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项战略措施
  黑龙江省明水县双胜大队天津市下乡知识青年
去年六月,我们二十九名天津知识青年,满怀着革命的豪情,来到伟大祖国北部边疆的黑龙江省明水县双兴公社双胜大队插队落户。在当地党组织的关怀下,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我们认真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深入批判林彪反党集团恶毒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的反动谬论,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坚定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伟大导师列宁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为了使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显然必须使所有的人都担负参加生产劳动的义务”。通过学习列宁这个教导,听老贫农忆家史和调查村史,使我们逐步认识到:在地主、资本家统治的旧社会,根本实现不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这是因为,地主、资本家垄断了教育,他们出于鄙视劳动和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阶级本性,必然使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为他们本阶级培养接班人。
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毛主席总结国际国内无产阶级专政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是对缩小三大差别、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有深远意义的伟大事业,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项战略措施。林彪反党集团同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导相对抗,不仅反对我们上学读书的时候参加生产劳动,而且反对我们中学毕业以后参加生产劳动,恶毒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他们的罪恶目的,就是要扩大城市同农村之间、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把知识青年变成新的贵族阶层,想以此来争取某些受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影响较深的人对他们反革命政变的支持。
我们刚到农村的时候,与贫下中农之间隔着一条无形的鸿沟。劳动时,我们怕苦怕累,而贫下中农却没有一个说苦叫累的。谈话时,我们总是跟贫下中农说不到一块。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们学习贫下中农的好思想、好作风,初步克服了那种怕苦怕累、轻视农民的资产阶级思想。我们坚持和贫下中农一起出工,一起收工,干一样的活,虽然累一些,却感到分外舒坦。
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我们不仅受到了体力劳动的锻炼,而且受到了火热的阶级斗争的考验。有一段时间,我们只顾埋头参加生产劳动,对农村的阶级斗争不那么关心。党支部发现了这个苗头以后,引导我们调查了本大队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实际:阶级敌人在背地里利用坏书、坏戏、坏歌曲,同我们争夺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煽动歪风邪气,破坏革命和生产;用封、资、修的反动思想,腐蚀下乡知识青年。有的生产队还存在着重副轻农,拉脚搞外快,扩大自留地的资本主义倾向。结合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我们学习了《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教导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我们结合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部分论述,反复讨论了马克思的这个伟大论断,进一步认识到: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所以,我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决不能只起一个劳动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和贫下中农一起,狠抓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的斗争,为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基层而斗争。
下乡十个月来,我们认真看书学习,掌握批判的武器,密切结合农村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深入批判了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和反动没落阶级的意识形态孔孟之道。我们中间,有十四人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和贫下中农一起编写了《秦始皇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盐铁会议的斗争焦点》、《五四时期的反孔斗争》等十多篇儒法斗争史讲稿,先后在大队和各生产队宣讲了三十多次,为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我们还挤时间编排文艺节目,热情地为贫下中农演出,煞住了说坏书、演坏戏、唱坏歌曲的歪风,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批林批孔运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去年,我们大队粮食平均亩产比一九七三年增加一百多斤,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年。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近几年来,我国有近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对于在上层建筑领域里加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决心努力学好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把祖国北部边疆农村建设成反修防修的钢铁长城,把自己锻炼成反修防修的坚强战士!


第3版()
专栏: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江苏省高邮县送桥大队下乡知识青年 朱明丽
在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伟大号召的指引下,一九六九年,我从城市来到高邮县送桥公社送桥大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乡的第三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七三年春天,党组织和贫下中农又推选我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知识青年当了干部以后,肩头的担子重了,要处理的事情也多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抵制资本主义倾向。
我们送桥大队地处高邮、邗江、仪征三县交界处,又临近集镇,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的斗争尖锐复杂。就在我当上大队党支部书记不久,一次我从县里开会回来,一个负责大队副业生产的干部告诉我,为了增加集体收入,准备办一个毛笔厂。还说,师傅已经请好,只要筹备一些资金,抽调十多个劳力,安排几间厂房,保证每月能赚千把元。
我一听,觉得不对头。我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搞些队办工厂是可以的。但是,队办工厂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决不能只图赚钱,不管路线。再说,请的师傅来历不明,要求的报酬也比较高,还要从农业第一线抽调那么多人,这就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因此,我提出办不办毛笔厂,要研究。这一来,那位大队干部不高兴了。还有人风言风语地说什么:“当初大队干部培养了朱明丽,可现在她不把人家放在眼里了。”
面对这场考验,我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部分论述,进一步加深了对“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一伟大真理的理解,坚信要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就要以大寨为榜样,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批判资本主义倾向。于是,我提议召开支委会,讨论办厂问题。会上,我和同志们一起,重温了党的基本路线,并谈了自己的意见。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支委们终于统一了认识。最后作出决定:不办毛笔厂,把本大队的“五匠”组织起来,办一个为农业生产和社员生活服务的加工厂。这些“五匠”农闲时进厂干活,农忙时回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他们积极修造农机具和社员生活用具,为群众碾米、轧面、轧猪饲料,深受欢迎。广大贫下中农高兴地说:“这样的队办工厂路子正,方向明,办得好!”


第3版()
专栏:

  帮助少数民族知识青年盖伙房
“少数民族知识青年的食堂盖好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良种场的各族贫下中农和下乡知识青年,听到这个喜人的消息,都亲切地称赞解放军某部五连的同志,是关怀下乡知识青年的有心人。
去年三月,叶城县城有六十多名维吾尔族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来到县良种场插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场里的贫下中农和前几年下乡的知识青年,满腔热情地欢迎他们。可是,在安排食宿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新问题:近几年,良种场安置的下乡知识青年都是汉族,这次安置的知识青年都是维吾尔族。民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场里领导想给维吾尔族下乡知识青年另盖一个伙房,可当时正是春耕大忙季节,任务重,人手少,一时抽不出人来。正当他们着急的时候,在当地执行战备任务的五连的指战员知道了这件事。他们认为:积极支持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热情关怀下乡知识青年的成长,是人民军队应尽的责任。指导员刘兴叶代表全连指战员,向良种场领导提出承担盖伙房任务的要求。解放军同志这样热心,使良种场领导很受感动,只好答应了。
说干就干,指战员们利用施工、训练的业余时间,平整地基,拉沙运砖,紧张地劳动。战士吴志刚在砌墙时,砖头砸伤了手,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结果,只花了几天功夫,就把新伙房盖起来了。
每当维吾尔族知识青年高高兴兴地走进新食堂,吃着合乎自己民族口味的饭菜时,就想到党和人民军队对自己的关怀。他们决心坚持乡村干革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战斗!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二十家子公社党委热情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认真办好知识青年五七学校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吉林省怀德县二十家子公社接收了六百多名下乡知识青年。这个公社党委热情支持这一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为了使知识青年适应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举办了知识青年五七学校,组织青年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为农村服务的各项本领,受到广大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的欢迎。
这所知识青年五七学校,由公社办校,大队办班,每个集体户办一个学习小组。根据当地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学校开设了政治理论、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三方面的课程。聘请有关单位的干部、工人、技术员、教员和有实践经验的老贫农担任兼职教师。实行自学和辅导相结合,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和函授相结合,以函授为主;集中学和分散学相结合,以分散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学习时间的安排是:每季度到公社上课三天(有的专业可多上两天),每月在大队上课两天,每天自学两小时。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举办知识青年五七学校,不仅有必要,而且效果好。
一、提高了知识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和路线斗争觉悟。一年多来,这所知识青年五七学校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组织知识青年攻读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青年运动的方向》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在下乡知识青年中,初步形成了一支一百三十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他们在批林批孔中,起到了骨干作用。高台子大队上海下乡知识青年庄国春,现在是第一生产队的政治队长。一次,大队有些干部决定用给“辛苦分”的办法,调动生产队干部的积极性。小庄认为这是“物质刺激”的影响和表现。他带头贴出一张革命大字报,批判了“物质刺激”的修正主义黑货,使主张这样做的大队干部受到深刻教育。
二、补上了知识青年在学校没有学到而农村又急需的文化科学知识的“缺门”。例如,五七学校开设了会计常识等文化课。一年多来,先后培训会计三十八人,业余通讯员二十六人。小顶山大队第四生产队下乡知识青年赵树珍,学了会计常识以后,担任了生产队的会计,能自己做财务计划和分配方案。
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了各种技术人材。二十家子公社规划要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林网化”,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年,共需各种技术人材五百多名。一年多来,这所学校按照公社党委的决定和需要的比例,先后培训出农业技术员四十人,广播线路员二十六人,拖拉机驾驶员十人,赤脚医生二十七人,电工、木工、瓦工、皮匠等十七人。西地大队下乡知识青年王洪臣,在工人兼职教师的辅导下,学会了不少农业机械修理技术。现在,小王不仅能独自修理拖拉机,还能给生产队修大车,给社员们修广播喇叭和半导体收音机,成为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多面手。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

  她敢于同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
  ——下乡知识青年万宁林在农村落户记
一九六八年十月,女知识青年万宁林中学毕业以后,满怀革命激情,来到上海郊区松江县佘山公社张朴大队桥北生产队插队。
十月的农村,正值“三秋”大忙季节。小万刚到农村,就遇到了艰苦劳动的严峻考验。割了三天稻,她觉得腰酸背痛,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心想:“这样的滋味我从来没有尝过,长期下去能行么?”一天,贫农杨妈妈来到小万的宿舍。她从小万的神色和言谈中,看出了小万的思想问题。杨妈妈一面热情地问暖问寒,一面给小万讲起她解放前当童工的苦难生活。
听了杨妈妈讲述的悲惨童年,再看看杨妈妈的模范行动,小万不禁思绪万千。这些天来,贫下中农为革命种田的崇高思想和战天斗地的模范事迹,给了她深刻的印象。小万想:自己出身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从小过惯了“无荤不吃饭,穿用样样有”的舒适生活。现在到了农村,田里的农活不会做,艰苦的生活过不惯,这正说明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小万下定决心,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
下乡第二年的“三抢”前夕,小万的右手手指生疮开了刀。刀口还没长好,“三抢”战斗就开始了。生产队干部照顾小万,安排她在打谷场上做轻活。但小万仍和妇女们一起去拔秧。刀口浸了水,痛得捏不住秧,她就用左手拔。连续几天的战斗,左手磨起了血泡,她用纱布把手指一只只包好,坚持下田劳动。通过一年来的锻炼,小万对农村的生活逐渐适应了。然而,更重要的是她提高了政治觉悟,增长了才干,和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贫下中农称赞她说:“你真象我们农村长大的姑娘!”
农村的斗争生活,使小万和共产党员、生产队长小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革命志向,愿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农村,在广阔天地干一辈子革命。但是,“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有人“惋惜”地对小万说:你在农村跟一个普通农民结婚,今后上大学、进工厂就去不成了,哪能这样“戆”!还有人对她说:农村条件比城市差,有啥值得你爱的?队里的一个反革命分子,出于反动的阶级本性,见小万要扎根农村,就趁机制造谣言,别有用心地进行恶毒中伤。
在党、团组织的热情帮助下,小万再一次学习了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她认识到:眼前这场争论,决不是自己和小鲁要不要恋爱的问题,而是在知识青年扎根农村这个事关路线的问题上,几千年来剥削阶级鄙视农业、鄙视劳动的旧传统观念在作怪。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革命青年,就要敢于反潮流,同旧观念、旧思想实行彻底的决裂。
消息传到小万家里,她的父母都想不通,特地把小万叫回家,对她进行劝说。爸爸似乎有把握地对她说:“宁林,象你这样的表现,再坚持一、两年,上大学是完全有可能的。你不要目光短浅,误了前途!”妈妈也劝她说:“你要争取抽调上来,不要跟农民结婚。”
小万清楚地意识到,父母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受孔孟之道的影响比较深。他们的说法,不过是“学而优则仕”等旧意识的反映。为了帮助父母提高认识,小万谈了自己接受再教育,热爱社会主义农村的体会,并说:“我已经铁心务农,甘愿在农村战斗一辈子!”
父母见小万态度坚决,认为一时打动不了她的心,就把小万关在家里,不许她回生产队。父母利用一切机会,一心要小万“回心转意”。小万反复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更加增强了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决心。
两个月后的一天傍晚,小万趁父母不注意的时候,离开了家,冒着风雪,跑回生产队。“小万回来了!”贫下中农热情地欢迎她。在党、团组织的关怀和贫下中农的支持下,万宁林顶住了来自社会上和家庭里旧思想、旧观念的种种压力,坚持乡村干革命。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她和小鲁结了婚。
万宁林结婚以后,没有被家务束缚,继续以旺盛的斗志,投入农村三大革命运动。去年春上,批林批孔运动卷起了巨澜,小万和贫下中农一起,抓住林彪、孔老二搞复辟、搞倒退的反动实质,开展革命大批判。她还联系实际,狠批了林彪、孔老二宣扬的“变相劳改”、“耕也,馁在其中”等反动谬论,进一步提高了坚持乡村的自觉性。在政治夜校里,小万手把着手教不识字的社员学文化。有的青年在理论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她就耐心地给讲解。小万的爱人文化比较低,她就每天晚上教他识字,帮助他抓好生产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在农村这所大学校里,小万感到知识青年有学不完的知识,干不完的事情;在艰苦而平凡的劳动中,她感到大有作为。
批林批孔运动中,小万的父母批判了孔孟之道,思想觉悟有了提高,赞同小万的婚事。女儿和女婿来家里作客时,他们总是热情招待。有时,老两口还去农村看望小万和小鲁,鼓励他们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作贡献。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湖北省天门县达洲公社晨光大队党支部,重视对下乡知识青年进行培养和教育,选派出贫下中农代表专门做这项工作。这是老贫农刘福成向下乡知识青年传授育秧技术。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