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在制造“支农靴”中的斗争
——记清江市胶鞋厂积极为农村生产防滑靴的事迹
一九七四年初,江苏省清江市胶鞋厂设计生产了一种耐磨、防滑,价格便宜,式样美观大方的“双穗”牌防滑靴。这种靴子,适用于农村水田操作和农田基本建设。贫下中农称它为“支农靴”。可是,“支农靴”在制造过程中,却经历了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
清江市胶鞋厂是一个“弄堂”小厂,过去只生产一种胶底布面的半胶“解放鞋”。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广大群众的需要,上级领导机关要求他们在搞好半胶鞋生产的基础上努力生产全胶鞋。
任务下达后,在生产什么样的全胶鞋的问题上引起了一场争论。有的同志认为,苏北农村旱地改水田的面积不断增加,贫下中农迫切需要价廉物美的农用防滑靴,主张立即上马生产这种防滑靴。有人连连摇着脑袋说:农用防滑靴工艺复杂,产值低,弄不好就要赔本,不如生产产值高、利润大的工矿靴。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外地赶制了一批生产工矿靴用的铝楦头,准备立即投产。
究竟生产那个品种?工厂党支部认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任务问题,而是一个路线问题,一定要搞清楚。于是,党支部组织人员到工矿、农村进行调查,了解到生产工矿靴的工厂比较多,产品供应充足;而生产农用靴的工厂,本省一个也没有,农民群众殷切希望及早生产农用靴。党支部把调查的情况,交给职工讨论。大家联系文化大革命前的经验教训,联系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深入批判刘少奇、林彪鼓吹的“利润挂帅”、“物质刺激”的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通过学习和批判,大家认识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民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产值、利润。社会主义企业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顾国家经济计划,不顾群众的需要,一心只想赚钱,那就是搞资本主义。大家表示,为了支援农业生产,一定要尽快生产出防滑靴。党支部集中了群众的正确意见,制定了一个生产防滑靴的规划。
但是,斗争并没有就此停止。生产防滑靴需要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熔炼胶料需要炼胶机,制作鞋面需要压延机,等等。这机那机,搞得厂里少数领导干部晕头转向。为了“刺激”大家制造新设备的积极性,几个人蹲在办公室里,搞了个“奖金制度”。谁知这个东西一露头,立即遭到工人们的坚决反对。机修组工人还摆出这样一件事:一九六四年,为了替兄弟单位加工一座硫化罐,有关部门就拨了一笔奖金来“刺激”大家提前完成任务。结果,少数人为了争奖金,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班组学习被冲垮了,团结协作的好风气被破坏了,生产很快下降,废品出了一大堆。工人们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现在搞的“奖金制度”,实际上是改头换面的“物质刺激”。这种做法不但不会调动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相反,只能刺激一些人光图私利的个人主义积极性。“物质刺激”的苦头咱们已经吃够了,再不能上它的当。党支部抓住这件事,围绕着靠什么调动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认真思考着这样的问题:“物质刺激”、“奖金挂帅”这一类货色,在文化大革命中批了多次,为什么今天又会冒出来呢?关键在于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弄懂弄通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反而觉得“物质刺激”、“奖金挂帅”,批起来“臭”,用起来“香”。党支部组织大家反复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使大家认识到,刘少奇、林彪搞的“物质刺激”、“奖金挂帅”,是扩大、强化资产阶级法权,腐蚀工人群众,为他们复辟资本主义创造条件。要使企业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就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他们联系实际狠批孔老二鼓吹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林彪污蔑劳动人民“想的是怎样搞钱”等反动谬论。同时,组织工人学习大庆工人阶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组织干部深入班组蹲点劳动,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大激发了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制作鞋面的压延机上的大齿轮直径一点三米,而厂里只有一台小刨床,没法加工,怎么办?工人们没有被困难吓住,他们把小刨床架在龙门刨床的床面上加工。由于压延机的柱脚高,加工高度还是不够,他们干脆把棉袄一脱,掮的掮,抬的抬,把刨床抬到院心,挖上地坑,把工件放低,硬是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攻下了这几个大部件,造出了第一台压延机。为了使压面、粘合、成型一条龙,工人出身的革委会副主任、共产党员陈文祥带领几个工人同志日夜奋战,只用了二十多天,就搞成了一条自动流水线,工效提高十多倍。大家就这样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苦干、实干加巧干,用土洋结合的办法,先后制成了炼胶机和压延机,使防滑靴迅速投入生产,日产量从一、二百双增加到七、八百双,以后又猛增到一千七百多双。
防滑靴在市场上销售以后,受到广大工农兵的欢迎。各地不断打来电话电报,要求增加订货。正在这时,工厂接到了一位农民同志的来信,反映防滑靴的鞋后跟脱落,批评他们不注意产品质量。面对农民兄弟的批评,有人却满不在乎地说:产品这样畅销,掉只把鞋后跟有啥了不起。农民兄弟的来信和厂里一些人的反应,引起了党支部书记姜英的深思:产品畅销了,就可以不顾质量,只追求产值?这难道不是资本主义经营思想?难道不是“利润挂帅”的流毒没有肃清的表现吗?姜英把这封信转到车间让工人们传阅,工人们看了信,个个心里都象压了铅块一样的沉重。有位老工人,旧社会在资本家开的鞋店里当过店员,他亲眼看到资本家把胶鞋有砂眼的地方贴上一块商标,以次货充好货高价出售,欺骗顾客。这位老工人激动地说:“我们是社会主义企业,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对待产品质量,决不能有半点含糊。”大家狠批了那种在产品质量问题上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倾向,决心象大庆工人阶级那样,发扬“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对待产品质量。
为了解决鞋后跟脱落的问题,机修工赵鹄、陈礼雷和老技术员陈浩云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他们发现掉鞋后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鞋后跟是两次出型,两次硫化的,因而影响了粘合的牢度,容易脱落。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创造出一次成型、一次硫化的新工艺。这样,不仅减少了四、五道工序,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成本,而且解决了掉鞋后跟的问题。
通过几次斗争,清江市胶鞋厂的广大干部和群众进一步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他们决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断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使企业永远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胜利前进。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沈阳铁路分局广大职工,认真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优先装运支农物资。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继续革命 永不停步
——老干部杨兆丰朝气蓬勃干革命的事迹
在青海省西宁地区,广泛传颂着老干部杨兆丰朝气蓬勃干革命的动人事迹。
杨兆丰,是青海化工厂党委书记,今年五十九岁了。他参加革命三十六年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工人们高兴地赞扬说:“老杨人老心红斗志坚,继续革命永向前,真是一个永葆革命青春的老干部。”
贫农出身的杨兆丰,怀着对旧社会的深仇大恨,在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参加了革命。为了劳动人民的解放,他出生入死,英勇杀敌。后来,他在部队里当了事务长,花钱精打细算,工作廉洁奉公,成为部队有名的红管家,曾立功受奖,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表扬。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以后,杨兆丰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二十多年来,他的工作先后调动了十几次。环境变了,职位高了,权力大了,但是,他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没有变。他从“三反”“五反”等活生生阶级斗争的事实中,深深体会到,一个老干部,如果因为自己的资历老,地位高,就以功臣自居,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的生活,那就很容易被资产阶级在生活上打开缺口,甚至滑到修正主义泥坑里去。因此,他时刻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走到那里就把党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带到那里。
一九六九年,杨兆丰被调到青海化工厂担任领导工作。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杨兆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更高了。他自觉地把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伟大任务联系起来,在生活上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和工人同甘共苦。他一家六口人住在一间平房里,安三张床就挤得满满的。厂里给他腾了一套新房,多次催他搬进去,他硬是不搬,坚持让工人先住。他家里非常简朴,除了二十多年前买的几只箱子外,没有什么家具。有人关心地对他说:“老杨,看你参加革命那么长时间了,家里啥家具都没有,给你做个大立柜、小衣柜吧!”杨兆丰笑笑说:“家里的东西够用就行了,不能讲排场,比阔气。要把心操在革命上,不能操在家务上。”
杨兆丰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占过公家一点便宜,或者搞过一点特殊。他到工厂食堂吃饭,有时菜卖完了,炊事员要给他炒个菜,他总是婉言谢绝,啃点馍馍就算了。他家离工厂有七里路。他经常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从未动用过工厂的汽车。一次,杨兆丰得了一场重病,病好后再不能骑自行车了,每天只能走路上下班。工厂党委考虑他身体不好,决定派一辆车接送,但杨兆丰不肯坐。他说:“在革命战争年代,每天背着背包和武器行军,要跑上百里路。现在,空着手走十多里路算什么。吃点苦,就忘不了过去,忘不了共产主义大目标。”
长期以来,杨兆丰始终坚持按党的原则办事,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自觉地和各种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有一年元旦前夕,厂里个别人利用协作关系,通过外地一个工厂买了一批物品,准备卖给干部。这件事被杨兆丰发现了。他严肃地说:“我们和协作厂的一切事情,都应按党的政策办事。人家需要的东西,只要符合党的政策,不给我们送礼我们也要给。如果不符合党的原则,送礼也不能给。”在他的说服教育下,那批违反原则弄来的东西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
杨兆丰对自己的子女也是严格要求,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为子女谋私利。他的大儿子杨青川在一个工厂当装卸工。有一段时间,杨青川不安心装卸工作。一天,他对杨兆丰说:“爸爸,你到我们厂里找个熟人说说,给我换个工种吧!”杨兆丰听了这话触动很大。他想,这个在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也沾染上了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资产阶级思想。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穿上了工人的服装,并不等于就有了工人阶级的思想;参加了劳动,并不等于就热爱劳动。对孩子如果不从严要求,就会使孩子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这是关系到反修防修,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事。为了转变儿子的思想,他耐心地给他讲装卸工作的重要意义,批判轻视装卸劳动的资产阶级思想;批判怕苦、怕累的懒汉懦夫世界观。最后,他对儿子严肃地说:“孩子,对于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思想,要彻底同它决裂。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当装卸工也是干革命,是党的需要,我们不干谁干?你想凭着爸爸的职权和私人之间的感情调换工种,这不符合党的原则和利益。”一席话把儿子的思想说通了,他激动地说:“爸爸,我想错了。今后,我一定一切听从党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当好装卸工,干一辈子革命。”去年,杨兆丰又带头支持自己的二儿子上山下乡,走上了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杨兆丰始终保持着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为革命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一九七三年八月,杨兆丰和生产科技术员苗建登来到硼酸车间蹲点。在蹲点劳动中,他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患有高血压等疾病的病人,那里最艰苦就奔向那里,那里有困难就在那里战斗。从矿山运到工厂的硼矿石,每块有三四百斤重,需要砸成小块才能装炉。杨兆丰脱掉外衣,穿件线背心,抡起十八磅重的大锤猛砸,革命干劲不亚于年轻的小伙子。工人们看见他豆大的汗珠沿着两颊和脊背直往下淌,关心地劝他:“老杨,你已经是快六十岁的人了,又有病,不要干这么重的活,指挥我们干就行了。”杨兆丰坚强地说:“不,我觉得我的身体还行。再说,我的年龄比你们大,说明我受党的教育时间比你们长,更应该为党多做点事。”说罢,他继续精神抖擞地大干起来。
顽强不息地战斗,使杨兆丰的身体明显地消瘦下来。一天,他骑着自行车去出差,由于身体虚弱,突然晕倒撞伤,昏迷过去。人们赶快把他送进附近医院,进行抢救。当他苏醒过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和他一起蹲点的技术员苗建登找来,嘱咐他一定要坚持在硼酸车间蹲下去,还叮嘱苗建登要加强理论学习,多做政治思想工作。
杨兆丰就是这样时刻想着革命,时刻不忘党的工作。当他刚刚可以下床扶着墙走动的时候,他虽然身在医院,心思又全部用到工厂的革命和生产上。后来,上级党组织为了让他更快地恢复健康,决定把他转到外地医院治疗。他在外地医院治疗了一个时期,病还没有全好,就三番五次地向医生恳求出院,医生劝阻不住,只好给他开了个“半休一个月”的出院证明。杨兆丰出院以后,立即赶回厂里,和工人一起投入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战斗。
现在,杨兆丰正以顽强的斗志,战胜疾病,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决心进一步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
理论学得好 支农气象新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中,青海省海晏县农机厂广大干部、工人,焕发共产主义精神,积极支援农村搞好春耕春播工作。今年春耕播种开始后,这个厂便派出巡回修理组深入社队检修农机具。工人带着行李、工具和农机零件,坚持流动服务,从三月初到现在,已为两个公社、六个大队修复拖拉机、播种机三十多台次,焊补铁粪箱、铁锨等小农具一百五十多件。社员们高兴地说:“你们带着行李下来,啥工具都有,拖拉机能修,小铁锨给焊,就连我们吃饭用的铁锅破了也给补,这都是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后出现的新气象啊!”留在厂里坚持工作的同志,对送到厂里来的农机具随到随修。有一天,远离县城的甘子河公社拖拉机站的一个同志,拿着十二个七十五型拖拉机上用的报废了的支重轮,要求改制成五十四型拖拉机上的支重轮。工人们听说是春耕急需,就积极地承担了改制任务。工人们克服许多困难,仅用一个上午就全部改制完毕。甘子河公社拖拉机站的同志把改制过的支重轮拿回去一试,和新的支重轮一样管用。后来,这个拖拉机站又拿来十五个废支重轮要求改制,农机厂再次满足了对方的要求。他们这种全心全意支援农业生产的精神,受到了广大贫下中农的赞扬。


第2版()
专栏:

因地制宜制造机动插秧机
湖北省洪湖县大沙湖农场大修厂,依靠群众,几年来制造了大批机动插秧机,使百分之八十的生产队基本实现了水田插秧机械化。这个厂生产的机动插秧机,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远销省内外其他地区。这种插秧机,由一人驾驶,两人装秧,平均一天插秧三十亩左右,插秧均匀,质量好。
这个厂的党支部反复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以及有关工业支援农业的教导,决心制造机动插秧机。工人王佑明、严国清、胡继见,自告奋勇接受了试制任务。他们到湖南省耒阳县参观学习,要来了机动插秧机的图纸。但是,湖南的插秧机靠汽油机带动,大沙湖农场大修厂没有这种汽油机,只有柴油机。能不能生产一种靠柴油机带动的机动插秧机呢?在厂党支部的支持帮助下,王佑明等同志根据柴油机重量大的特点,自行设计、制造了两台新式的机动插秧机。经过多次试验、改进,终于成批投入生产。
每逢插秧季节,这个厂还派出人员,深入农村,巡回修理,传授技术。到目前为止,他们分别在咸宁、嘉鱼、英山等六个县举办了学习班,培训插秧机手一千二百余人。


第2版()
专栏:

为推行新耕作法出力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的推动下,山西省阳高县大泉山公社农机厂广大职工,想农业所想,急农业所急,苦战二十个昼夜,试制成功了玉米坑种挖坑机。这种挖坑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用三十马力的拖拉机带动挖坑,平均每分钟可挖直径半米、深半米的坑两个,每天可挖一千多个坑。
过去,在山地和丘陵区,土地经过大规模平整后,基本变成了生地。为了使土地能当年生长受益,当地群众发明了玉米“坑种法”。把平整后的土地挖成直径半米、深半米的坑,把生土取出,再把熟土、肥料和水集中在坑内,及时播种,当年就能夺得高产。但是,这种坑种法,工作量大,用的劳力多。人少地多的地区,大规模平整土地后,一般都不能适时播种。社员们说:“坑种玉米好是好,就是不能大闹腾。”大泉山公社农机厂的干部、工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决心为支援农业生产多作贡献。大家群策群力,争分夺秒,终于试制成功玉米坑种挖坑机,受到广大社员群众的欢迎。
试验证明,这种挖坑机性能良好。除用于玉米坑种挖坑外,还适用于植树造林、打眼放炮挖坑等。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