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
政和县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下乡
福建省政和县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进一步提高了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决心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促进派。他们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的伟大号召,带头送子女下乡务农,对全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起了推动作用。
今年以来,政和县委切实加强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领导,先后五次召开常委会,研究这一工作。他们以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武器,批判林彪恶毒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的反动谬论,认真检查和总结了前几年的工作,分析了今年的大好形势,深刻地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对缩小三大差别、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有深远意义的伟大事业,是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措施。他们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带头送子女下乡,教子女务农。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李怀智,去年把二儿子送到农村插队落户,今年又把三儿子送到乡下去。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谢炎孙,召开家庭会,用回忆对比的方法启发儿子谢荣斌的阶级觉悟,鼓励他上山下乡干革命。谢荣斌提高觉悟以后,很快下到农村,立志做一个新农民。在县委领导的影响下,这个县的十七名组、局长一级干部,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带头把自己中学毕业的子女送到农村去。
政和县各级领导干部在送子女下乡、教子女务农中,坚决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反对和抵制不正之风。他们教育和支持自己的子女带头报名上山下乡,不要照顾,不搞特殊化。县卫生局局长沐培林,今年有两个孩子高中毕业,本来可以留一个在县城安排工作,但他坚决要求把两个孩子都送到农村去。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又是领导干部,要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让孩子们都到农村广阔天地里去经受锻炼,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政和县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下乡务农的行动,推动了全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目前,全县应下乡的近百名应届中学毕业生,已全部去农村插队落户。没有下乡的三十三名历届中学毕业生,也高高兴兴奔赴农村。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不断提高支持子女务农的自觉性
解放军某团副政委 李存德
去年,我的二女儿高中毕业以后,我支持她报名上山下乡,很快被批准了。不久,我们部队敲锣打鼓,送走了下乡知识青年。可是,二女儿下乡以后,一股“舍不得”的情绪悄悄从我心底涌上来。我就想,毛主席和党中央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和政策,以前我多次学过,可是遇到实际问题,怎么还会出现这股情绪呢?我通过学习,发现是头脑里的私有观念在作怪。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家庭关系完全受所有制的支配。在私有制社会里,人们把孩子看成是私有财产。今天,我们国家虽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把子女看成是私有财产的旧观念还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因此,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自觉地支持子女下乡务农,就必须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只有把孩子看成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才能自觉地支持他们到农村去锻炼成长。
产生这股“舍不得”的情绪,还暴露出我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意义认识不足。孩子下乡以前,我并没有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来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新生事物,自觉地支持孩子下乡务农。而是凭着朴素的阶级感情,感到应该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就带头送女儿下乡了。所以,孩子走了,“舍不得”的情绪冒出来了。最近,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我才逐步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对逐步缩小三大差别、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有深远意义的伟大事业,是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项战略措施。从而,提高了支持子女务农的自觉性。
但是,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需要反复学习,不断提高。我今年五十多岁了,患有青光眼病。有的同志就对我说:象你这样的老干部,身体又不大好,给有关领导说一说,把孩子调回来准没问题。听了这话,我心里也有点活动。现在,通过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我认识到:一个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搞特殊化,把本应下乡的子女想方设法留在身边,或把已经下乡的子女千方百计地弄回城里,这不是在逐步缩小三大差别,而是在扩大三大差别。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在这场考验面前,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做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促进派!


第3版()
专栏:

配合做好再教育工作是家长的责任
甘肃省水电局干部、下乡知识青年家长 梁国源
一九七四年,我和我们省水电局的十一名革命家长一起,积极支持子女到泾川县飞云公社老庄大队城上生产队插队落户。为了配合贫下中农搞好对子女的再教育,我们组成了家长配合再教育小组。
一年来,我们与当地党组织、贫下中农和带队干部紧密配合,经常分析子女下乡后的思想状况,采用给子女写红色家信、召开回城探亲子女座谈会、汇报会等方法,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树立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思想,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具体问题,促进他们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必然会受到阶级敌人的破坏和旧的习惯势力的阻挠。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家长配合农村做好对下乡知识青年的再教育工作,尤其重要。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几千年来,由于孔孟之道的影响,家长总是“望子成龙”。今天,我们送子女下乡,教子女务农,就是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决裂,也是对孔孟之道的批判。
实践证明,家长的思想和行动,对子女能否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作家长的,仅仅把子女送到乡下去还不够,还必须积极配合农村的党组织和贫下中农,对他们进行再教育。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决心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不断提高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意义的认识,及时了解下乡子女的思想动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子女坚持乡村干革命。


第3版()
专栏:

抓好回乡知识青年的理论学习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中,河北省清河县孙洼公社党委认真抓好回乡知识青年的理论学习,使广大回乡知识青年进一步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决心为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乡村干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孙洼公社先后有八百八十多名高、初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孙洼公社党委注意对这些回乡知识青年进行培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以后,公社党委认识到,组织回乡知识青年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对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把组织回乡知识青年学好理论,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为了加强领导,公社党委指定一名副书记负责这项工作,并成立了有老贫农、社队干部和回乡知识青年参加的领导小组。几个月来,公社党委积极组织回乡知识青年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公社举办了三期专题理论学习班,分期分批轮训回乡知识青年。公社开办了理论辅导站,对回乡知识青年中的理论骨干,每月进行几次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以便辅导大家搞好学习。公社还帮助各大队党支部通过政治夜校、理论讲座和上团课等形式,组织回乡知识青年学习革命理论。在公社党委的领导和具体帮助下,广大回乡知识青年为反修防修努力学习革命理论。纪洼大队十名回乡知识青年,自动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他们每天除了自学以外,还坚持集体学习。目前,全公社已有六十多个这样的学习小组。
孙洼公社广大回乡知识青年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进一步提高了坚持乡村干革命的自觉性。徐湾大队的回乡知识青年,为了防止队里的一百多亩大秋作物被暴雨冲毁,组织了一支突击队,利用三个晚上、五个中午的休息时间,挖了一条一千五百多米长的排水渠。大队要给他们记工分,他们说:“我们不是为工分而劳动,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多打粮!”侯村大队回乡女知识青年侯风改,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更大了。最近,侯风改的一个叔叔给她联系了工作,几次来信催她去,都被她拒绝了。侯风改说:“我要扎根农村,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逐步缩小三大差别贡献力量!”孙洼公社原来有少数回乡知识青年不大安心农村。现在,他们都表示要以侯风改为榜样,立志当一辈子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农民。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一人带头插队 两家落户山村
——记下乡知识青年董敬芳的先进事迹
在坚持乡村干革命的道路上,能不能自觉地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决裂,立志当一辈子新农民,这对每个下乡知识青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湖南省浏阳县下乡知识青年、共产党员董敬芳,不但自己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走上山下乡的金光大道,而且还动员自己的父母、弟弟、妹妹和爱人一家,由城镇来到农村安家落户。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董敬芳作出了榜样。
(一)
一九六四年,董敬芳从湘潭县第十中学初中毕业了。她和其他学校的九名同学一起,来到老革命根据地——浏阳县中岳公社毛田大队插队落户。
经过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董敬芳进步很快。一九六六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蓬勃兴起的时候,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她又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妇代会主任。贫下中农看到插队青年的进步,心里十分高兴。
然而,阶级敌人对于知识青年的茁壮成长,却十分仇恨,千方百计进行破坏。一九六七年,他们煽动下乡知识青年倒流城市,致使一些青年不安心在山区扎根。董敬芳和伙伴们坚守岗位,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就在这时候,有人劝她说:“小董,你下乡已经好几年,又入了党,各方面条件都好,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回城呢?”董敬芳听了,严肃地回答:把上山下乡作为回城的阶梯,那不是刘少奇鼓吹的“下乡镀金”论吗?晚上,董敬芳坐在油灯下,学习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回顾几年来的战斗历程。她深切地感到,自己从一个幼稚的孩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城市姑娘,变成一名能挑百多斤担子的新农民,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她越想越觉得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很有必要;越想越觉得扎根农村,大有作为。
有个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坏家伙,把董敬芳看成眼中钉,指使一帮人对她进行威胁,并恶意中伤。董敬芳毫不惧怕,坚定地说:“走毛主席指引的路,十二级狂风吹不动,九牛二虎拉不回!”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都夸董敬芳做得对,鼓励她坚持斗争。
在那斗争最激烈的时刻,董敬芳重温了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教导,毅然写信给家里,把在街道工厂当临时工的妹妹董敬兰,也动员到农村插队落户,同自己并肩战斗。
这件事,引起了某些人的议论。有人说:“人家向往在城里过舒适生活,董敬芳却把妹妹拉到乡下来,和泥巴打交道,到底图个啥?”董敬芳说:我把妹妹接到农村来,既不图名,又不图利,为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董敬芳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大家。许多知识青年以董敬芳为榜样,揭露阶级敌人妄图把知识青年引向邪路的罪行,艰苦奋斗,忘我劳动。他们用坚持乡村的胜利成果,粉碎了阶级敌人的可耻阴谋,批判了轻视农村、轻视农民的剥削阶级陈腐观念。
(二)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甘肃省会宁县《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的报道,并在编者按中传达了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会宁县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的革命行动,给董敬芳以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鼓舞。她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自己一家都是城镇居民,爸爸是个闲散劳动力,母亲呆在家里吃闲饭,应该怎么办?她想:自己和妹妹插队的大围山区,田地多劳力少,应该动员他们到农村安家落户。于是,她提笔给父母亲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现在,全国人民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争取为社会主义事业多作贡献。您们在城镇吃闲饭,给国家带来不少负担。欢迎您们来大围山区安家落户,用实际行动支持山区建设,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一连好多天过去了,董敬芳却没有见到家里的回信。后来她了解到,父母亲的思想不大通,需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为此,她特地请假赶回家里。
董敬芳刚进家门,母亲就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上山下乡,妈同意。你把敬兰带去,妈支持。现在,你又要把全家带走,妈有些想不通。我们在城里生活得挺好,干嘛要搬到农村去落户呢?”她的父亲也说:“全家在镇上住了十七、八年,要是把家搬进山区,人生地不熟,多不方便啊!”
听了这番话,董敬芳感到父母亲还没有摆脱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她想:要动员父母亲愉快地去大围山区落户,就必须帮助他们与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决裂。晚上,她开了家庭会议,引导父母亲忆苦思甜。
解放前,董敬芳的父亲是个挑脚工,干的牛马活,吃的野菜汤,盖的破蓑衣。母亲结婚以后不几天,就出门讨米,被地主家的恶狗咬得鲜血淋淋,腿上那个伤疤至今还在。提起这些苦难家史,母亲忍不住流下一串串泪珠。董敬芳因势利导,帮助父母亲提高认识。她说:“我们既不能忘记过去,又要看到现在,更要想到将来。”接着,她从大围山区解放前后的变化,谈到建设山区的宏伟远景;从党和群众对自己的教育培养,谈到同贫下中农心心相连的关系。董敬芳耐心地做工作,打通了父母亲的思想。他们表示,愿到女儿插队落户的山区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一九六九年一月,董敬芳的父母亲带着敬芳的弟弟和妹妹,高高兴兴地来到毛田大队安家落户。
(三)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敬芳也面临着一个恋爱、婚姻问题。有人说,在哪儿找对象是个人的事。董敬芳认为,用什么思想指导恋爱,在乡村还是在城里选择对象,同样存在着两种思想、两种世界观的斗争。
董敬芳还记得:早在父母亲到农村安家落户之前,家里曾经来信说,为她找了一个对象,在城里工作,生活条件好,催她赶快回去订婚。董敬芳想:为什么要把“在城里工作”作为恋爱的先决条件?为什么要以“生活条件好”作为选择对象的条件呢?这分明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董敬芳认为,父母亲这样做是受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于是,她立即给家里写了一封回信,批评父母亲的错误想法和做法。
后来,董敬芳和下乡知识青年周启福在共同的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消息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广大社员赞扬董敬芳做得对,但也有人对她表示惋惜,说她丢了在城里工作的人,却找个滚泥巴的下乡知识青年。对这种错误论调,董敬芳进行了批驳。她清楚地知道:周启福是和自己一块下乡的战友,安心农村,热爱劳动,立志扎根农村干革命。她自豪地说:“我们之间的感情,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上。我们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肩战斗一辈子!”
董敬芳和周启福订婚以后,又遇到了一场新的考验。一天,周启福接到家里一封信,说他姐姐去世,要他回城照顾母亲;有关部门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同意让他回城。周启福一时拿不定主意,去征求董敬芳的意见。董敬芳仔细考虑之后回答:“咱们来山区插队,不是干一阵子,而是要干一辈子。情况纵有千变万化,咱们扎根山区的决心不能变。你母亲眼下没有人照顾,咱们可以把她接到乡下来嘛!”周启福同意董敬芳的意见。一九七○年三月,他把母亲也接到大围山区。不久,董敬芳和周启福结了婚。在农村安家以后,董敬芳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和各项政治活动,带领全家人为农业学大寨贡献力量,受到当地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董敬芳坚持乡村已经十一年了。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中,董敬芳光荣地出席了湖南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并作了典型发言。她回顾十一年走过的道路,更加豪情满怀。她说:“革命没有完,斗争在继续。只要阶级还存在,只要资产阶级法权思想还存在,只要旧的传统观念还存在,斗争将是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长期的战斗。过去的十一年,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要刻苦地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不断提高坚持乡村的自觉性,为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而斗争!”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宜春县吓塘大队石岭布知识青年队,是江西省农业学大寨的一个先进单位。这个队的知识青年们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决心坚持乡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