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精心再创造 英雄更光辉
——评革命现代舞剧彩色影片《草原儿女》
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 武缨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 伍雁 尹岩
骏马在千里草原上奔驰,雄鹰在暴风雨中翱翔,草原新一代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茁壮成长。革命现代舞剧《草原儿女》成功地搬上了银幕,为我们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提供了生动的教材。这部影片所表现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的深刻内容,它所塑造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英雄形象,必将鼓舞和教育我国青少年一代,沿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金光大道奋勇前进。影片《草原儿女》摄制者比较深刻地理解原剧的革命精神和艺术成就,成功地进行了再创造,运用电影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突出小英雄对敌斗争的英雄行为,拍好主要舞段和舞蹈造型,把特木耳和斯琴这两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英雄形象塑造得更加光彩夺目。
舞蹈语汇是舞剧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基本手段。舞剧《草原儿女》精心设计了富有时代特点、民族特点、儿童特点的绚丽多彩的舞蹈场面、舞段和造型,生动地表现了特木耳、斯琴两个小英雄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革命英雄行为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把舞剧搬上银幕的再创作中,如何既再现舞蹈场面,保持舞蹈段落的完整性,舞蹈动作的连贯性,又能发挥电影镜头富于变化的特长,把英雄人物的形象表现得更加突出、鲜明,这是能否实现“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重要课题。影片《草原儿女》的创作,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通过镜头的恰当分切、组合和景别变化,在保持舞段和动作的完整中,突出了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舞蹈语汇和电影语言有机而和谐地统一起来,充分抒发了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揭示了他们美好的内心世界。
特木耳和斯琴是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特别是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影片牢牢把握住阶级斗争这条主线,利用镜头对比所产生的感染作用,强化矛盾冲突,突出了英雄人物在对敌斗争中的英雄性格和优秀品质。比如,第一场夺鞭斗争的处理,影片从反动牧主巴彦毒打羊群引出矛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两个小英雄的形象。当巴彦怀着对社会主义的刻骨仇恨进圈打羊后,斯琴进入画面,随着画外传来鞭响和羊叫,影片以近景表现她愤怒的眼神和力度很强的遮身动作;她从异常的鞭声中,判断出其中必有敌情。影片强调了斯琴高度的阶级斗争观念和革命警惕性。接着以全景完整地拍摄了特木耳和斯琴同巴彦展开的夺鞭斗争,和儿童围斗巴彦的舞蹈;又插入特木耳揭露巴彦罪行和斗争巴彦的武打动作的镜头。这就使矛盾冲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小兄妹勇敢、机智、倔强的英雄性格得到更加鲜明生动的揭示。再如第四场“英勇斗争”,这是全剧的高潮,在阶级敌人妄图夺回刀鞘销毁罪证的严重时刻,集中地表现出特木耳和斯琴不怕疲劳、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影片在处理上始终使两个小英雄居于矛盾斗争的主导地位。用全景保持原舞台调度,完整地表现了小英雄与敌人搏斗的舞段。又在最能揭示英雄人物精神面貌的瞬间,用近景或特写镜头来突出兄妹。在巴彦鬼鬼祟祟上场后,影片用斯琴回头怒视巴彦的中近景,随后又拉成全景,表现斯琴双足尖耸立,左手高举刀鞘,右手用“剑指”直刺巴彦的造型,刻画了她不畏强暴、威武不屈的英勇性格。斯琴被巴彦踢倒后,特木耳冲入画面,发现妹妹晕倒在地,他怒火满腔,勇敢地扑向敌人。当巴彦举刀猛刺特木耳的胳膊时,特木耳临危不惧,双目迸射出仇恨的光芒,镜头推出特木耳狠咬巴彦持刀的手的特写。在这里,移动中的全景和一瞬间停顿的近景、特写的交替使用,突出地表现出英雄兄妹“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原舞剧为特木耳和斯琴这两个小英雄设计了绚丽多彩的独舞、双人舞和舞蹈造型,来揭示他们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境界,为他们在对敌斗争中的英雄行为提供了思想依据。拍摄好这些舞段和造型是塑造好这两个英雄形象的重要方面。影片对第四场中“哥哥发现妹妹的腿冻成了大冰砣子”和“雄鹰”两个抒情舞段的处理,作了精心的构思。当哥哥突然发现妹妹冻伤倒地时,他急切地要脱下自己的毡靴给妹妹,妹妹卧身,盘腿,奋力前爬,阻止哥哥脱靴,镜头推成中近景,表现妹妹焦急的神情:“哥哥,不能哪!再冻坏了你,谁来斗巴彦、护羊群呀!”妹妹匍匐紧抱住哥哥的腿,并把自己的伤腿奋力高扬,势若起而高飞,“雄鹰,雄鹰,展翅上碧空……”高亢雄壮的伴唱声直冲霄汉。这歌声烘托着铜铸般的“雄鹰”造型在一个稳定的长镜头中完成。两个小英雄舍己为人、一心为公的崇高精神境界交相辉映,迸发出夺目的异彩。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永远鼓舞着广大青少年。影片还力求拍摄好舞蹈造型,在镜头的停顿或运动中,造成新构图,使原剧挺拔、壮美的舞蹈造型更深刻、生动,把英雄兄妹的内心美与外形美统一起来。影片对“兄妹挂红领巾”的造型处理,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兄妹顶风冒雪攀上土坡,把红领巾系在沙柳树上,镜头稍一停顿,呈现出巍然挺立的双人造型:斯琴取“迎风展翅”舞姿,舒臂前指,特木耳做“大弓箭步”,紧携妹妹,昂首仰望树上的红领巾。接着空镜头展现了迎风招展的红领巾,渲染了小英雄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他们坚定的阶级立场和战胜敌人的信心。红领巾就是火红的战旗,它指引着小英雄迎着阶级斗争的风暴,勇往直前。
小英雄的英勇行为和崇高的思想品质,来自毛泽东思想阳光雨露的浇灌,来自党和人民群众的哺育,小英雄的成长和人民公社这个大集体是紧密相连的。为了进一步揭示小英雄成长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影片精心拍摄了群舞场面。第三场“军民并肩,急寻兄妹”,根据急救亲人的中心思想和精彩的马舞,影片设计了一组组短镜头,又把镜头的节奏和舞蹈、音乐的节奏,以及人们急切的心情都协调一致起来,使舞蹈更加扣人心弦。一开始,从茫茫雪原上点点红灯的全景切成近景,军民手举红灯,催马急驰,一个个迅速闪过画面。之后,把原舞台上的“龙摆尾”调度改置在坡地上,使舞型更鲜明强烈。在表现群舞的全景镜头中,又切入党支部书记苏和举手了望的近景,以及顶俯拍的人民解放军战士顶风冒雪救亲人的全景。这些新颖的艺术处理,都紧紧围绕着急救小兄妹而进行。这就有力地烘托出小英雄同党和革命群众的骨肉关系。
着力渲染环境气氛,以烘托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是这部影片的又一特色。影片对环境的描写,紧紧扣住六十年代初期社会主义草原的时代特征,以衬托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英雄风貌。如第二场,蓝天白云,阳光普照,绿浪滚滚,遍地是盛开的鲜花,又特意在前景设置了清澈碧绿的池水,构成社会主义草原一片欣欣向荣的意境。合着“阳光啊阳光多么灿烂,春天啊春天来到草原”悠扬的歌声,小兄妹挥动羊铲,满怀对人民公社集体劳动的热爱,跳起“牧歌舞”,矫健的舞姿通过水中倒影,显得越发活泼、动人。羊群的叫声,更增添了大草原的生机。影片突出抒发了特木耳、斯琴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根据小英雄对敌斗争和对风雪斗争紧密交织的特点,影片通过缓急有致、疏密相宜的风雪的变化,创造出典型的环境气氛,以景托人。如第二场“牧歌”结尾,突然狂风吹皱池水,镜头从水波映照中摇出翻滚着的乌云,骤起的暴风雪渲染了阶级斗争形势的急剧变化。这组镜头组接得很流畅。再如第四场开始时,银幕上没有出现风雪,到兄妹两人睡熟后,风雪渐起,接着巴彦上场打散羊群,风雪逐渐加大,到“英勇斗争”一段,用风雪的浓烈气氛把兄妹与阶级敌人的搏斗烘托得更加尖锐、激烈。为了拍好风雪场面,影片创作人员在技术上作了大胆的创造。采用合成摄影的技巧,把真实的雪花和舞台场面合拍在一起。为避免雪花遮挡演员的面部,他们又作了多次试验,终于收到了成功的艺术效果。
这部影片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个别地方色彩还原不够好,如兄妹身上的红领巾还不够鲜艳夺目。有的镜头有些景物有风吹的感觉,而另一些同时出现的景物却无风吹动,显得不够逼真。
总之,革命现代舞剧彩色影片《草原儿女》的拍摄,遵照“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原则,努力作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为繁荣无产阶级的少年儿童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希望广大的电影创作人员,在进一步学习革命样板戏创作经验和拍摄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影片而努力。(附图片)
在毛泽东思想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小英雄特木耳和斯琴。
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耀眼新花朵朵开
——推荐彩色科教影片《油橄榄》、《红麻》
小峦
在郁郁葱葱的桂林山水的秀色之中,一个生气盎然的果园,生长着来自“山鹰之国”的油橄榄树;清晨薄雾,一片青翠的麻海中,一棵棵挺拔的红麻在祖国北方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这是彩色科教影片《油橄榄》和《红麻》展示在观众面前的第一组镜头。这两部影片,以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通俗易懂地向我们介绍了新的科学知识,生动地表现了革命的政治思想内容。它们是继《山村小水电》等五部科教影片之后,在科教片影坛上盛开的又两朵耀眼的新花。
《油橄榄》向我们介绍了阿尔巴尼亚的著名油料树种油橄榄,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定居”后,繁殖、生长、结果的过程,宣传了大力种植油橄榄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红麻》向观众介绍了红麻“南种北植”的种植经验,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形象地展示了北方大量引种红麻的广阔前景。
一部好的科教影片,决不能仅仅限于一般地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不能把它只看成是一种单纯的直观教具。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品种,它的基本创作要求,仍然是要努力做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因此,我们在科教影片的创作中,要努力在其所表现的题材中提炼出鲜明的政治思想内容。这两部影片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油橄榄》讲的是这种作物的繁殖、管理等生产知识,但贯穿全片的一条红线却是中阿两国人民之间的革命友谊。影片开始就出现了周总理亲自种植阿尔巴尼亚人民赠给我国的油橄榄树苗和谢胡同志亲自为油橄榄培土等一组镜头。随着“友谊树”在我国土地上的扎根开花,影片接着出现了在阿尔巴尼亚的一棵千年老油橄榄树,最后,画面上展现出油橄榄在我国种植后一派硕果累累,抬筐装车的丰收景象。它形象地告诉观众,“油橄榄树苗万里来,辛勤汗水来灌溉,一颗油果一片心,革命情谊似海深”,油橄榄将随着牢不可破的中阿友谊而万古长青。一部科教影片能够如此热情洋溢地体现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红麻》则通过它所宣传的“南种北植”的科学经验,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毛主席的这一教导:“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过去,在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和干扰下,红麻种植面积一度大大缩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激发起广大贫下中农和科研人员为革命多种麻,种好麻的雄心壮志。他们抓住红麻抗涝性、耐碱性较强的优点,对日照反应敏感的特点,和易得炭疽病的弱点,摸索出一套红麻“南种北植”的先进经验,为红麻在祖国辽阔的北方“安家落户”和大量增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一部优秀的科教影片,不但要具有革命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要有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有些科教片,由于艺术上马虎、粗糙,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起不到应有的普及科技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上述两部影片,好就好在它们以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革命的思想内容和重要的科技成就,使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这两部影片都有比较严谨的构思和周密的布局。油橄榄从嫁接繁殖、嫩枝扦插、树苗种植、林间管理直至成熟采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漫长过程。但影片循着油橄榄的生长规律,抓住每一阶段的关键,逐个进行阐述,剪裁得当、脉络分明,使我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了解了油橄榄从开始种植到最后出油的全过程。这样表现,由于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就容易为群众所接受。
《油橄榄》和《红麻》在艺术上还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构图生动。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在比较形象、生动的画面中体现出来的。影片为了说明油橄榄在果实膨胀期需要较多水分,如碰上干旱,青果会慢慢脱水,造成减产这个问题,没有简单地采用图解式的动画镜头,而是先在观众面前展现出青果挂满枝头的近景和一个青翠丰满的青果的特写。然后,用定时拍摄法,在下一个特写中让饱满的青果渐渐萎缩干瘪。当贫下中农及时灌溉以后,影片同样用定时拍摄法,使失水的青果又慢慢恢复成胖鼓鼓的形状。这种引人入胜的对比手法,使观众对油橄榄生产管理中的这一知识,留下较深而又具体的印象。
这两部影片色彩配色丰富,也给人留下较深印象。在一个描写红麻丰收的镜头中,儿童胸前的红领巾,场地上的红旗,社员的红背心,在翠绿清新的麻丛辉映下,显得格外火红耀眼;成片剥完的麻秆,又是那么洁白如玉,给人以丰收的喜悦。此外,影片在摄影上,用光大胆,光源丰富。在一片麻叶、一个青果上,就有各种不同的光泽,显得很有层次。两部影片在剪接、选材等方面,也都经过精心的处理,使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整体。
一部短短的科教片,同样能够衡量出摄制者的创作态度。《油橄榄》和《红麻》的摄制者,努力学习革命样板戏创作中的那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工作认真负责、满怀热情,在科教片创作中取得了好成绩。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都以这样一种精神从事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为广大的工农兵、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培育出更多耀眼的新花来。


第3版()
专栏:

前进吧,石油战线的英雄们
——彩色纪录影片《胜利油田》观后
北京市仪表工业局 刘宗明
彩色纪录影片《胜利油田》生动真实地展现了胜利油田的石油工人高举大庆红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又拿下一个大油田的英雄业绩,热情地讴歌了我国石油工人的豪迈气魄。我们看着影片中一个个战天斗地的火热场面,听着石油工人一句句气冲霄汉的铿锵誓言,心情激动,深受教育和鼓舞。
影片开始,首先用对比的手法,为观众展示了两组画面:今日胜利油田,石油滚滚流,遍地飘油香,井架高耸,炼塔巍巍;昔日渤海之滨的这块地区,盐碱荒滩,一望无际,杂草稀疏,人迹罕见。有个国家的一些专家“权威”曾经断言:在渤海湾地区开发石油是“最没有前途的”。然而,今天胜利油田石油工人所取得的辉煌战果,给了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光,也有力地批驳了林彪诬蔑我国“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的无耻谰言!
影片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石油工人和帝、修、反斗争的革命志气。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大庆工人阶级奋发图强的雄心壮志,敢于压倒帝、修、反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在胜利油田工人群众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为了快打井,多打井,他们整拖井架大搬家。油田钻井,过去一个钻头只能打几百米深,打井进度慢,他们坚持自力更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组织“三结合”攻关小组,群策群力,反复实践,自己制成了千米刮刀钻头。学大庆的一面红旗三二五二钻井队,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油工人的革命志气和英雄气概。一九七二年,这个钻井队创造了年进尺十四万米的辉煌纪录。但是,他们前进路上不停步,继续革命攀高峰,决心实现“铁人”王进喜生前提出的大型钻机进尺要“日上千,月上万,一年打上十五万”的战斗口号。他们脚踩油海,手扶刹把,争分夺秒,迎着困难上,敢开顶风船。在老队长杨志钰率领下,全队工人团结战斗,终于在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十七点,把红旗插上了十五万米进尺的高峰。这十五万米,是旧中国四十二年间钻井进尺总和的两倍多!这十五万米,相当于十七座珠穆朗玛峰!这十五万米,是我国石油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这十五万米,是一曲中国石油工人的革命志气的震天颂歌!
影片还歌颂了中国石油工人的无产阶级革命硬骨头精神。大庆工人有一句铿锵作响的豪言:“革命加拚命,拚命干革命!”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胜利油田职工正是这种“拚命干革命”的无产阶级硬骨头!他们不怕艰苦,以苦为荣,为快速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在茫茫荒原上,头顶青天,脚踏碱滩,风餐露宿,南北转战。井下作业,情况复杂多变。井下作业三队的工人们,冒着油井里喷射出来的油气,强下油管,抢装井口。狂风呼啸,渤海湾的风浪卷着大海潮,涌上海滩,防潮坝被冲垮了,海潮直扑井场。干部冲在前,群众排万难。工人们顶暴雨,战狂风,奋力猛摇转盘,绷紧井架;工人们跃入激流,打桩堵坝;钻台上的工人,坚守岗位,顽强战斗,……这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场景,谱出了一曲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颂歌。
胜利油田工人所以能较快地拿下大油田,关键在于他们坚定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从影片中我们看到,胜利油田党委,牢记毛主席“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这一教导,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抓紧批林批孔,开展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从党委会到井场,从炼油厂到居民点,到处燃烧着革命大批判的烈火。人人口诛笔伐,个个义愤填膺,批判林彪、孔老二复辟、倒退、卖国的反动路线。胜利油田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人间奇迹!
我们深信:胜利油田广大职工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一定会在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石油工业的斗争中作出更大的贡献。前进吧,石油战线的英雄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