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为革命多炼钢
太原钢铁公司第一炼钢厂党委成员,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重要指示的运动中,深入炉前、工段,和群众一起,抓革命,促生产。他们联系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实际,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畅谈工农业生产的大好形势,畅谈发展钢铁工业的重要意义。他们说,发展工业,以钢为纲,是毛主席为我们制订的一个重要方针。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增强无产阶级专政的物质基础,都离不开钢铁。我们一定要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多炼钢,炼好钢,为实现党的十届二中全会和四届人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而努力奋斗。这个厂三、四两个月,连续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与去年同期相比,钢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十三,平均冶炼时间缩短了一个多小时。
三月份,第一炼钢厂广大职工为革命炼钢的热情不断高涨,进入四月份,夺钢战斗更是热火朝天。各级领导干部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深入生产第一线。党委书记明杰勋,一会儿帮助补炉,一会儿帮助备料,哪里任务重,就出现在哪里。铸锭工段副工段长马成,在抓革命促生产的战斗中,曾负过伤,医生多次劝他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他全然不顾。在突击铸锭的紧张战斗中,马成同志不分昼夜跟班劳动,不离开现场。
在领导干部的带动下,全厂职工不怕疲劳,连续奋战。各个工段,互相协作,开展了一条龙快速炼钢竞赛活动。原料工人和机电工人,紧密配合,快速备料,大大缩短了装料时间,为快速炼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制锭工人在设备不足、周转紧张的情况下,冒着高温抢修钢水包,保证了平炉炼钢的需要。平炉工段青年炉全体工人,认真加强炉体维护,冒着高温,吹扫炉顶,使炉顶寿命延长,闯过了三百次大关,冶炼时间也不断缩短,为多炼钢、炼好钢作出了贡献。他们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冶炼成功了一种国家急需的新钢种。
在干部、工人的共同努力下,全厂四月份的日产量创造了今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坚持批修 多产好铁
本溪钢铁公司第一炼铁厂的广大干部、工人,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坚持批判修正主义,贯彻执行“鞍钢宪法”,掀起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新高潮。在去年提前四十七天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基础上,今年一至四月份又超额百分之六完成了国家生铁计划,与去年同期相比,产量提高百分之十四点三。高炉利用系数、炼铁焦比等,都保持先进水平。
去年年初,这个厂的领导成员曾忽视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就生产抓生产,结果生产没有上去,出现了被动局面。后来,他们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指示,狠批修正主义“物质刺激”等黑货,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革命、生产又出现大好形势。今年,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后,厂领导成员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总结去年初的经验教训,大家深有体会地说,只有搞清楚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才能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
“鞍钢宪法”,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
通过学习理论,各级领导干部改变工作作风,纷纷深入生产第一线,同工人一起学习,一起批判修正主义,一起大干社会主义,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工人主人翁的责任感。大家把多炼一吨优质生铁,看作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多贡献一份力量。一号高炉是一座老炉子。有一次,一支炉外喷水冷却管突然断裂,二十多毫米厚的炉壳钢甲被烧红变白,不及时处理就有烧漏、停产的危险。在这关键时刻,炉前专业组长张锡香带领几个工人冒着高温,向烧红发白的钢甲浇水,并齐心协力修好了喷水冷却管,保证了高炉生产的正常进行。负责管原料的工人,克服人员少等困难,积极当好配角,保证高炉吃饱、吃好。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厂生铁日产水平不断创造新纪录。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发动群众 突破难关
山东省烟台地区小钢联炼铁厂党总支,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动群众,猛攻生产关键,促进了炼铁生产的发展。四月份这个厂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五月上旬与历史最好水平比较,产量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五点八;焦比等经济技术指标,也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这个厂原来的生产一度不大好。主要原因是领导成员中有保守思想,没有发动群众去克服困难。厂党总支总结了这一经验教训,决心依靠群众,猛攻生产关键。一号十三立米高炉,由于炉内布料不均、炉况不顺,一直影响生产。党总支组织了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生产技术攻关小组,召开了近六十次攻关会议,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对一号高炉三个重要部件进行了改革。改革以后,一号高炉生产迅速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紧接着,党总支又发动群众,提前完成了二号十三立米高炉的大修任务,并使高炉迅速恢复正常生产。生产上的关键问题解决了,扭转了过去的被动局面,生产不断发展。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大连钢厂工人、干部奋战在炉前的情景。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炼出“争气”钢
——记大连钢厂“三八”电炉女炼钢工
在炉火熊熊、钢花四溅的炼钢炉前,一个个女炼钢工,迎着扑面的火舌,一会儿向炉中加料,一会儿紧张地扒渣,一会儿聚精会神地取样……在通红的炉火映照下,她们显得那样自豪,那样英姿飒爽。这就是大连钢厂“三八”电炉的同志们在炉前紧张战斗的情景。谁能想到,在今年二月份以前,这些女同志不用说炼钢,有的甚至连看都没有看过呢!
这批女炼钢工,是在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后走上岗位的,在风浪中成长起来的。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大连钢厂的女职工狠批了“男尊女卑”等反动谬论,要求到炼钢第一线参加战斗。她们说:“在全国有‘三八’带电作业班、女飞行员,为什么就不能有‘三八’炉和女炼钢工呢?”她们的要求得到厂党委的坚决支持。成立“三八”电炉的决定一宣布,广大妇女那股高兴劲就甭提啦,很快就有一千多名妇女报了名。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有人讽刺说:“女人要能炼钢,男人就得回家看孩子了。”她们针锋相对地回答说:“妇女不能炼钢,是旧的传统观念。‘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我们新中国妇女,就是要开创一代社会主义新风。”今年二月一日,在“三八”炉成立庆祝大会那天,炉长王绪荣代表大家激动地说:“我们妇女今天能和男同志一样战斗在炼钢第一线,这是批林批孔的丰硕成果。我们要奋战‘三八’炉,炼出‘争气’钢。”
领导和群众的支持,更加坚定了她们必胜的信心,鼓舞她们去迎接更严重的考验。
“三八”炉共二十四名女同志,其中两个是有了孩子的妈妈,其余都是二十几岁的姑娘。她们原先有的是保养工,有的是炊事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炼钢是高温作业,体力消耗较大。有人说:“这帮妇女是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叫她们干干试试吧。”“三八”炉的同志们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头一天上炉炼钢,虽然电炉轰鸣,震耳欲聋,熊熊的火舌一喷就是几尺远,火热的气浪直扑人脸,但她们毫不畏缩,个个奋勇往前闯。许多老师傅看着高兴地说:“这些妇女有股子楞劲,头一天上阵就敢往前冲,真不简单!”炉前工小孟,个子矮,臂力小,加料扒渣得靠近些,面颊和胳膊烤得又红又疼,但她从来没有叫过苦。她们刚上炉,加料、扒渣、取样等都不熟悉,困难很多。在困难面前,她们不气馁,而是用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武装头脑,决心为破除传统观念,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炼好钢。她们虚心向老工人学习,苦练基本功,用木框做了个炉门的模型,练扔锨加料。负责带她们的老师傅,也手把手地教她们。有的同志上下班坐在车上也背化学符号,练习拉计算尺,很快就掌握了炼钢配料技术。有的同志为了掌握取样的本领,裤子烤着了,耳朵烤破了,也不喊一声苦。共产党员、炉长王绪荣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把全部精力投到电炉上,眼睛熬红了,脸烤肿了,照样甩开膀子拚命干。“三八”炉的同志们经过勤学苦练,终于突破了难关,炼出了一炉炉优质钢。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钢铁战士
——记邯郸钢铁总厂炼钢工人杨士勤伤残后重返战斗岗位
每当红日东升、霞光铺满大地的时候,在邯郸钢铁总厂门前的柏油马路上,人们经常看到一位身穿工作服的老工人,坐着手摇三轮车,进入工厂。他就是邯郸钢铁总厂炼钢乙班值班长杨士勤。人们称赞他是“身残志坚的钢铁战士”。
杨士勤同志是因公致残的。事情发生在去年五月十九日下午。杨士勤和往常一样,提前一个小时上班了。他习惯地察看着炼钢和铸锭等主要工序的生产情况,看到钢花飞舞的转炉正常出钢,心里非常高兴。
当他来到东侧化铁炉的时候,心里不由得一紧——化铁炉卡罐了。工人们看着铁块卡着料罐的中心轴,个个心急火燎。
这时,杨士勤不顾一切,飞步登上二十多米高的化铁炉平台,和同志们一起分析险情。专拣重担挑的杨士勤,深知排除这一故障的危险性,但他想,宁愿自己经受千难万险,也要确保化铁炉的生产和同志们的安全。于是,他“嗖”的一下,纵身跳上爬车,迅速从同志们的手里接过五十公斤重的铁锭,用尽全身力气,高高举起向卡罐的铁块使劲砸去……
故障排除了,化铁炉复风了,可是杨士勤的右脚却负了重伤,被送进了邯郸驻军某部医院。医生诊断,右脚伤势过重,必须马上做截肢手术。
当天晚上,工厂的领导同志和工人们都心情沉重地在手术室外面等候着。当杨士勤被推出手术室的时候,大家立即围上去亲切地问候。
“老杨,你感觉怎么样?”“老杨,您需要什么?”
杨士勤看了看大家,坚强地回答说:“我一切都很好,给我捎来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就行了。”
夜深了。阵阵剧烈的疼痛,使杨士勤不能入睡。望着残腿,他心情很不平静,他想:我还能不能回到炼钢炉前,和同志们一起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战斗?毛主席的教导,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形象,鼓舞着他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有的革命战士失去了双脚照样匍匐前进。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别说是伤了一只脚,就是断了双脚和双手,也要重返第一线,紧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为发展我国的钢铁工业,奋斗终身!
和煦的阳光,透过垂柳,照进了病房。杨士勤忍着伤疼,坚强地坐起来,背靠床栏,打开毛主席的书,孜孜不倦地读着。他读得那样专心,那样入神。守护在床前的他的爱人李淑敏关心地说:“你的伤口还没有好,就少看点书吧!”杨士勤回答说:“转炉离开人就停止转动,人离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会失去方向。”
为了早日重返炼钢炉旁,从动手术后的第四天起,杨士勤就拄着双拐,练习走路。
第一次练习,刚下床,刀割般的剧痛使他一下倒在床上,脸上豆大的汗珠直淌。守护他的工人看到这种情景,心疼地说:“老杨,你这那里是养伤,是在拚命啊!”杨士勤笑笑说:“为了发展钢铁工业,我们工人阶级就是要有革命加拚命的精神!”
去年六月十一日,在杨士勤的再三要求下,医生让他出院了。在家休养期间,老杨的心飞上了炉台。他在家不是练习走路,就是坐在凳子上凝望着炼钢炉的方向。每当转炉上空那棕黄色的烟腾空而起的时候,杨士勤清楚地知道,这是前期吹,他仿佛看到了战友挥汗操作的情景;当他看到烟囱吐着淡黄色烟云的时候,他也清楚地知道,这是后期吹,同志们在加锰加硅,快要出钢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有时,他看到烟囱停了一段时间不冒烟了,就焦虑地思忖:是转炉坏了,还是在修理天车?是渣斗掉了道,还是铁水的硅过高?直到烟囱又冒烟了,他的脸上又泛起了笑容。
一天夜晚,杨士勤躺在床上,倾听着青年工人小屠叙述厂里召开的抓革命促生产誓师大会的情况。会上,广大职工愤怒批判林彪一类骗子破坏抓革命促生产的罪行,大家决心鼓干劲,争上游,多炼钢,炼好钢,以实际行动深入批判林彪一伙推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
听着小屠的叙述,老杨的两个拳头越攥越紧。他再也坐不住了,一把抓住小屠的胳膊说:“小屠啊,我不能光坐在家里看转炉冒烟,你明天用自行车驮我去上班吧,我要投入炼钢战斗!”
小屠激动地说:“那怎么行,你的腿肿着,伤口还没有愈合……”
老杨焦急地说:“你的眼睛不要老盯着我的腿,要看全局啊!现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急需钢铁,你要是不来接我,就是爬,我也要爬到炉前!”他爱人李淑敏两眼噙着泪花,恳切地说:“小屠,你理解他的心情,明天就接他去吧。”
第二天早上,杨士勤重返炉台的喜讯,传遍了全厂。厂里的领导同志和工人们把老杨围了个不透风。战友们紧紧握着老杨的手,激动地说:“你不愧是毛主席的钢铁工人,不愧是我们的好值班长!”
杨士勤在炉台上的控制室摇动了一天转炉闸把,残腿由于血液循环不好,肿胀得很厉害。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忍受着疼痛,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工人们心疼地说:“老杨哪里是在炼钢?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铸钢啊!”
老杨正式上班了。为了不耽误其他同志工作,他请人做了一个手摇车,每天让自己六岁的儿子帮着推车。一连几天,当人们看到杨士勤和他六岁的儿子,吃力地通过地道桥的时候,有的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有一身工人阶级的硬骨头,何愁困难不低头!”老杨时时刻刻用这句话鼓舞自己,鞭策自己。走上炼钢炉台,必须爬五米多高、二十一个阶梯的铁梯子。开始,杨士勤上下梯都是同志们背着。他想,总叫同志们背上背下怎么行,必须自己学会用一条腿上铁梯。从这以后,杨士勤利用一切机会在梯子上锻炼。他用胳肢窝夹住双拐,两手紧握铁栏杆,一阶一阶艰难地往上跳,终于跳完了二十一个阶梯。同志们说,老杨登上的是阶梯,也是新的精神境界,新的思想高峰。
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后,杨士勤刻苦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革命炼钢的劲头更足了。全厂掀起了抓理论学习,促钢铁生产的新高潮。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首钢之夜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