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既是战斗队 又是工作队
武汉部队某部指战员大力开展群众工作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武汉部队驻伏牛山区某部指战员,发扬人民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的优良传统,热情宣传群众,积极支援地方的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发展了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
这个部队的广大指战员,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宣传国内外大好形势,作为“拥政爱民”的主要内容。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们不断派出宣传组、演唱组、电影组,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积极宣传毛主席、党中央关于批林批孔的指示,和驻地干部群众共同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共同批林批孔。不少连队帮助生产队办起了政治夜校。某团野营训练来到豫西一个矿上,干部和战士一面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一面反复宣传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指示和全国抓革命、促生产的大好形势,使这个矿的干部和群众增强了团结,革命和生产出现了新的气象。
这个部队的各个单位,都和驻地生产队定点挂钩,互帮互学。某团机二连帮助驻地雷湾生产队学大寨,抓路线。生产队里有个地主分子散布封建迷信思想,破坏水利建设,连队的同志就和贫下中农一起学习党的基本路线,结合批判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和孔孟之道,批斗了这个地主分子,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这个部队的指战员,在紧张的军事训练中,还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某团驻地车村和河北两个大队,依山傍水,每逢山洪暴发,总要冲毁一些良田,致使大片好地成了乱石滩。为了根治水患,贫下中农正计划拦河造田。这个团便组织机关和八个连队的干部战士去支援;团的领导干部也到现场参加战斗。经过军民并肩奋战,不仅根治了水患,而且造田一百五十多亩。近年来,这个部队抽出大批人力,同山区人民一道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他们先后参加了六个水库的修建工作,帮助贫下中农造田一千一百四十多亩。
这个部队的广大指战员,把协助驻地搞好民兵工作,作为“拥政爱民”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把抓好民兵建设列入了议事日程,并且有专人负责;各个连队都设有民兵工作小组。他们采取定点挂钩、分片包干等办法,经常和驻地民兵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回忆军民在战争年代紧密配合,并肩作战的光荣传统,批判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和破坏民兵建设的罪行;帮助民兵进行投弹、刺杀、射击、“三打”、“三防”和战场救护等课目的训练。有些单位还帮助驻地集训民兵骨干,不少领导干部亲自任教,讲传统,作示范,和民兵骨干一起摸、爬、滚、打。不管是野营训练,还是分散执勤,指战员们都能自觉地做好民兵工作。机务站有三个哨所,虽然常年在深山峡谷,担负着一百多里重要线路的维修任务,但还是经常抽出时间,帮助驻地民兵进行军事技术和通讯业务训练,积极开展军民联防活动,保证了线路一年四季畅通无阻。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夜校好老师
解放军成都部队某部十一连来到四川省达县西外公社徐家坡生产队执行任务,连队党支部决定帮助生产队办一所政治夜校。战士李青红主动接受了这项任务。他积极准备学习材料,和生产队的干部社员一起收拾教室。不几天,夜校就开课了。
连队担负着繁重的施工任务。李青红白天上班干活,晚上坚持到夜校辅导。一天晚上,又是风,又是雨,天黑得象锅底。有的战友劝小李:“青红,今晚你就别去了吧!”可李青红却说:“贫下中农不怕风,不怕雨,为革命坚持上夜校,这种精神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再说,一点风雨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说着,他拿起手电筒,披上雨衣,消失在漆黑的夜里。就这样,不论是酷热的炎夏,还是隆冬的腊月,李青红总是坚持辅导贫下中农学习,从未间断。
为了让贫下中农掌握革命理论,李青红耐心教,热情帮。有个六十多岁的贫农老大爷视力差,课本字小看不清。李青红就在每次讲课前,把课文用墨笔给他抄写一份。有个女社员没有上过学,学习困难很大。李青红就对她进行个别辅导,使她摘掉了文盲帽子,能更好地学习革命理论。
有段时间,李青红听说生产队出工的人突然减少了,他主动协助队长进行调查。原来是队里的一个富农分子在背后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扶犁挑担(指搞农业生产),不如车轮一转(指搞副业)”,煽动社员放弃农业生产。在夜校里,李青红联系这件事,组织大家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批判资本主义,使大家看清了阶级敌人的阴谋,增强了阶级斗争观念,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李青红积极组织贫下中农学习毛主席、党中央关于批林批孔的指示,狠批林彪、孔老二的反动谬论。李青红还编讲了“商鞅变法”、“草包露馅”、“桑弘羊舌战群儒”等十几个儒法斗争故事。后来,他又积极组织干部社员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狠批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
由于李青红热情帮助社员学习文化,学习政治,徐家坡生产队的干部、社员都亲切地叫他“李老师”。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兰州部队某部一营指战员
学习和支持革命新生事物
兰州部队某部一营指战员,利用野营训练的机会,虚心学习、热情支持革命新生事物,进一步增强了军民团结,推动了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
一营营部和各连设营人员每到一地,首先深入了解当地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情况,以便部队到达后很快地开展学习新生事物的活动。机枪连给养员赵兴华到石家营大队设营时,经过调查了解,发现这个大队实行老、中、青三结合,积极培养、大胆提拔新干部的工作做得比较好,特别是一位十九岁的回乡女知识青年被提拔为党总支副书记后,更加努力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刻苦改造世界观,朝气蓬勃地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治山治水,改天换地,使石家营大队连年被评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部队刚进村,赵兴华便把这一情况向党支部作了汇报,党支部就请那位副书记介绍她认真看书学习,搞好自身思想革命化的经验,使指战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一营的干部、战士还注意支持和扶植新生事物的成长。部队在杨家庄驻训时,发现这个大队的理论队伍在批判林彪与孔孟之道、研究儒法斗争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中,却遇到了一些难点。营党委决定从营部和各连抽调部分理论骨干,和大队理论队伍一起学习,剖析和批判林彪在辽沈、平津两大战役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推动了这个大队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
一营指战员每到一地,都要去看望当地的下乡知识青年,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他们。许多知识青年说:“解放军这样关心、体贴我们,我们要更好地扎根农村干革命。”部队医务人员一到驻训点,在调查了解农村医疗卫生情况、向赤脚医生学习的同时,积极帮助各大队培训赤脚医生,使农村合作医疗更加巩固和健全。他们走一路,学一路,帮一路,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
在野营训练中,一营党委十分重视表彰学习和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比较好的干部、战士,并且经常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促进部队更加自觉地把这项工作贯穿于野营训练的始终。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今昔对比
有天早晨,茫茫的雾气笼罩着长江江面。守卫南京长江大桥的某部战士孙厚石,突然发现一个很大的鸭群顺水而下。他断定一定是集体的鸭子越栏逃出来的,便立即向值班室作了汇报。
接到孙厚石的报告,部队领导干部索洪喜跳上巡逻艇,马上去拦截鸭群。但是,当巡逻艇快靠近鸭群时,艇向左靠,鸭子向右跑;艇向右靠,它们又向左跑。索洪喜见巡逻艇不行,又让大家改乘一只只小船把鸭群围起来。他们赶了几个小时,终于把鸭群赶到了岸上。战士们搭好了鸭棚,拌好了饲料,把鸭子精心喂养起来。
早饭后,指战员们分成许多小组,有的乘船逆水而上,有的深入到附近社队,分头寻找失主;同时,总机班接通了条条电话,把发现鸭群的消息通知四面八方。直到下午一点多钟,走水路的同志才找到失主。
原来,这群鸭子是安徽省和县政浦公社卖给南京食品公司的,赶鸭子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贫农社员陶福仁。这天,他把鸭子赶到南京上新河,用苇席把鸭群圈起来,便拿着合同到食品公司联系出售。不料一阵大风,刮倒苇席,鸭子跑了。老人回来见没了鸭子,可急坏了。他驾着小船正在江面上寻找,可巧碰到了找失主的战士。战士们把陶大爷扶上码头,炊事员端来饭菜,通讯员泡来热茶,感动得老人不知说什么才好。他看着一个个和蔼可亲的面孔,给大家讲了自己过去的一段悲惨遭遇:一九四七年深秋的一天,他划着小船在江里给地主放鸭子,遇到了国民党的汽艇。国民党的兵们见了鸭子,如狼似虎,扑过来就抢。大爷欲要说理,国民党的兵开枪就打。陶大爷一个猛子扎入江中,才死里逃生,回去后又被地主打了个半死。忆往昔,看今朝,陶大爷百感交集,擦着泪水说:“只有毛主席领导的军队才这样好!”
新华社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热心大夫
在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某部雷达五站,经常可以看到一位中年大夫,身背药箱,热情地为战士们治病。他叫王秀祥,是驻地昆龙大队的医生。
王秀祥大夫从这个雷达站建立的时候起,就经常到这里巡诊,到现在已经十年了。一次,部队军医巡诊刚走,战士江万辉突然得了急性肠胃炎。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把江万辉送往部队卫生所治疗。正在这时候,王秀祥又到雷达站巡诊来了。他给江万辉打了针,服完药,天色已很晚了,大家劝王秀祥回家休息,可他怕夜里再有变化,说什么也要留下护理。他整整一夜没有合眼,一会给江万辉量体温,一会给他打针服药。后来,等江万辉完全好了,他才愉快地离开雷达站。
还有一次,王秀祥到雷达站巡诊,正碰上战士刘永来得了腰痛病。他决定用一种民间药方给刘永来治疗,但缺少一种草药。为了找到这种草药,他顶着烈日,一连跑了好几天才采到。可是,刘永来服了新采来的草药,病情仍然不见好转。王秀祥决定用另一种草药治疗。这种药长在悬崖陡壁上。王秀祥在上山采药时,不料脚下的石头一滚,被摔了下来,衣服撕坏了,胳膊和腿也碰破了。他一骨碌爬起来,继续往上攀登,终于找到了这种药。
在王秀祥的精心治疗下,刘永来的腰痛很快治好了。 
新华社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阿妈妮的心意
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某部二炮连一班战士李金元、赵玉峰和王天云,都有一本心爱的《新华字典》;他们一拿起字典,就情不自禁地想起金山玉大娘来。
金大娘是个朝鲜族退休老工人,住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县的老头沟镇。去年十二月下旬,二炮连野营训练来到老头沟,李金元他们就住在金大娘家里。打部队住下的这天起,战士们除了紧张的军事训练外,还积极开展“拥军爱民”活动。他们和贫下中农一起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批判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一起战天斗地学大寨。每天天不亮,战士们就悄悄起床,把贫下中农的水缸挑得满满的,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金大娘看见子弟兵一个心眼爱人民,为人民,很是感动,总想好好地感谢感谢战士们。
一天夜里,李金元他们照例在灯光下认真看书学习。小赵读着读着,碰到个生字,卡住了。小李、小王也不认识。他们想起金大娘看书学习时,常常用字典,于是就向大娘借了来,这才赶走了“拦路虎”。
金大娘把这件事记在心里。她想:战士们平时尽为贫下中农做好事。现在,小赵他们文化低,学习碰到了困难,我应该想法帮帮他们的忙。第二天,金大娘上街买了三本《新华字典》,又让小女儿把毛主席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坚持数年,必有好处”的教导,工工整整地写在字典的扉页上,然后悄悄地放在小李他们不常用的挂包里。
这天,部队要出发了。小李他们在收拾东西的时候,发现了字典。他们想这一定是金大娘的“礼物”,心里很感动。三个人商量以后,留下了买字典的书钱和一封感谢信,带走了阿妈妮热爱子弟兵的心意。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渠边话深情
一天中午,北京部队某部工兵排的指战员,经过一上午的紧张训练,回到村里。一进门,大家不由一愣:被子没了被面,褥子只剩下棉套,整齐地叠在床上。见到这情景,大家心里都明白了。七八个战士当即端上脸盆,跟着指导员高云清直奔村西水渠。
刚拐进小树林,渠边就传来爽朗的笑声,只听见一个人大声地说:“老支书昨夜下了‘命令’,叫咱们今天必须把亲人的被褥洗干净。我说他们把门锁上了,老支书就教给我一条计,这才哄住了他们。”
“这不是房东李大娘的声音吗?”住在李大娘家的高云清这才恍然大悟:前两天,李大娘就要给大家拆洗被褥,战士们总是不让洗,大娘只好空手走了。高云清怕大娘搞“袭击”,上工就把门锁上。昨天夜里,大娘又来了,高云清拗不过,让她拿走了几件衣服。今天早上,大娘过来一本正经地说,一会要收拾这屋里柜中的东西,大家就没锁门。
战士们来到渠边,只见十几个贫下中农妇女搓的搓,洗的洗,干得正欢。没等大家说话,李大娘先冲高云清开了腔:“我说老高呀,你们帮俺们种土豆,割莜麦,拔胡麻,连星期天也难得闲。就说这条渠吧,也是你们大干十几天修好的,在抗旱中可顶了大事。看见你们又忙又累,俺们怪心疼的,拆洗拆洗被褥,也表达表达我们的一点心意嘛。”
“就是嘛。你们好好休息,把本领练得棒棒的,看敌人敢来逞凶狂!”旁边的几个妇女也跟着说。
高云清一边听着,一边想着来到这里的前后,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激动地说:“乡亲们,你们待我们太好了。我们三班住在大娘家,您把正房腾出来给我们住;班里小李上回生了病,您待他就象亲儿子一样,又是送水喂药,又是做面条。老支书还经常给我们忆苦思甜,给我们讲他在游击队时同志们英勇杀敌的故事。这都是贫下中农热爱子弟兵的一片心意啊!我们一定要好好训练,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现在农活这样忙,你们还给我们拆洗被褥,真叫我们过意不去呀!”
“有什么过意不去,军民一家嘛!”
淙淙的渠水,伴着军民的欢声笑语,流向远方。……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怀中催芽
春天,济南部队某部机炮连的菜园里一片葱绿。指战员们看到那一畦畦茂盛的芹菜,情不自禁地说:“这是王大爷用心血为我们换来的!”
原来,这个连是第一次试种早春芹菜。开始的时候因为缺乏经验,两次催芽都失败了。正当大家为这事着急的时候,一位老大爷急急忙忙来到连里,二话没说,从怀里掏出一大包芹菜芽,催着战士们整畦种菜。
这位老人叫王彦法。他听说机炮连的战士们种芹菜,两次催芽都没成功,便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芹菜催芽比较难,家里没有种子加温器和热灶,他就把浸好的芹菜籽用棉花包好,又用透气的塑料袋装起来,揣在怀里催芽。
怀中催芽困难很多。白天,王大爷下地劳动,时刻注意不让菜籽着凉;夜间,又总是想着别把种子压坏。好几个昼夜,王大爷没睡过一次安稳觉,终于用自己的体温催好了芹菜芽。
转眼春暖花开,机炮连菜园里的芹菜长起来了,看去绿油油的,很是喜人。
新华社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