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一环
章文贡
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运动中,许多同志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以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为纲,深入工厂、农村、商店、学校、街道,进行调查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些调查研究,对于搞清楚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对于应用这个理论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加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对于推动学习运动的深入发展,都起了很好的作用。许多同志深深体会到,学懂弄通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一定要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而调查研究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一环。
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总结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基本矛盾高度的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我们要深刻理解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就必须在认真看书学习的同时,深入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生动具体的实际材料,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并进一步把感性认识提高为理性认识,才能搞清楚为什么对资产阶级专政的问题。
在刚开始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时候,不少同志对毛主席的重要指示中提出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有的知道一点,但不完全理解;有的是不懂得,或没有注意过;有的过去甚至存在着错误的认识。随着学习运动的开展和深入,通过认真学习,调查研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原来搞不清楚的问题,现在清楚一些了;原来没有注意的问题,现在认真钻研了;原来认识不正确的,现在逐步得到纠正。比如,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制度、货币交换问题,过去有些同志认识模糊,只看到它们与旧社会有所不同;现在懂得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制度、货币交换的存在,仍然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说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因此,对它们既要允许存在,又必须加以限制。对工人阶级一部分、党员一部分中会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情况,过去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够;现在开始理解到,由于阶级斗争的存在、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由于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这几个“一部分”中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经常开展反腐蚀的斗争。实践证明,经过调查研究,详细占有材料,对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把丰富的实际材料提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加以认识,对于为什么要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就能加深理解。
有的同志认为,不搞调查研究,也可以学好理论。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当然,不亲自搞调查研究,借助他人的调查成果,凭个人原有的某些实际经历,对于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也可以有所理解。但是,如果没有适应新形势的直接经验,不断丰富的感性知识,终究不可能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获得深切的体会。这样,在学习中,就会满足于一知半解,或者在名词概念上兜圈子,或者困惑于雾里看花的境地,结果是学起来“清楚”,做起来糊涂。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应用革命理论指导实践,离不开调查研究。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能指导革命实践。我们学习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革命中的实际问题,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而调查研究,就是为了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毛主席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了解事物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它的特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解决问题才有依据,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明确地指出了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反修防修问题。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深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通过认真看书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加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弄清楚修正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和表现,研究防止产生修正主义的措施,进一步端正思想和政治路线,深入开展学习运动,充分发动群众,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克服资产阶级派性,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真正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
让我们举一个江西省临川县的例子,来说明调查研究的过程同时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县,田少人多,过去由于领导上对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新形势认识不清,掌握情况不全面,采取措施不力,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曾经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外流,搞副业、手工业单干。以前,一些干部总认为这是一个长期无法解决的“历史问题”,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群众性问题”,是一个多余劳动力不好安排的“实际困难问题”,因而徘徊犹豫,下不了决心,没有认真处理。在学习运动中,这个县的干部以列宁和毛主席关于小生产的论述为武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周密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把它提到反修防修的高度来认识,就明白了:这问题,那问题,说穿了,就是一个搞社会主义还是搞资本主义、搞马克思主义还是搞修正主义的问题。所谓“历史问题”,只不过是“旧社会的痕迹”,正是无产阶级专政需要解决的任务之一;所谓“群众性问题”,实质就是小生产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问题,这是应该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造的问题;至于“实际困难问题”,正确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并且把家庭副业、手工业生产纳入党的政策的轨道。经过这样的调查分析,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真正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及时解决了问题。
当然,我们在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能草率从事,特别是对于政策方面、制度方面的问题,不要随便变动。可是,现在有许多问题,中央早有明确规定,并且三令五申要求迅速解决,群众也有这样的强烈愿望,革命和生产形势的发展也显示了这个必然的趋势,而有的领导干部却等待观望,久拖不决。有些问题,即使比较复杂,只要我们正确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并不难搞清楚,而且是可以逐步解决的。调查研究正是克服等待观望思想的一项有效办法。
由此看来,调查研究是实现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两个能动的飞跃的重要一环,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过程的重要一环。在看书学习的同时,深入调查研究,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深入调查研究,可以使我们做到有的放矢,正确解决革命的实际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才算学懂弄通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学习运动越深入,越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人类的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同样,人类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调查研究,推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结合、认识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决不是学一阵子,调查一两次就可以做到的。学习运动深入发展,对理论联系实际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调查研究也就显得更加重要。而调查研究越深入,就会遇到和提出许多新问题,感性认识也就更加丰富,更加生动,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作出科学的分析和理论的概括。例如,当前学习运动的状况如何,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如何指导这个运动,如何把这个学习运动引向深入?等等,要搞清楚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认真地、不断地抓好调查研究这一环。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运动的全过程,掌握运动发展的方向,及时发现和解决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抓好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不断扫除思想障碍,引导运动不断深入发展。
搞不搞调查研究,这不只是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路线问题,关系到搞马克思主义还是搞修正主义这样重大的原则问题。坚持调查研究,就是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反对调查研究,就是搞唯心论的先验论。在我们党内,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反复的斗争。毛主席一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调查研究,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我党提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路线。而一切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都是反对调查研究的。刘少奇攻击调查研究“过时”了,林彪则狂妄地要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倒过来”,等等,其罪恶目的就是企图从根本上反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因此,随着学习运动的深入发展,我们要继续开展革命大批判,批判修正主义,清除修正主义的影响和表现,包括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两种错误思想倾向。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修正马克思主义的,都是违背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的。我们要牢牢确立“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倡调查研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调查研究,既是搞好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指导学习运动、做好革命工作的需要。毛主席教导我们,“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领导同志以满腔的热情,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亲自动手调查研究,既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以便正确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又有助于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和群众的联系。这项工作可以组织班子搞,但不能代替领导同志亲自调查。听汇报、看材料是必要的,但不能光靠吃“现成饭”过日子。不愿到群众中去调查,这是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一种表现。要搞好调查研究,就要克服那种安于现状,对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不求甚解,空洞乐观的情绪,纠正那种会上说说,电话问问,坐车跑跑,不肯伸只脚到群众中去调查调查的不良作风。各级领导还要做好调查研究的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把调查研究当作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一环来抓,加强对调查研究工作的指导。各级党委重视了调查研究,各行业、各部门都会跟上来,就能普遍形成调查研究的良好风气。调查研究搞好了,才能把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学得更好,促进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发展大好形势。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


第2版()
专栏:书评

中国农村两条路线斗争的缩影
——读《穷棒子之乡斗争史》
席为民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第一篇文章的按语中,提到了河北省遵化县的王国藩合作社。毛主席指出:“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的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六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由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这是毛主席对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
“穷棒子社”的高度赞扬,也给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毛主席的光辉按语发表已经二十年了。广大工农兵群众可能要问:“穷棒子”之乡现在又变得怎样了?他们的战斗历程是怎样走过来的?在遵化县委和西铺大队贫下中农的热情支持下,由北京师范学院师生编写、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穷棒子之乡斗争史》一书,生动具体地告诉我们: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他们经历了一场又一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使“穷棒子”之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主席赞扬的那种“穷棒子”革命精神,已在干部和群众中生根、开花,激励和鼓舞着他们努力奋斗,继续革命。
《穷棒子之乡斗争史》一开始就把我们引到了解放前的苦难岁月。在三座大山的压榨下,“穷棒子”之乡的人民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穷棒子”们曾经自发地向豪绅地主展开了“吃大户”的斗争,但当时,由于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斗争失败了。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年代,“穷棒子”之乡的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和民兵武装。他们和全国人民一道,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他们斗地主,分田地,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但是,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在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穷棒子”之乡很快又出现了两极分化。是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还是倒退到资本主义?王国藩带领二十三户贫农,不怕阶级敌人的打击和一部分富裕农民的讥笑,坚决响应毛主席关于“组织起来”的号召,办起了农业合作社,走上了社会主义金光大道。在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怀和鼓舞。
“穷棒子”之乡的人民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发扬“穷棒子”精神,不停顿地同阶级敌人斗,同修正主义路线斗,同资本主义倾向斗,同旧的传统观念斗,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穷棒子”之乡的人民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有力地推动了革命和生产的发展。过去的“三条驴腿人拉犁”,如今变成了“骡马成群拖拉机”;过去的荒山秃岭乱石滩,如今变成了果树满坡,松柏满山;过去的破碎瘠薄“三跑田”,如今变成了井渠相连平展展的大寨田。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已经初步建成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现在,他们戒骄戒躁,正向着更宏伟的目标前进。
“穷棒子”之乡的斗争史,是劳动人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闹革命求解放的历史,也是我国农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历史。它是一幅中国农村两条路线斗争的缩影,不仅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需要认真读书,理论联系实际,也需要研究历史和现状。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学懂弄通。《穷棒子之乡斗争史》通过一个山村战斗历程的叙述,有助于我们具体地认识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启发我们认真地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第2版()
专栏:问题解答

“等量消费”是什么货色?
梁刚
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语录第十六条提到杜林的“等量消费”,它是什么货色?
答:“等量消费”是杜林在描绘他的“经济公社”分配方案的时候,所提出的一个所谓“普遍的公平原则”,是杜林设想的“社会主义”中的一种分配方式。
杜林认为,社会产品分配必须实行“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也就是说:一个人付出的劳动和他得到的消费应该是完全相等的。一个人劳动了六个小时,他就应该从“经济公社”里领取体现六个小时劳动量的货币,再凭这些货币到“消费公社”购买消费品。这样,按照杜林的设想,就可以消灭剥削,实现数量上的“消费平等”,即“等量消费”。
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等量消费”破坏了社会积累。按照杜林的“等量消费”原则,每个劳动者提供多少劳动,就应拿多少报酬。这种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得到他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产品的主张,实质上就是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谬论的翻版。按照这种主张去做,就会把全部社会产品分光,这样,就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了,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了,其后果,社会就会出现倒退。其次,杜林的“等量消费”是以等量劳动相交换为原则的。大家知道,等量劳动相交换是以事实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因为每个人的体力、文化技术水平及赡养人口等方面各不相同,一概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消费品分配,这就必然造成各人生活水平的差异,结果必然是一些人积蓄起一部分钱财,而另一些人靠所得的工资不够维持生活。于是“等量消费”变成了不等量消费。
应该指出,在杜林设想的这个等量劳动相交换,是通过金属货币进行的,尽管杜林设想这种金属货币不执行货币的职能,只起劳动凭证的作用。但是,这种金属货币在“经济公社”中,可以用来交换或购买“私人资料的剩余”,可以作为遗产由子女继承,可以贮藏,每个人都有权自由处置自己的金钱。这样,就会使只起劳动凭证作用的金属货币向真正货币转化。那些富裕的人就会将货币借给别人而索取利息,产生高利贷剥削,还可以用货币向“消费公社”购买物品,囤积居奇,从中渔利,导致“经济公社”的瓦解。这样,“等量消费”无疑是一句纯粹的空话。“等量消费”的反动实质,就是把资本主义的罪恶本质归咎为分配上的一些弊病,以为在不变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只要改革一下分配制度,实现“普遍的公平原则”,建立几个“经济公社”,就可以使劳动者获得解放。这是道道地地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货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