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3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开创社会主义一代新风
辽宁省锦西县崔刘屯大队女青年刘素霞在退彩礼时写给婆家的一封信
编者按:这里发表的女青年刘素霞在退彩礼时写给婆家的一封信,读了以后,很令人鼓舞。这封信使我们看到了批林批孔的丰硕成果,看到了人们精神面貌的崭新变化。
姑娘订婚要彩礼,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买卖婚姻的一个变种,是孔孟之道在婚姻问题上的反映。退彩礼,不单是退几个钱、几件东西的问题,而是一场深刻的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扫除几千年来剥削阶级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传统的一种革命行动。随着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这种社会主义新风将传遍祖国各地。爸爸、妈妈:
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的大好形势下,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给您们写这封信。
三年前,我和树斌订婚时,由于受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要了彩礼,还认为彩礼越多面子上越好看。
自从咱们大队办起了政治夜校,特别是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和小靳庄的先进事迹以后,我的思想受到很大震动。我开始感到订婚要彩礼,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在我们这一代青年当中,是不光彩的事。一天晚上,我和我妈参加批判林彪、孔老二宣扬旧礼教和“男尊女卑”等谬论的大会,回到家里,我妈把我和弟弟叫到跟前,又给我们讲了一遍旧社会的苦难家史:我爸爸在唐山煤矿给资本家挖煤,没日没夜地干,还养活不了一家六口人,我妈只好带着大哥挨门要饭。有一年,我两个哥哥得了病,因为没钱治,眼巴巴地看着他俩死去了。以后实在过不下去了,就一路讨饭来到东北……。对于我的家史,我不知听了多少遍,可是这次听了以后感触最深,一连几天,心里都难以平静。我想,在旧社会,咱们两家是一条皮鞭下的牛马,是一根藤上的苦瓜。解放后,我们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走的是一条社会主义光明大道,奔的是共产主义大目标,更是一家人。可我却从思想上和您们分了家,订婚时要这要那,忘记了旧社会的阶级苦、民族恨,做了旧的传统观念的俘虏,把我们之间的阶级关系、父母儿女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不是上了资产阶级和孔孟之道的当了吗?
爸爸、妈妈:林彪和孔老二都轻视妇女。孔老二胡说什么“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把我们妇女当成会说话的牛马、工具,甚至还把我们妇女当成商品来买卖。要彩礼就是买卖婚姻的反映。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我们新中国的妇女,就要发扬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与旧的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我们要做树立一代无产阶级新风尚的促进派,绝不做孔孟之道的俘虏;我们要做社会主义的主人,绝不做封建礼教的奴隶。因此,今天我把彩礼退回,请你们收下。今后,我和树斌要认真看书学习,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批林批孔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去,坚持晚婚,把青春献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
素 霞
一九七四年十月一日
附 记
刘素霞的公公张如香,是崔刘屯大队革委会委员,他接到刘素霞退回的彩礼和写给他们的那封信以后,立即把全家人找在一块,又把素霞请到家,当场念了信,并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他激动地对素霞说:“我们给你彩礼,实际上是用孔孟之道去毒害你们。今个你来退彩礼,又写来了一封信,这是给我们送来了一份最珍贵的礼物,送来了无产阶级的新风尚,这是对孔孟之道的批判。我们一定向你学习,同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张树斌当即挥笔作诗,他写道:
一件珍贵的礼品,
轰动了全家。
批林批孔结硕果,
小靳庄精神处处开红花。
收下礼物学素霞,
继续把孔孟之道狠狠砸!
崔刘屯大队党支部专门召开了社员大会,宣读了刘素霞的信和张树斌的诗,号召大家向刘素霞学习,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做社会主义革命的促进派,彻底肃清孔孟之道的流毒。全村一百一十三名女青年当即表示:要学习刘素霞,同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订婚不要彩礼,开创社会主义一代新风。


第3版()
专栏:

根据特点组织妇女学习马克思主义
安徽省滁县陈湾大队的贫下中农,在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时,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男的到会多,女的到会少,男的发言多,女的发言少。妇女们说:“我们对林彪、孔老二恨在心里,气在肚里,就是批起来讲不清道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大队党支部根据妇女家务重,文化低,孩子拖累,平时参加学习机会少的特点,首先组织男女社员,批判林彪、孔孟宣扬的“男尊女卑”的反动思想,教育男女社员合理分担家务,使妇女有时间参加批林批孔运动。同时采取男女分开编组,妇女单独学习,加强理论辅导等措施,使全大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妇女能经常参加学习和批判。党支部通过组织妇女参加学习和批判还体会到,妇女占人口半数,在旧社会受压迫最重,受旧传统观念的精神枷锁束缚最紧,因此,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妇女,是批林批孔的需要,是彻底解放妇女的需要。为了发挥妇女在批林批孔中的作用,全大队六个生产队普遍建立妇女理论学习小组。
建立妇女理论队伍充满着斗争。有守旧思想的人说什么:“妇女见识短,学习理论管啥用。”有些妇女也有自卑感,认为“家务重,没时间;文化低,学不好。”党支部及时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大力宣传妇女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作用,激发了广大妇女的斗志。许多妇女豪迈地说:文化低,难不倒;家务重,压不倒;孩子多,拖不倒,决心在批林批孔中,真正顶起“半边天”。
党支部十分重视妇女理论队伍的建设。为了切实加强领导,确定一名副书记专门负责妇女理论队伍的工作,帮助她们一起安排学习计划,建立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党支部正副书记亲自给理论骨干讲课,和她们一起研究讲稿,提高批判水平。大队传达上级有关指示和举办学习班时,吸收妇女理论骨干参加。
一支妇女理论队伍逐渐地成长起来了。她们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狠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她们带领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政治夜校学习,登上讲台能批判资产阶级,能宣讲儒法斗争故事,演唱革命样板戏、革命歌曲。在理论队伍的带动下,全大队四百多名妇女,有三百二十六名能唱革命样板戏的片段,有七十多名妇女写了两百多首诗歌,自编自演了三十多个文艺节目。各个生产队的妇女理论骨干,还担任了故事员、读报员、通讯员、演唱员。许多过去被人们认为不会讲、不会唱、不会写的“黄毛丫头”,现在成了政治思想和文化战线上的战斗员,她们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破四旧、立四新,坚持不懈地向封资修作战,用社会主义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妇女理论队伍也在斗争中不断壮大提高。一年来,有三人入党,十六人入团,三十多人参加大队、生产队的领导班子。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炉前新歌
——记北京铁合金厂“三八炉”
北京铁合金厂一车间冶炼电石的电石炉前,一群年轻姑娘正在紧张地战斗,炉火把一张张笑脸辉映得通红通红的。电极发出了浑厚的“呜呜”声,打锤发出了悦耳的“叮当”声,伴随着姑娘们一阵阵清脆的口令声,汇成了一曲嘹亮、动听的乐章。这就是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诞生的“三八炉”。一
批林批孔运动开展以后,一车间的女青年们想:钢铁事业在迅速发展,炉前需要人,我们为什么不能当女炉工?共产党员任淑芳和共青团员李素芹等十几个姑娘凑到一起,决心向党委申请建立“三八炉”,用实际行动批判林彪和孔孟之道。
去年三月底的一个下午,礼堂的墙壁上高高地贴着一张新写的大字报。“钢铁事业要发展,我们要当女炉工!”一行行醒目的黑字刚劲有力。大字报下面工工整整地署着任淑芳等十五个姑娘的名字。
这张大字报一出现,立即轰动了全厂。休息室、饭厅里、回家的路上,到处都在议论这件不平常的事情。许多人跑来向姑娘们表示支持和鼓励。但也有人议论说:“女的扎炉,炉子准得穿。”“别看现在逞能,将来哭鼻子。”面对这些冷嘲热讽和不同意见,姑娘们没有退缩。她们和全车间女工一起展开大批判,写了第二张大字报:批判旧观念,彻底干革命。广大工人群众都称赞这些女青年敢于革命的精神,一张张热情支持的大字报把整个礼堂贴得满满的。
七月一日,在我们党诞生五十三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厂党委向大家宣布:“三八炉”正式成立啦!顿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全厂工人群众向“三八炉”、向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表示热烈祝贺。掌声中,英姿飒爽地站在台上的全体女炉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党和群众的大力支持、热情鼓励,使她们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她们表示:坚定信心,顶起半边天!二
女炉工昂首挺胸地冲上了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但是,在火热的炉前也不免吹来些冷风。有人说,女青年上炉“不过是出出风头,闹轰几天还得下来。”
面对两种思想的尖锐斗争,姑娘们抓紧劳动间隙,拿起笔来批判《改良女儿经》等坏书;回家后,她们又挑灯夜战,批黑书、写新篇。女炉工们怀着强烈的无产阶级义愤,写出了一篇篇战斗檄文,办起了一期期大批判专栏。她们豪迈地说:新中国妇女能飞上蓝天,能驶进海洋,能驾起千里银线,能改造万里河山。我们也一定能顶起钢铁战线的半边天!
姑娘们上炉以后,正遇高温季节。炉口吐着火舌。两步开外,姑娘们正在向男炉工学习打锤。大家的脸被火烤得通红,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地滚落到地上。女炉工两眼盯住钢钎,手里挥动着十二磅大锤,一下、两下、五下、十下……,她们把大干社会主义的激情投到铁锤上,把对孔孟之道的仇恨凝聚在钢钎上,一下比一下更准确、更有力地砸下去。有人胳膊抡肿了,有人手掌上磨起了血泡。男同志关心地问:“还练吗?”“练!不学会打锤算什么炉工。”姑娘们毫不犹豫地回答。
就这样,女炉工们战高温、刻苦锻炼,终于学会了打锤。
“三八炉”有个个子最小的姑娘叫李淑银,是个“闲不住的人”。撬电石这活儿又热又累。二百多公斤重、炽热烤人的电石,要从铁锅里撬出来。小李总是抢着去撬。她觉得自己肩上的革命重任比电石还重,自己的心比炉火还热。膀子压红了,汗水不住地流,可是她从不叫苦,顽强地坚持战斗。
高温炉中炼好钢,火热的斗争造就着一代铁姑娘。如今,机械代替了人工,撬电石用的铁杠子换成了单臂吊。但是,女炉工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仍在发扬光大。三
在党的领导和广大工人群众的支持下,“三八炉”的女炉工们闯过了一个个难关,取得了一个个胜利。在赞扬声中,姑娘们决心继续攀登新的高峰。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她们提出开展技术革新活动,把原来的敞口炉改成闷烧。
消息一传开,又有人反对说:“过去男同志试了几次都没成功,你们又要搞,保证不成。”
女炉工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她们多次把老工人、技术员请来,一起分析炉况、研究总结以前几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她们守在炉旁,一会儿用锤把大料块砸成小料块,一会儿铲起焦炭盖在跑火的地方。为了掌握每一炉的冶炼情况,及时分析产品,她们还土法上马,做了一架土化验台,自己搞化验。
但是,搞革新、要前进,不会是轻而易举的。当试验遇到挫折的时候,有人又说风凉话了:女同志顶不下来,调几个男的去算啦!姑娘们深深感到:技术革新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三八炉”能不能坚持和发展,能不能用事实教育群众、批臭孔孟之道的问题。她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老师傅的帮助下,逐步地掌握规律。
试验瓶的红格标志上,气压一厘米一厘米地上升,电石的发气量比原来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五,女炉工们又打了一个漂亮仗!
女同志上炉不但没有影响生产,还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促进了生产。她们不断地超额完成国家计划,降低了电耗,并且创造了这个电石炉建成以来的最好水平。女炉工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
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工农兵学员


第3版()
专栏:

砸碎旧枷锁 顶起“半边天”
广西天等县逐龙大队那围下屯生产队“三八”农科组
人小本事大
我们生产队山高地薄。文化大革命前,粮食产量很低。为了改造低产田,在党小组和贫下中农的热情支持下,我们十个女青年成立了“三八”农科组。我们选了二十九亩烂泥田和浅底板结田,作为科学实验基地,摸索增产经验。有的人听到我们要改造这些低产田,说什么:“几个女孩子能改造低产田,癞蛤蟆也能飞上天!”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教导,给我们巨大的鼓舞和力量。我们认识到:妇女参加科学实验,不仅仅是改造几亩低产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改造社会风气,是破除旧传统观念的一场思想斗争。
我们请老贫农许绍宗当技术顾问,到附近红纳生产队农科组参观学习。根据土质特点,对二十九亩田分别进行开沟排水、掺沙改土。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劳动,我们戽干了两个水塘,堵截排干了三段小河,在低产田里掺上两万一千多担河沙、三千四百担肥泥。一九七一年,在经过改造的低产田里种上了双季稻,平均亩产由原来的三百斤猛增到一千六百三十斤。贫下中农说:“低产田亩产超千斤,在我们生产队过去是作梦都想不到的事,姑娘们真是人小本事大呀!”
一步一层天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不仅使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们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
一天,我们上山捡牛粪积肥,队里一个没有改造好的地主分子说什么:“姑娘未出嫁,手栽瓜不开花,摸谷种不发芽,捡牛粪找不到婆家。”从这件事,我们认识到:阶级敌人妄想散布封建迷信来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和贫下中农一起,揪出这个地主分子,揭发批判他解放前欺压妇女的罪行和破坏生产的现行活动,增强了大家的斗志。
我们不怕路远山陡,不管晴天下雨,每天上山捡牛粪,在一百零七天中,共积牛粪十七万多斤。我们还坚持长年积肥和突击积肥相结合,做到积万担肥,产万斤粮。对试验田,我们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使试验田连年丰收。到一九七四年,亩产跃到二千三百五十七斤。四年四大步,一步一层天。
生产队的领导,把我们改造低产田的经验进行推广,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做自然的主人
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一造早,两造好。早稻要适当早播,晚稻才能避过寒露风,夺取全年增产。但是,去年气候反常,二月以后,出现了长期的低温天气,给播种带来困难。我们培育的第一批稻秧烂掉了。这时,有的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过去你们早播是盲猫碰着死老鼠,今年不灵了。”我们学习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联系实际,狠批林彪的“天才论”和孔老二的“天命观”,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焕发出更大的革命积极性。大家说:“我们要征服自然,决不向自然低头!”
我们从失败中找经验,分析烂秧的原因,发现在室内加温催芽,温度不均衡,影响谷种发芽不均匀,减弱了抗寒能力。查出了原因,根据群众“岩洞里冬暖夏凉”的说法,我们进行了岩洞温度测定,发现洞外大气温度在摄氏六度以下时,洞内还保持十三度以上的恒温,正是种子催芽的适当环境。我们就把室内催芽改为岩洞催芽,谷种发芽又快又均匀。催芽后,我们再用冷水炼芽,使它适应秧田温度,插秧后,提高抗寒能力。采取这个措施,战胜了低温天气的影响,育出了壮秧,抢上了季节。
六月份,正当我们早稻试验田抽穗扬花的时候,突然出现蝼蛄危害,田边稻根被咬断,禾苗枯黄。我们连喷了几次农药也不中用。什么原因呢?我们轮流在晚上观察,发现蝼蛄在夜间活动为害,白天潜伏在田土中和田边杂草里。掌握了这个规律,我们改用晚间喷药,终于扑灭了虫害,保证了丰收。


第3版()
专栏:

解放军跳伞队维吾尔族女战士尔孜规,努力学习政治和军事,多次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表扬。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