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赞“扁担剧团”的革命精神
江天
近几年来,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不少地区的县剧团,在上山下乡,为贫下中农演出的过程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他们挑起扁担,背起背篓,推起板车,自己携带布景、服装、灯具、道具和行李,走村串乡,深入社队,把学习移植的革命样板戏和其他革命文艺节目,一直送到贫下中农的家门口。广大社员亲切地把他们称为“扁担剧团”、“背篓剧团”、“板车剧团”、“俺贫下中农的庄户剧团”。
象这样的“扁担剧团”,好就好在它体现了革命文艺工作者保持和发扬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革命精神,他们才能想贫下中农所想,把满足工农兵群众对革命文艺的迫切需要,看作是自己崇高的职责,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创造条件,坚决“上山到顶,下乡到边”。
在我国,农村是一个十分广阔的天地,贫下中农占人口的大多数,他们是进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反映在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上,斗争也必然是错综复杂、尖锐激烈的。每一个思想文化阵地,无产阶级如果不去占领,地主资产阶级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就要把为广大贫下中农服务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加强工农联盟的需要,是在文化领域里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的需要,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忘记这一点,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大多数,为工农兵服务岂不成了一句空话!“扁担剧团”的革命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表现了为工农兵服务的高度的革命自觉,并为之身体力行,艰苦奋斗。
为工农兵和怎样为工农兵的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毛主席说:“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或这两个问题解决得不适当,就会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自己的环境、任务不协调,就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从外部从内部碰到一连串的问题。”我们有的剧团,也说要为工农兵。但是,由于人员过多,乐队过大,布景过重,有了这“三过”,上不了山,下不了乡,只好蹲在城里,或者至多到了城镇、公社,就再也下不去了。有的剧团即使下去了,由于需要庞大的后勤力量支持,“辎重”动辄多少卡车,浩浩荡荡,洋洋大观,贫下中农接送就要兴师动众,占用劳力,耽误生产,给群众增添许多负担。贫下中农深有感触地说:“剧团不来盼剧团,剧团来了招麻烦”。这一批评,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思么!因此,“三过”的倾向,本身就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问题、路线问题。“扁担剧团”的做法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彻底放下所谓“正规”剧团的架子。他们适应上山下乡的需要,根据农村流动演出和社队分散的特点,分成几个小分队,做到有分有合,实行“一专多能”,“一员多用”;同时,千方百计地对舞台装置、灯光、布景、服装、道具进行了改革。由于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充分利用了各种条件,队伍变小了,作用却变大了,装备变轻了,责任却加重了。社员群众热情地称赞他们说:“如今剧团上大山,道具布景自己搬,送戏送到家门口,贫下中农笑开颜。”
“扁担剧团”的这种革命精神,不但保证了他们能够长期地生活战斗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而且为文艺工作者世界观的改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些剧团的文艺工作者由于长年累月地生活在群众当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边演出,边劳动,这不但使他们熟悉了工农兵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有利于他们写好工农兵、演好工农兵,而且还促进了他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有利于逐步缩小三大差别,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和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上台能演戏,下田能劳动,既是演员,又是社员。”贫下中农的这一评价,是对于“扁担剧团”革命精神的赞扬和肯定。
这种“扁担剧团”的革命精神,对于主要是面向农村的县剧团来说,固然要努力发扬;就是对一些大、中城市的大型剧团来说,也要认真学习,从而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我们深信,在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一定会有更多的剧团深入基层,在为工农兵演出的过程中,把这种“扁担剧团”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发扬光大,并永远坚持下去。


第3版()
专栏:

文艺轻骑上山来
在草原牧场,在海岛渔村,在路隘林深的山区,在云笼雾罩的哨所……在祖国辽阔的大地,活跃着千百支革命文艺队伍。他们之中,有不少是县以上的专业文艺团体。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继承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跋山涉水,送戏上门,在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上山下乡为工农兵演出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这是坚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结果,是同种种错误思想斗争的结果。山东省安丘京剧团,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许多同志积极要求上山下乡为工农兵演出。但是有的人认为,农村、山区,一是电源不足,二是没戏院,不能保证演出质量,不能下。要不也只能沿着“三线”
(铁路线、公路线、高压线)转。针对这些问题,剧团组织文艺工作者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围绕着“为什么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认识到:安丘是平原、丘陵、山区的插花地带。全县九十万人,只有一万人住在县城,而八十九万人分住在广大农村,其中三分之二的公社、大队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是深入下去,还是浮在县城;是为一万人服务,还是为八十九万广大工农兵服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和演出地点问题,而是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大家回忆过去在文艺黑线统治下,脱离工农兵,几乎滑到修正主义边缘的严重教训,进一步明确了文艺要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就要面向工农兵,把革命文艺送到广大工农兵中去。从此,剧团把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放在农村流动演出,仅在去年半年之中就走遍了全县二十一个公社和许多生产队。他们这样做,受到贫下中农的热烈欢迎,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俺贫下中农的庄户剧团”。
湖北省麻城县东路花鼓剧团,过去演出曾出现过“三多三少”,即城镇多,农村少;平原多,山区少;交通方便的地方多,交通不便的地方少。剧团的同志们通过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批判了修正主义文艺黑线,提高为工农兵服务的自觉性,很快就出现了“拿起扁担,送戏上山”的大好局面。
上山下乡,送戏上门,能不能做到方便群众,因地制宜,满腔热情,千方百计,这是关系到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有些剧团开始下乡时,把在城市演出的大设备全套照搬到农村。到交通不便的地方演一场戏,要动用几部大车,十几个劳力,一接一送,兴师动众。为了解决既要下得去,又要下得好,既要轻装,又要保证演出质量的问题,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怀着为工农兵服务的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改革舞台、布景、灯光、道具,并且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解决了运输问题。
山东省安丘京剧团在实践中创造了铁杆套管式“流动舞台”,汽灯、电灯两用的“两用灯光”,可以折叠、拆卸、合并装配、一景多用的“七巧布景”。这样一改,演出《沙家浜》、《红灯记》的全部设备,剧团自己用十四辆手推车,就可以全部推着走了。他们坚持自搞运输、自理生活、自搭舞台,既方便了群众,又保证了演出质量,很受工农兵群众欢迎。
湖北省麻城县东路花鼓剧团,把布景、道具,“大改小,死改活,硬改软”,轻装简队,全团一人一条扁担,自搞运输,送戏上山。几年来跑遍了全县广大社队,被群众誉为“扁担剧团”。
在川鄂交界的大巴山区的巴东县文工团,全团四十四人,四十二个背篓,自己背起行李、服装,灯具、道具,爬山越涧,长年出没于崇山峻岭之中。贫下中农热情地赞扬他们说:“背篓剧团为人民,革命精神革命人,翻山越岭来送戏,时刻想着工农兵!”
今天,在全国人民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的热潮中,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提高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他们决心发扬成绩,总结经验,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在文艺领域里加强对资产阶级的专政,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小小农船送戏忙
两条农船,满载着琴音歌声,穿行在河湖港汊,活跃在江南水乡。这就是江苏省吴江县锡剧团的演出小分队。吴江县锡剧团是个六十多人的戏曲剧团,为了更好地送戏下乡,他们把剧团化整为零,分成两个小分队同时下乡。
小分队下乡,社员欢迎。吴江县有十几个公社,几十个大队,剧团下乡演出,顾了这儿顾不了那儿,难以满足广大社员群众的需要。有的社队长年累月看不上戏,群众去问县委:“我们县的剧团还存在不存在?”就是看到戏的公社也有意见,因为剧团人员多,布景重,公社接送道具,安排食宿,占劳力,费柴火,困难不少。群众说:“你们来了六十多,上台只有十四个,忙得我们团团转”。群众的批评,给大家敲起了警钟。经过反复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大家认识到:县剧团是面向县城,还是面向农村,这是关系到为谁演戏,为谁服务的大问题。思想明确了,办法也有了。他们根据农村社队分散的特点,把剧团化整为零,分队下乡。小分队队伍小,装备轻便,两条农船就能连人带物都运走,便于深入社队,既减轻了社员的负担,又增加了演出场次,扩大了宣传阵地。干部社员高兴地说:“队伍小,决心大,送戏上门,我们欢迎。”
为了使小分队既能演小戏,又能演大戏,在演出质量上也能得到保证,这个剧团大力提倡“一专多能”,要求每个同志努力做到精通本行,兼顾别行。这个倡议,得到了演职人员的热烈响应,团里掀起了为革命练功的热潮。他们演到哪里,练到哪里。现在大部分同志已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一分队应贫下中农要求,排演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全剧。他们只有二十一个演员,演出全场的确有困难,但大家一致表示“贫下中农需要,我们就要办到”。他们努力实行“一专多能”、“一员多用”,终于演出了《沙家浜》全剧,受到了广大贫下中农的好评。
小分队下乡以来,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过去在城里演戏,青年演员当配角,上台甚至连口也不用开,这样锻炼机会少,业务提高就慢。小分队下乡后,人少角色多,个个都是顶梁柱。新老演员互帮互学,不少青年演员担任了主要角色,在演出实践中迅速成长。许多老演员高兴地说:“过去怕后继无人,现在通过小分队下乡,锻炼了青年,后继有人了!”
实践证明:剧团下乡,决心要大,队伍要小,轻装简具,一专多能,这对于用革命文艺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湖北省光化县豫剧团的演员拉着板车下乡演出。
新华社记者 摄


第3版()
专栏:

勤俭办团好处多
河南省鄢陵县文工团是个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板车剧团”。几年来,他们艰苦奋斗,勤俭办团,自制了乐器、服装、道具等四百余件;创制、改进流动舞台和活动景框共投工二千四百多个,共为国家节约一万多元。这不仅为送戏下乡创造了物质条件,而且培养了他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鄢陵县文工团的同志们深深体会到:作风是与路线紧密相连的。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重要保证。因此,他们坚持走自力更生、勤俭办团的道路。在设备方面,他们坚持能用旧的不买新的,能自己做的不买现成的,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制作流动舞台和活动景框,从领导到演职人员,利用工作间隙和休息时间,人人动手,共同战斗。他们拉大锯,抡大锤,不会就向工人同志去请教,只用了少量的钱,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自力更生地制成了演出需要的设备。演出需用的一些道具和乐器,除了非买不可的以外,大部分也是自制的。比如演戏用的长短枪,就是他们从商店买了一支作模样,用废木料比着刻制的。乐队原来打算买一把价值八百元的大贝司,后来他们到外地绘制了大贝司图样,模仿制作,仅花七十多元就制成了一把外形美观、音色较好的大贝司。此外,他们还制作了琵琶、扬琴、大提琴等乐器。
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是依赖国家、贪大求洋,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有些人以“保证演出质量”为借口,与外团比条件、比设备,觉得原来使用的乐器、服装、道具土里土气,因而拟定了一个八千元的预算方案,准备来一个大更新。针对这件事,剧团领导和演职人员一起举办了学习班。通过学习毛主席有关教导,回忆本团的艰苦创业的历史,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演好革命戏的关键,是要深入工农兵,认真改造世界观,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方面来。否则,即使设备再齐全,服装再漂亮,也是演不好工农兵的英雄形象的。认识提高了,他们退回了一个同志用五元钱买的有机玻璃的红蝴蝶道具,只花了几角钱买了两块红色塑料板,自己动手刻制了一个红蝴蝶,既坚实耐用,又美观大方。为了贯彻执行勤俭办团的方针,他们还因陋就简,盖了一座小工厂,自己制作本团使用的器具。群众说:“听他们吹拉弹唱是剧团,看他们拉大锯、抡大锤,活象一座小工厂。”
几年来,鄢陵县文工团坚持拉着板车,装着自制的道具走乡串村,深入社队,满腔热情地把戏送到贫下中农家门口,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做出了贡献。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思想革命化 送戏劲更大
几年来,湖北省光化县豫剧团,每年都用大半时间上山下乡。演员们背行装、扛道具、拉板车,翻山越岭,跨沟涉河,千方百计把革命文艺送到贫下中农的家门口。他们为贫下中农演出,不论春夏秋冬,不顾风霜雨雪,足迹踏遍了全县的每一个社队,被广大贫下中农亲切地称为自己的“贴心剧团”。
这个剧团所以能有这样一股革命热情,是党支部领导全团同志认真改造世界观的结果。他们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克服图安逸的思想,树立为革命吃大苦、耐大劳的新风尚。
这个剧团的大部分同志较能吃苦,但下乡时间一长,加上山路崎岖,风风雨雨,有人便流露出怕苦怕累的情绪。针对这种思想,党支部引导大家重温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批判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文艺路线,从而使同志们认识到:是吃大苦、耐大劳,还是怕苦怕累、贪图安逸,这是关系到按照无产阶级面貌还是按照资产阶级面貌改造文艺队伍的大问题。认识提高了,同志们纷纷表示:“为了把革命文艺送到千家万户,我们一定要与资产阶级思想彻底决裂,为革命拉一辈子车!”从此,他们“碰到苦,想想长征二万五;感觉累,比比革命老前辈。”下乡路上,太阳暴晒脱皮,雨水浇透衣衫,烂泥咬掉鞋子,大家不怕困难,以苦为荣,争着下乡,板车越推越欢。有一次,县商业队把汽车开进剧团院子,准备把他们顺路捎到乡下。他们想:“汽车可以帮我们把板车拉到演出点,却代替不了我们转移立足点。”因而婉言拒绝了。
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树立以艰苦朴素为荣的美德。
这个剧团的大多数演员都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生活上比较艰苦朴素。但由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在部分演员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有人把剩下的饭菜随便乱扔;有人不愿在农村理发,担心损坏发型;还有人热中于买高级的料子衣服。这些现象,引起了剧团党支部的注意。他们抓住这些苗头,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艰苦奋斗的教导,启发大家思考、议论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象贫下中农一样珍惜每粒粮食?为什么要保留一种在农村不能理的发型?穿着光亮的皮鞋怕走路,穿着笔挺的裤子怕劳动,这能与工农兵群众打成一片并为他们服务吗?经过学习讨论,同志们以贫下中农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对照检查自己,找出了思想差距,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上的追求,会给资产阶级留下进攻的缺口;抵制资产阶级的生活作风,为的是堵塞出现修正主义的一个漏洞。现在,艰苦朴素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演员们爱上了农村,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贫下中农建立了比较深厚的阶级感情。
三、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和贫下中农的结合中不断清除自己头脑中的资产阶级思想灰尘。
毛主席说:“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这个剧团的同志们,把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当作磨练自己的重要途径。新学员进剧团的第一课,是下乡劳动一个月;农忙季节,全团同志都要分别下去参加农村抢收、抢种;巡回演出,也要尽量见缝插针参加劳动。通过和社员群众一起劳动,拜贫下中农为师,他们不仅学到了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头脑里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也受到了冲刷。譬如,有的演员下乡,起初总是扳着指头数日子,经过劳动锻炼,思想感情有了很大转变。他们说:“农村就是我的家,我要为贫下中农演一辈子戏。”又如乐队有个大学生,过去总认为自己“大材小用”、“走错了门”。在下乡劳动中,他看到贫下中农为了兴修水利,不怕冰水刺骨,不顾塌方危险,深受感动,觉得自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太渺小了。他深有体会地说:“我不是大材小用,而是对人民的贡献太少了;不是走错了门,而是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