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他们努力冲破资产阶级思想的束缚
——记江西省九○九地质队
在我国赣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支被人们誉为“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开路先锋”的地质队——江西省地质局九○九大队。这个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花了八年时间才探明一个大矿,提交一份地质报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到去年年底,也大体用了八年时间,就探明了五个大矿,提交了六十五份地质报告,还为发展地方“五小”工业找到了一批小铁矿、小煤矿、小铜矿、小磷矿。全队连年提前超额完成国家规定的任务,工作效率、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成本、材料消耗逐年下降;地质科研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初步摸索出了本地区的一些成矿规律,写出了地质论文和研究报告十二篇。
人还是这些人,山还是原来的山。为什么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工作情况这样不同呢?这个队的干部、工人最近结合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回顾文化大革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深深感到,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不断地批判资产阶级,冲破资产阶级思想的束缚,比较自觉地走了一条多快好省地办地质的道路。(一)
地质工作要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开路先锋,就要敢于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这个队在“单打一”、“贪大求洋”、“重大弃小”等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工作进展很慢。文化大革命中,这个队的职工遵照毛主席关于“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教导,决心以大庆为榜样,为社会主义建设多找矿、找好矿。他们提出要实行综合找矿,对矿床综合评价,大中小矿一起找,两副重担一肩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向修正主义路线、资产阶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一九六七年他们在检查一个矿点的化验资料时,发现有一种品位较高的稀有金属矿。这种矿是国防建设中急需的,当时,帝、修、反正利用它来卡我们。工人们听说发现了国家急需的矿产,心情非常激动,一致要求尽快探明这种矿,与帝、修、反作斗争。但是,有的人却认为,找这种稀有金属矿不属于本队专业分工的范围,找了就是“不务正业,走偏方向”。领导班子中也有人担心违反专业分工会犯错误。工人们坚决反对这种错误论调。他们说:“眼看着国家急需的矿产不着急,不去找,还算什么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开路先锋!”工人们高度的路线斗争觉悟,使队领导受到很大教育。大家对照大庆的经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出发,进行专业分工是必要的。但离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个原则片面强调专业分工,那就是错误的。现在国家急需这种矿,我们又有人力、物力,如果不去找,这才是真正丢了“正业”,偏了方向。认识提高以后,他们坚决支持工人群众的革命行动。大家团结战斗,只用一年多时间,就找到并探明了矿量,迅速提交国家建矿开采。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地方办工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这个队工作地区九个县的工业部门都向他们提出了找矿的要求。对这个要求是推出去,还是接过来?开始时,队领导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受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贪大求洋、重大弃小的思想比较严重,错误地认为“找大矿出大名,找小矿不过瘾”,把为地方办工业找矿当成是“额外负担”,“与我无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队党委引导大家反复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关于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并且回顾了这样一件事:该队工作地区的一个县,过去用煤长期依靠外地调拨,后来他们为这个县勘探了三个小煤矿,促进了县办工业的发展,因此,广大贫下中农更加关心和支持地质工作。毛主席的教导,活生生的事实,使他们受到一次深刻的路线教育。从此以后,这个队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的同时,积极帮助地方找矿。八年多来,这个队的所在地区先后建起了二十多个小矿山,为地方发展“五小”工业提供了条件。
(二)
地质工作要同复杂的地下情况打交道。如何认识地下情况,两个阶级、两种思想的斗争也是十分激烈的。文化大革命前,这个地质队的领导被资产阶级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所束缚,结果,在矿产资源丰富的赣南山区,有罗盘定不准向,有钻机探不明矿。文化大革命以来,他们学习大庆工人、干部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开发大油田的经验,努力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批判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论指导找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九七○年,他们打破了资产阶级专家的“江西红层无矿论”,找到了可供江西全省人民吃几千年的大盐矿。接着,在批林整风的推动下,他们又打破了“梓山煤无价值论”,为发展地方工业找到了一些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
三十年代初,某些资产阶级地质学者把赣南地区的一种下石炭系煤命名为“梓山煤”,下结论说这种煤是“鸡窝状”,“煤质不佳,储量甚少”,“无开采价值”。因此,四十多年来,在这种论调的束缚下,这些地区的梓山煤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当队里提出为发展地方工业应该开发梓山煤时,一些人就说:“梓山煤,前人早有结论,油水不大,没有搞头。”为了提高思想认识,队党委组织全队职工批判因循守旧思想,坚持用辩证唯物论指导找矿。他们组织“三结合”小组,对三十二个煤矿,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经过调查发现,有八个矿点有三至六层煤,十六个矿点煤厚超过一米,有的达八层煤,煤厚二十多米,不仅储量比较丰富,而且煤质较好,当地群众早就用这种煤炼铁、炼硫、烧石灰。几年来,他们先后探明了六个煤矿区,所在地区三分之二的县办起了小煤矿或小化肥厂。
这个队的实践经验证明,用辩证唯物论指导找矿,还必须不断批判停止的观点,在实践中开辟找矿、探矿的新领域。一九七三年,这个队的五分队在寻找磁铁矿时,在火山岩地区发现了国家急需的轻稀土矿点。但是,对这种矿藏,国家过去没有下达过勘探储量指标。要不要去进一步探明?有的人感到信心不足。广大职工坚决表示:“没有认识过的领域我们应该去认识,不要说它是火山岩,就是火山口,我们也要去闯一闯!”大队领导支持群众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全队职工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学习大庆工人的“三老、四严”作风,反复实践,同有关部门一起,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上百次试验对比,终于创造了一种新的科学方法,把所找的新矿种的元素提取出来了。这一发现,不仅为国家找到了急需的重要资源,而且为在火山岩地区找矿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所找到的新矿种元素的成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三)
地质工作依靠谁?是依靠“专家”,还是依靠工人群众,把专业队伍和广大人民群众结合起来?这个问题,九○九地质队也是经过两种思想的反复斗争才明确起来的。
就拿破“领导高明论”来说,就有一个斗争的过程。一九七二年,四分队在一个矿区的北坡发现了一个很有希望的煤矿点。有的领导干部听了汇报后,武断地认为,同是一个矿区,北坡煤多,南坡的煤也少不了,因此主张同时上钻,全面勘探。但是有些工人和技术人员提出,南坡还没有调查过,不能盲目上钻。有关领导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在北坡找到了一个小煤矿,而在南坡,两台钻机忙了两个多月,花了四五万元,却没有找到煤。这件事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很深。在批林整风运动中,他们分析了这个典型事例。他们想,为什么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们还自以为比工人群众“高明”?如果长此下去,就会变成高踞于群众之上的贵族老爷。从此以后,他们进一步健全各种“三结合”小组,注意发挥“三结合”小组的作用,同时,更加自觉地向群众学习,并且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一九七四年,这个队在制订勘探一个大型莹石矿的计划的时候,依靠全队职工,经过几上几下的反复讨论,使计划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结果,原定一年才能完成的矿产储量任务,只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队还批判了那种认为群众不懂地质的观点,发动群众找矿、报矿,取得很大成绩,扭转了以前勘探工作“吃了上餐愁下餐”的被动局面。但是,旧的习惯势力,“地质工作神秘论”的影响,并没有在人们头脑中全部清除掉。如有的认为,群众报一般常见的矿可以,报稀有的矿就不行了;地表的矿报得差不多了,搞深部的隐伏矿,群众有劲也使不上等等。针对这种情况,队党委先在领导班子内部统一思想,然后组织全队职工反复讨论发动群众报矿的重要性,深入批判“地质工作神秘论”,使大家认识到:专业地质队人数再多,同广大人民群众比,还是少数;地质专业技术再复杂,也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地质队工作的范围是广阔的天地,只有把专业队伍同人民群众这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把专业知识同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加快地质工作的步伐。认识提高了,发动群众报矿的自觉性也就高了。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队共发动群众报矿点两千一百六十四处,其中查明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七十二处。大家深有体会地说:“群众的力量大无边,依靠群众就有千里眼!”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发掘一座西汉早期墓葬
一批重要文物和一具保存基本完好的男尸出土
吉林省哲里木盟奈曼旗出土两件秦代陶量
新华社武汉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电 最近在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凤凰山发现一座距今二千一百四十多年的西汉早期墓葬,出土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物,墓中一具男尸保存基本完好。
湖北江陵县纪南城,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郢都。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国“白起拔郢”后,楚都迁移,此地成为废墟。西汉时,城东南角凤凰山高地变为墓地。今年,湖北省纪南城文物考古工作队配合当地基本建设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这座西汉早期墓葬,是凤凰山一六八号墓。墓坑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有斜坡墓道。从地表至墓坑底部深近十米。葬具为一椁二棺,都保存得很好。椁室分头箱、边箱和棺箱三部分。木椁四周填塞青膏泥,其上用厚达五点二六米的青灰泥填实。椁室与外棺封闭不严密,有积水。内棺密封较好,棺内有绛红色棺液约十万毫升。内外棺盖都不在上面,而是在侧面,是一种较特殊的葬制。
发掘出土的随葬器物有五百多件。这些器物,主要放置在头箱和边箱内。头箱内放着木雕的车、船、马、牛等模型和木俑。边箱内放着漆、木、竹、陶、铜器等生活用具,还有竹筒、竹牍、竹笥、铜钱(四铢半两钱),以及陶仓、灶的模型等。内棺、外棺还随葬有衣、冠、鞋、袜等丝麻织物。
漆器一百六十五件,绝大部分保存完好,都是在木胎外先上红漆,再上黑漆,先后用红、褐、金黄色漆描绘纹饰,色泽艳丽,图案优美,线条流畅。许多漆器上烙有“成市草”、
“成市饱”字样。经初步研究认为,当时成都以制作漆器著称,这些漆器很可能是出自成都市府所辖的手工业作坊。
竹器的竹笿、竹笥中存放着生姜、红枣、小茴香、牛肉、猪肉和鱼等。特别是竹器中有一件天平衡杆,长二十九点二厘米,宽一厘米,厚零点三厘米,正中侧连一小铜环,两端下侧各有一铜钉,杆身正面有墨写文字一行,要求严格遵守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同时,发现铜砝码一个,重一零点七五克。在一个竹笥中还发现一整套文具,包括:笔一支,用木制杆、竹制管,整支笔杆套在笔管里;墨五小碎块,墨色纯黑;石砚一个,附有研墨石一块,砚面和研墨石底部都有墨迹。
根据墓中出土的一件竹牍记载,墓主人生前为五大夫
(五大夫系秦汉二十级军功中的九级爵,相当于当时县官爵位),入葬于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一六七年)五月。死者口中含有玉印一颗,印文为阴刻篆文“遂”字,有可能即是死者的姓或名字。
墓主人尸体身长一百六十五点七厘米,体重五十二点五公斤。估计年龄五十多岁。发现时,浸泡在绛红色的棺液中。外观形态基本完整。皮肤尚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都可以活动。牙齿齐全。出土后,进行了解剖检查。发现脑髓相当丰满,占颅腔五分之四左右,体积比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的脑髓大。内脏器官保持着完整的外形。解剖后的男尸已作了防腐处理,妥善保存。
目前,有关单位正在对出土文物和这具男尸作进一步的整理研究。
新华社长春电 两件秦代陶量最近在吉林省哲里木盟奈曼旗善宝营子古城遗址出土。其中一件比较完整,口沿上有篆刻“囗禾”二字。另一件仅存器腹及底的一部分,上刻篆书“囗(廿)六年,囗(皇)帝并兼有天下诸侯,黔首大囗(安)”等铭文。这是秦代中央发到各地的标准量器,是秦始皇在全国统一度量衡的又一实物例证。
这两件陶量是吉林省博物馆和吉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最近对这个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战国和秦汉时代的大量文物。
善宝营子古城位于哲里木盟奈曼旗南湾子公社西南二十五里的善宝营子屯东面,牤牛河北岸。根据发掘和研究,这座古城为战国时燕国所建,至西汉时曾加以扩建。对照史籍记载,它是燕、秦和西汉时代辽西郡的一个县治。(附图片)
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汉墓出土的漆器有一百六十五件。这些漆器都是在木胎外先上红漆,再上黑漆,先后用红、褐、金黄色漆描绘纹饰,色泽艳丽,图案优美,线条流畅。这是绘有三鱼的漆耳杯。
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发现了一处规模巨大的秦代陶俑坑。这次出土的大批形体高大、造型生动的兵马俑,为研究秦始皇时代的武士、兵器和秦代的雕塑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对林彪和苏修攻击秦始皇“毁灭文化”的谬论,也是一个有力的回击。陶俑、陶马形体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马大小相称,比例相宜,造型准确,俑、马各个细部雕塑极为精巧,显示了秦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雕塑技巧。
在凤凰山汉墓出土的竹笥中发现的一整套文具:(自左至右)石砚一个,附有研墨石,砚面和研墨石底部都有墨迹;墨五小碎块,色纯黑;笔一支,木制杆,竹制管,整支笔套在笔管里;木牍。秦始皇陵东侧陶俑坑发掘现场一角。 新华社记者摄
凤凰山汉墓出土的天平衡杆和铜砝码。衡杆正面有一行墨写文字,要求严格遵守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新华社稿
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汉墓出土的男尸身长一百六十五点七厘米,体重五十二点五公斤。估计年龄五十多岁。发现时,浸泡在绛红色的棺液中,外观形态基本完整,皮肤尚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都可活动,牙齿齐全。这是对尸体解剖前拍摄X光片。
根据墓中出土的这件竹牍(左图)记载,墓主人生前为五大夫(五大夫系秦汉二十级军功中的九级爵,相当于当时县官爵位),入葬于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一六七年)五月。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