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力量在群众之中
——记杏儿沟煤矿从年产三万吨到三十万吨的事迹
山西省大同市杏儿沟煤矿,原来年产量仅有三万吨。三年前,从这个矿调走百分之五十七的人员和大部分设备去建设一个新煤矿——吴官屯矿。在这种情况下,杏儿沟矿产量不但没有掉下来,而且年产量在三万吨的基础上,增加到三十万吨,三年之内增长九倍。
什么力量推动杏儿沟煤矿高速度发展呢?矿党总支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中,总结出一条基本经验:力量来自群众之中。
一九七一年底,杏儿沟煤矿抽出大部分人力和设备,在靠近市区、交通方便的吴官屯建设一个新煤矿。因为杏儿沟矿离城市较远,生活艰苦,地质条件不好,有的领导同志主张,等新煤矿建成后,就封闭原来的杏儿沟煤矿,把全部人马集中到吴官屯去,全力发展新煤矿。可是,工人不同意。他们说,杏儿沟矿是大同市边远郊区唯一的一个煤矿,它的生产对支援当地地方工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用煤起着很大作用;这里煤的资源还很丰富,只是因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就封闭不采了,这是不顾全局的作法。工人们的批评,使党总支成员很受教育。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企业,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否则,就可能使企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他们接受了工人同志们的意见,提出了“吴官屯要发展,杏儿沟也要发展,两副重担一肩挑”的豪迈口号。党总支决定:把杏儿沟矿调出去的人员和设备全部留给吴官屯矿;剩下的人员继续发展杏儿沟矿。工人们高兴地说:“这样做才符合总路线精神。”
吴官屯矿成立后,杏儿沟矿的人员只有三百多人,设备只剩下一台破无极车和几辆破矿车。有的领导看到条件这样差,又皱起了眉头说:“不要说大发展了,能守住原来的生产水平,也就行了。”还有的人说:“杏儿沟矿地下基本采空,专家是有结论的。没有设备可以造,没有巷道可以修,没有煤怎么干?”
面对这种情况,党总支发动工人群众,围绕“专家结论是不是就是定论”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老工人杨伍说:“杏儿沟矿基本采空,不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文化大革命前,是有一些专家来看过,也这么说过。但是,他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就那么在井下转了一圈,既不听听工人的意见,也不对周围地质条件做周密的调查,硬说杏儿沟矿是大同煤田的边沿,井下又是个大古塘,就下了这个结论,这能可靠吗?”这位老工人的话,使大家心明眼亮,决心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进一步调查杏儿沟矿煤炭资源的储量情况。
一个以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资源考察小组,战斗在第一线。他们滚爬在井下,四处进行探索。过去的结论说,北部是煤田的边沿,是否这样?他们顺着巷道向北进,穿古塘,过险区,趟积水,爬窄巷,突然前面碰到了光溜溜的大石墙。有的同志手一摸上去,心就凉了半截子:“呀,到了尽头啦!”总支书记孟成然冷静地分析这种情况,说:“毛主席教导我们,‘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碰到大石墙就是尽头吗?如果是断层呢,过了断层不就又是煤吗?”几句话打开了大家的思路。他们满怀信心继续考察了附近的每一道山沟和山梁,访问了方圆四十里以内的每个村庄,召开了上百次工人和贫下中农座谈会,还查看了一些地质资料,终于发现杏儿沟煤矿的北部不是煤田的边沿,而是一个大断层。穿过大断层,还有相当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一发现,大长了杏儿沟矿工人们的志气,他们提出一百多条建议,通过反复讨论,确定在改造小煤矿的同时,隔过大断层,再新建一对年产三十万吨的中型矿井的发展规划。
在建设新矿井的主井选点上,又发生了新问题。开始,他们在小井以北两公里的地方选点打主井,以为这里是半山沟,工程量小一些。可是开拓了一百多米,煤层突然不见了,出现的却是坚硬的大石板。意外的情况,使那些迷信专家结论的人又抬起了头,他们说:“不信专家结论白受苦,辛辛苦苦打了个石窝窝。”但是,工人们却不泄气,他们再次全面考察,找寻地质变化的规律。原来小井以北的大断层,是一条长十公里、宽一公里的地层陷落带,新井恰好打在陷落带的边沿上。情况弄明白后,他们重新选点打主井,很快见了大煤层。
随着新井建设的发展,人员、设备和资金越来越感到困难。有的人又缩手缩脚起来,畏难情绪很大。广大工人和干部批判了这种无所作为的观点,发扬大庆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革命精神,抓住主要矛盾,大搞技术革新。运输工具不够,他们自己动手造,修旧利废,翻修出四十多辆矿车和几部绞车、无极车。人员不够,家属纷纷参加建井队。建井需要大量的砖和石灰,向外购买要花很多钱,运输也困难。工人们说:“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一分钱也要掰成两半花。”职工和家属同心协力,自己动手上山采石头,烧砖、烧石灰。
就这样,全矿上下团结奋斗,大大加快了矿山建设的步伐。他们第一年改造了小土窑,第二年生产就突破年产十五万吨的设计水平。接着用了八个月时间,打通了新矿井的副井,开始回收工程煤。到一九七四年底,新矿井的主副井已经胜利贯通,并开拓掘进巷道两千多米,生产煤炭三十多万吨。今年上半年生产原煤十五万多吨,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五十。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自觉改善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记南票矿务局丘皮沟煤矿工人学习理论团结战斗的两件事
辽宁省锦州南票矿务局丘皮沟煤矿的广大干部和工人,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注意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自觉地改善人与人、班组与班组之间的相互关系,全矿呈现出一派团结战斗、生动活泼的动人景象,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全矿提前四十天超额完成了今年上半年国家原煤生产计划。
辅助工同一线工密切合作
丘皮沟矿采煤二队小班补修电气工杨可军,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后,主动改善同采煤第一线工人的关系,深受同志们的欢迎。
一天,杨可军和同班的工人入井时,一名采煤工瞧着他身上背的三大件(钳子、电工刀、螺丝刀)说:“一机电、二通讯、溜溜跶跶铁道工,下井混保健(费),大干一边看。”听到这一套话,联系平时人们的一些议论,他想:为什么一线工人对井下辅助工人有这种看法呢?为什么有的辅助工人自己也说“呆着就是活,这气谁也生不着”呢?是什么原因造成彼此之间有隔阂呢?为了弄懂这个问题,他重读了《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说:“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使他受到了启发,认识到:有些技术工人自以为有技术、工种特殊,高人一等,实质上就是在自己和一线工人之间划了一道界限。这是旧的生产关系的反映,而这种生产关系必然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损害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
从此,杨可军努力改善同一线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每天,他同一线工人一起入井,一起升井。到井下后,主动到各掌子面检查电气设备,做到胸中有数。发现毛病一不推、二不拖,及时解决。一次,杨可军看见一名青年工人操作回柱绞车1344开关时,掌握不住要领,就主动走上前去,手把手地教,直到这个青年工人掌握了操作要领才离开。为了使机电设备经久耐用,不影响生产,他热心地给采掘一线工人讲解使用电气设备的注意事项、操作要领和小毛病的处理方法。
一天,采煤二分层的掌子面推到了十二号煤门,电源线急需改设,否则就会影响下一班正常开采。按照分工,改设电源线的活应由上白班的补修电气工来干。这天正巧是星期天,白班的工人没有来,杨可军决定自己来承担这项任务。他主动地同采煤班的工人商量,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支持,很快就把电源线改设完了。
现在,这个矿的机电、运输、通风等辅助工段的工人,在做好本职工作以后,经常到掌子面帮助采煤工人打眼、攉煤、装车,同一线工人劳动在一起,汗水流在一起,一线工人深受鼓舞和教育。他们说:“辅助工人同我们一样干,我们更要团结一心,加倍努力,搞好煤炭生产。”
破本位主义思想
在丘皮沟煤矿传诵着采煤一队三班的工人们克服本位主义,发扬共产主义精神,给下班创造好条件的佳话。
一天,班前学习时间,三班工人展开了题为“怎么认识和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讨论。工人魏振启说:“目前,资产阶级法权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方面还严重地存在着。这些旧的痕迹不逐步消除掉,就不利于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不利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我们要维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就必须自觉地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注意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班长熊文革接着说:“以前,我总认为我们班比别的班多出几吨煤脸上才光彩。为了这个,领导生产的时候,往往对本班有利的活就多干,没利的活就少干、不干,不考虑给下班创造好的条件,结果造成下班生产困难,闹不团结,影响生产。我看,这种‘本位主义’、‘不顾大局’的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思想作怪,今后咱们要同它彻底决裂!”
“本位主义损人利己。”青年工人孙凤智接着说,“我建议咱们今后接班的不来不升井,溜煤眼不装满不升井,给下班创造好的生产条件。”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建议提得好,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人,一定要自觉地改善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三班工人说到做到。重活、累活、难干的活自己班干;本班出现的问题,抢时间、千方百计处理好,不留给下一班。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工业学大庆

兴隆矿在前进
在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的指引下,河北省兴隆矿区的广大矿工解放思想,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学大庆,赶开滦,大战煤海,在连续七年完成国家计划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采煤和开拓进尺,分别提前二十八天和八十四天完成了国家计划,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做出了贡献。
兴隆煤矿地处燕山深处,地质构造复杂。过去,在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长期完不成计划,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人换思想矿换貌,从一九六八年以来,连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后,兴隆煤矿广大职工进一步激发了革命热情。他们怀着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的决心,重新修订了今年的增产计划,将原来计划增产煤十二万吨,提高到三十五万吨。目前,三十里矿山,到处是一派热气腾腾的动人景象。
“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经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广大职工焕发出冲天的革命干劲。“铁姑娘采煤班”的二十五名女青年,个个生龙活虎,开动电铲、电车、绞车,日夜奋战在采煤场、排煤线的各个岗位上,全班实现了单独作业。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自觉地与旧的传统观念决裂,在矿山建设中充分发挥了
“半边天”的作用。许多老工人焕发了青春,重返井下生产第一线。曾三次见过伟大领袖毛主席、年过半百的木场老工人刘学勤,今年以来利用业余时间下井挖煤二百多吨。干部劝他注意休息,他说:“我身子骨还结实着呢,不下井挖煤,我休息也休息不好啊!”广大干部坚持在战斗中指挥,在指挥中战斗,哪里困难就在哪里出现。营子采区有两个风眼需要赶在汛期以前建成,时间紧,任务重,缺少施工力量,采区主要负责人,带领科室干部,两次下井和工人一起劳动,有力地支援了井下生产,为提前完成施工任务贡献了力量。
为了胜利完成今年的增产计划,为今后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兴隆煤矿坚持采掘并举、掘进先行的方针,狠抓开拓掘进这个主攻方向,开动全部钻机,夜以继日地勘查每块煤田,使以前关闭的两对矿井重新投入生产,并发现了新的煤源。经过广大矿工的艰苦奋战,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工人们安全生产,团结战斗,不断刷新工作面单产纪录,由去年平均日产八千三百九十六吨,提高到今年一季度平均日产九千六百五十七吨。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艰苦奋斗作风永不丢
宁夏石咀山市钢丝制刷厂,是一九六六年由三名街道妇女创办起来的。九年来,这个厂坚持开展“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道路越走越宽广。现在,全厂已有五十七名职工,年产十万把四十五种不同规格的工业和民用刷。建厂以来,他们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对国家的贡献一年比一年大。
钢丝制刷厂开始在一间旧豆腐坊里生产,后来又搬到饲养场一间旧土房里。办厂初期,缺乏机械设备,生产钢丝刷就用剪刀剪、锥子锥,工人们手上出了血泡也不叫苦。这个厂的工人全部是妇女,她们以自己的行动,有力地批判了“男尊女卑”的孔孟之道。
随着厂里生产的发展,积累增多了。同时,也出现了大手大脚的现象。例如,有的人提出要把原来的土凳子拆掉,购置一些“象样的设备”;有的人把小块木材当柴烧,钢丝头随便扔。针对这些情况,厂的领导同志组织全厂职工深入学习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进一步发扬大庆“缝补厂”的革命精神。有的同志主动把扔掉的钢丝头拣回来,重新用到生产上。
现在,这个厂的平刷机、压弯机、裁毛机等十多种专用设备,都是土洋结合,用废旧零件搞起来的。这些土设备看上去虽不美观,却成倍地提高了工效,促进了生产。大家说:艰苦奋斗闯出来的道路最宽广。


第2版()
专栏:

“为革命再苦也心甘”
山西省侯马市搬运公司轮胎翻新厂革委会主任栗保玉同志经常说:“学习王进喜,为革命再苦也心甘。”他说的不是空话。工厂里哪里困难他往哪里去,哪里危险他在哪里出现。一次,硫化组的一个工人同志生病,老栗主动顶班劳动,一顶就是十几天。他白天劳动,晚上工作,确实够累的。同志们都劝他休息,他却说:“这就是我的岗位,我要继续顶下去。”
那个工人病好后,老栗又参加了安装锅炉的战斗。经过他和工人们的连续奋战,终于安装好一个七吨重的锅炉。试烧时,锅炉突然出现了故障,有爆炸的危险。这时,老栗一个箭步跨过去,用劲把在场的两个工人推出门外,自己迅速拉开炉门,冒着灼人的烈焰,压灭了炉火,防止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第2版()
专栏:

以“三老”“四严”精神要求自己
长期以来,广东省台山县沙栏盐场老工人黄南旺,一直以大庆“三老”“四严”的革命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忘我地劳动。盐池漏水了,他及时去修补;卤水有杂质,他赶紧去排除。为了提高蒸发量,他经常把卤水从这个池抽到那个池。假日,他给自己做了这样的规定:太阳光照强的时候,有利于卤水蒸发,不休息;天气容易变化的时候,为了保证安全生产,不休息。去年有一天,是老黄休班的日子,他刚回到家,天气骤然起了变化,眼看要下大雨。他拿起挂包就往外跑。他爱人拦住说:“饭都快煮好了,吃了再走吧。”老黄回答说:“不行,盐场工作要紧!”他空着肚子,赶回盐场,及时做好了防雨的准备工作,防止了暴风雨对盐田的袭击。
去年下半年一直多雨,给盐田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天深夜,台风掀起了盖盐池的薄膜的一个角边,如果不及时盖住,池里的浓卤水就会稀释,使生产受到损失。这时,老黄不顾疾风骤雨,用自己的身体紧紧压住薄膜,直到大家重新盖好。由于他和同志们认真负责,精心管理,盖薄膜的池子盐的产量比没有盖薄膜的池子增产百分之三十。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在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指引下,大冶钢厂二号平炉炼钢工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战高温,夺高产。这是他们正在炉前操作的情形。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