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来信

办好农村托幼组织
编辑同志:
最近,我们在检查生产中,发现有些生产队不重视办托幼组织。不少妇女因有小孩拖累,不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有的叫大孩子在家照看弟弟妹妹,使部分学龄儿童不能上学。
办好农村托幼组织,是充分发挥妇女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妥善解决有家务负担的贫下中农子女入学问题的好办法。我们大队从去年三月办起托幼组织以来,不但解决了四十八个妇女被小孩拖累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妇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积极性,而且使原来留在家里照看弟弟妹妹的二十六个学龄儿童也及时入学了。
我们建议各社队加强对托幼组织的领导,因地制宜地、形式多样地把它办好。
山西左权河南公社西河头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王申江


第3版()
专栏:

群众发动起来了 事情就好办了
——湛江地区大搞制造腐植酸类肥料的群众运动
自力更生办肥料,依靠群众办肥料,大搞制造腐植酸类肥料的群众运动,正在广东省湛江地区迅速发展。全区已有一半以上的生产队自己动手制造腐植酸类肥料,今年上半年生产了六十五万吨,施用面积六百多万亩。
制造腐植酸类肥料,是农业生产上的新事物,它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在湛江地区得到这样大的发展,是大搞群众运动的成果。一九七一年,廉江县龙湾公社洋下大队的贫下中农,首先用煤矸石试制成功了腐植酸铵,使用后获得增产。这件新事物,引起了中共湛江地委的重视。他们想到本地区泥炭藏量大、分布广,生产腐植酸类肥料大有可为,就组织科研人员到遂溪县草潭公社等地,进行用泥炭生产腐植酸类肥料的试验,获得成功。从那时开始,湛江地委大力支持群众的创造精神,宣传制造腐植酸类肥料的好处和方法。他们采取办展览会、开现场会、组织参观、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办法,介绍龙湾、草潭等单位制造腐植酸类肥料的经验,并且发动各地干部和群众去那里实地学习造肥方法。一九七三年,全区各县市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就大干起来。地、县、社三级陆续成立了发展腐植酸类肥料的专门办事机构,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负责资源勘察、试验推广、组织生产、销售产品等项工作。高州县在两个多月内,搞腐植酸类肥料的生产队,由二百多个迅速增加到四千二百多个,共生产腐植酸类肥料十万多吨。
腐植酸类肥料,如同一切新事物一样,刚出现的时候,总是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人冷眼旁观。一九七三年初,有人给腐植酸类肥料大泼冷水,胡说什么“一年增,两年减,三年土结板”,影响了一些社队的试验推广工作。首先制造和使用这种肥料的龙湾公社,也担心土地板结,把施肥面积由一九七二年的一万亩,缩减到三千亩。地委认识到,腐植酸类肥料的推广面临一场严重的斗争。他们放手发动干部和群众批判了这种错误论调,并且召开了全区发展腐植酸类肥料会议,由龙湾公社洋下大队介绍经验,用典型来教育干部和群众。这个大队连续四年使用腐植酸类肥料,连续四年增产,土壤不仅没有板结,而且越来越松软,越来越肥沃。经过科研单位化验,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氮的含量都显著增加。会后,全区腐植酸类肥料的生产和使用量迅速增加。
发展腐植酸类肥料,要正确处理土与洋的关系,群众性突击与专业队的关系,群众运动与科学实验的关系。湛江地区在发展腐植酸类肥料生产时,坚持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各县社从原料化验、肥料生产到使用,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采取了许多土办法。海康县各生产大队在办腐植酸类肥料厂(场)的时候,发动群众用茅草盖工棚,用木料制作粉碎设备,在两个多月内办起了队一级的腐植酸类肥料厂(场)二百三十多个,生产腐植酸类肥料几万吨。遂溪县去年发动群众自制几万个竹喷筒,给十三万亩晚稻喷施了一次腐植酸钠水肥。在土法上马的同时,地、县两级还帮助八十个公社在原有的基础上,办小型的简易的机械化、半机械化腐植酸类肥料厂。现在,全地区各县社队已自力更生建成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肥料厂一百八十六个。
湛江地区农村搞腐植酸类肥料,一般是组织专业队长年搞,到一定时候发动群众突击搞,一年突击几次。专业队除担负经常性的生产任务外,还负责查资源、搞试验等工作。阳江县在今年春耕大忙前后两段时间,发动各社队集中一半劳动力,组织了两次全县性的突击,共搞了腐植酸类肥料几万吨。
腐植酸类肥料,资源容易开采,生产方法简单,便于大搞群众运动。但是,腐植酸类肥料的生产和施用,也存在不少技术问题和理论问题。几年来,湛江地区和外地的科研单位把这些问题列为重点科研课题,使科研工作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在资源开发、生产工艺、肥料的使用和效果,以及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试验,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使大搞腐植酸类肥料成为群众性的科学实验运动。在资源勘探方面,湛江地质队和科研协作单位吉林师范大学一起,今年初开办勘探人员学习班,培训了一支群众性的资源勘探队伍,大大加快了资源勘探速度,今年头四个月探明泥炭资源两千万吨左右。在生产工艺方面,廉江县实行领导干部、工人、科技人员三结合,最近成功地改革了腐植酸提纯的工艺流程,取消了酸洗、酸析,采用喷雾干燥法,把九道工序改为四道工序,节约了大量硫酸,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腐植酸的产量。
目前,腐植酸类肥料,已在湛江地区与氮肥、磷肥等化肥平起平坐,很受群众的欢迎。大家认为这是自力更生发展肥料生产的一个新途径。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正在进一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决心把腐植酸类肥料的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奋勇攀高峰
——记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培育成功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事迹
用人工培育成功并应用于生产的粮食作物——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在我国诞生了。这是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不畏艰难险阻,在育种工作上奋勇攀登的又一个高峰。这种小黑麦在适宜地区产量高,抗逆性和抗病性较强,耐瘠耐寒,抗干旱和盐碱,面粉白,蛋白质含量高,发酵性能好,秸秆可作饲料。目前,这种小黑麦已经在我国西南、西北和华北等地试种、推广,收到良好的增产效果,受到社员群众的欢迎。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原先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它是一种人们用多倍体育种法培育出来的新物种。在植物的细胞核里,有染色体存在,它能把植物的性状遗传给下一代。许多同一个属里的不同种的植物,它们的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常常存在着倍数关系。凡是染色体数目在三倍或三倍以上的就叫多倍体植物。在植物界,许多多倍体新物种,是通过两个物种的天然杂交和细胞染色体的自然加倍而形成的。人们认识了这一自然规律,便发挥能动作用,选取两个物种进行人工杂交并对杂交种的细胞染色体进行人工加倍,使新物种的产生过程,由缓慢进化方式变为飞跃方式,从而快速地培育出生产上需要的新的良种作物。这种育种法就叫多倍体育种。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就是人们采取多倍体育种法,将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并用药剂将所得到的杂交种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使杂交种成为八倍体,然后选育而成的。由于这种小黑麦的细胞染色体是从不同属、不同种的父本和母本来的,所以叫做异源八倍体小黑麦。这种小黑麦的培育成功,不仅使我国得到了一个粮食作物的优良新种,更重要的是从中摸索出了用人工加速小麦进化过程的经验,打破了一般育种法只能在同种作物范围内育种的局限性,这就为我国开辟了一条多快好省地培育良种作物的新途径。
解放初期,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农业科学工作者探索多倍体育种法,开始了小黑麦的研究工作。但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经过反复的实践,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坚持辩证唯物论,坚持科学研究为生产服务这一方针,摆脱洋教条的束缚,才是研究小黑麦的正确方向。小黑麦也象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旧思想的阻挠。有些人怀疑培育小黑麦能否成功,也有人抱着洋教条不放,对这项工作横加指责。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以后,农业科学工作者们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了战斗。
刚开始搞多倍体育种工作时,困难一大堆。这项研究,解放前在我国是个空白,解放后我们才开始研究。在国外,有些国家的学者们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培育八倍体小黑麦。但是,他们经过一番摸索,发现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便知难而退,大部分转向培育六倍体小黑麦了。结果,培育出来的六倍体小黑麦多数因面粉发酵性能差,结果并不理想。
外国几十年搞不成的八倍体小黑麦,我们能不能搞成?对于这样一个尖锐问题,富有革命志气的我国科研工作人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党的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一定能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攻克培育八倍体小黑麦的难关。他们豪情满怀,知难而进。
对于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他们首先藐视它,用革命的闯劲压倒它;同时,又十分重视它,以严格的科学态度,群策群力加以解决。培育八倍体小黑麦优良品种,首先必须有大量的小黑麦品种来作育种材料。这样的育种材料自然界里没有,要全靠人工制造。怎样才能迅速地大量制造呢?科研工作者们抓住小麦与黑麦杂交和染色体加倍等关键性环节,来提高制种效率。由小麦和黑麦杂交所得到的杂种,必须用药剂把它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才能繁殖、选育。通常所用的药剂是秋水仙精。六十年代,我国还不能生产这种药剂,需要进口。科研工作者们使用了一些进口秋水仙精以后,感到这种药剂价钱昂贵,又不易买到,难以满足大规模研究工作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决心自力更生解决药剂问题。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经过多种国产药剂的对比试验,在一九六一年前后发现了一种廉价药剂“富民隆”,能够代替秋水仙精,有助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经过千方百计简化制种手续,使制种效率大大提高,一年间就制造出两千三百多个小黑麦品系来。他们先后制造了四千七百多个小黑麦品系。有了这些育种材料,就可以用来继续杂交、选育了。
有些国家培育八倍体小黑麦之所以没有成功,主要是由于未能解决结实率低和籽粒不饱满的问题。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同样遇到了这两个问题。怎么办呢?他们首先从端正思想路线上下功夫。大家认真学习《实践论》、《矛盾论》,清除以往在这个问题上遗留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形而上学,坚持一切经过试验,勇于实践。他们具体地分析了矛盾,通过温度、光照、肥料以及细胞等方面的试验,决定从杂交选育,丰富遗传性上下手,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于是,他们充分利用大批育种材料,进行多种杂交,搞了两千多个杂交组合,经过一代代严格选种,终于基本解决了八倍体小黑麦结实率低和籽粒不饱满的问题,得到了能在大田里获得高产的良种。
在培育小黑麦的过程中,全体科研人员在党的领导下,认真改造世界观,努力以普通劳动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怕苦,不怕脏,在泥里水里搞研究。工作条件差,他们自己动手改造。一次,制种缺少温室。他们一不伸手向国家要钱,二不等待,而是自己动手盖。大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一下子就盖起了两间土温室,亲手烧起炉子加温,保证了研究工作的需要。在搞试验的过程中,他们经常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在试验地里参加劳动,从种到收,样样活都干。主持这项研究工作的鲍文奎同志,虽然年岁大了,但他不仅在研究工作上废寝忘食,而且坚持下地劳动。有些假日和休息时间,他也到试验地里去工作。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激发了科研人员的革命热情。批判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使他们开阔了眼界,更加明确了方向。在小黑麦的试验、试种、鉴定过程中,他们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实行开门研究,同群众一起开展多点试验。一九七○年前后,“小黑麦一号”等几个品种开始在全国几个省、市、自治区试种。科研人员依靠群众了解这几个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栽培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便迅速用于大田生产。通过同群众一起鉴定、总结,在较短期内就基本掌握了小黑麦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耐干旱、抗霜冻等特性。为了进一步摸清这些特性,他们从一九七三年起,集中在云贵高原和西北干旱山区选点试种、示范。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处在海拔两三千米的高寒山区,霜冻严重,大部分土壤比较瘠薄。小麦只能种在川坝地区。大部分山坡薄地上只能种黑麦、燕麦等,产量低,又不好吃。小黑麦在这里一试种,大面积平均亩产达二百八十五斤,比本地的小麦增产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比黑麦增产百分之二十左右。群众看到小黑麦在这里能高产,面粉好吃,秸秆又是好饲料,高兴地说:小黑麦是“黑麦的身子,小麦的脑袋,是硬骨头良种!”一九七四年秋,全县推广了一千多亩小黑麦,虽然遭受低温、干旱和冰雹灾害,仍获得丰收。科研工作者们参加了这个县的小黑麦多点试种总结,取得了经验。与此同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泾源、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开展的小黑麦试种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通过这样的重点试种、示范,人们清楚地看到,现有的小黑麦品种在我国当前一些小麦产量很低的高寒、干旱和盐碱地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八倍体小黑麦在平原水肥较好的条件下种植,还存在着秆高易倒,成熟较晚等缺点。科研人员决心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同群众结合,进一步改进小黑麦,使它为发展我国粮食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谈谈防治病虫害的辩证法
农业劳动模范唐定位同志介绍防治病虫害经验,讲了很多辩证法。读一读这篇文章,有助于克服形而上学。 ——编者
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积极消灭它,是保证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夏季是病虫害大量发生的季节,如何战胜病虫害,对夺取水稻丰收有很大关系。最近,我们访问了湖南省祁东县灵官公社劳动模范唐定位同志。下面是他介绍防治病虫害经验的谈话纪要。
十一年来,我们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不断实践,终于摸索出了一些防治规律,有力地制服了病虫害,保证了农业连年增产。我们公社的粮食由十年前亩产四百多斤,增加到去年的一千七百五十多斤。我们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下面六句话:农业防治是基础
农业“八字宪法”是个整体。“保”字同其他几个字是紧紧相联的,其他的七个字中的那一个字抓好了,都能为战胜病虫害创造条件。拿水来说,水是禾的命,又能成为禾的病。水太多了,既不利于分蘖健秆,又容易发生纹枯病、稻瘟病。同时,湿度太大,稻飞虱容易孳生。但在禾苗快要成熟的时候,如果排水过早,又容易发生菌核病,造成过早倒伏减产。又如肥料,既是禾的粮,又会使禾遭殃。施少了,不能高产丰收;施多了,如果氮磷钾不合理搭配使用,特别是后期施用氮肥过多,会造成禾苗疯长,不通风透气,成为病虫害的孳生场所。种子,对防治病虫害的关系也很大。种子纯,禾苗生长一般齐,有利于防治病虫害;不纯,生长出现“三层楼”,“五层楼”,又给防治工作带来困难。同时,有的种子抗病力强,有的抗病力弱。因此,农业“八字宪法”,字字同防治病虫害相关,如果把防治病虫害单纯理解为打打农药,摘摘卵块,那就错了。只有把农业“八字宪法”全面抓好了,才能为防治病虫害打下基础。冬春防治除根源
冬天是虫子的休眠季节,春天是虫子的初发阶段。如果让一条三化螟度过冬春,发展到第四代,就能发展二十多万条。因此,冬春消灭一条,就等于夏秋消灭二十多万条。要抓住冬春季节,消灭虫子根源。我们过去往往不把冬春看成是治虫的季节,错过了防治病虫害的大好时机。后来,根据虫子的生活习性,如三化螟是躲在禾蔸里过冬,我们把田里的禾蔸拔光,捡净。有很多虫子在游草和杂草里越冬,我们结合冬季积肥,捣毁它的老巢。对冬季漏除的虫害,春天我们在作物田里点灯诱杀,就地消灭。这样,就把虫子大量消灭在冬春两季。人工防治压基数
所谓压基数,就是尽力压低虫害产生的基数,主要是根据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抓住一、二代三化螟进行防治。本来采用药物防治和人工防治都可以压低基数,但对比之下,采用人工防治,一是可以节约农药费用,二是可以保护虫害天敌,三是可以避免人畜中毒,四是省工。所以人工防治比药物防治优越得多。
怎样进行人工防治呢?我们的办法是:一、根据虫子趋光趋绿的习性,设置诱杀区,每四十亩田设一盏黑光灯,或者十五亩田设三盏“三星灯”,做到诱虫集中,聚而歼之;二、拔掉一代枯心苗,二代白穗。在拔的时候,要过细地工作,防止漏丘、漏块、漏株,留下隐患;三、人工摘卵块,把虫害消灭在孵化以前。近几年来,由于我们采取了上述办法,压低虫子基数,大大减少了三、四代螟虫的危害。生物防治创新路
自然界有些生物是虫害的天敌,如青蛙、蜻蜓、蜘蛛,都捕食虫类。我们除保护、繁殖这些益虫,还培养寄生蜂来消灭卷叶虫和三化螟。另外,我们发现鸭子是一种捕虫能力很强的动物,什么虫都吃。过去,我们只看到养鸭不利农业生产的一面,没有注意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一面,实际上养鸭既可治虫,也可以除草和有利于中耕,鸭屎还可以肥田。集体养群鸭,既可以增加收入,又是生物治虫的一项有效办法。但必须有专人管理,放养适时,以免损坏禾苗。我们通过初步摸索,认识到生物防治比人工防治具有更多的优越性,是防治病虫害的发展方向。土洋结合巧用药
我们提倡综合防治,并不排除使用药剂,药剂仍是制服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但药剂防治必须坚持以土为主、土洋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近几年,我们试制成了多种土农药,把这些土农药和洋农药结合使用,或几种农药混合使用,好处很多,既能破除虫子的抗药性,又能起到主治一种,兼治多种的效果。例如,今年我们创造的“4041”土农药,经过使用,可以防治多种虫、病。这种土农药制造简单,原料丰富,节省经费,随要随有,群众反映很好。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是以土为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还是向上面伸手,这是两条路线斗争的问题。适时合理把关键
同病虫害作斗争,必须搞好虫情测报,抓住火候,进行防治。如果抓不住火候,农药就起不到应有的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农药使用要合理,用药少了,不能收到杀虫实效;用药过多,又会造成药害。因此,农药的使用量能不能做到合理,喷撒是否均匀,什么虫该用什么药,都应该严格把关。
当前,气温越来越高,虫情发展越来越猛,正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刻。我们要抓住火候,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掌握虫情,发动群众,虫情在那里发生,就在那里及时消灭。这样,才能夺取今年农业大丰收。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