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捍卫国家主权 利用本国资源
第三世界国家积极发展民族工业取得成绩
据新华社拉瓦尔品第电 巴基斯坦政府近年来利用本国资源,积极发展民族工业,不断扩大制成品的出口,大大促进对外贸易。
过去,巴基斯坦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棉花等初级产品。近年来,棉纱、棉布等制成品的出口逐年增加。目前,在巴基斯坦的出口总额中,制成品、半制成品已占三分之二,初级产品只占三分之一。
巴基斯坦的出口总额近年来显著增长。一九七一——七二年度的出口总额为三十三亿七千万卢比,一九七二——七三年度的出口总额达到八十五亿五千万卢比,使巴基斯坦的对外贸易二十年来第一次出现顺差。在一九七三——七四年度,出口总额进一步激增至一百零二亿卢比,比一九七一——七二年度增加两倍,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远远超过了巴基斯坦被肢解前东西巴出口额的总和。
据新华社加德满都电尼泊尔哈雷西蒂砖瓦厂近年来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和培养本国技术人员方面取得了成就。
这个厂是尼泊尔最大的砖瓦厂,约有五百名工人。由于尼泊尔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努力,在没有增加工人和机器设备的情况下,去年增产了二百五十万块砖。工人和技术人员还试制成功两种地面砖。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七月十三日讯 尼亚美消息:尼日尔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萨尼·苏纳·西多七月十日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尼日尔的发展必须首先依靠本国的资源,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而不是首先依靠别人的援助。
西多副主席说,“过去几年中,我们习惯于过多地依靠外援”,今后,“我们必须首先依靠我们自己的资源”,“我们必须首先利用我们自己的能力”。他指出,任何外援都不能代替各民族劳动所作的贡献。
据新华社洛美电 多哥贝宁矿业公司实现国有化一年来,由于加强领导和管理,生产情况良好,磷酸盐产量上升。据宣布,一九七四年,这家公司生产了二百五十五万吨磷酸盐,创造了这家公司投产以来产量的最高纪录。
多哥贝宁矿业公司是在多哥最大的外资公司。一九七四年二月,多哥政府宣布把这家公司的全部外资股份收归国有,从而使多哥政府掌握了多哥唯一已开采的地下资源,有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
据新华社加拉加斯电委内瑞拉正在利用本国的丰富水力资源发展电力事业。
目前正在博利瓦尔州的古里兴建的“劳尔·莱昂尼”水电站,是委内瑞拉的一项重要建设项目。这个项目主要由委内瑞拉自己兴建。
同时,委内瑞拉大力开展了电力网的联结工作。六月二十二日,西部的巴里纳斯和葡萄牙萨州的整套输电工程开始送电。目前从东部的瓜亚纳到西部已经形成了一个几乎长达两千公里的巨大电力网。
据官方宣布,由于发展电力事业,委内瑞拉一九七四年的发电量比一九七三年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三,即由一九七三年的一百三十六亿七千六百万瓩时增加到一九七四年的一百五十二亿二千万瓩时。
据新华社乔治敦电据圭亚那铝土公司最近发表的一九七四年度报告宣布,这家国营企业去年出售了二亿一千四百万圭亚那元的铝土和氧化铝,打破了这家公司过去在外国垄断资本经营的五十多年中所有的财政纪录。
报告说,这家公司去年生产了各级铝土约一百四十三万吨,各种氧化铝共三十二万吨。此外,国营伯比斯铝土矿业公司五月份向国外出口一万二千多吨铝土。这家公司的产业原属美国垄断资本雷诺斯矿业公司,今年初由圭亚那政府收归国有。
圭亚那国营铝土工业取得的这些新的成就表明,圭亚那人民只要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自然资源,是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发展民族经济的。


第5版()
专栏:

“缓和”骗术不灵
范秀竹
几年来,苏修高唱“缓和”曲,把“缓和”说成是目前世界上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说什么由于苏修搞“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已经消除”,世界“极其错综复杂的问题”“可以得到圆满解决”,战争威胁的“乌云”变为“晴空”,各国人民可以“自由而安宁地呼吸”,现在已进入“国际缓和的时代”,等等。不久前,苏修的头目们在向选民讲话中还不厌其烦地说,“缓和已扎下深根”,表白要“始终不渝”地干下去。人们不禁要问:苏修如此起劲高喊的“缓和”究竟是什么货色?其欺骗作用到底有多大呢?
事实上,就在苏联国内,对苏修吹嘘的“缓和”曲调持异议的就大有人在。一位读者就写信给苏修《新时代》周刊指出:苏联“对缓和谈论得很多,而报纸上却充满关于各国之间发生冲突、关于在近东有爆发战争的危险的消息。不由地就会使人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缓和?”(《新时代》今年第二十二期)问题提得相当尖锐。这就是说,什么紧张局势已经消除,什么各国人民可以安宁地呼吸,苏联的老百姓并不相信,缓和的滥调根本没有在他们之中“扎下深根”。他们明显地感到苏修头目的空谈同现实的国际形势完全是矛盾的。
看来,上述苏联读者的问题带有普遍性,于是,逼得苏修《新时代》周刊不得不就读者提出的“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缓和”进行解释。《新时代》的答复也是值得一读的。它说:当代世界要“摆脱冲突”、“解决争端”,“还相差很远”,“缓和不是摆脱冲突的保险单,不是使世界免除各种不幸的灵丹妙药,不是普遍的世外桃源……”。一连串的不、不、不,乍看起来,这家周刊颇有“反对”、“敌视”缓和的味道,甚至告诫苏联人民对缓和不要有所指望,因为“缓和”既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世外桃源;冲突既不能“摆脱”,争端也无法“解决”。但是,苏修这家御用杂志的这种议论,实际上是别有一番用意的。
人们只要注意观察苏修的宣传就不难发现,它在鼓吹“缓和”的同时,不时为加紧扩军备战制造舆论。几年来,苏修一面疯狂扩军备战,一面高唱“缓和”滥调,这给苏修带来一个棘手的问题和矛盾的处境,即既怕人民识破它假缓和、真扩张的面目,又担心苏联人民怀疑扩军的“必要性”。为此,苏修的头目和一些报刊近来不断地向国内人民谈论“战争的危险”,说什么它“仍是当代的严酷现实”,什么“缓和”与“战争危险”这就是“当代世界的辩证法”。《新时代》还有根有据地说,这个危险来自热衷军备竞赛的那些“头脑发热的人”,要对付这些人,依靠“开导和劝告”“是不起作用的”,必须“考虑现实的力量对比”。这席话除了没有把苏修自己列为“头脑发热的人”外,其真实用意是要苏联人民继续勒紧腰带,让苏修在扩军备战的道路上猛跑,使苏修在同另一个超级大国争霸中处于有利的“现实的力量对比”。这也就暴露了苏修在缓和的幌子下拚命扩充军备的真相。
苏修苦心经营的“缓和”骗局,尽管使出混身解数,在世界上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识破。《奥地利军事杂志》今年第二期的文章尖锐地指出:苏联通过双边或多边的谈判试图一方面获得“心理上的影响,这种影响意味着在政治上阻碍西方的防御努力,另一方面在军备方面毫不拖延地继续在核武器、常规武器和海军方面从质量上和数量上扩大其各种各样的军事进攻手段。看来是和解的谈判策略显然服务于坚定的军备战略”。这就一针见血地揭穿了苏修以假缓和掩盖真扩军的两面派手法。奥斯陆国际和平研究协会的裁军研究小组在今年第六期《和平建议公报》中发表声明指出:有人试图在“缓和”的气氛中寻求安慰,但是,“军备一直没有减少。口头上和姿态上的限制却没有产生行动上的限制”。可见,苏修的“缓和”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苏修扩军步伐的加紧,不攻自破,越来越成为江湖骗子到处叫卖而无人相信的一帖狗皮膏药。


第5版()
专栏:

抗议苏联渔船队侵入日本领海
日本北海道渔民举行大规模海上示威
加拿大渔业部长对一些国家违反协议过量捕鱼提出警告
新华社东京一九七五年七月十三日电 据共同社报道,日本北海道南部沿海日高市的渔民七月十三日举行大规模海上示威,抗议苏联渔船队侵入日本领海捕鱼。
大约五百名渔民分乘五十艘渔船参加了这次海上示威,每艘船上都挂着大幅标语,要求苏联船队立即撤离日本领海。在这次海上示威以前,襟裳岬的渔民还举行了群众抗议集会。
这是从去年秋天以来苏联船队第三次被发现侵入日本领海捕鱼。这支由一艘五千吨级的母船和其他九艘船组成的苏联船队,十三日晨侵入襟裳岬西南十二浬处。在这以前,七月七日也发现有一支由十九艘渔船组成的苏联船队侵入浦贺市附近海面。
新华社渥太华电 据加拿大报纸最近报道,加拿大渔业部长罗密欧·勒布朗对一些国家违反国际协议在大西洋北部过量捕鱼表示忧虑。
勒布朗不久前在渥太华发表谈话警告一些远洋捕鱼国说,如果它们继续违反捕捞限额捕鱼,加拿大港口就将对这些国家关闭,以维护加拿大的合法利益。
加拿大报纸前些日子报道说,苏联渔船队是大西洋西北部最大的渔船队,拥有五百多艘渔船和辅助船只,分布在从格陵兰附近的戴维斯海峡到加拿大东北部的海洋上。从一九七一年以来的三年里,苏联在加拿大东部沿海每年的捕鱼量由五千吨猛增到了二十一万五千吨。
加拿大渔业部长说:“我们已经受够了。近五年来,加拿大渔民们每次出航的深海鱼类捕获量下降了百分之四十,而同时期内外国人的捕获量却一直在增加。”他说,西北大西洋国际渔业委员会曾规定了捕鱼限额以防止鱼类资源枯竭,但是一些国家一直超过限额捕鱼。(附图片)
图为日本北海道约五百名渔民分乘五十艘渔船,在海上举行示威游行,强烈要求苏联渔船队立即撤走。船上悬挂着“苏联渔船队滚回去!”等标语。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5版()
专栏:巴基斯坦通讯

一座糖厂的诞生
最近落成的巴基斯坦第一座采用本国制造的榨糖机器的糖厂,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在拉卡纳建立起来的。这座糖厂计划年产白糖一万五千吨到一万八千吨,对于增加巴基斯坦本国的食糖供应将起重要作用。
布托总理专程来到拉卡纳参加落成典礼。他在典礼上说,拉卡纳糖厂的大部分设备是巴基斯坦自己制造的,这样的大工厂在巴基斯坦还是头一个。这标志着巴基斯坦的机器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拉卡纳位于巴基斯坦南部的信德省境内,离卡拉奇三百英里。这里地势低凹,土质松软,一到雨季,印度河水泛滥,积水遍地,给建厂带来了困难。去年,来自全国各地的糖厂建设者到达工地,搭起了一个个帐篷,不顾特别炎热的气候,克服种种困难,开始建厂。帮助建厂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也陆续到达这里,同巴基斯坦工人并肩劳动。
辛勤的巴基斯坦工人头顶烈日,积极劳动,只花了几个月时间,他们就把一千六百多根一尺粗细、六七米长的钢筋水泥桩打了下去,把压榨机地基的一千立方米混凝土浇灌好。从遥远的西北边省来参加建设的年轻工人巴德沙纳西卜常常对别人说:“这是用本国机器装备的糖厂,又是同中国技术人员合作建设的,为了早日出糖,为了增进巴中人民友谊,多流点汗,也是高兴的。”
正当打桩垫基工程紧张进行的时候,巴基斯坦发生了大水灾。洪水严重威胁工地安全。巴基斯坦政府一面组织防洪,一面动员当地人民向高地转移,可是拉卡纳工地上的工人们不愿离开,留在工地防洪护厂。全体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也坚决留下来,同巴基斯坦工人并肩抗灾。巴基斯坦有关当局和人民非常关心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许多人到工地来看望中国朋友,一再动员他们转移。还有不少人要求中国人员搬到他们家里去住。一次,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翻译在抢堵决口时昏倒,在场的巴基斯坦朋友立即找来医生,热心照料。巴基斯坦医生穆古罗说:“你们远离家乡来帮助我们,是我们的真朋友。我的医务所的大门,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向你们开放。”
洪水退了。糖厂的建设者表示一定要夺回由于水灾而耽误的时间,保证糖厂按计划投产。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巴中两国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讨论,三次修改施工方案,采取了土建与安装交叉进行、优先建设生产车间等措施。一百辆卡车日夜飞驰在公路上,把各种设备、物资源源不绝地送到工地。巴中人员通力合作,在较短时间内就把全厂七百多套机器、三十四公里长的电缆、二十五公里长的电线安装完毕。在器材缺乏时,他们就因陋就简,用土制设备代替大机器。厂里有一个高四十五米的大烟囱,重五十吨。在工地上缺乏安装这个烟囱的大型起重机。巴基斯坦工程师古拉姆·侯赛因同中国起重工袁荣反复研究,决定用两台手摇卷扬机来代替起重机。他们的想法得到工人的赞成。大家一起动手,花了一天时间,就把这个庞然大物吊上去,立了起来。
在安装半自动离心机时,开头机器运转有些不正常。有二十年工龄的老工人沙尔曼·里兹维日夜守在机器旁,细心观察,并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发现机器转速过高,这里地基较软,因而震动很大,他建议适当减低转速。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同他一起调整了机器转速,效果果然很好。
在拉卡纳糖厂里有不少象里兹维这样有经验的工人,在建厂过程中起了骨干作用。同时,一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也在建厂过程中受到了锻炼,迅速成长起来。两年前还在当教师的哈雅特,通过建厂实践,现在已经成为一位比较能干的土木建筑助理工程师了。
巴基斯坦工人们的辛勤劳动加速了糖厂建设的进程。从去年一月三十日奠基到今年一月二十一日试验生产,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拉卡纳地区的人民把这当作一件大喜事。许多人来建设工地参观。出糖以后,又有许多人前来祝贺。出糖的那一天,有一位年过七十的老人,抓起一把白糖,仔细地端详了又端详,然后放在嘴里,嚼着嚼着,不禁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对身边的人们说:“我总算盼到了这一天,尝到了用巴基斯坦机器生产的白糖了!”正是这位老人,在一年前糖厂破土动工那天,特地来工地向糖厂建设者送了一束鲜花。
巴基斯坦的一些地区适宜种植甘蔗。但在一九四七年巴基斯坦独立时,西巴基斯坦只有两座小糖厂,年产糖一千吨左右。巴基斯坦国内需要的食糖,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去年,巴基斯坦有二十四座糖厂,生产了五十九万吨白糖,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内需要。巴基斯坦政府计划再建设一批新糖厂,以保证食糖自给,并争取出口。
新华社记者


第5版()
专栏:尼泊尔通讯

尼泊尔帕坦工业区的变迁
具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尼泊尔帕坦市,近年来出现了高压输电线铁架、高耸的水塔和一簇簇的白色厂房。这就是尼泊尔现有的工业区之一——帕坦工业区。尼泊尔过去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剥削和掠夺,民族经济得不到发展。一九五○年以前,尼泊尔全国只有四个规模小、设备差的工厂,人民需要的大部分日用消费品都要靠从国外进口。
尼泊尔政府和人民多年来一直坚持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据初步统计,尼泊尔目前已有大中小工厂二千四百多个。一支由四万多人组成的工人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帕坦工业区创建于一九六三年。开始的时候,只有六个工厂,九十名工人。在一九六三到一九六四年的财政年度里,工业区的生产总值只有十三万七千多卢比。现在,工业区的工厂已增加到三十八个,工人增加到八百三十多人。一九七三到一九七四年财政年度的生产总值达五百六十万卢比,而在一九七四到一九七五年财政年度的头九个月中,生产总值已达九百多万卢比。
工业区的八百多名工人绝大部分是来自附近农村的农民。十多年来,他们在生产中不断提高,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正逐步成长起来。工业区创建时,只有一名技术员,现在已经培养出十六名技术员。
帕坦工业区的创建和发展贯彻了自力更生的精神,依靠本国资金,利用本地原料,生产本国人民所需要的产品。木雕厂是这个工业区的一颗明珠。它使用本国出产的各种木材,有的质地坚韧,有的色泽华丽,生产花色繁多的各种产品,如梁檐、案桌、茶几等,都刻着各种各样富有民族风格的浮雕。既美观,又经久耐用。这个工厂在一九六六年建成时,只有二十五个工人,现在已增加到八十人,其中包括女工二十人。工厂的产值和产品品种也不断增长,运销范围日益扩大,除畅销本地区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产品远销国外。
尼泊尔皮鞋制造厂由于采用本地原料,价格低廉,受到广大尼泊尔人民的欢迎。这个工厂只有四年的历史,建厂时只有七个工人,现在已有四十五个工人。建厂第一年的产品总值是五万七千卢比。一九七四到一九七五年财政年度的头九个月已生产了五十五万卢比的产品,并从去年开始已向国外出口。
尼泊尔建筑器材厂利用下脚和废旧原料,生产适合人民需要的产品,很受欢迎。
在帕坦工业区的西南部,有一排排崭新的敞亮、美丽的厂房,这是去年刚建成的“雪里纺织厂”和“贝伊拉勃饼干厂”。“雪里纺织厂”生产七种颜色的布匹,质地优良,价格一般要比从印度进口的同类产品便宜百分之十左右,因而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帕坦工业区从创建到现在的短短时期内,在利用本国资金、本地原料、培养自己的工人和技术人员队伍、生产适合本国人民需要的产品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成就。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