夺年青一代。他们利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和“弊病”,腐蚀青少年的思想,妄图让青少年在商品、货币交换、庸俗的捧场之类的花花世界中弄昏头脑,最终成为他们的俘虏。阶级斗争的事实表明:在知识青年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上,还有人在暗暗地设置路障;在广大青少年沐浴着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的园地里,还有人在偷偷地嫁接着毒枝。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争夺年青一代的斗争,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是贯串始终的。
“未来是属于青年的。”为了造就千千万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把反修防修的斗争进行到底,我们要以革命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为榜样,认真抓好对青少年的阶级教育工作。
革命样板戏中的阶级教育,注意了将新旧社会作鲜明的对比。《龙江颂》里的盼水妈,在旧社会盼瞎了双眼也没有盼来一滴山泉,亲生儿子却遭到了“血染山岩”惨遭枪杀的残酷迫害。在新社会,滚滚滔滔的龙江水却在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按照人民的意愿流到了后山,使九万亩良田碧绿吐翠,生机勃勃。盼水妈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对新社会的热情歌颂,给我们上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的生动的一课。
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教育,这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课。毛主席曾经指出:“不少青年人由于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不善于把旧中国和新中国加以比较”。他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没穿过“破衣、烂袄”,没挨过“皮鞭”,没戴过“镣铐”,没见过“什么人似虎狼张牙舞爪”,“什么人似牛马终日辛劳”。由于缺乏这样的生活经历,他们“不容易深切了解我国人民曾经怎样经历千辛万苦的斗争才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而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要经过怎样的长时间的艰苦劳动。”根据这种特点,对青少年进行“解放前后两对照”的教育,让他们在社会主义的灿烂阳光下把旧社会的罪证——皮鞭、镣铐、破衣、烂袄“仔细瞧一瞧”,使他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大红的工作证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发的”,而是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无产阶级专政来之不易。通过对比教育,就能增强他们对旧社会和地主资产阶级刻骨的仇恨,增强对新社会和对毛主席、共产党强烈的热爱,进一步提高他们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战斗的责任感。
革命样板戏在描写回忆对比的时候,注意了把历史的斗争和现实的斗争结合在一起。《海港》中的青年工人韩小强,曾经天真地认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什么阶级的区别了,阶级斗争不存在了,象钱守维这样“三朝元老”式的人物,今天不是也一样参加劳动,一样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了吗?针对韩小强的这种糊涂观念,方海珍和马洪亮给小韩讲述了码头工人在旧社会的水深火热的苦难史和在党领导下的英勇悲壮的斗争史。同时,方海珍从分析小韩认为的几个“一样”入手,层层剥下了钱守维的伪装,以活生生的阶级斗争的事实告诉韩小强:象钱守维这样的人,与咱们工人就是不一样,他嘴里喊着拥护社会主义,心里却念念不忘复辟资本主义。阶级斗争过去有,今天依然存在。方海珍的循循诱导,为韩小强敲起了警钟,使他看到阶级斗争正在海港卷起新的浪潮,钱守维代表的那个反动阶级还在垂死挣扎。他悔恨自己忘记了阶级斗争,决心挺起胸膛,迎着风雨,坚决战斗在上海港。
方海珍把历史的斗争和现实的斗争结合起来教育青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但是,也有些青少年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韩小强那样的“糊涂”观念。在他们看来,地主没地了,富农不富了,资本家没资本了,还有什么阶级斗争呢?阶级斗争观念淡薄,就为那些政治“教唆犯”幕后的阴谋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我们在进行回忆对比时,要象方海珍那样,把历史斗争和现实斗争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学懂列宁阐述的一条伟大的真理:“无产阶级专政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中的继续。”这样,就能帮助他们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征途上不忘阶级斗争,胜利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把老一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革命事业继续下去,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革命样板戏中的回忆对比,还注意了进行无产阶级的革命传统教育。《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李奶奶告诉铁梅,“红灯是咱们的传家宝”,定要好好把它保留在身边。这个“宝”,就是无产者一生奋战求解放的远大理想和为实现这个理想而英勇奋斗的拚命精神;就是同广大群众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就是看那“荣华富贵如粪土”的无产阶级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在李玉和、李奶奶的言传身教中,李铁梅接过了“千车也载不尽,万船也装不完”的传家宝,立志“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
进行这样的革命传统教育,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尤其重要。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历史阶段中,由于无产阶级的胜利,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大,阶级敌人变得更加隐蔽和狡猾了。他们往往把明枪换成暗箭,把钢铁炮弹换成糖衣炮弹,利用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和资产阶级生活作风来腐蚀和瓦解革命队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党几十年来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传给青少年,就能帮助他们划清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色同资产阶级腐朽作风的界限,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打铁还须本身硬!”老一代革命者要教育好年青一代,自己首先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楚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认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认识反修防修的重大意义,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批判反动没落阶级的意识形态,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奋斗终身。要注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永保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色。


第3版()
专栏:

  谈王安石的《和农具诗》
  解放军某部机 炮一连评论组
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法家,而且还是一个杰出的诗人。他在斗争中写下了许多尊法反儒的诗篇,《和农具诗》就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组。
《和农具诗》共十五首,属于古诗中咏物一类。咏物诗向来只以“山水烟花雪月风”为对象,王安石却别出心裁地歌咏耕牛与耧、水车等农具。农具是种田用的,而种田为儒家所不齿。《论语》载樊迟学稼问圃,孔丘一概答以不知道,还骂道:“小人哉,樊须也。”显然,在儒家看来,农具是登不了文艺的大雅之堂的。可是,王安石却偏要写进诗里,这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大胆挑战。请看《水车》:
取车当要津,膏润及远野。
与天常斡旋,如雨自潨泻。
这首诗开头一个“取”字,表明诗人心目中那
“与天常斡旋”的不仅仅是水车,而且是踩车的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这正是他的“天变不足畏”思想的艺术写照。特别有意思的是《耕牛》:
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野出。
身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睆彼天上星,空名岂余匹。
诗人在用自然的语言叙述了耕牛“朝耕”“暮耕”的工作和功劳之后,笔锋一转,饶有风趣地嘲笑起高高在上、毫无用处的星星来。瞧你天上的星星,光会眨眼,徒有虚名,哪里能和我们的耕牛媲美呢?王安石在农具诗里盛赞农具“利物博如此”(《耧种》)、“此功最不薄”(《钱镈》),也就是站在法家立场上批判了儒家。
历代法家人物,为了发展封建经济,促进社会变革,抵御外来侵略,都强调“奖励耕战”。王安石也不例外。在《田漏》中,他谴责了大地主的兼并和残酷的剥削“往往夺其时”,耽误了农时,使生产得不到发展。他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理财,而“理财以农事为先”。在他实施变法期间,抑制了豪强兼并,兴修了大量水利,使封建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他在《耰锄》里这样写道:“秦人望屋食,以此当金革。”诗人特别重视变法后的秦国努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历史经验,表达了他的以农为本的思想。
《和农具诗》中,王安石还写下了一些含蓄的寓意深长的诗句,如果我们联系他的变法实践,就不难听出弦外之音来。王安石变法,抑制兼并,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斗争经历使王安石深知,不斗败顽固势力,新法就推行不了。这思想凝成诗的语言,就是《钱镈》中的两句:“欲收禾黍善,先去蒿莱恶。”想获得丰收,就要先把危害庄稼生长的杂草除去。诗人以禾黍比喻新法,以蒿莱比喻顽固势力,抒写了他决心扫除一切障碍,推行新法的抱负。《钱镈》的末两句是“愿因观器悟,更使臣工作”,要人们从钱镈的作用中得到启发。他在《扬扇》一诗中写道:“精良止如留,疏恶去如摈”,“翁乎勤簸扬,可使糠粃尽”。这里表现了他的破旧立新,去粗取精,除恶务尽的精神。这和他敢于斥孔孟经书为“断烂朝报”、“糠粃百家之陈迹”,主张“废先儒一切传注不用”,吸取历代法家思想,创立“荆公新学”的精神是一致的。
毛主席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王安石的《和农具诗》,从一个侧面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法家思想。这一组诗,内容充实,构思新颖,语言质朴,在古典诗歌中独具一格,别开生面。它和其它一些战斗性较强的政治诗一起,构成王安石诗歌中的精华。当然,王安石毕竟是地主阶级诗人,《和农具诗》也就不免打上地主阶级的思想烙印。例如,他劝导贫苦农民“勿妒市门人,绮纨被奴僮”(《袯襫》),企图调和、掩盖尖锐的阶级矛盾,等等。我们读时必须加以鉴别和批判。


第3版()
专栏:

  挖除旧习惯势力的岩石
  ——读鲁迅的《习惯与改革》
  赵北臣
在生产斗争中,人们为了征服自然,常常要与岩石作斗争。但是,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旧习惯的岩石,比自然界中的岩石还要顽固得多,无产阶级必须花很大气力、很长时间才能把它挖掉。鲁迅在他的杂文《习惯与改革》中,对此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如果不挖除旧习惯的岩石,革命就“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今天重读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具有深刻的教益。
旧的习惯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并非一日形成。历代的反动阶级,都竭力维护它,以延长其反动统治。几千年来,剥削阶级为了自己能够“长治久安”,不仅对劳动人民进行了极其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且利用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腐蚀劳动人民,约束劳动人民和进步势力的思想和行动。孔老二不是曾在轰轰烈烈的奴隶暴动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面前,提出什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吗?再加上长期以来,由于反动阶级的鼓吹和宣传,旧习惯的岩石便逐步地形成、坚固了。它紧紧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成为一种可怕的势力,使一些人因循守旧,习以为常,对旧的门槛不愿跨过一步,甚至“对于极小的一点改革,也无不加以阻挠”。
伟大导师列宁指出:“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鲁迅对列宁的这段精辟论述十分佩服,热情地赞赏“真实的革命者,自有独到的见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鲁迅深深懂得:“无产者的革命”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它“是为了自己的解放和消灭阶级”。(《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要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在革命进程中,不仅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还要同一切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不仅要推翻旧社会这座大山,还要挖掉在旧社会形成的习惯势力的岩石,“倘不将这些改革”,革命就难于成功,成功了也不能巩固,“如沙上建塔,顷刻倒坏。”
鲁迅正是把改革旧的习惯同无产阶级的整个革命事业联系起来。他在批判旧世界,同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展开英勇斗争的同时,自觉地向旧习惯势力的岩石“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的崇高精神。
中国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大大地动摇了旧习惯的岩石的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空前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批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出现和成长,猛烈地冲击和涤荡着旧社会的各种污泥浊水。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旧社会中脱胎而来的,在经济、道德和精神的各个方面,还不能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资产阶级法权仍然存在,旧习惯的岩石还在许多人的头脑里存在着。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有些人总喜欢按老规矩办事,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用旧习惯衡量新事物,原因之一,便是因为头脑里有旧思想的残余。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旧习惯的岩石,无产阶级要挖掉它,而资产阶级则拚命地维护和加固它。
林彪反党集团就是一伙维护旧事物、旧习惯的专家。他们象苍蝇一样,围绕着旧的“痕迹”嗡嗡叫。他们重唱历史上一切反动派“还未唱完”的“老调”,利用孔孟之道和其他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腐蚀人们的灵魂,宣扬什么“旧法莫除”、“老例不减”,否定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他们就诬蔑这是“变相劳改”;干部上“五七”干校,他们就咒骂这是“变相失业”;红卫兵小将发扬彻底革命精神,奋起向剥削阶级的“四旧”造反,他们就攻击这是“被利用”。其目的是为了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他们的反动论调,已经遭到广大革命群众的严肃批判。但是,我们还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警惕阶级敌人新的破坏阴谋,做挖掉旧习惯岩石的促进派,不断地削弱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革命把旧基地掘得愈深,旧制度复辟就愈困难。
怎样挖掉旧习惯的岩石呢?鲁迅指
出:必须“深知民众的心,设法利导,改进”。人民群众头脑里旧习惯和阶级敌人复辟倒退的反动思想有着根本区别。劳动人民是愿意而且能够同旧习惯决裂的,关键在于设法利导,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因此,“有志于改革者”必须“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有的放矢地向广大人民群众灌输共产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自觉地起来同旧习惯势力作斗争。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就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的日益深入人心,旧习惯的岩石必将被广大人民群众逐步挖掉。


第3版()
专栏:

  千里草原添骏马(套色木刻)
锦州机务段司机 张振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