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要有无产阶级的雄心壮志
——兰州炼油厂实行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制订长远规划的经验
兰州炼油厂在制订社会主义建设长远规划的过程中,放手发动群众,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坚持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的原则,形成了一个在党委领导下,依靠工人阶级编制长远规划的群众运动。通过制订长远规划,厂党委对职工进行深入的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了“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的新高潮。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这个厂在制订长远规划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规划的主要目标应该放在哪里?有的同志片面地认为,炼油厂在产品品种上没有多少新要求,技术上和同类厂相比也没有多少差距,因此,只想在提高原油加工量上做文章。针对这种思想,厂党委多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邀请工人代表参加,分析本厂的形势。通过反复讨论,使同志们进一步明确了制订长远规划,一定要有无产阶级的雄心壮志,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要提高产量,而且要大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使我国的炼油工业走在世界的前列,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多作贡献。大家统一了思想,决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生产技术方面,立足革新、改造、挖潜,着眼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力争到一九八○年使全厂面貌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在技术、品种、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依靠工人群众编制规划
兰州炼油厂制订社会主义建设长远规划的主要目标明确以后,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靠谁来编制规划?
厂党委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的教导,认识到,制订规划,决不是靠少数人算几个指标,搞个本本,让群众讨论通过一下就行了,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群众来编制规划,在计划工作上来一场革命。他们以大批判开路,讲石油工业的大好形势,讲制订长远规划的重要意义,讲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讲先进单位的典型经验;层层发动,人人关心。在这个基础上,自下而上,成立了六十多个有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规划委员会或规划小组。
工人群众参加制订长远规划,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在党的领导下,工人群众做到用革命理论来指导实践,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业务。工人委员们说:“我们参加规划委员会,不是个人的事,是阶级的委托,党的信任。我们一定要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团结科研、技术人员,和他们一道搞好规划。”三结合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小组把饱满的革命热情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大搞调查研究,因此,订出来的规划有依据,切实可行。
广大职工把编制长远规划比作制订社会主义快车的时刻表,谁也不愿意让快车在自己这里晚点。他们鼓干劲,争上游,边规划,边大干,全厂很快掀起了一个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热潮。老工人王忠,为了实现蒸汽往复泵汽缸切水自动化,动了许多脑筋。他和几个工人一起,到铁路单位请火车司机讲排气阀的原理。回来后,立即动手干了起来,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搞成了自动切水阀,实现了蒸汽往复泵的开停自动化,解决了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仅今年头两个月,全厂就实现了一百一十多个革新项目。工人群众说:“过去的规划是,方案方案,光提不干,成了
‘放案’;现在的规划是,方案方案,批准就干,越干越欢。”
通过一段实践,厂党委也体会到,过去订规划没有很好地发动群众,根本原因就是“上智下愚”的唯心史观的影响还没有彻底肃清,思想上还没有跳出“领导机关是规划的制订者,工人群众是执行者”的框框,因而也就不能集中广大群众的智慧和调动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实践证明:工人参加规划委员会,编制长远规划,能进一步改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人员的作用
这个厂的党委通过实践体会到,要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还必须足够地重视科研、设计等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科研、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组织有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科研队伍,以重大技术革新项目为主要课题,以生产车间为主要基地,开展科研和技术革新活动。只有这样,科研工作才能真正扎根到工人群众中去,更好地实现科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科学实验形成群众运动,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做出贡献。
在这次制订长远规划中,兰州炼油厂所属科研单位,纷纷派小分队“下楼出院”,同工人群众结合,把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关键当作科研的主要课题。炼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深入车间,了解到二十多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他们把这些问题排了队,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集中力量优先解决生产中“卡脖子”的问题和全厂重大革新的问题,深受工人群众的欢迎。自动化研究所搞常减压装置电子计算机应用试验,过去由于脱离生产实际,脱离群众,试验了几年,收效很少。现在,科研人员端正了路线,深入工人群众中征求意见,并把试验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科研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今年以来,已在减压装置实现了十四个回路的闭环自动控制,取得了炼油生产自动化的重大突破。
立足于革新、挖潜、改造
在编制规划中,正确处理新建工程和旧设备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厂党委认为,制订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规划,要搞一点必要的新建和扩建工程,但是立足点必须放在革新、挖潜和改造老设备上。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新东西往往是在旧东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水平也是在低水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发动群众制订长远规划,在老工艺、老技术、老设备上闹革命,挖潜力。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
“砍”:砍去老工艺的烦琐和不合理部分,缩短工艺流程,提高产量,提高技术经济效果。“改”:将手工劳动改为机械化,自动化;单独装置改为联合装置;间断操作改为连续化。“变”:变低质量产品为高质量产品;变老催化剂为新型催化剂;变低效率设备为高效率设备;变短开工周期为长开工周期;变三“废”为三“宝”。“创”:创新工艺,代替旧工艺。
实践证明,只要领导坚决依靠群众,采取切实的措施,就能打破老厂定型的思想,在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这个厂的尿素脱蜡装置是六十年代很受欢迎的新设备,对这样的设备能不能再进一步改造呢?工人群众和科研人员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把原来的固体尿素脱蜡工艺改为液态尿素脱蜡新工艺,这一改革不仅砍掉了一幢厂房大楼和二十五台设备,而且简化了操作,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污染,降低了成本,使这个脱蜡装置推陈出新,成为更先进的设备。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兰州炼油厂氧化沥青车间的工人群众,在老装置上大搞改造挖潜。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要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志气
公冶平
兰州炼油厂在编制长远规划中,提出了一个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它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雄心壮志,使人感到振奋。
树雄心,立壮志,在什么时候都是十分重要的。干革命是如此,搞生产建设也是如此。一个人做工作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雄心壮志,那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当然,要树雄心,立壮志,编制一个既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又符合实际情况的长远规划,是要经过斗争的。兰州炼油厂党委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勇于破除形而上学的唯心史观,把饱满的革命热情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充分发动群众,实行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他们把编制规划的过程,变成发动群众学理论,抓路线的过程,变成一个推动革新、挖掘潜力和改造旧设备的过程。他们的做法值得提倡。
毛主席教导说:“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广大工业战线上的同志们,既要树立雄心壮志,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从而为较快地实现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为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第3版()
专栏:

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辽宁抚顺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二工区第三施工队党支部,带领职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发扬革命精神,使企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进。
这个施工队机械设备少,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但是,他们敢于打硬仗。有一次,组织上交给他们一项施工任务。他们进入工地之后,发现这个工程在半山腰,要运输建筑材料,需要铺设爬山路轨和制作提升料车。于是,有的施工技术人员便向党支部建议想办法在计划之外搞几吨钢材,以便铺设路轨和制作料车。
为了顺利完成施工任务,铺设路轨当然很好,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要不要通过计划以外的途径去搞钢材呢?党支部把这个建议拿到支委扩大会议上研究讨论。党支部书记刘永洲同志带领大家学习毛主席批示的“鞍钢宪法”,引导大家用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的根本原则,分析这个“建议”。大家认识到,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它体现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过程中,体现在坚持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中,体现在维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行动中。如果只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不按照国家的计划分配办事,必然要打乱国家的原材料调拨计划,影响大局。认识提高之后,党支部几个委员分别深入到班组里去,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自力更生创造施工条件。他们没有钢材做料车,没有钢轨铺路轨,就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决定自己动手往山坡上扛料。就这样,施工需要的四万块砖、七万五千块水泥瓦、十吨水泥和七十四立方米沙石,靠着一副铁肩膀全部扛上了山。在施工中,他们处处精打细算,不断改进设计,为国家节约了三十多万元投资和三百多立方米木材。结果,这项原计划一年完成的工程,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建成并交付建设单位。
第三施工队还积极发展社会主义企业之间、工农之间互相支援、团结协作的新型关系。不久前,这个队承包了一项山洞工程。在施工中开凿出不少岩石,可以整理成很好的建筑材料。可是,附近有两个生产队正需要石头:一个生产队要为知识青年建房,另一个生产队要修小水库,扩大水浇地面积。施工队党支部决定把这些石头支援给这两个生产队。这两个生产队为了感谢第三施工队的支援,一个队送来一车土豆,另一个队摆了酒菜请施工队的干部和工人去吃。这个施工队的干部和工人,耐心地向生产队宣传毛主席在谈到辽西战役中战士遵守纪律,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的革命精神时的指示,大讲工农联盟的意义,坚持退回了土豆,也不去吃请,这两个生产队的干部、群众很受感动,表示一定要学习第三施工队的革命精神和良好作风,多打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当战士要学会用枪”
深夜,株洲机务段检修车间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正在值班的青年工人刘镜辉拿起话筒一听,原来是1980机车左后炉条折断,要赶快抢修;列车已经编好,正等着机车拉跑呢!小刘见师傅不在,便赶紧拿起工具,飞快地朝机车跑去。他冒着呛人的浓烟和炙人的高温,敏捷地把坏炉条拆下来,紧接着又换上一根新炉条,迅速完成了抢修任务,保证了列车按时运行。
提起小刘熟练的修车技术,还有一段故事。小刘刚参加工作时,听见一些人议论说:“学不学技术,照样当工人。”小刘在这种错误思想影响下,有一段时间在学习钻研技术上放松了。学徒期满后,他还不能单独作业。有一次,外段的一台机车发生故障,领导上派他去支援检修。由于小刘弄不清机车构造原理,拆开后装不上,也找不出毛病来,急得他头上直冒汗珠。回到段里,他心情沉重。党支部书记了解到这个情况,便亲切地对他说:“当战士要学会用枪,不会用枪,怎么能上战场打胜仗?我们可要好好为革命学习技术啊!”接着又热情地和他一道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革命精神,小刘对为革命学好技术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掌握修理机车水泵的本领,有一段时间,小刘一连几天不回家。他一边翻阅有关机车构造原理的材料,一边对照着拆卸、装配,碰到疑难问题,就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终于掌握了修理机车水泵的技术。
由于小刘能够正确地理解为革命而学技术,他的技术水平提高得很快,干社会主义的劲头也更大了。前不久的一天,小刘上完夜班,听见制动组的工长说:“1752机车风泵变向杆折断,停在板塘走不动,我想马上去修理,可是组里一时腾不出人来给我当助手。”小刘没等工长说完,就自告奋勇当助手,很快地协助工长完成了抢修这台机车的任务。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虚心向工人学习
在吉林化工机械厂铸钢车间的沙处理线上,皮带向沙箱中喷洒着黄色的备沙。看到这喷洒的情景,大家禁不住想起青年技术员钱正华。一提起钱正华,大家都说:“小钱通过参加沙处理线的设计工作,思想感情和我们工人更近了。”
原来,前段时间车间叫小钱负责沙处理线的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工作,小钱接到任务后,就忙着查图纸,翻资料,一个人常常忙碌到深夜。他凭着这股干劲,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沙处理线设计的图纸搞出来了。工人师傅看着画好的图纸,关心地问:“按这张图纸的设计,在我们这儿能安装上吗?”小钱感到没有多大把握。他和师傅们拿起卷尺,细心地量了起来。结果是:如果按照这份图纸施工,需要堵死几个休息室的门,打去几个水泥墙垛,在施工中还要影响生产……。
小钱看着画好的图纸,心里七上八下地翻腾起来了。他开始意识到,图纸不符合施工实际,正好说明自己的设计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想到这,小钱的脸上火辣辣的,但心里却开了窍。
从此,小钱拿着图纸虚心向工人师傅们请教,和工人师傅们边研究、边修改,仅用了几天工夫,就把图纸上的几个问题都解决了。沙处理线很快地安装成功了。小钱深有感触地说:“跟工人群众共同战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搞技术设计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革新小将
夜深人静,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磷肥厂普钙车间,仍然炉火通红,叮叮当当的声音响个不停。青年工人袁美忠正在为改制氟气排风机叶轮紧张地工作着。
过去普钙车间的关键设备——氟气排风机压力不够,车间里氟气弥漫,既影响生产,又危害职工的身体健康。袁美忠一心要攻克氟气排风机这个难关。他大胆地提出了改制风机叶轮的意见,得到了厂领导的支持。但也有人表示担心。小袁听到这种议论,开始有些动摇。后来,他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的教导,进一步坚定了信心。他坚持在实践中学,在斗争中干,终于搞出了第一个风机叶轮。试车结果,风力由原来的一百毫米升提高到了一百三十毫米升,仍然满足不了需要。能不能把风力提高到三百毫米升?小袁又开始了第二个风机叶轮的试制工作。
继续试制前,小袁同老工人一起,总结了制作第一个风机叶轮的经验教训,在老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研究了制作第二个风机叶轮的方案。三个多月来,小袁一心扑到风机叶轮上,天天干到深夜。加工风机叶轮锥盖,没有成型设备,他一锤一锤地敲打。叶轮精度要求高,没有平衡校验器,他用土办法校验,保证了精度。当强大的电流推动着第二个风机叶轮飞转时,风力上升到了四百毫米升,超过了原设计要求。随着风机叶轮的飞转,弥漫车间的氟气顺着管道排了出去,不仅大大改善了工人们的劳动条件,而且提高了化肥产量。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