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用革命战争时期的那股劲建设社会主义
——记中共太湖县委带领群众建设山区的事迹
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中共安徽省太湖县委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不断破除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继承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带领全县人民劈山治水,改土改田,植树造林,因地制宜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农业迅速发展。去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第一次过千斤,总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生猪饲养量平均每户三点五头,超过了《纲要》规定的指标。
让每一寸土地都作出贡献
太湖县地处大别山南麓,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这里山多地少,全县总面积中耕地只占百分之十二,百分之八十是山场,平均每人八分耕地,六亩山场。一九六四年开展农业学大寨以来,太湖县粮食生产年年有所增长。一九七○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超过了《纲要》。在这种形势面前,县委领导成员产生了自满松劲情绪,以为只要多搞点肥料,改善一下水利,让来年增加一点粮食,就行了。至于如何改变占全县面积百分之八十的山场面貌,却想得不多。
一九七一年秋天,在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的赵杰中,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委托,来到太湖担任县委书记。他到任不久,就跑遍全县各地,步行调查四千里。在许多地方,他看到干部社员改变山区面貌所取得的成就。但是,他也看到,那些滩高坡陡的河流,还没有彻底治理,仍然恣凶肆虐地冲毁着农田和庄稼。全县的山区许多地方林木稀少,水土流失,对国家基本上没有贡献。就是过去赖以作出贡献的耕地,不少地方也是七零八落地挂在山坡上,嵌在山沟里,一遇大灾就要减产。面对这种情况,赵杰中想到山区贫下中农改变山区面貌的强烈愿望和革命先烈为夺取这块土地英勇献身的事迹,内心感到很不安。他想,当年,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太湖人民和我们的工农子弟兵一起,以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党和毛主席把建设太湖的担子交给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战争年代那股劲头,尽快地改造太湖山河呢?
回到县里,赵杰中把调查的材料和自己的想法向县委作了汇报,组织县委“一班人”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论述,发动大家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对照昔阳,进行整风。毛主席的教导,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事迹,贫下中农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实际行动和迫切要求,在县委“一班人”的思想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抚今追昔,人们心潮澎湃,精神振奋。大家坚定地表示,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土地,我们一寸也不能放弃。经过充分讨论,县委作出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要求,重新安排太湖山河的决定,决心带领全县四十万人民,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传统,学大寨,赶昔阳,让浸过革命先烈血和汗的太湖每一寸土地,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一 场 深 刻 的 变 革
县委重新安排太湖山河的决定,得到全县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的热烈支持。但也有少数人存在着畏难情绪,认为太湖山高沟深水流急,石多土薄林木稀,改变面貌不容易。还有一些人一说建设山区,就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物。太湖县委从调查研究中认识到,改造太湖山河是一场征服大自然的战斗,更是一场政治思想领域的深刻革命。要改变山河面貌,首先要改造人的精神面貌。
田家公社地处山区,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比较艰苦,解放二十多年来,全公社人口增加近一倍,而农田基本建设仅仅修了可蓄二十万方水的一些小山塘,扩大耕地二十亩。一九七三年春天,县委在这里搞调查,发现山河依旧的原因是,公社有的干部缺乏扎根山区建设山区的雄心壮志。在批林整风运动中,县委从抓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入手,帮助他们提高继续革命的觉悟。公社干部来到烈士墓前,缅怀过去,展望未来,对照现在,纷纷表示要扎根山区,在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干一辈子革命。从此,在公社党委带领下,全公社一千七百名男女社员,劈山改河造农田,打坝筑堤建水库,出现了千军万马战山川的热气腾腾景象。这个公社对面有个松尖寨,高耸入云。一九七三年,四个大队在这群山之间摆开了征服自然的战场。他们打眼放炮,凿石垒坝,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在七百多米高的群峰之间,建成了一个蓄水七十万方的水库。同时开挖了两条三十里长的盘山渠道,使四个大队七百多亩“望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经过两个冬春奋斗,这个公社所修的水利工程增加蓄水量达一百五十四万方,新造地两百亩,比前二十三年所修的水利工程和造地的总和,分别增加七点七倍和十倍。去年,全公社粮食亩产一举闯过了千斤关。
龙滩河流经河口公社河口大队。过去,水在河里淌着,两岸农田的庄稼旱着。其实只要在龙滩河上筑起一座三、四米高的大堰,就可以灌溉一百多亩农田,还可以发电。早在一九六四年,国家就计划拨给他们一万六千元,要他们修筑。以后又两次给他们拨款,可是一直没有动工。无志山压头,有志能搬山,不换思想给钱也没用。于是,县委在路线教育中,帮助大队干部破除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结果,国家只给一千元材料费,他们依靠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干了一个冬春,大堰就修成了。继修大堰以后,他们乘胜前进,只用六个月,又建成一个蓄水四十多万方的方塘水库,不但解决了全大队稻田的灌溉问题,而且还保证另外两个大队稻田用水。
三年来,在领导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太湖县委始终把转变干部社员的思想放在首位。县委专门作出宣传革命烈士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决定。每逢县、区、社、队召开重要会议或重大节日,县委和各级党委带领基层干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贫下中农,来到烈士墓前,请烈士的家属或老干部、老党员介绍烈士的光辉事迹。干部蹲点调查研究,都把调查烈士事迹作为一项内容。
经过深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从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许多老干部焕发了战争年代那么一股革命干劲,人人精神饱满;年青干部继承了老一辈的革命传统,个个斗志旺盛。
办到了过去办不到的事情
由于抓了思想路线教育,太湖县从上到下,从干部到群众,甩掉了安于现状和自满松劲的思想包袱,焕发了战争年代那样的革命干劲,工作就大不一样了。过去认为很难改变的自然条件,现在改变了;过去认为办不到的事情,现在办到了。
长河,是太湖县最大的河流。千回百折流经全县主要平川地区。过去每到汛期,山洪象脱缰的野马,凶猛暴烈地吞噬两岸的庄稼,把那些平坦的耕地变成一片片沙滩。近三年来,在革命传统教育中,人们一扫懦夫懒汉世界观,迸发出移山改河的巨大力量。在县委统一部署和领导下,百里长河两岸打响了“向长河收复失地,要长河献粮”的人民战争。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战斗,开山劈岭,凿石打坝,逼长河改道,把弯曲的河身拉直,叫它献出大片河滩造良田。现在的长河,正在结束它危害人民的历史,开始为人民造福。
桐山,挺拔入云,是太湖群山的高峰,总面积不下万亩。过去,人们一直说,山上尽是石头,不能栽树。一九七三年春,县委书记赵杰中带领干部社员,不畏山路艰险,汗流浃背地登上山顶,实地勘察,就地制订了绿化桐山的规划。两个冬春过去了,桐山林场建立起来了。松、杉、樟、栗等树苗已初经风霜,茁壮成长。万亩桐山披上了绿装。
就这样,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太湖山区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三年来,全县兴建水利工程增加的旱涝保收面积相当于前二十三年总和的一半以上,劈山改河造地五千多亩。同时,绿化了全县大多数荒山。现在,山上树绿,河里水清,水土流失大大减轻。
目前,太湖县委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决心进一步发扬过去战争年代那样的革命精神,带领全县人民,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为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广西贺县步头公社黄石大队党支部书记盘美英(右二),和社员一起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荆州地区春耕生产热气腾腾
广大干部群众学理论、抓路线,决心夺取今年粮棉双丰收
新华社武汉电 位于江汉平原的湖北省荆州地区,今年的春耕生产搞得热气腾腾:田野里,送肥的人群推车挑担,络绎不绝;水利建设工地上,社员们正在加紧施工;公路上和河道里,车船齐发,赶运春耕生产的物资。广大干部和社员学理论,抓路线,促春耕,决心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贡献。
荆州地区是我国粮食和棉花的重要产区。去年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全区夺得了粮、棉双丰收,单产和总产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了夺取一九七五年粮、棉新丰收,去冬以来,全区广大干部和社员积极投入了农田基本建设和备耕生产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一万六千多处,完成土石方二亿四千多万方,比上年同期多一倍,扩大旱涝保收田面积五十多万亩;开荒和平整土地一百四十万亩;积农家肥二亿六千二百多万担,四百二十五万亩棉田,平均每亩备肥五十担以上;夏收作物的田间管理以及其它各项备耕工作也抓得主动。
今年,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以后,荆州地区地、县领导成员带头学习,充分理解毛主席指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地、县党委的带动下,全区共培训理论骨干五十多万人,掀起了一个学理论,抓路线,促春耕的热潮。江陵县委领导成员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深入基层,对社会上的阶级斗争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加深了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理解。他们结合批林批孔运动,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和群众,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理论学习促进了春耕生产,到三月上旬,全县已积农家肥四千八百二十万担,农机具的修理达四万九千多件,耕整水稻秧田二万多亩。
荆州地区各级党委领导成员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过程中,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已经有一万五千多名干部深入春耕生产第一线,蹲点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公安县县委第一书记张明春在油江公社占桥大队蹲点,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进一步鼓舞了社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


第3版()
专栏:

田头建圈
地处芦山脚下的三庄公社陈家沟大队,是山东日照县发展养猪积肥的先进单位。一九七四年,这个大队饲养生猪二千三百九十二头,其中集体养猪八百四十头,平均每人一点一头。
陈家沟大队为了多积肥多打粮,近年来推广了集体养的猪、牛、驴“三圈”到田头的经验。全大队十二个生产队,都在田头建立了猪、牛、驴栏圈和饲养室。这样做,为集体生产带来了许多好处。
首先,节省了大批劳力。陈家沟大队四面环山,运土积肥和送肥下地十分困难。每当“三秋”结束,他们就集中大量人力、畜力,用肩挑、驴驮运土送粪,几乎占用一冬一春的时间,严重影响了农田基本建设。现在“三圈”到田头,就地用土,就地积肥,就近施肥,一年可节省工日四万多个。
其次,大大增加了积肥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过去猪圈在村内,因运土送肥困难,强调积精肥,一个克郎猪每月只能积肥四车左右。猪圈到田头后,可积肥七、八车。过去,每亩地平均施肥不到两车,亩产不足二百斤;现在,平均每亩施肥二十多车。肥多粮多,去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亩产仍然达到八百九十多斤。
田头建圈还可以减少疫病,促进生猪发展。由于猪圈建在山坡向阳的地方,空气流通,光照充足,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几年来,这个大队饲养的生猪,膘肥体壮。“三圈”到田头,还进一步改善了村内的环境卫生。
陈家沟大队“三圈”到田头的经验,是广大群众的一个创造。开始时,第三生产队在北沟养了五头猪,因缺少管理经验,有的猪比较瘦弱。阶级敌人趁机破坏,胡说什么“北沟是狼窝,养猪得倒槽”。党支部一面带领群众揭露和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一面总结经验,加强饲养管理,使“三圈”到田头的新措施巩固了下来。
斗争的实践,使大队党支部进一步认识到,要革命,要前进,就要狠抓阶级斗争。他们经常研究解决发展养猪积肥中出现的问题,使“三圈”到田头的经验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发展“两槐”大有可为
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粮食不断增产,迫切需要更多的肥料。河南省西峡县回东公社,为了解决增产用肥问题,在治水改土的同时,大力发展紫穗槐和刺槐,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大量有机肥料。他们大干三年,绿化荒山十一万多亩,其中刺槐六万五千亩,共二千五百多万棵,每人平均八百多棵;紫穗槐二万七千多亩,四百多万墩,每人平均一百五十多墩。由于“两槐”大发展,从一九七二年以来,这个公社每年利用夏季高温,大量沤制“两槐”绿肥,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大量肥料。发展“两槐”以来,粮食亩产连续三年超《纲要》。一九七三年粮食亩产达到六百多斤,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增长近一倍。
紫穗槐的根生长根瘤,可以固氮,增加土壤含氮量,嫩枝叶既是优良的绿肥又是很好的饲料。在土质较好的地方,紫穗槐栽后三年,每亩每年可收青叶三千斤左右。枝条可供编织,花是蜜源,种子还可榨油。
随着“两槐”的发展,近几年来,回东公社生猪饲养头数增加了一倍,牛羊头数也比过去增加了。畜牧业的发展,又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两槐”发展以后,不少生产队的集体和社员的农具用材也得到了解决。群众反映说:“两槐”是个宝,农业增产离不了。
发展“两槐”的好处很多。尤其是紫穗槐,适应性强,水边、路旁、林间、沙荒地和盐碱地上均可栽植。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来信

要注意给低产田施肥料编辑同志:
最近,我们公社在检查春耕生产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大队忽视对山冲田、高岸田肥料的积制。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田,无氹无肥,即使有点氹肥,也是数量少,质量差,很不适应今年争取粮食丰收的需要。可是,有的人却以为山冲、高岸田反正是低产地,肥多肥少无关大局。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我们要看到,山冲、高岸田面积大,增产潜力也大,对全年粮食大幅度增产,有重要关系。因此,在春耕备耕中,大办肥料的时候,要注意对低产田多施肥,促进生产平衡发展。如果我们不注意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不加强生产的薄弱环节,对山冲田、高岸田的积制肥料,马马虎虎,就会影响今年生产的全局。
现在,各地农村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正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抓路线,促春耕。我们建议山区社队,对积肥造肥要及时加强领导,采取措施,促进生产发展,夺取今年农业全面丰收。
湖南常宁县烟洲公社 刘明生


第3版()
专栏:

自己动手办磷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公社,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大办土磷肥。去年秋收后,西岩公社广泛开展了一九七五年农业如何大干快上的讨论。公社党委先后举办了党员、干部学习班,学习毛主席关于抓革命、促生产和自力更生等方面的指示,增强了自己动手办肥料的决心。大家说:革命的路是走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西岩的粮食产量要尽快地上去,就得靠我们自己动手,艰苦奋斗。去年冬天以来,他们兵分两路,一路大干水利,一路大办肥料。公社磷肥厂的职工们,决心为大办粮食作出新贡献,他们从外地买回一台球磨机。机器安装时,厂里没有技术工人,工厂的负责人肖明焱和工人们一起,学中干,干中学,边看图纸边安装。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奋战,终于安装成功。这个小厂仅两个月时间,就生产出磷矿粉肥五十多万斤。目前,全厂三十名职工,日夜采矿、锻烧、粉碎,决心为今年农业更大丰收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土磷肥。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