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1975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办好工人大学是件大事
中共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委员会
毛主席指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毛主席的这一重要指示,不仅是对教育部门讲的,也是对我们社会主义工厂企业讲的,是对我们工人阶级讲的。在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指引下,不仅学校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是我们工厂办教育的形势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我们对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的认识,经历了反复学习、不断实践、逐步加深的过程。在前几年,我们曾经片面地认为:“工业局主要是抓生产的,办教育无关紧要”;还认为“工厂办大学只是培养一些技术人员,为发展生产服务”。因此没有把工厂办学放到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有六所工人大学只办了一期就停办了。随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工厂办教育,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我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需要,也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需要。加强党委对教育的领导,造就一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对于在上层建筑领域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工厂企业,对于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总结工作,认识就提高一步,行动就自觉一点。最近两年,我们经常召开各级党委书记会议,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分析工厂办学的形势,一起总结经验、制定规划,加强对工厂办学的领导。我们还注意发挥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依靠群众办学。目前,全局工人大学已从批林批孔运动以前的十六所,发展到五十二所,学员二千一百多人。
壮大理论和技术队伍
我们通过办工人大学,进一步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工人群众,不断提高工人群众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许多工人同志经过学校学习,成为工厂理论队伍的骨干,在批林批孔运动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习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上海电机厂五·一工人大学,一九七二年办了文科班,结合战斗任务组织教学。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完成了批林批孔中提出来的一批战斗任务。四届人大闭幕后,他们在学习四届人大文件基础上,又写了一份《新宪法通俗讲话》,向全厂理论队伍骨干宣讲,推动群众学习。学员们不仅积极投入厂里的三大革命运动,还密切注意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动向,用战斗的笔,给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以猛烈的批判。一九七二年,社会上一度流传着青年“一代不如一代”的错误论调,他们就根据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从各个侧面描写了青年一代在毛泽东思想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的故事,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小将》,有力地批判了这种错误论调。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们又写了一篇以反对资产阶级企图搞复辟为主题的中篇小说《大梁》。第一期二十名学员,发表的各种大批判文章和诗歌、散文、短篇小说、文艺评论,共达二十多篇。
我们通过办工人大学,培养了一批工人技术人员,进一步改变了工厂技术队伍的成分。有的单位,工人技术人员已在整个技术队伍中占了优势,工人阶级进一步掌握生产、科技领域的领导权。在党的领导下,许多工人学员坚持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不断肃清修正主义的流毒,在生产、科研工作中沿着正确的思想和政治路线前进。上海锅炉厂工人学员在四个月的毕业设计中,计算了七个煤种和四十多种技术资料,进行十二个方案设计,绘制近千张图纸,完成了十二万五千瓩电站锅炉的“三化”(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设计任务,目前已正式投产。上海汽轮机厂分配到七车间的工人学员,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跟工人师傅共同研究,自行设计制造了两座点波冷却塔,每年可节约自来水二十二万五千吨,节约电一万一千二百五十度,每年节约价值总计近三万元。
厂办教育形势大好
随着工人大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人进入学校学理论、学技术,这就使教育同生产进一步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地把整个工厂办成一所大学校。江南造船厂船体车间的工人和干部,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办起了一所“船台学校”。他们围绕“长阳”号万吨轮的施工任务,密切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以能者为师,老工人、技术员兼任教员,船台当教室,图纸和实物作教材,工人们既是学员、教员,又是生产上的战斗员、指挥员。车间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教学单位。生产中的重大项目就是教学的主要课题,工人学习的过程就是完成生产项目的过程。这个新鲜经验引起了全局各单位的重视。又如沪东造船厂党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全厂和车间办了五个大学班,在校学员一百五十人。五年中,举办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文学等各种政文班,船舶制造、数控、电子、医学等短训班,开设各种讲座,参加学习的职工达二万二千多人次,培养了大批工人理论骨干和技术人员。我们局多次推广了这个厂的经验,现在不仅一些大厂车间、工段办学,不少小厂也积极创造条件办学。上海群联机械厂是个只有三百多人的小厂,工人们自己动手,用旧木料做了一个简易的教具,挤出一部分办公室作为教室,办起了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学。第一期招收了十六名学员,学员和教师都是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工人,他们坚持以业余学习为主,以自行设计和制造高效率、多工位冷镦机为教学内容,边学边干,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深受工人们的欢迎。
工厂办教育的形势越来越好。许多工人群众拿起榔头能做工,拿起仪器能设计,拿起笔杆能搞革命大批判。这对于加速建成一支宏伟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第2版()
专栏:

千里工地办大学
铁道部第二工程局
一九七三年春,我局第十二工程处的工地医院,在湘、桂、黔交界的彭莫山工地办起了一所医科大专班,人们称它为彭莫山上的席棚大学。通过这个试点,我们取得了在铁路工地办大学的初步经验。我局所属各处都根据各自的需要,办起了工人大学。
千里工地办大学,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新建铁路点多、线长,工地远跨多省,纵横千里,这是一“难”;修建铁路的工人队伍流动分散,修完一段,就转移,这是二“难”;工地上条件比较艰苦,吃、住不方便,这是三“难”。
办学有三“难”。要不要办?广大工人群众坚决地回答:“难,也要办”。彭莫山工地上,原来只有一所工地医院。八名医生和不多的医护人员,担负着工地一万多名职工和家属的医疗任务,迫切需要增加医务人员。但是,单靠国家分配医生来,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只有自己办大学培养医生。
条件差,能不能办大学?群众豪迈地提出:“自力更生,迎着困难把学办!”医院党支部从路线教育入手,组织全院职工学习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指示,就在彭莫山隧道工地上因陋就简地办了一个医科大专班。
这个班的教学活动,坚持从山区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员毕业后就能根据山区的具体条件,对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季节病进行防治。张世成、张仁英等学员毕业后,在工地医院负责制药。去年他们依靠群众制作了中草药针剂十万多支,片剂四十多万片,大大改善了山区某些药剂不足的状况。许多学员通过边学边干,成为能够独立工作的多面手。第二期学员衡明德,运用所学的知识,用针刺麻醉进行手术,给病员做腹股沟斜疝手术和背部较大脂肪瘤切除手术,效果很好。分配到防疫站工作的工人大学学员和全站同志一起,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二工程处医院在彭莫山上办工人大学的实践证明:只要路线对头,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分散办学,千里工地完全能够办大学。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我局工人大学的布局规划,采取统一领导,基层布点的方法,局一级办了工人大学,工程处、厂等设立分校,把工人大学办在基层单位,办在施工现场,办到工人群众中去。革命和生产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到今年五月中旬为止,已办了分校十四所,设有隧道工程机械化、桥梁工程机械化、土石方筑路机械化、企业管理、财经、医务、师范等二十一个专业。
现在,工人大学这个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在我局纵横千里的铁路新建工地上到处生根,开花。


第2版()
专栏:

劳动课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中共柳州钢铁厂委员会
在几年来办工人大学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使工人学员不脱离群众,永远保持工人阶级本色,除了从思想教育入手,提高他们对参加生产劳动深远意义的认识外,必须从教学制度上加以保证,把参加生产劳动作为整个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员原有的实践经验总是有限的,学员参加劳动的过程,也是扩大再实践的过程。我厂工人大学炼铁专业的学员要进行高炉炉衬考察,我们就让他们同工人一起,钻到温度还比较高的炉子里将炉料往炉外扒,扒一层测一层,他们终于在艰苦劳动中写出了《炉衬破损考察报告》,为改造高炉,多炼好铁,提供了科学根据。又如炼钢专业的学员,结合炼钢工艺原理和设备课,到现场进行教学。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劳动,自己包了一个炉子,从加料、熔炼到出钢,全部自己操作,一共炼了八十多炉钢,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出了产品。工人学员说,“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我们洗刷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学到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树立了做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思想。”
学员经常参加生产劳动,既保持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又为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人大学第一期学员毕业后,他们一边参加生产,一边搞技术工作,他们急生产所急,想工人所想,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炼钢专业的白云石车间老工人学员廖如峰,毕业回车间后,为改变白云石车间劳动条件,同工人一起,给破碎工段设计、制造和安装了除尘设备,收到了良好效果。轧钢专业毕业的覃运范等六名工人学员,怀着为发展祖国钢铁工业多做贡献的革命热情,奔赴贵县钢铁厂支援轧钢车间的复建工作。这个厂把这项工程从拟订方案到设计施工,从图纸到设备等整个技术任务都交给了他们。他们工作不讲条件,生活不怕艰苦,做出了成绩,受到这个厂干部和工人的称赞。


第2版()
专栏:

县办大学给农村带来了新变化
中共湖北省应城县委员会
应城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为适应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于一九七○年十二月创办起来的。
应城县是一个半丘陵半平原地区。全县四十七万多人,耕地面积六十二万亩。经过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深入开展,农村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原有的八区、两镇、四十八个公社,都建立了农技站、农机站、兽医站,三百三十三个大队普遍建立了农科所。但后来有一部分农科所、农机站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停办。在技术人员中,一些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人,就凭借自己的所谓一技之长,乘机抬高“身价”,群众对他们很有意见。因此,我们决定自己动手,从贫下中农中培养又红又专的技术队伍。于是,创办了应城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我们根据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经验,在办学过程中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坚持教学为农业学大寨服务,坚持“社来社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四项办学原则,并根据农业、水产、林业等专业的特点,把它们分别设在短港、黄庙、草山等处农村,让广大革命师生在比较艰苦的环境里经受锻炼。
在教学方面,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一直把转变学生思想放在首位。通过理论学习、革命大批判、阶级教育等形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串到各个专业、各个教学环节。
一九七一年底,“共大”一百二十七名首批学生,满怀革命豪情回到了社队,广大贫下中农高兴地说:“鸟入林,鱼归水,大学生回到生产队。”
五年来,“共大”为全县培养了学员一千八百多名。平均每个生产大队都有六、七人。他们来自农村,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共大”毕业生回到农村以后,壮大了农村的理论队伍。据统计,历届“共大”毕业的学生,有一千一百多人成了农村理论队伍的骨干。他们有的当了政治夜校的老师,有的是生产队的理论辅导员,有的还是中学校的兼职政治教员。机电专业学生吕想珍回队以后,白天和社员一起参加生产,操纵和检查机电器械,晚上到政治夜校辅导社员学理论。在批林批孔斗争中,她和队里的几个青年成立了一个理论学习小组,研究了十几篇法家著作,搜集和批判了上百条反动谚语。农学专业学生董玉珍回到生产队后,组织了几个姑娘,既搞棉花试验,又搞理论学习。几个月来,她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和马列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写了几万字的学习笔记,并经常向群众作宣传。
他们一心为集体,做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模范。七三届机电专业学生吴望苟,回到四龙公社后,看到公社从外地找来一个人架高压线,安电灯,这个人以为自己有技术了不起,每天要好茶好饭招待不算,要的工钱也很高。小吴建议辞退了他,主动承担起架线安灯任务,干得很出色。接着又安好配电变压器,积极帮助公社建起了加工厂。财会专业的学生艾珍娥,回家休假时,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还帮助大队和生产队会计查账、记账,帮助会计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队里干部见她这样为集体操劳,要给她多记点工分。她说:“我学的技术,是党和贫下中农给我的。多记工分我不要。”贫下中农知道了高兴地说:“这些大学生不图利,不为名,真是好样的。”
他们帮助农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过去,我们县农村合作医疗,曾经几起几落,难以巩固。几年来,“共大”培养了一百二十八名赤脚医生,对巩固合作医疗起了很大的作用。七二届毕业的王香奎,回乡后团结一位老中医,与巫婆展开了斗争,用银针、草药积极为贫下中农治病,并自挖、自种中草药,很快使这个合作医疗站成了先进单位。
他们为提高农村科学实验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贡献了力量。农学专业学生吴明海,回公社当了农技员。为了防治棉花病虫害,他跑遍全社八十七个生产队,帮助每个生产队培训了一批病虫防治技术员。他还积极推广了制造和施用“五四○六”菌肥的技术,去年全社试制成菌肥三十多万斤,促进了农业生产。机电专业的学生郑运宏回到公社后,看到本队排灌有问题,就找原设计人员商量,重新设计,并排除了排灌机具安装中的问题,发挥了机械的潜力。
在“共大”的学生中,有不少是从大城市下乡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他们通过在“共大”学习锻炼,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意志更坚定了,为农业建设服务的本领也大大提高了。
“共大”办学的成果,对全县中等学校的教育革命也是一个推动。一九七○年,我们办“共大”时就想到,光靠一个“共大”来培养技术队伍是不够的。于是,我们提出有条件的普通中学也试办一些专业班或开设专业课,并让他们派人到“共大”共同研究试办。一九七一年,县文教科在黄滩高中试办了农机、农技两个专业班,这个学校的其他班开设了一些专业课。在“共大”和黄滩高中的带动下,一九七四年,全县六十二所高中都办了专业班,初中普遍开设了专业课。据统计,这些专业班,已为全县输送了各种技术人员一千一百多名。(附图片)
山东省张店铝厂工人大学生刘斯鹏(左二),毕业后回到生产岗位,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报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