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


第1版()
专栏:

他们是群众的贴心人
——中共灵宝县委领导成员作风革命化纪事
中共河南省灵宝县委自从走“精兵简政”的道路以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自觉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继续革命的觉悟不断提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赞扬。
在灵宝县委的院子里,堆放着三、四万斤牛马粪。提起这堆粪,人们就自然地想到县委领导成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作风革命化的事迹。
去年七月,县委表扬了一个知识青年小组不远百里从三门峡市掏粪运到灵宝的事迹。这个由城市来到灵宝县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小组,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世界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们为了使所在队的粮、棉超《纲要》,敢于向旧的习惯势力挑战,背上粪筐子,在生产队挨家挨户掏粪,队里掏完了,就到三门峡市家属区掏。她们的行动深受群众的称赞。灵宝县委认为,小将们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已经跑到前头了,县委要想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迈大步,就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虚心学习群众的长处,迎头赶上。
打这以后,县委领导除下乡蹲点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外,在机关工作的同志,从第一书记到一般干部,都坚持利用休息时间自觉地到邻近生产队帮助深翻土地,有的还骑上自行车,带上粪筐到外边拾粪。开始,少数干部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拾粪还觉得脸发烧,现在出门不带粪筐子,总觉得缺了点啥。
灵宝县委的同志在机关在本县是这样,到外地开会也都如此。他们认为,参加劳动,改造思想,是反修防修的百年大计,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缩小三大差别的一项重要措施,时时刻刻不能忘记。
今年四月,县委副书记王维英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薛思聪到洛阳市参加地委召开的理论工作会议,休息时间,他们没有去逛大街,而是拉辆架子车,到街道小巷拾粪去了。开了三天半会,他们就拾了三次粪,共三百多斤。群众见了称赞说:“你们真是灵宝县的好干部哇!”
灵宝县委为了促进领导作风不断转变,领导干部除了和一般干部一样实行“三三制”,深入生产第一线蹲点包队,保持同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外,还在细小事情上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现在,他们不管是上山下乡检查工作,还是蹲点劳动,一般情况下都是近路徒步走,远程骑自行车。县委第一书记崔宽心身患慢性疾病,行动不便,骑车子曾几次跌倒。有一次他要下乡,同志们劝他坐车,他却乐呵呵地说:坐小汽车多了,和群众的感情就慢慢地淡薄了。
由于灵宝县委领导成员坚持作风革命化,现在群众和县委领导见面,不是称“老崔”,便是叫“伙计”,真是亲密无间。这种气氛使县委的有关决议,学习安排,可以随时和群众交换意见,从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批林批孔,到一般生活问题,群众有那些要求和看法,都可以亲亲热热地随时谈出来,县委领导被群众称为自己的“贴心人”。
灵宝县委认为,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要是书记都配个秘书,事事都靠秘书做,就会养成官老爷作风。精兵简政后,人员少了,工作多了,就要一人顶多人用,一般干部都是这样,领导干部更应如此,只有坚持下去,精兵简政的成果才能巩固和发展。县委一名副书记今年一月在机关值班,参加了三个全县性专业会议,办了一期理论骨干学习班,还抽空检查了十个公社的工作,要说这是够忙的了,让别人整理材料也是可以的。但他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讲话稿自己写,调查总结也自己整理。县委的同志们说:人少了,事多了,工作效率高了,群众满意了。
去年麦收前,主管生产部门提出要县委按照惯例开个电话会,领导作几点指示,督促下边的“三夏”准备工作。对这个电话会怎样开,县委认为要是照老经验办,泛泛地谈几条意见,当然很容易,但不一定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于是,县委决定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县委书记张万盈和副书记王维英亲自带领两个调查组,用了八天时间,分别走了九个公社、三十多个大队,调查研究当时在思想上和生产上的现状,终于发现部分基层干部由于受资本主义倾向的影响,在夏收分配问题上有分光吃净的错误思想;还发现川口公社秋梓等大队实行科学种田,玉米宽行密植创高产的经验。通过调查,县委心里有了底。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电话会议。这个电话会既简短,又解决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批林批孔运动和生产的深入发展。夏季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有一百三十多个生产队一季完成了全年的征购任务。玉米田绝大部分实行密植,秋季玉米产量有了很大提高。
通过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灵宝县委的领导成员更加自觉地坚持作风革命化,密切联系群众,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新华社)


第1版()
专栏:

冈比亚共和国总统贾瓦拉应邀将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六月四日讯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邀请,冈比亚共和国总统达乌达·凯拉巴·贾瓦拉阁下将于六月十一日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第1版()
专栏:

北京部队某部“李文才团结模范连”干部认真学习革命理论
进一步发扬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
据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六月四日讯 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李文才团结模范连”的干部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进一步发扬我军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促使全连各项工作更加生气勃勃。
这个连是一个有着团结战斗传统的先进集体,曾经两次获得“亲如兄弟”的锦旗。解放战争时期,这个连的二排副排长李文才,多次用自己的身体救护战友。在一次战斗中,他冒着敌人的炮火为全连夺水做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此后,连队被授予“李文才团结模范连”的光荣称号。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全连干部结合回顾战争年代我军官兵同甘共苦、团结战斗的动人情景,批判林彪扩大资产阶级法权,破坏我军官兵一致原则的罪行,进一步提高了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影响,更好地发扬我军官兵一致光荣传统的自觉性。不论是较老的干部,还是新提升的干部,都以普通一兵的姿态出现在群众当中。训练,他们跟战士一起摸爬滚打,手把手地进行传帮带;施工,他们同战士一样抱风钻,抡大锤,坚持跟班作业,现场指挥;生产,他们和战士一同翻地、种菜、掏粪肥,脏活累活干在前;节假日或休息时间,他们也同战士在一起拔河、打球、唱歌、开晚会,实行官兵同乐。战士们说,咱连的干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过程中,这个连的干部重温毛主席关于“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的教导,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人民军队的干部和战士,只有职务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完全是平等的阶级兄弟和战友的关系。因此,他们在一切工作中更自觉地以平等态度对待战士,尊重战士,爱护战士,带领战士共同前进。连队有八名战士文化水平比较低,开始学习理论跟不上趟。他们满腔热忱地关怀他们,帮助他们。党支部为这八个战士买了字典和马列著作,干部们采取分工包干的办法,一人负责帮助一个战士学文化,学理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八个战士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语录,还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和《国家与革命》,写了学习体会,成了学习积极分子。
这个连的干部结合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继续深入批判林彪、孔老二鼓吹的“上智下愚”等反动谬论,更牢固地树立群众是真正英雄的思想。他们在工作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他们还经常同战士亲切谈心,召开战士代表会,虚心听取战士的批评、意见,取得战士的监督和帮助。今年三月,连队接受了一项紧张的施工任务,连里干部只有副连长刘万合一人在家,忙着抓施工进度,放松了抓理论学习。战士吴国荣、张家齐、魏有等看到这种情况,便及时向副连长提出了“坚持学习革命理论,促进施工任务完成”的建议。刘万合觉得这一建议很好,便在全连大会上作了自我批评,还表扬了吴国荣等。开过大会后,刘万合带领全连迅速掀起学理论、促施工的新热潮,促使工效成倍提高。


第1版()
专栏:

反修防修的坚强战士
——记红军团长方和明同志继续革命的事迹
一个革命战士,应该怎样反修防修,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
对这个问题,我们的红军团长、湖北省红安县柳林公社五大队党支部书记方和明同志,用回乡二十六年的战斗实践,作出了生动的回答。
从“官”到民没有万里长城
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象春雷震撼着大地。六十七岁的方和明,在油灯下,聚精会神地看书学习;在收音机旁,聆听着毛主席的指示;在葱绿的田野里,和贫下中农讨论着这个关系我国发展前途的头等大事。他心情十分激动……
在旧社会,方和明同志当了八年长工,是他家第三代雇工。一九二七年夏天,毛主席把武装斗争的革命火种,撒向了鄂东地区。就在这一年,方和明参加了黄(安)麻(城)秋收起义。随后,参加了红军,参加了党。他跟随毛主席爬雪山,过草地,转战南北,经历大小战斗二百多次,七次负伤,十五次立功。方和明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作出了贡献。
一九四九年冬天,党组织要体弱多病的方和明在延安休养。他响应毛主席关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伟大号召,申请回乡务农。他说:“革命需要打仗,我扛起枪是战士;革命需要建设,我拿起锄头当农民!”
就这样,方和明怀揣党员介绍信,背着行李卷、炒面袋,满怀豪情离开延安,回到了刚刚解放的家乡。从此,这个久经战火考验的战士,从一个战场走向另一个战场,前进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
冬夜,小油灯在寒风中跳动。被蒋匪军烧过两次的小屋里,聚满了欢迎他的乡亲。大伙向他倾诉着解放前遭受的苦难,他向乡亲们畅谈着革命的伟大胜利。他鼓舞大伙说:“解放了,我们要建设新的生活!”
第二天,方和明把复员时政府给他的五百斤米,卖了二百斤,买了些农具,开始了建设新农村的战斗。
解放初期的困难,考验着英雄的战士。有人对他说:“老方啊,你有困难,为什么不跟政府挂挂钩哇?”方和明昂起头,说:“有困难自己克服,不能向国家伸手!”乡政府听到群众反映,两次派人送来棉衣、救济费,他都不要。他说:“别人比我更困难,还是拿去照顾群众吧!”
正在这时,县民政科通知方和明到七里坪填写残废证。他去了,工作人员问他:“你在部队担任什么职务?”方和明说:“我是个红军战士!”以后别人问他,他还是那句老话:“我是一个红军战士!”
是的,方和明是个永不褪色的红军战士。在他看来,一个共产党员,不能把资格、功劳、等级,当作抬高自己、索取报酬的资本。从“官”到民没有万里长城。革命需要上就上,需要下就下。他永远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是一颗革命的火种,艰苦奋斗在群众中。
春耕时节,他每天出工不见太阳,收工不见日头。
秋收了,他一趟趟挑起粮食去交公粮。一过秤,多交了二百八十斤。收粮的同志说:“你是老红军,可以减免。”他说:“正因为我当过红军,就要多交一点!”
在农业集体化道路上,方和明先后担任互助组长、初级社长、高级社主任和党支部书记。一九五七年,他被评为劳动模范,光荣地出席了湖北省烈军属模范代表大会。武汉军区负责人在光荣榜上看到方和明的名字,心想:是不是在长征途中带领一个营抢占李公铁索桥、掩护部队突围的那个方和明呢?他立即派人找来方和明。
二十多年前的老战友见面,格外高兴。他拉着方和明的手说:“你过去当团长,在战场上是英雄;现在回乡当农民,是劳动模范,保持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传统。”
方和明回乡八年,当地群众不知道他是红军团长。会见的通讯登了报,当地群众争相传颂:“老方,有官不当官,有功不摆功,有福不享福,有难不怕难,真是个模范共产党员。”有几个童年时的伙伴,找到方和明说:“老方呀,你当过团长,过去怎么连个气都不给我们透呢?”
方和明微笑着说:“这有什么可说的?我这个穷孩子,能够参加革命,全靠党和毛主席引路。功劳应该归于党、归于人民、归于伟大领袖毛主席。我只不过是个红军战士,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共产党员的胳膊应该往外弯!”
“老方是我们反修防修的一竿旗!”社员们总爱这样赞扬方和明。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方和明刻苦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掌握反修防修的思想武器。他带领广大党员、群众,狠批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和孔孟之道。他谦虚谨慎,不吃老本,不摆架子,平等待人,和贫下中农的心紧紧联在一起。劳动,他一样滚一身泥巴,流一身汗,每年要做两百多个劳动日;分配,他同社员一样,从不多分一草一木;看病,他一样挂号候诊,不搞特殊……
一九七一年,方和明的老家四屋岔要修水库,县委、区委动员他搬迁。他们看到老方的年纪大,身体又不好,叫他搬到县城或七里坪镇上安度晚年。
一个共产党员,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晚年,是贪图安乐,还是继续革命?方和明想:住在农村是要艰苦些,正因为艰苦,更需要我们去奋斗,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他再一次向党组织表示:“我在农村是钉了钉子转了脚,拔不出来的!”
方和明搬到了后进的余家垸生产队。消息传开,贫下中农很高兴,热情地议论着为他盖新屋。方和明边听边琢磨:大伙这样热心地关心我,总以为我是一个对革命有功的人吧,应该享受一点了。如果说我参加革命时间长一些,受党的教育多一些,那么,觉悟就应该更高,要求应该更严,在生活上,我怎能比贫下中农出格呢?想到这里,他恳切地对大伙说:“我是一个普通社员,房子要修得和贫下中农一个样。”
方和明平凡而高尚,和社员一样,又不一样。
每天天刚亮,他背起粪筐,拣粪交集体;他宁愿穿着从延安带回的旧棉军装,却把政府照顾他的新棉衣转送给贫下中农;当贫农的孩子病了的时候,他半夜三更去求医;……
方和明关心群众比关心自己为重。对于这些事,有人不解地说:“自古以来,河弯水弯,胳膊往里弯,没见过象老方这样胳膊往外弯。”方和明说:“共产党员要为中国和世界的大多数人谋利益,胳膊应该往外弯!”
无私才能无畏。方和明在反修防修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牢记党的基本路线,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敢于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倾向。
一次,有的干部背着他,把队里的杉树苗运往城市去卖高价。方和明拦住卡车说:“你们这样做,要把车往那条路上开,头脑里的方向盘是往那边转?同志呵,我们不能往钱眼里钻,只想赚钱,忘了路线。要记住,我们是共产党员呀!”他教育干部纠正资本主义倾向,把五万多株杉树苗支援了公社和兄弟大队林场,绿化了一千多亩荒山。
这个大队过去由于受刘少奇“物质刺激”、“工分挂帅”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对干部曾有过“高工分、高分值、高补助”的规定。方和明不但带头拒绝这种不合理的规定,并且多次说服干部不要搞特殊化。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时候,干部们回顾了这种“三高”的错误做法,认识到这样发展下去,就有蜕化变质的危险。方和明说:“对资产阶级思想,只能拔苗,不能浇水,追肥。我们要冲破旧思想的牢笼,从旧传统的框框里解放出来!”
柳林公社五大队的干部,在方和明的带领下,就是这样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反修防修,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每谈到这些事情,党支部委员们就说:“老方和我们一样,都是共产党员,可他站得总是高一些,看得总是远一些,想得总是深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有一颗红亮的心,心里亮着阶级斗争的风雨灯!”
“把红旗扛到共产主义”
方和明回乡后,一直把根子扎在群众中,把脚板踩在泥巴里,始终不脱离劳动。他常说:“不劳动就会忘记大目标,不劳动就会忘本变修。”
十丈山麓,曾是黄麻起义指挥部的所在地,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杀成了“无人区”。一九六○年夏,方和明带着一批革命复员军人和烈军属,在先烈牺牲的土地上,砍荆棘,搭草棚,一口葛根粉,一口山泉水,创建“八一畜牧场”。
“苦吗?是苦哇!”方和明对大伙说:“创业好比针挑土。革命先烈为开辟社会主义道路,连生命都不要,我们还怕苦吗?!”方和明总是起五更,睡半夜,七、八斤重的挖锄不离手。别人歇荫,他劈荆开路;扑灭山火,他冲在最前头,头发烧焦了,仍继续战斗。他常说:“为了革命,是老虎我也要咬它几口!”
方和明把革命利益当作第一生命。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他带领社员劈山开渠,拦河筑坝。十多个冬春,每天眼睛一睁,忙到见星。他们先后修起二十多处水利工程,使大队百分之八十的农田旱涝保收,粮食亩产连年超千斤。群众敬佩地说:我们的方团长,真是革命加拚命!
一年夏天,连降暴雨,方和明巡田护坝,几天没有合眼。一天晚上,他和两个队长,冒着倾盆大雨,再次来到羊角塘水库。眼看洪水就要漫过坝面,水库面临着被冲垮的危险。方和明把绳子往腰间一拴,准备下水开漏。队长一把抱住他,说:“你不能下。我们年青,能顶住!”
漏口小,山洪大,库水继续上涨。方和明跳进水里,锄头挖,双手掏,加深加宽溢洪道。手指甲扒脱了,脚被石头砸破了,他仍然坚持战斗。
这一夜,方和明七进七出,从田畈摸到坝上,从坝上摸到田畈。帮他烤衣服的老伴,见他一身水,一脚血,心疼地说:“是纯钢,也只有百把斤,你把老命拚上了!”
人们也许会问:方和明年老多病,为什么能继续保持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
还是用事实来回答吧!
三伏天,骄阳似火,大地生烟。方和明带一群女社员,在蒸笼似的夹山冲里收早稻。晌午,大伙收工回家,方和明仍在田里拣谷穗。过度的疲劳,中耳炎、痔疮的折磨,使这位英雄的战士突然昏倒了。
“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方和明猛一下抬起头来,望着当年鏖战的雾仙山,耳边仿佛响起大别山反“围剿”的枪声,看到在大巴山阻击战中倒下去的战友。他想,只要我活着,就要继续冲锋!
方和明站立起来,踉跄地走了几步,又昏过去了。当他第三次昏倒的时候,恍恍惚惚听到有人喊:“老团长!老团长!”他睁开眼睛,看见贫协组长陈文合抱着他,难过地说:“不让你出工,你总是抢着干。你看,把你累成这样子,我们心里怎么好受!”
方和明一把攥住陈文合的手,嘴唇微微颤动。他有多少话要说啊!一九二九年四月,是方和明拿着一张乡苏维埃的介绍信,扛着红旗,走在排头,带着陈文合的哥哥陈文连等七十一个青年,参加了红军。方和明永远不会忘记:同他一起参军的七十一位同志,为了革命,都先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这个幸存的第七十二个战士,无限深情地说:“文合,先烈们没有看到今天的幸福。每当想起他们,想起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我怎能不拚命干呢?”
方和明懂得革命是万里长征,要注意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他经常教育青年说:“要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把红旗扛到共产主义!”
有一年春节,东方刚亮,方和明拄着拐杖,踏着积雪,扑扑颠颠来到陈家岗,把三个武汉知识青年接到家里吃饭。方和明对知识青年讲起长征途中的艰苦岁月。那时候,不管斗争多么艰苦,同志间处处充满着阶级友爱。年纪大的背着“红小鬼”,体质好的扶着伤、病员。过草地,方和明把仅有的五斤粮食,分出大半给受伤的战友,自己吃皮带,咽草根。他说:“同学们,幸福来之不易呀!没有‘两万五’,哪来这顿饭!当年,先烈们洒的是饿肚子血,今天,我们流的是饱肚子汗。只有不忘过去,才能开拓未来!”
几年来,在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培养教育下,大批知识青年成为农村骨干。大队十一个领导成员中,有六个是青年。他们说:“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倾注着老团长的心血!”
大别山麓,杨柳河畔,经常有一队队红卫兵、解放军战士,扛着红旗,爬山涉水,前来向方和明学习。这位头发花白的老战士,总是说:“对资产阶级专政是一场长期的斗争。我要和大家一起,紧跟着毛主席革命到底!”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附图片)
为了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方和明非常关怀下乡知识青年。他经常对知识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勉励他们为缩小三大差别做出贡献。 新华社记者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