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榔头会议”之后
——记北京人民机器厂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事迹
去年二月,当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在北京人民机器厂轰轰烈烈地展开的时候,第一机加工车间的五位工人贴出了一张题为《党委委员的榔头哪里去了》的大字报。这张大字报批评党委委员丢掉了全厂工人在他们当选时所送的榔头,没有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厂党委热情地支持这张大字报,专门召开党委会议研究这个问题。这次会议邀请写大字报的工人和车间干部代表参加。党委委员们都带上工人送的榔头到会上和代表们一起重温毛主席关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指示,批判林彪诬蔑干部参加劳动的罪行,表示要坚决发扬艰苦奋斗传统,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深入基层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会上还通过决议,重新制订了干部参加劳动的制度。这次党委会议开得方向明,信心足,工人们亲切地称为“榔头会议”。
“榔头会议”以后,特别是今年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这个厂的干部把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看作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反修防修、缩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根本大事。他们除了坚持每星期四的劳动日外,还通过蹲点调查,以及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班组等形式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工人们称赞说:干部下基层,群众斗志昂,干群齐奋战,生产向前进。
“只有和工人一起流汗,才能永葆工人阶级的本色。”这是厂党委副书记朱连起参加劳动的体会。过去,他曾认为,自己是工人出身的干部,车、铣、刨、磨、钻样样都会,参加劳动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的事。因此,他埋头日常工作多了,深入基层参加劳动少了。“榔头会议”以后,他认识到,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反修防修,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需要。工人出身的干部,同样要参加劳动,要改造世界观。认识提高以后,他除了定点参加劳动外,还经常到困难较多,劳动强度较大的地方去劳动,了解工人的情况,解决生产上的难题。一次,他到炉料库去劳动,和工人一起抡大锤,工人们劝他说:“朱师傅,你的身体不太好,不要抡大锤了,还是干些轻活吧。”他笑着说:“越是劳动强度大,困难多,就越能锻炼人,也能使我随时体会到工人群众的辛苦。”在技术革新活动中,当工人们提出改造砸铁机,甩掉大铁锤,实现机械化的建议时,他不仅积极支持,而且和工人一起参加战斗。在他的积极支持下,工人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改造了一台砸铁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工效三、四倍。
这个厂的干部通过参加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工人有话就找干部谈,密切了领导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厂党委书记宋玉鑫体会较深。宋玉鑫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也不太好,可是他很少坐在办公室里,一有时间就到车间去,不是参加劳动,就是找工人谈心,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一次,他在铸工车间劳动时,发现这个车间的半高空作业安全措施不够健全,立即找车间领导干部一起研究,采取了有效措施,保证了工人的安全作业。这件事,使工人们很感动。他们说,党委书记和我们打成一片,处处关心我们,心里总是感到热呼呼的。在劳动中,工人们也处处照顾党委书记,积极向他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宋玉鑫深深体会到,干部只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才能密切联系群众,自觉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宋玉鑫把干部参加劳动,作为实现思想革命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并且以身作则,干在前面,受到工人们的称赞。
这个厂的广大干部和技术人员,通过参加劳动,深深体会到,只有和工人汗流在一起,心才能与工人贴在一起。有一个工人出身的工程师,过去曾认为自己是从实践中干出来的,少劳动点没关系。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下车间少了,坐办公室时间多了,慢慢地远离了工人群众。“榔头会议”之后,在工人们的帮助下,他坚持下班组,与工人一起学习,共同批林批孔,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中,他见到那里活忙、活脏、活累,就到那里去干。工人们亲切而风趣地说他又“归队”了。技术员覃明惠过去认为,自己是制图的,工人是照着图干的,因此,很少参加劳动实践。有一次,她参加了试制一种新产品的“三结合”小组。这个以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试制小组,从设计开始,就深入车间同工人一起边劳动,边设计。有个参加试制工作的老工人,患有腰痛病,也一声不吭地坚持战斗。当别人照顾他时,他却说,为了早日制成争气机,这点小毛病算得了什么。工人们这种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忘我劳动的高尚品德,使覃明惠很受感动,相比之下,她感到自己同工人的差距太大了。她决心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努力改造自己。在试制新产品的过程中,她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虚心听取工人群众对设计的意见。有一个部件,原设计是照抄国外的,共有十三个零件组成。工人们根据实践经验,认为这样既复杂,又费料费工,提出改成五个零件组成一个部件的新建议。根据工人的建议,他们一起经过反复试验,很快改进了这个部件。在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短短时间里,就制成了这种新产品。
老干部和技术人员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新干部也是这样。“榔头会议”以后,从工人中提拔的新干部、党委常委宋宗英,就是其中的一个。群众称赞她当上干部跟当工人时一个样。小宋担任领导工作以后,时常以毛主席关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教导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了。她给自己规定,除了学习时间和参加会议外,其他时间深入班组,参加劳动,调查研究,做好工作。她至今仍然穿着过去的工作服,经常跟班劳动,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生产第一线。她所在的车间里,有一个青年工人由于个人主义作怪,在生产劳动中劲头不足。小宋知道后就深入到这个班劳动,找这个青年工人谈心,同她一起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使这个青年工人认识到,是资产阶级的私有观念遮住了她的眼睛,妨碍了她的进步。只有与这种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从此,这个青年工人不仅工作积极肯干,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搞好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
北京人民机器厂的广大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为工人们作出了榜样,激发了广大职工抓革命、促生产的革命热情。一次,铸工车间小件班急需安电源线,这时,正遇上大雨,在大雨中进行这种操作是很困难的,如果等雨停了再干,就会影响生产的进度。动力科的干部知道这个情况后,冒着大雨带头拉线,在他们的带动下,工人们纷纷冒雨战斗,结果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原定三天的任务,保证了这个班和全厂的正常生产。去年这个厂的干部、群众劲往一处使,提前一个月全面完成了国家生产计划,今年第一季度工业总产值又比去年同期提高百分之十八点八,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百分之二十一。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国防部举行宴会
欢迎朝鲜人民军友好参观团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六月十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今天晚上举行宴会,欢迎以朝鲜人民军副总参谋长赵明善中将为团长、朴相润大校为副团长的朝鲜人民军友好参观团。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李宰弼、大使馆武官姜松哲大校和大使馆其他官员,应邀出席了宴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才千,总政治部副主任魏伯亭,总后勤部副部长白相国,工程兵副司令员胡奇才,军政大学副校长阳震,有关方面负责人尚力科、柴成文、石侠、李元明、尹佐珍、梁枫、邢仁先,出席了宴会。
在充满热烈友好气氛的宴会上,张才千副总参谋长首先讲话。他赞扬朝鲜人民军在朝鲜祖国解放战争中,以及战后在加强军队建设、巩固国防、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他表示坚决支持朝鲜人民争取祖国自主和平统一的正义斗争,坚信朝鲜南北的骨肉同胞必将重新团聚,朝鲜的三千里锦绣河山一定会得到统一。
张才千在谈到中朝两国人民和两国军队之间的友谊时指出,不久前,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金日成主席率领朝鲜党政代表团访问我国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中朝两国人民友谊史上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为进一步加强中朝两党、两国、两国人民和两国军队的战斗友谊和伟大团结,为促进世界人民的团结反帝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同全国人民一样,决心遵循毛主席的教导,为进一步加强我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而努力。无论世界上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将永远同兄弟的朝鲜人民和人民军紧密团结,并肩战斗,为共同的革命事业而奋斗到底。
赵明善团长在讲话中,热情赞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加强军队建设和国防力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他指出,朝中两国人民和军队是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和战友。朝鲜人民军决心为进一步加强和发展用鲜血凝成的朝中两国人民和军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竭尽一切努力。他说,我国人民和人民军坚决支持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自己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的斗争。
朝鲜人民军友好参观团是应邀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于今天上午到达北京的。张才千副总参谋长等到机场迎接。


第4版()
专栏:

威尔西外长离京去长春访问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六月十日讯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唐纳德·威尔西和夫人及其一行结束在北京的参观访问,今天上午乘飞机离京前往长春访问。
我国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吴凡吾,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费思棻和夫人,陪同前往长春。
外交部长乔冠华、司长林平、副司长章含之、刘华等,到机场欢送。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李宰弼,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外交官员,也到机场送行。
澳大利亚贵宾在京期间,参观了红星人民公社,游览了长城、定陵和故宫。


第4版()
专栏:

我政府代表团离京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六月十日讯 以对外贸易部副部长柴树藩为团长、青海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狄子才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十日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科隆主持我国经济贸易展览会开幕,并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进行友好访问。
前往机场送行的有外贸部副部长陈洁以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中国大使保尔斯等。


第4版()
专栏:

廖承志会见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议员秘书访华团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六月十日讯 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今天下午会见了以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事务局长上村幸生为顾问、伊藤州一为团长、若林茂为副团长的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议员秘书访华团全体成员,宾主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中日友协理事李福德会见时在座。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外事往来
为斯里兰卡草地网球代表团访
华卡朗纳戈达大使举行招待会
斯里兰卡驻中国大使卡朗纳戈达为斯里兰卡草地网球代表团访问中国,十日在大使馆举行招待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赵正洪,中国网球协会负责人牟作云以及运动员应邀出席招待会。斯里兰卡草地网球代表团在中国期间,先后访问了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等地。斯里兰卡朋友将于近日离开北京回国。
李青川会见加拿大教育和体育访华团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负责人李青川十日会见了以布赖恩·彭德尔顿为团长的加拿大教育和体育访华团全体成员。李青川在谈话中,对他们为驱逐蒋帮、恢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国际奥委会合法权利所作的努力表示感谢。访华团是五日到京的。在京期间,与我体育工作者进行了座谈,参观访问了北京体育学院等。
奎吉纳尔和夫人到京
应我国港务监督局邀请,联合国专门机构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副秘书长奎吉纳尔和夫人,十日到达北京。前往机场迎接的有我国港务监督局局长李清等。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我国足球队到达香港
参加亚洲杯足球赛第三区分区赛
新华社香港一九七五年六月十日电 以夏朗为领队、年维泗为副领队的中国足球队,十日乘火车抵达香港,参加将于十四日在这里举行的亚洲杯足球赛第三区分区赛。
中国足球队一行在火车站受到了香港足球总会会长霍英东、副会长赵不弱等香港体育界人士的欢迎。
新华社香港分社总编辑李冲和副总编辑李大达也到车站迎接。
今天下午,中国足球队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夏朗在会上表示,中国足球队将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同其他各代表队在比赛中增进友谊,交流球艺。他还赞扬了香港足球总会为筹备这次比赛所作的努力。


第4版()
专栏:

优美的歌声友好的情谊
——记澳大利亚罗斯尼儿童合唱团在北京
初夏的北京,阳光格外温暖,万物充满生机。在这宜人的季节,澳大利亚罗斯尼儿童合唱团飞越重洋,前来我国进行访问演出。首都的歌坛,响起了一曲中澳两国人民和少年儿童之间友谊的乐章。
六十位澳大利亚朋友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沉浸在友谊和欢乐之中。在首都机场,数百名我国少年儿童手持花束彩球,载歌载舞,热烈欢迎来自大洋洲的友谊使者。面对着这样热烈动人的情景,他们纷纷拿起照相机,拍下了这进入北京的第一个珍贵的镜头。一位澳大利亚朋友说:“我们在电影上曾经看到你们欢迎到北京参加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外国朋友的热烈场面。没想到我们自己今天也受到了这样亲切的接待,真是太高兴了!” 他们忘记长途跋涉的劳累,在驱车前往住地的路上,不停地谈笑、歌唱。
合唱团到北京后的第三天,正值“六一”儿童节。这一天,中山公园一派节日景象,百花盛开,歌舞满园。合唱团的小朋友来到这里和中国小朋友一起联欢。他们在音乐堂里同台表演,在游艺场地一起游戏,在休息室内携手高歌。他们度过了十分愉快的一天。深夜,合唱团艺术指导兼指挥珍妮弗·菲尔比夫人打长途电话向国内报告到中国后受到的友好接待和与中国小朋友一起欢度儿童节的喜悦心情。她还让合唱团的孩子们对着电话筒齐声高喊:“非常高兴!”
罗斯尼儿童合唱团是澳大利亚新成长起来的著名音乐团体之一,一九六六年三月第一次公演。这次在北京的四场演出,受到观众称赞和欢迎。他们演出的曲目数量多,范围广。这样多方面的曲目,包含着不同的音乐风格,使人们有机会了解澳大利亚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澳大利亚音乐艺术的传统。他们演唱的《剪羊毛》、《澳大利亚日出》、《青春之歌》、《牧人之歌》等澳大利亚歌曲,描绘了澳大利亚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歌颂了澳大利亚辽阔富饶的土地以及它那美丽独特的自然风光。我国人民熟悉的《剪羊毛》这支以剪羊毛工人为题材的民歌,旋律明快活泼,富有特色。
这些澳大利亚少年歌手年纪虽小,却都有一定的艺术造诣和严谨的艺术作风。他们的声音统一自然,声部平衡协调,力度对比鲜明,控制自如,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多声部作品以及复杂多变的和声配置、调性转换都能唱得干净利落、清晰、有层次。即使对一些篇幅较长而结构又比较复杂的作品的演唱,他们也都能比较贴切地把握其基本形象及其变化对比,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完整感。
罗斯尼儿童合唱团的访问,不仅带来了他们那优美的歌声,而且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澳大利亚人民的友好感情,增进了中澳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副主席、罗斯尼儿童合唱团团长伊恩·特纳教授在访华期间一再强调了友谊和相互了解的重要。
六月初的一天,北京市第五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来自澳大利亚的客人们表演生气盎然的文艺节目和健美的体操。这些演出显示了新中国儿童在党和毛主席亲切关怀下的茁壮成长。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幼儿园的小朋友赶排了一个欢迎澳大利亚小朋友的歌舞。歌中唱道:“美丽的鲜花在开放,中澳两国儿童欢聚一堂……。”合唱团的小朋友们观看歌舞后,情不自禁地和中国小朋友手拉起手,边歌边舞。两国小朋友虽然初次相见,友谊的纽带却把他们联在一起了。临别时,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把自己做的彩带和自己画的画送给客人。澳大利亚小朋友表示,一定把这些礼物带回去,留作纪念。
合唱团全体成员同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师生的会面,别有一番景象。他们聚集一堂,畅叙友谊。音乐学院的学生和合唱团的小演员分别登台表演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节目。澳大利亚朋友对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赞扬了中国学生的演奏技巧;音乐学院的师生也热情地赞赏罗斯尼儿童合唱团小艺术家们的演出。
使我们倍感亲切的是,每到一个地方,每一场演出,罗斯尼儿童合唱团的小歌手们总是充满感情地用中文演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小松树》、《我是公社小社员》等中国革命儿童歌曲。虽然中澳两国语言不同,但是,加强中澳人民友谊的愿望激励着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他们在三个月以前开始学习,对着录音带一字一音地反复练习。当我国观众听到他们演唱这几首歌曲吐字那样清晰,态度那样认真,歌声热情洋溢、十分真挚感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澳大利亚罗斯尼儿童合唱团的访华演出,为中澳两国人民和少年儿童之间的友谊增添了新的光彩。中澳两国尽管相距迢迢万里,但人民的友好往来却是大洋高山阻挡不了的。一九七二年中澳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往来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合唱团的一位朋友说,要把中澳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建立在世世代代牢固的基础上”。这样的友谊,将象波涛滚滚的江河那样,奔腾向前,长流不息!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