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不到长城非好汉
——记共产党员、红军老战士郭光澜继续革命的事迹
祖国东北边疆的初夏,大地一片葱绿,高大的针叶松显得更加苍劲挺拔。
在一座担负军工生产任务工厂里,一位六十岁的海军老战士,正同工人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地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热烈地讨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大事。他讲得是那么激动,那么深刻,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广阔胸怀。
这位老战士,就是人民解放军海军驻某厂领导军工生产的干部、厂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郭光澜。他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四十年前曾经参加过长征。如今,在继续革命的新的征途上,他仍然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彻底革命精神,为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战斗着。工人们赞扬他:不愧是经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继续革命的带头人。
海军党委最近发出通知,号召海军全体指战员向郭光澜同志学习,为把海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大工具而努力奋斗。
为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而战斗
郭光澜是一九六四年春天来到这个工厂工作的。他牢记毛主席关于“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的教导,一到工厂就以旺盛的革命斗志,勇敢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那时候,在刘少奇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的影响下,工厂里搞了许多“管、卡、压”和“物质刺激”、“金钱挂帅”等错误做法。郭光澜感到很不对劲。他一遍遍地学习毛主席亲自批示的“鞍钢宪法”,越学对这些修正主义货色越反感。他说:我们是社会主义企业,决不能搞资本主义那一套。我们一定要按照“鞍钢宪法”办事,靠党的领导,靠政治挂帅,靠工人群众办好企业。他提出了不少搞好工厂革命和生产的建议,并且带领驻厂军队人员深入车间,同工人一起劳动,做思想政治工作,搞技术革新,攻生产难关。军民一家,并肩战斗,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郭光澜反复学习毛主席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学习毛主席关于“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在党的召唤下,他毅然参加到工人群众的行列中,奋起向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猛烈开火。
阶级敌人为了对抗这场大革命,有一时期千方百计煽动群众离开生产岗位,妄图以停产压革命。郭光澜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劝阻大家说:“停产闹革命,这不符合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工厂的生产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只能按照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办:就地闹革命。革命一定要搞好,生产一天也不能停!”在他的说服下,人们识破了阶级敌人的阴谋,纷纷回到车间,掀起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新高潮。
为了加强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促进工厂里两派群众实现革命大联合,郭光澜冒着呼号的风雪,踏着冰封的大地,串门走户,向革命群众宣传毛主席关于“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的指示,一个人一个人地做过细思想政治工作。过度的辛劳,使他的眼窝陷得更深了,脸颊更瘦了。但是,当他看到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广大群众共同努力,全厂两派革命群众组织很快实行了革命大联合时,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一九七三年除夕前夜,郭光澜接受了当地党委交给的一项新的战斗任务,组织工人民兵走向社会参加阶级斗争。这是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的一个有力措施。郭光澜满腔热情地立即行动。第三天,一支由产业工人组成的民兵队伍,就举着红旗,威武地走上了街头。他们昼夜巡逻,维持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利益,有力地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成了当地民兵的先进集体,受到了当地党委的表扬。
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到批林批孔,郭光澜就这样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定地前进,受到了广大职工的爱戴。在全厂党代会上,他被代表们一致选进厂党委会。大家说:“老红军真是风口浪尖举红旗,继续革命谱新篇。”永远保持红军战士的政治本色
郭光澜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上,自觉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的影响,努力做一个人民的勤务员,保持了红军战士的政治本色。
郭光澜早在三十年前就是团一级的领导干部,调来工厂还是团一级的职务。领导征求他的意见,他毫不犹豫地说:“党指向哪里,我就奔向哪里!”后来,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郭光澜在工厂党内外职务也上上下下变动了多次。但不管职务怎么变,他从不计较,一心一意为党多做工作。
郭光澜参加革命四十多年,为人民立过大功,但他从不把资格、功劳当作搞特殊化的资本,从不拿党和人民交给他的一部分权力谋私利,努力做到:“请客不到,送礼不要,奉承不听,私情不搞。”一次,有个熟人给郭光澜捎来一封信,要郭光澜设法替他的一个亲戚换个工作。郭光澜拿起笔,在信上写了两句:“这事不符合规定,我不能办理。”
在生活上,郭光澜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作风。每次出差或出差归来,他从不要小车接送,总是和同行的干部、工人坐一辆大卡车,同住一个房间,同吃一种饭菜。
他的家住在工人宿舍里。家里的摆设很简单:一个旧木箱,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坚持大别山斗争时装书用的;一个战争年代装行李的旧马褡子,现在成了他出差时的“旅行袋”。
郭光澜老伴患有重病,他在家里亲自背粮、烧饭、运煤、劈柴、熬药。他工作很忙,常常深更半夜才回家,老伴有时吃不上饭和药,同志们决定每天轮流去帮他分担些家务,但都被他谢绝了。
郭光澜进厂十多年来没有脱离过集体生产劳动。他有时在工厂货物编组站搬铁块,卸货物;有时同工人一起下坑道挖土。在防洪修堤的日子里,他整整半个月吃在河堤上,睡在草棚里,肩磨肿了,手磨破了,一天也没有离开现场。他还经常打扫办公室、拖地板,倒痰盂,打开水;下车间清理废物,冲洗厕所,打扫宿舍和公共楼道,从三楼一直打扫到一楼。
在领导工作岗位上,郭光澜经常回忆长征路上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是一九三五年底的一天,郭光澜跟着队伍正要冲过一道封锁线,突然发高烧晕倒了。当时,前有敌人堵截,后有重兵尾追。指导员只好把他送到一个贫农老大娘家里养病。大娘把红军当作希望,冒着全家被国民党杀害的危险,每天细心照顾他。后来,郭光澜听说长征的最后一支队伍要经过山那边,决心赶回部队。大娘见他病没有完全好,就叫儿子背着他翻过一座山,把他交给了红军部队。……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郭光澜总要问一问自己:在革命处于困难的时候,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你;今天,你当了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变没变?他就是这样来鞭策自己关心群众的生活。夏天,雨季来了,他披着雨衣去检查工人住的土房是否漏雨;冬天,寒流来了,他又去看望工人宿舍暖气设备是否完善。工人去支援外厂建设,他热情到车站送行;工人病了,他亲切地到床前探望。六十多岁的老工人梁照祥深夜病危时想到的第一个亲人是郭光澜。他对看护人员说:“我怕不行了,我想见见郭书记!”郭光澜马上赶到医院,出现在病人面前。梁照祥顿时泪水盈眶,颤抖着嘴唇说:“正念着你,你就来了!”“干革命就要拚死拚活干到底!”
郭光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得了肺气肿、高血压、坐骨神经痛等多种疾病,身体一天一天衰弱。可是他始终保持着过去战争年代那么一股拚命精神,朝气蓬勃地战斗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岗位上。同志们劝他要注意休息,他说:“身体可以衰老,斗志不能衰退,干革命就要拚死拚活干到底!”
为了试制新产品,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无论是滴水成冰的严寒冬夜,还是盛夏酷暑的中午,他都不离生产第一线。
为了使产品配套,他亲自外出奔跑,两个月走了十一个省、市,行程几万里。一路上病倒了好几次,不等病好,他就继续赶路。他从广西去湖南的一个地方,没有买到卧铺票,同行的同志说:“你身体还没有好,等有了卧铺再走。”郭光澜说:“别等啦!当年抢渡大渡河,一天一夜走了二百四十里,今天有火车坐,条件够好的了。”说着,买了两张硬座票,上了火车。
有个车间总支书记,对有些问题不能正确对待,一度工作提不起劲来。郭光澜抱病四次去找这个总支书记谈心,有时谈到深夜。在他耐心的帮助下,这个总支书记精神焕发地积极工作起来了。
紧张的工作,过度的劳累,郭光澜身上的病渐渐严重起来,脚肿得穿不进鞋,腿肿得按一下就留下一个深深的指印。同志们一再劝他住院,他总是说:“从战争年代过来的人,那一个没有点病。党委交给我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我不能走!”后来,他的行动感到艰难了,才不得不进医院。可是,几天之后,他又跑了回来。
那是一个狂风暴雨之夜,党委成员正在研究落实政策问题,郭光澜披着雨衣,全身湿淋淋地跑了进来。人们抬头一看都楞住了,说:“你病成这样子,怎么又回来了?”郭光澜说:“谢谢大家的关心,个人身体是小事,落实党的政策是大事。这些材料我都熟悉,应该由我来向党委汇报。”短短一席话,象一团火一样烘热着人们的心,许多同志的眼圈都红了。
今天,红军老战士郭光澜正以更加高昂的革命斗志,刻苦学习着、实践着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步伐坚定、满怀豪情地前进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
《解放军报》通讯员 新华社通讯员
新 华 社 记 者 (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无产阶级军队既要现代化又要革命化
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人员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炼红了思想,增强了体质,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日讯 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人员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有效地提高了自己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加强了部队的革命化建设。
这个师刚组织飞行人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时,有些人认为,飞行技术复杂,培养出一个飞行员很不容易,担心组织飞行员参加劳动不利于部队提高战斗力。师党委认为,无产阶级军队既要现代化又要革命化。经过妥善安排,适当组织飞行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就能更好地保持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他们引导飞行员学习“古田会议决议”和毛主席有关人民军队的论述,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提高各级干部和飞行人员对革命战士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重要意义的认识。“二级人民英雄”、师政委于复祥还深入到飞行大队,给飞行员们讲我军战争年代一边作战一边参加生产劳动的故事,并且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他脏活、累活抢着干,养猪、种菜、积肥、耕种样样是内行,被称为“庄稼活的老把式”。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使飞行人员受到很大鼓舞和教育。
几年来,这个师的飞行人员和部队的其他干部、战士一起,开垦了两千三百多亩荒地,种上了小麦、油菜和各种蔬菜。他们利用休息时间施肥、灌溉、除草、灭虫,冒着盛夏炎暑挥镰收割,并且自己动手,搭起猪圈养猪,实现了肉食部分自给。部队每年都向国家提供几十万斤粮食和大量农副产品。同时,飞行员们还积极参加助民劳动。冬春季节,他们帮助社队平整土地、积肥送肥、修渠引水、打坝造田;三夏大忙季节帮助社队抢收抢种。有时,他们还帮助铁路装卸货物。一九七三年以来,这个部队以飞行员为主参加助民劳动达三万六千多个劳动日。人民群众夸奖他们说:“这样的飞行员真象当年的老八路。”事实证明,飞行人员通过参加劳动,晒黑了皮肤,炼红了思想,增强了体质,从而更能吃苦耐劳,苦练杀敌本领。这支部队近几年战斗力大大增强,在完成战备训练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等任务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现在,这支部队的飞行人员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艰苦朴素蔚然成风。他们把党和人民给予飞行人员的物质待遇,看成是党和人民的关怀和鞭策自己更加艰苦奋斗的动力。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许多人衣服破了自己缝,鞋子破了自己补。今年部队扩建营房,施工中除请了部分技术工人外,挖地基、拉沙、搬砖、和泥、砌墙等都是飞行人员自己干。飞行员们豪迈地说:“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己动手样样有,革命传统大发扬,继续革命不停留。”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过程中,师党委组织飞行人员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总结了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收获,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继续革命的觉悟,他们决心更加积极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进一步搞好部队的革命化建设,使我军永远保持无产阶级军队的本色。(附图片)
解放军驻海南岛某部团长姜能芳(右)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深入生产连队,参加劳动改造世界观。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第四抽水站土建工程基本完成
为进一步增强淮河下游的排灌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
新华社南京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日电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第四抽水站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并有两台大型机组安装完毕,提前投入运行,为进一步增强淮河下游的排灌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
江都第四抽水站是继江都第一、二、三站以后兴建的一座大型抽水站。这个站全部建成后,抽水能力达二百一十秒立方米。最近投入运行的两台机组的抽水量,相当于第一站八台机组的抽水能力。它使用的是三点一米直径立式轴流泵,配三千瓩同步电动机,每台机组的出水量为三十秒立方米。这种大型水泵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自行设计、制造和使用。运行情况表明,机组性能良好。
江都第四抽水站是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开始筹建的。在施工过程中,广大工人、社员、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泰县治淮工程团担负三十万土方的站塘基坑开挖任务,广大民工在党的十大精神鼓舞下,冒严寒,战灰沙,争分夺秒,日夜奋战。在站塘口面小,开挖深,爬坡二十多米高,送土达两里远的情况下,他们苦干实干加巧干,终于提前半个月完成了基坑开挖任务。江苏省水利工程队的广大工人,在浇注混凝土期间,各个工程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按原计划,要在一九七四年春节前才能完成一块站身底板的浇注任务,结果在这年春节前整个站身底板的浇注任务全部完成。在批林批孔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推动下,工程队的工人们更加意气风发地投入了建设站房的战斗,积极为机组安装作好准备。当两台水泵机组的设备一运到,他们又立即开始安装,奋战两个多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十四周年前夕,提前安装完毕,一次试车成功,并立即投入排涝斗争。
在建站过程中,江苏省水利工程队和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处等单位的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总结了过去建站的经验,敢于破除旧框框,为革命闯新路。为了使四站的设计施工更合理,他们成立了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设计施工班子,实行施工单位参加设计,管理单位参加设计、施工和设备安装,改变了过去设计、施工和管理三脱节的现象,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这个站的站房结构更加合理。他们还想方设法节约建筑材料,用土模代替木模浇注混凝土构件,用环行土路代替木脚手架,这样做的结果,第四站与一、二、三站相比,施工中节约木材百分之六十左右。
江都第四抽水站的建设得到了一些省市的有力支援。它所用的水泵和电动机是上海电机厂、上海水泵厂、上海开关厂等单位制造的。目前各有关单位正在继续努力,为早日全面建成这个大型抽水站而贡献力量。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张香山会见并宴请日中记者会友好访华团
中日友协副会长张香山二十日晚上会见并宴请以新井宝雄为团长、菅荣一为副团长、藤川魏也为秘书长的“日中记者会友好访华团”全体成员,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有关方面负责人王珍、孙平化、王晓云、丁拓等参加了会见和宴会。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丁雪松会见并宴请黎巴嫩律师友好代表团
对外友协副会长丁雪松二十日晚会见并宴请由贝鲁特律师协会执委卡米勒·霍耶克率领的黎巴嫩律师友好代表团全体成员。宾主进行了热情友好的谈话。我有关方面负责人吴文藻、王植范等以及黎巴嫩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阿拉米丁参加了会见和宴请。代表团是应对外友协邀请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于七月十九日到达北京的。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布哈里拉临时代办为突尼斯排球代表团访问我国举行宴会
突尼斯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布哈里拉和夫人为突尼斯排球代表团访问我国,于二十日晚上举行宴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赵正洪,中国排球协会负责人夏朗,有关方面负责人林兆南、周正等,应邀出席宴会。突尼斯朋友在我国期间先后访问了北京、南京、上海、沈阳等地,将于近日离开北京回国。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李琦会见美国教授布里顿和夫人
教育部负责人李琦二十日晚上会见美国教授布里顿和夫人,宾主进行了友好的谈话。布里顿教授和夫人是应旅游局邀请来我国访问的。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