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造就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新人
辽宁朝阳农学院党委书记 徐明
毛主席指出:“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回顾几年来教育革命的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到,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对于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把学校改造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造就一代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新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为哪个阶级培养接班人,是学校成为哪个阶级专政工具的根本标志。在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统治下,把学生关在高楼深院,鼓吹“知识私有”,个人奋斗,成名成家,大搞“智育第一”,“分数挂帅”,使教育严重地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工农群众,脱离三大革命运动。这样,培养出来的是一批又一批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就是要造就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使学校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在怎样创办社会主义新农大的问题上,我们遵循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作斗争。
坚持在农村分散办学
一九七○年,我们学校在工宣队的带领下,从沈阳搬到朝阳。这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对资产阶级法权的一种限制,是逐步缩小三大差别的一项有力措施,是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深入发展的结果。可是有人却诬蔑说什么:到农村分散办学不是斗、批、改,是“斗、批、散”;不是教育革命,是“毁灭教育”等等,吹起了一阵“回城风”。
是坚持在农村分散办学,还是把学校再搬回大城市,这不单纯是办学地点之争,实质上是两条教育路线的斗争。这场斗争也反映到我们领导班子里。因此,我们决定坐下来,学习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和关于教育革命的一系列指示,提高认识。另外,我们还带领大家走出去调查研究,听取贫下中农对教育革命的意见,看看贫下中农对农业大学办在农村欢迎不欢迎。通过学习和调查,大家认识到,多少年来,不管什么大学,都一窝蜂似地挤在城里,农业大学也去“凑趣”,这是旧社会城乡对立的结果。资产阶级把农业大学办在城里不足为怪,这是和他们教育培养精神贵族的目标相一致的。无产阶级要巩固和发展农村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巩固工农联盟,逐步缩小以至消灭三大差别,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就必须把农业大学办在农村。这是关系到农业大学培养什么人、走什么道路的原则问题,也是一个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从几年来的实践经验看,农业大学搬到农村,不仅为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使师生在学习期间就能直接参加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参加批判资本主义,坚持农村社会主义道路的斗争,这对于造就一代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新人,对于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坚持“社来社去”
历来一切剥削阶级都把“学而优则仕”奉为办教育的宗旨。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原封不动地保存和维护了剥削阶级教育的传统观念,目的还是要培养精神贵族。无产阶级教育就是要坚持大学生从工农中来,回到工农中去的方向。我们就是要拆掉剥削阶级把读书作为爬上特权阶层,做精神贵族的阶梯,为实现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逐步缩小三大差别搭好桥梁。我们决心按照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实行“社来社去”,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农大毕业当农民。从培养“精神贵族”到培养普通劳动者,深刻地触及到社会上、学校里许多人的灵魂。有的人思想不通,有的人甚至加以攻击。我们党委“一班人”和广大师生,又重新学习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指示,一条一条地对照几年来走过的道路。大家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到,毛主席“七·二一”指示的道路,是大学教育革命的根本道路。大学生从工人、农民中间来,学几年又回到工人、农民中间去,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这是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大学毕业就脱离工人、农民,这是一种旧的传统观念。为什么念了大学就不能再回到工农中去?就不能当普通劳动者?
还有一种观点,说“农大毕业当农民,是倒退。”“社来社去”,农大毕业回到贫下中农中去,和贫下中农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正是向“读书做官”、“知识私有”等资产阶级法权思想挑战,它有利于逐步缩小三大差别,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进步。“倒退论”的要害就是反对大学毕业回到工农中去。毛主席说:“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农业大学培养的学生不回到贫下中农中间去,不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不为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服务,不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服务,不为贫下中农服务,那还办农业大学干什么?
还有一种论调,说什么:“‘社来社去’不能提高”。对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接班人的问题,无产阶级是最关心的。但是,既然说到提高,我们首先要搞清是什么样的提高?有人认为,“社来社去”,培养农民大学生,不可容忍。这正说明,他们的所谓提高,恰好是按照资产阶级的标准提高。而我们说的提高,是沿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去提高,是工农兵所需要的提高。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这正是提高的唯一正确的途径。立场不同,对“提高”的看法也就截然两样。修正主义的那种“提高”,我们永远也不需要。说穿了,所谓“不能提高论”,实质是反对劳动人民知识化,维护一小部分人垄断科学文化的资产阶级法权。
坚持“几上几下”
要造就一代新人,就必须对修正主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为此,我们实行了“几上几下”的教学制度。这样做的指导思想,就是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办学的思想贯串到教育革命的全过程,使学员始终保持同工人、贫下中农的紧密联系,让学员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有少数同学,带着单纯学技术、学知识的思想来到学校。正是在“几上几下”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自身的经历认识到,过去在黑暗的旧社会,知识分子单靠技术救不了中国;今天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单纯的技术观点同样是行不通的,而且在政治上会走向邪路,是十分危险的。从而克服了单纯学知识、学技术的思想,自觉地参加批判资本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斗争。
“几上几下”冲破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独霸的一统天下,使那些习惯于因循守旧的人手足无措。有的说:“这样上上下下,象个什么样?”还有人说:“这么办,能读多少书?能保证大学的质量吗?”我们说,“几上几下”虽然还不完善,但较好地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力地冲破了旧教育“三脱离”、“三中心”的传统观念,使学员在学习期间就成为三大革命运动的直接参加者,一边学习,一边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做贡献。这样,农学院既是学校,又是科研所,也是生产队。学员,又是实验员,又是工人,又是农民。通过“几上几下”,使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结合。学员不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且大大促进了世界观的改造,为回到贫下中农中去,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坚持半工半读,勤工俭学
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不仅是个经济问题,首要的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统治下,学生鄙视体力劳动,歧视劳动人民。社会主义的农业大学,要把农业学大寨作为基本课,要培养学生成为农业学大寨的骨干力量,就一定不能脱离集体生产劳动。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学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对从根本上肃清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影响,清除歧视体力劳动的剥削阶级旧观念,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大意义。我们下决心努力实现粮、油、肉、钱、菜五自给,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只有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观,有效地掌握农业科学技术,达到又红又专的要求。
建立一支无产阶级教师队伍
要使学校真正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成为造就千百万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新人的熔炉,建立一支无产阶级教师队伍,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学校,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员影响很大。要培养学农、爱农、会农,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学生,就要有一支教农、爱农、会农的教师队伍。在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和影响下,一些教师贪图安逸,害怕艰苦,留恋大城市。因此,必须按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原有教师队伍做好团结、教育、改造的工作。几年来,我们组织广大教师到农村先进社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在农村建立科教基点,一边为贫下中农服务,一边改造世界观;到农业学大寨的先进社队,搞调查研究,批判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在斗争中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在校内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促进知识分子劳动化。对知识分子出现的错误思想,我们积极教育,不迁就,不迎合,注意做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组织他们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论述,用学习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教育的方法,弄清路线是非。
工农兵是教育革命的主力军。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使学员始终不脱离贫下中农,拜贫下中农为老师。上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课,要以贫下中农为师;上专业课,同样要以贫下中农为师。我们一方面,把有实践经验的贫下中农请到学校来,做专职和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走出去,到农业学大寨先进社队,在哪里学习就请哪里的贫下中农上课。我们的口号是:朝阳地区广大贫下中农都是我们的老师,又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另外,我们还采取“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办法,吸收工农兵学员当“先生”。在三结合课题组里,打破了师生界限,师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研究,破除了“师道尊严”等传统观念。我们还从毕业生中选留专职或兼职教师,通过“几上几下”,使他们保持贫下中农的本色。这些做法,保证了更多的贫下中农直接参加教育革命,把学校置于广大贫下中农之中,逐步建立一支无产阶级的教师队伍。
几年来,我们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教育革命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离无产阶级专政赋予学校的历史任务还相差很远。我们决心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夺取教育革命的更大胜利。


第3版()
专栏:

综合性大学也要为农业生产服务
福建厦门大学教育革命处
几年来,我校广大革命师生在教育革命实践中,不断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为农业生产服务大有可为。
根据支农任务组织教学,与贫下中农结合搞科研
理科各系在实行开门办学,选择典型任务带动教学时,注意选有关农业“四化”的项目,并根据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创办新专业,改造旧学科。几年来,我们从现有条件出发,数学系开办了以水力机械、水工建筑为重点的“农田水利”专业试点班;生物系开办了以水稻丰产、猪的繁育为重点的“农业生物学”和“农畜生物学”专业试点班;化学系开办了以农药化学为重点的“有机合成化学”专业试点班。我们这样做,为农村培养了一些急需的技术人材,使他们为发展农业生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校师生走出校门,与广大贫下中农结合搞科研,不但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也使科研成果及时推广到生产中去。生物系植物生理生态科研组的同志,针对长泰县坂里公社林果场柑桔严重病害问题,在林果场党支部领导下,与工人、技术员以及龙溪地区农科所的科研人员一起深入基层,向贫下中农请教,了解到这是缺硼所致,于是一起制定了改进生产的措施。经过小规模试验,大面积推广后,去年这个林果场的柑桔总产量,比以往大丰收的大年增产五倍以上。海洋系海洋生物专业师生,改变文化大革命前只在室内小瓶、小罐里搞鱼类趋光和对虾繁殖研究的状况,与广大贫下中渔相结合搞研究,找到了蓝圆鲹、鲐鱼等最适光强、光色的参数,为生产部门设计“水下灯”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提高了灯光捕鱼的效果。去年,他们又在厦门钟宅大队开展长毛对虾人工育苗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发挥综合大学多科特点,为农业服务
综合大学具有多种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特点,组织多科间的大协作,就能更好地为支援农业贡献力量。
过去,化学系、生物系分别搞过月光花激素的科研工作。由于关起门来搞科研,而且是你搞你的,我搞我的,进展缓慢。文化大革命以来,大家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思想基础上,两个系统一组成“月光花激素科研会战组”,进行了“激素生理效应”的研究,确定了月光花激素对地瓜、马铃薯、花生等作物的增产作用,使我国月光花激素研究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作向前迈进了一步。
我省同安县巷东农场,学习大寨用“定向爆破”法移山填沟造田的经验,要对一个长一百五十米、深十米的山沟进行“群药包定向爆破”,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校党委把数学、物理两系师生组成实践队,要他们赶赴现场,与有关单位共同研究。他们很快就设计和试制了“毫秒差延时器”,帮助这个大队成功地进行了大爆破。他们正在总结经验,编写“关于定向爆破的设计与计算”简明教材,以便于工农兵群众掌握定向爆破的技术。
多种形式办学,为贫下中农送学上门
为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我校采用多种形式办学,为贫下中农送学上门。
物理系先后在龙溪、龙岩等地举办了“四期农村广播”短训班,使二百多名学员初步掌握了扩大器、收音机、录音机等的基本原理和装修技术。有的学员还在本地区举办小型短训班,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传授给群众,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毛泽东思想宣传员。化学系为了广开肥源,支援农业,与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革委会农林水组联合举办了“腐植酸含量分析培训班”,宣传了腐植酸类肥料对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讲授了腐植酸分析方法。学员回队后,在试验推广腐植酸类肥料的工作中发挥了作用。
根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要求,理科还试办了“中草药分类”、“农用数学”等函授班。
校办工厂积极搞支农产品,师生参加支农技术改革
我们要求校办厂在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办厂的潜力,积极承担支农产品的试制和生产。我校综合化工厂特种电池车间,为了研制适用于农用诱蛾黑光灯的锌—空气电池,努力解决降低成本和锌源消耗的问题,进行了各种充电途径的摸索,研究成功了电池的再充电,循环寿命达五次以上。他们还根据飞蛾活动一般集中在上半夜的特点,为贫下中农解决了半夜自动关灯问题,很受贫下中农的欢迎。微生物制品厂也积极为支农搞了微生物农药等制品。
一年来,我校理科与六十五个工厂、工地、公社、农场建立了厂(社)校挂钩的关系,师生结合开门办学,积极参加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技术革新活动。数学系“农田水利”试点班,在开门办学过程中,选择支农的工厂——龙岩水泵厂进行现场教学,参加技术革新。厦门车辆厂是支农先进单位,为了生产板车、手推车,急需解决无氰电镀的技术问题,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保障工人身体健康。化学系师生就带了“基础化学”课程到该厂开门办学,协助该厂用碱性无氰镀锌改革电镀技术,取得了初步成效。生物系与有关社(队)挂钩,搞辐射育种、微生物农药等的试制工作都获得进展。
为农业生产服务,对我们学校来说还仅仅是开始,跟农业发展的形势比,差距还很大。广大师生决心在教育革命实践中继续克服“支农是农业院校的事”,“与综合大学关系不大”,以及“重工轻农”,“支农吃亏”等错误思想,为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