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唐钢的日日夜夜
走进唐山钢铁公司的大门,迎面就是醒目的巨幅标语:发展工业,以钢为纲。这里的工人和干部,日日夜夜都在掂着它的分量。钢铁,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科学技术,那一行都离不开它。每当这里的职工体会到自己肩负着重任的时候,一种责任感、光荣感、自豪感就汇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激励着人们去夺取钢铁战线上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已经是凌晨四点多钟,公司生产调度室里仍然是灯火通明。党委副书记刘文全等几位领导干部,还在听取第一、第二炼钢厂的干部汇报夜班生产情况。他们一面分析问题,一面商量下一步组织高产的措施。刘文全再三嘱咐各厂领导干部,要放手发动群众,向广大职工反复讲明加快钢铁生产步伐的重大意义,迅速把生产提到更高的水平。前不久,他们接受了新的战斗任务,刘文全连夜向党委传达了上级的指示。传达完了,红日东升,他离开会议室,又找下边的同志谈情况,交任务。同志们劝他休息。刘文全说:“想到领导同志的期望和嘱托,想到工农业生产对钢铁的迫切需求,我怎么能离开哪!”就这样,他和公司党委的“一班人”迎着朝阳又开始了新的战斗的一天。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战斗洗礼的老干部是这样青春焕发,努力工作。这个班子里的其他领导干部也是如此。党委书记徐时杰,吃食堂,住办公室,十天半月不回一次家。在车间会议室里、炼钢炉前、钢锭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他在同工人讲大好形势,谈学习体会,参加生产劳动。这个班子里的每个同志从来不讲什么上下班,没有什么星期天,总是那么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他们有时来不及吃饭,就拿着馒头,一边啃,一边处理工作。他们长年累月地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去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党委会、革委会八名常委,二百多名科级以上干部,六百六十多名一般干部,分批深入基层,蹲点调查,跟班劳动,在第一线和工人同学习同批判,一齐大干。暑季高温,党委负责同志带领机关干部轮流到最热最累的岗位参加劳动,与职工一起战高温夺高产。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中,他们带头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公司机关实行了三三制,三分之一的人跟班劳动,三分之一的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工人们说:“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象当年八路军的指挥员,冲锋在前,英勇善战。”
公司党委领导成员的模范行动,有力地带动了各级领导班子。在这里,从公司到各厂矿、车间,有一种很可贵的风气: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领导干部在现场指挥战斗,那里有问题,就出现在那里;那里有困难,就战斗在那里。机关各处、室昼夜有人值班。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指挥系统。暑季,中午十二点到两点最热,炼钢厂党委领导成员每到这个时刻就带领全体干部,到现场跟工人一起炼钢,一起清渣,一起铸锭,工人汗流浃背,干部的工作服也象从水里刚捞出来的一样。干部和工人的汗流在一起,心贴在一块,工人了解干部的思想,呼吸相通,感情交融,团结战斗,汇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就是这种力量,推动唐钢阔步向前,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早在一九七三年这个公司钢的产量就超过了第四个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
唐钢党委认识到加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正是这种思想觉悟,激励着他们把全部心血倾注在钢铁事业上,重担他们抢着挑,困难他们顶着上。几年来,每当生产指标攀登上一个新的高峰,他们总是主动给自己的任务加码。他们也不是没有困难,他们说:困难纵有千千万,群众有解决的办法万万千。唐钢是在同困难作斗争中胜利前进的。
干部和工人觉悟了,钢铁生产象长了翅膀,一个劲往前飞啊!
王益元炼钢小组除组长段耀廷和一个助手外,都是二十几岁的青年工人。一次接班前,他们得知兄弟小组创造了班产十八炉钢的好成绩。战友的胜利,给了他们很大鼓舞,决心再创新水平。接班时间没到,小伙子们就登上了平台,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转炉喷吐着巨大的火舌,一千六、七百度的高温,炙烤得大家喘口气都很困难,一会儿的工夫,衣服就被汗水湿透了。“向时间要钢!”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他们紧张战斗,汗都顾不得擦;取样、堵眼,不等挡火板落下,就冒着灼热的高温冲上去。清渣活最重,大家抢着干。班中吃饭,他们象老组长一样不离炉前。当出完第二十三炉钢时,离交班只有十五分钟,还装不装铁水?大家想到国家急需钢铁,想到钢铁工人的重任,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坚定地说:“多炼一吨钢,就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多做一分贡献!炼!”他们毅然投入了更加紧张、艰苦的夺钢战斗。随着交接班的铃声,转炉徐徐倾斜,一股通红的钢流倾泻而下,冲进钢水包,喷射出万朵金花,映红了每一张挂满汗水的笑脸。
“王益元小组又创造了班产新纪录!”全厂一片欢腾。
在胜利的征途上,王益元小组经历了多少这样紧张繁忙的日日夜夜,生产纪录多少次被刷新。在赞扬声中,年轻的转炉英雄们又在想些什么?他们认为,钢铁工人为国家多炼钢,这是本分,不应该满足。他们说:“革命正未有穷期,前进路上还要迈大步。为满足国家对钢铁的需要,我们还没有做到千方百计。”午夜,王益元小组的工人下了班,不约而同地留下来,在更衣室议论着,怎样当好企业的主人,怎样自觉地多为国家做贡献。在他们面前,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的奋斗目标。
在王益元小组的带动下,一个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你追我赶的竞赛热潮在唐山钢铁公司出现了。炼钢工人提高了开炉率,转炉周转加快了,但修炉组的人员没增,设备没添。面对困难,修炉工人坚定地表示:炉子什么时候修都行,不管夜里还是白天,不分什么班、点。为了多修炉,修好炉,多炼钢,他们做到了早上班,晚下班,打连班,任务紧了不下班,公休日照常到车间。二炼钢厂卢景春修炉组工人,争分夺秒快修炉,连续创出新纪录,由过去二十几个小时修一个炉。缩短到八个小时,最快只用三个多小时。“想到国家需要钢,支援工农业生产需要钢,我们就浑身是劲。”这是他们常说也是最爱说的一句话。
唐钢在大变。巨大的变化是唐钢的广大职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凭中国工人阶级的雄心壮志,坚持在小转炉、小轧机上作大文章取得的。几年来,他们为国家积累资金相当于国家投资的三点八倍。文化大革命以来,工业总产值和钢、钢材的产量,与一九六五年相比,都增长了两倍多,硬是把一个唐钢变成了三个唐钢。他们坚持革新挖潜力,节省了投资,赢得了时间,加快了速度,走着一条老企业阔步前进的胜利之路。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益元,是唐钢工人阶级继续革命的一个优秀代表,也是敢想敢闯、革新创造,不断前进的典型。他为闯出一条土铁炼好钢的新路,带领小组同志守炉餐,伴炉眠,经过四十多个昼夜,一百七十四次试验,终于获得成功。为了缩短开炉时间,他改进了不烘炉炼钢法。十几年来,他提出了改造风眼,提高炉龄,全氧侧吹等几十项建议,使炉龄大幅度提高,侧吹转炉冶炼品种由一、二种扩大到八十多种,用转炉炼出了弹簧钢、合金结构钢、重轨钢。在被外国专家判了死刑的小侧吹转炉上大作文章,年年都有新套套,年年做出新贡献。他担任了公司党委副书记,走上领导岗位以后,还经常在想让这几座小转炉“继续革命”的问题。一有空,他就到炉前劳动,一边操作,一边细心观察设备的运转情况,对炉子的每一个部位都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紧张的劳动之余,他就和工人蹲在一起,又写又画,热烈讨论。最近,他综合工人们的意见,提出了扩大顶吹转炉炉膛的建议,群众很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成功地把五吨顶吹转炉改为六吨顶吹转炉,一昼夜就可多炼三十多吨钢。工人们高兴地说:“王师傅职务变了,继续革命的精神更旺,革新创造的劲头更足,转炉英雄还在炉前战斗。”
技术革新之花在唐钢遍地盛开,这里的钢铁工人是培植这些花朵的主人。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工人、干部把自己的心血凝聚在改造老设备上!唐钢的小型轧钢厂轧材车间,过去一直靠笨重的体力劳动,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过去,曾有个苏修专家断言:这套设备再改造,年产量也不可能再增加。但是,唐钢广大职工根本不信这个邪。他们说:“我们要走自己发展工业的道路,一定让那些‘预言家’彻底破产!” 工人们靠自己的双手,用集体的智慧,排万难,攻关键,用了不太长的时间,就把人工喂钢改为辊道、围盘、反围盘,把烧煤加热炉改成烧油,连续六次提高轧机线速度,使年产量猛增四倍。
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如阳光雨露,洒满了祖国大地,滋润着亿万英雄儿女的心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忘我地工作和斗争。唐山钢铁公司的广大钢铁战士,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高潮中,回顾英勇战斗的日日夜夜,畅谈国内外大好形势,展望光辉灿烂的未来,豪情满怀,斗志更旺,决心沿着毛主席指引的航向,继续革命不停步,誓叫钢铁新花放异彩!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唐山钢铁公司第一炼钢厂党委书记赵旭经常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是赵旭(左二)与王益元小组工人在炉前观察火焰,掌握炼钢变化规律。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战斗在第一线的支部书记
大冶钢厂运输部炼钢站党支部书记李子卿,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遇事敢抓敢管。今年五月的一天,他顶班劳动回到办公室,调度员反映:跟黄石火车站协作的工人,在抢修蒸汽吊车中碰到困难。李子卿二话没说,赶紧跑到黄石车站,边指挥边同工人一起大干苦干。他调度劳力,组织各工种协同动作,毫不犹豫,一直战斗到凌晨五点,抢修好吊车,才跟大家一起下班。
李子卿总是那里有问题就在那里指挥,那里艰苦就往那里闯。去年八月的一天,李子卿刚下夜班,他看到货车来厂很多,转而又继续战斗,带领群众卸车,工人们抢下他手上的工具,叫他回去休息,他说:“货车没卸空,影响钢铁大干快上,觉也睡不好。”李子卿带头战斗在温度高达四十二度的车厢里,他说:“战高温,夺高产,干部应该站在第一线,只有这样,才有指挥权。”由于他指挥得当,几天干的活终于只用半天的时间就抢卸完毕。


第2版()
专栏:

“扁担主任”
在无锡焦化厂热气腾腾的焦炉工地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工人手持钢钎,挥汗劳动。他就是这个厂的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金银大。
提起老金,厂里的工人都亲切地叫他“扁担主任”。那是一九五八年,在大跃进的战鼓声中,老金用一根扁担,一副铁肩膀,与工人们一起在一片荒地上,建成了十几座炼焦土窑,结束了“无锡无焦”的历史,为发展钢铁生产贡献了力量。
十几年过去了。无锡焦化厂现在已经具有四座现代化焦炉和一整套煤化工回收设备。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代替了肩挑人抬。金银大也由一个普通工人走上了领导岗位。职务变了,但老金的“扁担精神”却没有丢。
焦炉生产是露天高温作业,老金烟里走,火边钻,一会儿拿起套筒,检查焦炉管道,一会儿挥动钢钎,清理炉前通道上的残焦。边干边指挥。
老金在劳动中,注意调查研究,解决革命和生产中的问题。一次,老金听工人反映:焦炉煤气质量不够稳定。他想:厂里的焦炉煤气是无锡化肥厂生产合成氨的原料,质量不稳定,就会直接影响到化肥生产。于是,他带领科室人员到炼焦车间焦炉工段蹲点劳动,与工人群众一起调查研究,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了煤气质量问题。
老金就是这样,汗水洒在焦炉旁,工作扎根在群众中,年复一年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工人们至今仍称呼他“扁担主任”。


第2版()
专栏:

钢铁战线女闯将
广西灵川钢铁厂烧结车间副主任侯祖珍,是从工人中提拔的瑶族青年女干部。她担任领导工作后,一直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平均每年实际劳动二百四十多天。
侯祖珍认为,在钢铁战线来说,时间就是钢铁。因此,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她都争分夺秒。烧结车间设备条件较差,侯祖珍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革命精神,带领职工学大庆,重活累活抢在前。一次,天下大雨,烧结窑里积满了雨水,眼看就要停产。小侯心急火燎,带领群众冒雨用铁桶和铁铲戽干窑里的积水,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迅速恢复了生产。老工人都感动地说:“她真不愧为钢铁工人的新一代。”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为钢铁工业备足“粮草”
——安徽省地质局三二二地质队大干快上寻找铁矿资源的事迹
安徽省地质局三二二地质队的主要任务是为马鞍山钢铁公司寻找更多的铁矿资源。文化大革命以来,马钢的生产和建设发展很快,地质工作如何尽快地跟上,这就成了这个地区发展钢铁生产的一个关键。
资产阶级的地质理论认为,马鞍山地区只有凹山式、南山式、向山式三种类型的铁矿,这三种形式的铁矿已经找光了。一提起寻找新的铁矿资源,人们总是跳不出这个旧框框。一九五八年,毛主席视察了马鞍山,极大地鼓舞了地质职工,他们决心打破旧框框,在资产阶级学者宣判了没有矿的地方寻找新的矿产资源。队党委组织广大职工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毛主席教导说:“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革命的理论,坚定了人们向新的领域进军的信心。他们首先肯定马鞍山地区地下资源决没有“找光”,肯定还有大量未知的领域。但怎样突破呢?他们决心走出办公室,反复进行现场观察,反复分析、研究已有资料。
无论是炎夏还是隆冬,三二二地质队人员坚持野外作业,他们把马鞍山的大小山头,踏勘了一遍又一遍,在复杂的地质现象中,观察时隐时现的特殊变化。同时野外工作和室内工作结合进行,他们翻阅了上千份地质资料,从中寻找成矿的细小线索,他们把十多万米、近千吨的岩心翻了又翻,一段一段地对比、分析,探索地下岩石的变化规律。他们还深入马钢采矿区,访问老工人,一遍又一遍地观察已揭露矿体的情况。
新的资料不断的汇集,地质图上天天都在增添新的符号。根据大量资料推断,马鞍山的三种类型铁矿,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可能是一个整体。过去被认为“定型”的南山矿区,深部还可能有矿体,而且还可能有较大的新矿点。认识上的突破,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打开了新的局面。
为了把沉睡在地下的铁矿资源尽快查清探明,三二二地质队广大职工,组织了为马钢寻找更多更新的铁矿的大会战。一九七○年九月,各路会战大军从四面八方赶来。在会战的日子里,大家以“铁人”王进喜同志为榜样,用共产主义精神从事工作,敢于打硬仗。他们把多钻进一米,多取一寸岩心,多获得一个数据,都看成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贡献力量。参加会战的十六台钻机你追我赶,争攀高峰,每台年进尺都创造了自己的最好成绩。三年一个月的时间,完成钻探工作量九万零五百六十一米。
曾经出席过全国群英会的“十六青年号”钻机,连续十六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在会战中,他们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水平。有一次,正在钻进,突然强台风袭来,狂风卷着暴雨扑向机台,场房一下子就被揭开了。当班的二班长倪荣发当机立断,一面组织继续钻进,一面领着全班工人跟狂风暴雨作斗争。“一定要保住铁塔!利用孔内四百多米钻杆的重量稳住钻塔!”钻工们不顾个人安危,都争着要冲上机台。倪荣发考虑到危险大,多耽搁一分钟,就增加一分危险,便果断地喊道:“姜松耕,跟我来!”他拉着小姜飞步冲上机台,小倪手急眼快,迅速起动升降机,小姜敏捷地松开卡盘挂上提引器,把两吨半重的钻杆提离孔底,吊在塔顶天车上,铁塔摇晃减少了,避免了一场事故,保证了钻机顺利钻进。会战中,象“十六青年号”钻机这样可歌可颂的事迹,到处都可以听到。
革命促进生产,大干带来大变。过去,三二二地质队探明一个大、中型铁矿需要四、五年,而三年会战,勘探了两个大型铁矿、两个中型铁矿,探明的储量,比会战前十七年探明的总和多一倍,打破了马鞍山地区铁矿“定型”论,为一九七五年“马钢”大干快上准备了铁矿资源。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