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防雹抗灾 人定胜天
新华社记者述评
我国农村的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为保障农业丰收,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坚持自力更生,用土炮、土火箭和高射炮等进行人工防雹抗灾,收到显著效果。他们的实践证明: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不可抗御的冰雹灾害,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广大人民面前,是可以防御的,是能够战胜的。
据中央气象局提供的材料,现在全国已有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人工防雹工作。其中,甘肃、陕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北京、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等多雹地区,群众性的防雹规模更大。甘肃省和陕西省各有五十多个县开展防雹活动,参加防雹的人员均达三万多人。不少地区由一个生产队防御,发展到几个生产队、几个公社、几个县联合起来防御;由民间土炮,发展到空炸炮、土火箭、高射炮联合作战。防雹对保障农业丰收的作用十分显著。地处太行山区的山西省昔阳县,在开展人工防雹以前,每年降雹达二十次左右,约有十二万亩农田受灾,减产粮食常达一千万斤。但是,这个县自从一九六九年开展人工防雹以来,基本上控制了全县的三条雹线,抗击了较大的雹灾袭击,受灾面积比防雹前减少百分之五十。大寨公社防雹六年,六年基本无灾。甘肃省岷县闾井公社七孟大队防雹十年,十年基本无灾。四川省冕宁县防雹十八年,灾情逐年减少。他们的防雹工作为其他地方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人民群众看到防雹取得的可喜成果,高兴地说:土火炮、土火箭,防雹降雨气候变,人民自有回天力,粮油丰收多贡献。
人工防雹是人类同大自然的一场战斗,也是思想领域里唯物论战胜唯心论的一场革命。有些人认为,冰雹是不可抗御的天灾,只能听天由命。果真如此吗?不!我国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观”,努力改造懦夫懒汉的世界观,坚信唯物主义,坚信“人定胜天”。他们决心努力探索并掌握冰雹发生、发展和预防的规律,夺取农业丰收,做大自然的主人。广大贫下中农满怀信心登上了防雹科学试验的阵地,开创了我国人工防雹的新篇章。以北京市郊区为例,文化大革命前只有一个县的几个防雹点,现在已有十一个县(区)、七十四个公社的三百七十六个防雹点,已经初步建成了群众性的防雹网。许多地区把做好防雹工作看作是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抗灾夺丰收和保护劳动人民生命财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党委积极加强领导,成立防雹指挥机构,组织有关人员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经验,进行科学防雹教育,开展防雹试验,从而把群众性的防雹抗灾工作进一步推向前进。
我国冰雹多,分布地区广。全国各地几乎都有降雹。一些先进单位的经验表明,要有效地抗击雹灾,还必须在国家支持下,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地大力发展土炮、土火箭,组织强大的对空火力网,用猛烈而集中的火力,“轰云头,打云心,斩断云腰摧云根”,破坏冰雹云的内部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局部天气,防止冰雹降落,达到防雹的目的。许多防雹地区的社队,批判了“国家出钱,群众防雹”的等、靠、要错误思想,自己动手筹集资金,寻找原料,自己制造火药、炮弹,在防雹斗争中收到了多快好省的效果。甘肃省岷县的各个社队都有火药厂或炮弹厂,去年还进一步做到在防雹炮点设厂。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二十二个公社,有十七个建立了土火箭厂。这些地区都在防雹上争得了主动权。各地依靠群众还不断提高了防雹武器的效能。辽宁省庄河县制造的土炮,能打到一千五百米高空。甘肃省永登县研制的土火箭,可射高二千四百米。在大量使用土炮、土火箭的同时,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还发挥了高炮、雷达等先进装备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防雹效果。实践证明,以土为主,土洋结合,是我国农村防雹抗灾夺丰收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气象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广大农村的防雹实践,有力地促进了防雹工作的开展。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气象部门和一些气象科研单位,加强了对冰雹的观测分析和科学研究工作。甘肃、青海、陕西、内蒙古、北京等省、市、自治区的气象部门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在雹灾严重的地区,建立了防雹科研基地。在防雹季节,他们派出流动气象台、站到现场服务,并和群众一起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在多雹地区,许多气象台、站的气象科技人员帮助当地社队找到了雹源,掌握了冰雹活动的路线及其规律。同时,他们把群众中的观云色、看天象、测物象、听雷声的实践经验和现代化的观测仪器、预报方法结合起来,多种工具综合运用,为防雹及时提供了气象情报和预报。
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共同搞好防雹工作,是我国人工防雹工作的一个特点。有关部门认为,我国群众性的防雹工作蓬勃兴起之后,气象科研部门的工作一定要紧紧跟上,要大力加强群众性的防雹科学实验,特别是对消雹原理、雹云探测、冰雹预报、防雹技术和效果的检验等方面的工作都要做好,为群众防雹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当好参谋,共同做好防雹抗灾工作。


第2版()
专栏:

向稻田和水面要肥料要饲料
红萍繁殖快,适应性广,产量高,可作肥料和饲料,可以在稻田和其它水面放养,省工省费。稻田养萍,不妨碍水稻生长,还能抑制杂草,有利于改良土壤。大量放养红萍,不但可以解决粮食和绿肥作物争地的矛盾,而且有利于增加复种指数。
搞肥料工作必须有正确的方针、路线。化肥应当大力发展,但不能单纯依赖化肥。我们应当放手发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广开各种有机肥源。发展红萍,是我国适宜养萍地区扩大有机肥源,夺取农业高产稳产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也是扩大饲料来源的一项有效方法。这些地区的各级领导,要重视这项工作,把它抓紧抓好。编 者
新华社讯 近几年来,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水稻产区的干部和社员,发扬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积极总结、推广放养红萍的先进经验,向稻田和其他水面要肥料、要饲料,为农业高产稳产和养猪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据不完全统计,一九七三年南方各地养萍面积达到六百五十万亩,去年发展到近一千万亩,今年比去年又增长将近一倍。
红萍又叫绿萍、紫萍,是一种水生蕨类植物。它繁殖快,适应性广,产量高,可作肥料和饲料,放养起来省工、省费。稻田养萍是将萍种田里养的萍种放进稻田繁殖,然后倒萍,将大部分萍体压入泥中作肥料,留下一部分继续繁殖。稻田养萍,不妨碍水稻生长,还能抑制杂草,有利于改良土壤。红萍在适宜条件下,四、五天产量可以翻一番,亩放八百斤至一千斤萍种,七、八天就可以繁殖出三千斤以上红萍。红萍含有较高的氮、磷、钾,三千斤鲜萍相当于三十斤硫酸铵的肥效。因此,群众把稻田、水面养萍叫做“开露天化肥厂”。值得提出的是,红萍是在稻秧行间空隙处水面生长的,不占用耕地。大量放养红萍,不但可以解决粮食和绿肥作物争地的矛盾,而且有利于增加复种指数。红萍茎叶鲜嫩多汁,营养价值高,也是猪、禽、鱼的优质饲料。养萍只需要施用少量磷肥与农药,投资很小。在稻田中养萍作肥料,放养一亩,从管到用,只花三、四个工。
放养红萍作肥料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解放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养萍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江苏、广东、浙江等省的许多干部和社员,为了适应复种面积扩大和提高粮食亩产的需要,自力更生广开有机肥源,在红萍上大作文章,不断改进放养和利用技术,使放养红萍的工作从南到北,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海,从单季稻田到双季稻田迅速扩展。如今,红萍已经成了南方水稻的重要肥源,有些地方还用来给旱粮、棉花、油菜、桑园施用。同时,红萍也成了重要的饲料来源。
许多先进地区抓养萍先抓路线,使养萍工作上得很快。广东省琼海县一九七一年提出推广冬养红萍时,有些人不愿干,主张伸手向上面要化肥。一小撮阶级敌人也乘机煽动说:“养萍不如外出捞钱买化肥。”针对这种情况,县委举办学习班,发动干部、群众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同时,深入宣传本县积极养萍使农业大幅度增产的典型经验,引导大家清除单纯依赖化肥的思想,提高自己大搞萍肥的自觉性。这样一抓,群众起来了,仅两个多月,全县就推广了七万七千多亩红萍。到今春,全县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稻田都已养了萍。自从冬养红萍以来,这个县早稻连年丰收,去年亩产比推广红萍前增长百分之三十八点四。浙江省嘉善县姚庄公社以批林批孔为动力,批判等、靠、要化肥的懦夫懒汉思想,鼓起了干部、社员大力发展红萍和其他水生绿肥的劲头,大家表示:大寨向山要粮,我们要向水要肥、要饲料!全社齐动员,大力放养红萍等水生绿肥。去年,稻田养萍已达一万五千六百亩,占稻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利用稻田和其他水面所放养的红萍等水生绿肥,除了解决一万二千六百亩晚稻和越冬作物的一次用肥外,还为三万多头生猪提供了七个月的青饲料。这一年全社粮食亩产比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六十九;生猪存栏数比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六。
农业要增产,肥料要跟上。搞肥料工作,必须有正确的方针、路线。化肥应当大力发展。但是,不能单纯依赖化肥。应当放手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广开包括红萍在内的有机肥源。这不是临时性措施,而是要长期坚持下去的一个原则。
看准了就抓住不放。广东省各级党委看准了养萍是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都下功夫来抓。省委负责人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许多县委对养萍工作反复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不少县委书记还亲自办点,指导全县。由于加强了领导,近两年来全省冬、春季大面积养萍发展很快。去年放养春萍一百二十万亩,今年一跃达五百万亩。
为了多养萍,养好萍,用好萍,广大贫下中农、干部和科学技术人员相结合,积极开展“南萍北移”、“全年养用”、适时放萍倒萍、施肥、治虫以及红萍越冬、越夏、繁殖等方面的群众性科学实验,取得了显著成绩。江苏省泰兴县七圩公社念三大队“三结合”科技小组创造了“萍肥库”,为常年养积萍肥闯出了新路子。所谓“萍肥库”,就是划出专田集中养萍,多次繁殖倒萍,贮萍沤肥,供大田使用。这种“萍肥库”造肥多,积肥快,质量好,花工少,打破了原先一季用萍的老习惯,做到了“常年养萍,季季使用,一萍多用,稻麦兼用”,大大有利于三熟制比例较大的地区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浙江省泰顺县云亭公社牛乾大队,山高水冷风大,洪灾、旱灾严重,稻田养萍十分困难。他们发扬大寨精神,发动群众攻养萍技术难关,终于获得成功。全大队一千多亩早稻、晚稻、甘薯和茶园的用肥全部靠萍肥,粮食亩产比用萍肥前成倍增长,养猪也有了很大发展。事实证明,加紧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就能不断向养萍用萍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使红萍在促进农业大上快上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发展红萍是我国宜萍地区扩大有机肥源,以田养田,夺取农业高产稳产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也是扩大饲料来源的一项有效方法。我国宜萍地区稻田面积很大,湖荡河塘水面广阔,发展红萍等水生绿肥大有可为。我们要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指引下,进一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积极发展养萍事业,夺得萍多、粮多、猪多的新胜利。


第2版()
专栏:

山东省田山引黄电灌站建成
可灌溉农田三十五万多亩
新华社济南电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山东省平阴和肥城两县人民共同修建的田山引黄电灌站胜利建成,最近举行了落成典礼。
田山引黄电灌站工程,包括一、二级两座大型电力扬水站,一条三十里的总干渠,一百九十多里的分干渠。由设在黄河岸边的一级扬水站,以每秒二十三立米的水量把黄河水扬高八点一米,顺总干渠南下,经过梭形条淤沉沙,进入二级扬水站,扬到海拔九十二米(扬程五十八点七米)的青龙山,而后盘越九座山、七条峪,穿过二千三百米的隧洞,灌溉平阴、肥城两县三十五万多亩农田。同时,还可解决山区六万多人的吃水问题;通过淤灌,可改造洼地二万八千亩。
平阴县东南部和肥城西部,多是丘陵山区,常年降雨量仅六百毫米左右,地下水位在一百米以下,十年九旱。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广大群众发挥出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毛主席关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更加深入人心,广大群众决心搞好引黄灌溉,改变山区面貌,为革命多打粮食,对国家多做贡献。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平阴、肥城两县出动万名民工,动工兴建田山引黄电灌站,到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基本完工。经过几年试车上水,工程质量符合设计标准。


第2版()
专栏:

战天夺粮
——记四川省冕宁县群众防雹的事迹
今年初夏的一天,四川省冕宁县上空黑云翻滚,雷声隆隆,气象站发出预报:冰雹即将降临。全县各级干部和上千名防雹人员立即登上山头,进入阵地。正当天昏地暗,云如潮涌的时候,防雹指挥部一声令下,只见一支支土火箭拖着白烟腾空而起,直冲云霄;一发发土迫击炮炮弹在几百米的高空发出猛烈的爆炸声,震荡着山谷;许多门土炮也一齐对雹云轰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雹云被打散了,已经黄熟的油菜、小麦等夏收作物保住了。一些社队还降雨二十多毫米,使受旱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得到了一场及时雨。这样的防雹消雹战斗,冕宁县今年已经打了十多次。
冕宁县位于川藏高原东部边缘,距离金沙江河谷的一些亚热带地区比较近,是四川省著名的“雹窝子”。据历史资料记载,这里平均每年出现冰雹日十五次以上。一九三九年一次冰雹过后,许多农田颗粒无收,成百上千的人卖儿卖女,流落他乡,一片片田园荒芜,许多村庄变成了废墟。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广大群众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大力开展人工防雹工作。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全县各级领导班子都建立了人工防雹指挥机构,根据雹云的走向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先后建立了长达百里、横贯全县的三道防线。沿线设置了三百多座炮台,配备了土炮、土迫击炮近千门,还有土火箭发射架等防雹火器,并组成一支一千多名以贫下中农为主体、民兵为骨干的防雹队伍。过去,这个县每年都要被冰雹夺去几百万斤、甚至上千万斤粮食。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四年,由于广泛开展了人工防雹,先后出现过四十多次雹云都没有成灾,粮食受损的情况大大减轻,基本上控制了冰雹的活动。
在抗雹夺丰收的斗争中,冕宁县的群众发扬了一心为革命的精神。惠安公社贫农社员沈光富,是公社指挥炮台的炮手。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在防雹季节就搬到炮台搭个窝棚住下,日夜观察着天空的风云变幻,以便及时、准确地发出信号炮。有一次,沈光富背着两岁多的孩子去医院看病,回家途中,气候突然变了,霎时风起云涌。他凭着多年的防雹经验,预感到一场强冰雹就要到来。他顾不得把孩子送回家去,就快步奔上设在山半腰的炮台。炮台里电话铃响个不停,耳机里传来了公社防雹指挥所“立即开炮”的命令,沈光富立即拉响了指挥炮。指挥台的炮一打响,遍布全公社山头的十多座炮台几十门火炮,便一齐响了起来。这时,狂风怒吼,雷电交加,沈光富一心想着防雹,只顾紧张地装炮,不停地对空轰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雹云打散了,社、队的庄稼保住了。干部和群众对沈光富这种公而忘私、一心为革命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为了认识冰雹,战胜冰雹,冕宁县的干部和群众组成专门小组,踏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对冰雹的成因、袭击的路径、雹云的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同时还搜集了大量有关防雹的民间谚语,把群众的经验加以总结,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雹效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县里的干部、气象人员和有经验的贫下中农组成了三结合的调查、实验小组,攀悬崖、走绝壁,不畏艰险,登上了终年披冰戴雪的阿呷拉玛山。山上,云雾蒸腾,气象万千,一天要落好几次冰雹。他们带上各种防雹火器,对着雹云发射各种防雹炮弹,观察雹云的变化,搜集了许多宝贵资料。为了使防雹工作广泛开展起来,这个县使用的防雹工具和弹药,都是县里的农机厂、化工厂自力更生用土办法生产的,成本低廉,使用简便。有些社队现在已经能够自己生产,做到了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使用,为开展群众性的防雹工作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个县还建立了九十多个群众观天小组,他们根据声光雷电、风云冷暖,以及动植物的变化,随时向气象部门提供情报,气象人员也经常深入现场,同群众一道与天奋斗,大大提高了预报冰雹的准确率。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昌潍地区加强棉花田间管理
新华社济南一九七五年七月十三日电 山东省昌潍地区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干部和社员学理论,抓路线,积极搞好棉花田间管理。目前全区一百二十万亩棉田,棉苗长势均匀,普遍比去年提前七至十天进入现蕾盛期。
昌潍地区是我国北方棉花重要产区之一。这个地区北靠渤海湾,南沿胶州湾,春天气温低,影响棉花晚发,一般伏前桃少,秋桃多;秋天霜冻又来得早,大部分秋桃被冻坏,造成棉花减产。为了战胜低温、霜冻对棉花生产的威胁,保证今年棉花丰收,今春全区各县广大干部和社员,都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总结以往的经验,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研究制订了种好棉花和搞好棉田管理的办法:适当提前播种,创造条件,促使棉苗前期早发早现蕾,以解决伏前结桃少的问题;推广小棵密植经验,促使棉花稳长,早成熟,早吐絮,避免霜冻造成减产;防治病虫害,保苗、保蕾、保桃;广辟肥源,增施棉田基肥,促使棉花早发、稳长、早熟。按照这些要求,今春各社队都积极开展抗旱斗争,因地制宜地适当提前早播,按质按量地完成了棉花播种任务。
种子下地,“管”字上马。棉花播种结束后,这个地区各社队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推动下,及时展开了松土除草、查苗补苗、追施提苗肥等棉田管理工作。各县广大群众在管好一、二类苗棉田的同时,普遍加强了对三类苗棉田的管理。平度县委通过检查评比,积极发动各社队组织力量,给三类苗的棉田中耕、施肥、治虫、浇水,使全县三万多亩三类苗的棉田迅速赶了上来。目前这个县二十七万亩棉花普遍苗全、苗壮,每棵棉株上已经长出五至七个果枝。
昌潍地区各级党组织从实践中认识到,抓好七、八、九三个月的棉田管理,是夺取棉花丰收的关键。这三个月这个地区风、雹、旱、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较多。为了抗灾夺丰收,今年,地、县各级领导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发动群众及早做了战胜各种灾害的准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