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革命传统代代传 工农妇女上学堂
——记福建省连城县新泉“工农妇女夜校”
福建省连城县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是在一九二九年创建的,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一九七○年冬,大队党支部遵照毛主席关于“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教导,在当年“工农妇女夜校”旧址,重新办起了夜校。四年多来,这所“工农妇女夜校”不断巩固发展,由原来的一个班发展到十四个班;学员由原来的十八人发展到三百八十多人。学员的政治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已有七十四名妇女摘掉了文盲帽子,有三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有十二名参加了共青团,有二十二名被选进大队、生产队的领导班子。广大贫下中农赞扬说:“毛泽东思想闪金光,工农妇女上学堂,革命传统代代传,人民江山万年长。”
大队党支部十分注意对夜校学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们经常请当年工农妇女夜校学员、革命老妈妈,讲述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唤起工农妇女翻身闹革命的伟大实践;讲女烈士杨主莲、杨新莲等同志当年学政治,学文化,闹翻身,当红军,打豺狼的光辉事迹。夜校还经常组织学员唱当年的革命歌曲,读当年的识字课本。当大家唱到《妇女解放歌》中“一生受人欺,永世不自由,劝我妇女们,快快来上学”时,当读到那时的夜校课本第一课中“木匠师傅竹篾床,泥水师傅没住房,做衫师傅烂衣裳,耕山的人空米房”时,当年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情景仿佛又呈现在眼前,大大激发了广大妇女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的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
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广大妇女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她们争先恐后地上夜校,出现了“大小姐妹齐上学,夜来琅琅读书声”的动人景象。现在全大队十四个生产队,队队办夜校,百分之八十以上妇女都入了学。
夜校以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紧密结合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实际,自己动手编写政治、文化课本。教学注意联系实际。在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时,学员们用当年红军离开新泉北上抗日,地主还乡团反攻倒算,惨杀革命党人的历史事实为教材,教育群众,进一步认清了林彪“克己复礼”的反动实质。不少学员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狠批林彪、孔老二宣扬的“天命观”。当年的“工农妇女夜校”学员张素娥老妈妈说:“一九三一年,国民党反攻倒算,我两个哥哥参加革命,都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母亲也下落不明。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到竹林山尼姑庵栖身。反动派骂我是‘八字坏,命不好’。一九四九年,我们家乡解放了,毛主席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回到了新泉,人民政府把我送进幸福院,好日子象蜜糖一样甜。”通过回忆对比,大大地激发了社员群众的阶级觉悟,妇女们豪迈地说:“我们不信天命干革命!”去年春耕生产中,她们种了十九亩二分水稻试验田,通过科学管理,夺得了丰收,平均亩产九百多斤。去年“双抢”结束后,有四十一名学员响应公社党委大搞开山造林的号召,带着工具,背着背包,到离村十多里的荒山野岭安营扎寨。她们英姿飒爽地奋战在山岗上,舞银锄,挥铁镐,斗顽石,劈野草,出色地完成了造林任务。
夜校还发扬当年女红军的光荣传统,积极参加民兵组织,以夜校学员为主体成立了妇女基干民兵连。她们经常结合夜校教学,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学习上海民兵建设的经验,深入批判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广大女民兵“不爱红装爱武装”,紧握钢枪,积极参加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她们经常执行夜间巡逻和守卫仓库、桥梁等值勤任务。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河南省辉县三郊口水库石姑娘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山村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
新华社记者 摄


第3版()
专栏:

为革命敢于攀高峰
——记女射击运动员李亚敏刻苦实践,严格训练的事迹
在第七届亚运会期间,伊朗首都德黑兰阿里亚梅尔体育中心的射击场上,正在举行标准手枪射击比赛。在许多男运动员中,站着唯一的一名女选手,鲜红的运动上衣,衬着胸前金色的天安门国徽,英姿飒爽。只见她举着我国自制手枪,对准二十五米处的靶子,沉着果断地把一发发子弹射向靶心。
“五百五十五环!”
“打破女子标准手枪射击世界纪录!”
各国运动员、裁判员和热情的伊朗观众,欢呼着、跳跃着向她拥去。这个在亚运会上唯一打破世界纪录的女选手,就是我国射击女运动员李亚敏。
二十岁的李亚敏,是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的技术员,一九七三年才开始参加射击训练。
孔老二、林彪一伙为了“克己复礼”,搞复辟退倒,散布什么“男尊女卑”、“妇女无用”等反动谬论。生长在新社会的李亚敏,根本不相信这一套。她把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教导抄写在本子上,铭记在心里,遇到困难,鞭策自己前进。她把革命样板戏中喜儿、吴清华、江水英等女英雄的剧照,张贴在床头,剪集在笔记本中。她决心学英雄,鼓励自己干革命。在生活上,她从不因自己是女同志,要求照顾;在工作上,她从不因自己是女同志,降低标准。在射击训练队,李亚敏更不示弱。一次训练中,她跟一位男同志比赛举枪瞄准,这位男同志一连举枪瞄一百下,而李亚敏只瞄了八十多下,手臂就痛得抬不起来了。这位男同志安慰她说:“队里规定男的举一百下,女的举八十下,你能达到规定标准,就很不简单了。”李亚敏想,新中国的男女,都是国家的主人,干革命没有尊卑,攀高峰不分男女。没有这种敢于为革命登高攀险的气魄,就不能超越前人。从此,她处处按男同志规定的标准要求自己。早晨出操,男同志跑步,她一步不拉;打篮球没有女队,她就参加到男队去打。为了增强臂力,练举枪,她在枪上坠块半截砖;她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举哑铃,睡觉前坚持做俯卧撑。经过一段时间苦练,她再跟那位男同志比赛举枪瞄准,当双方都一连举枪瞄准一百下时,那位男同志已经疲劳了,李亚敏却一连举了一百三十下。正是这种无所畏惧,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为她攀登世界纪录的高峰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刚开始射击训练时,李亚敏的成绩不大好,她有些信心不足。批林整风运动中,她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光辉著作,狠批了林彪鼓吹的天才论,明确了实践出真知、斗争增才干的道理,增强了攀登世界高峰的勇气。
她坚持刻苦实践,严格训练。酷暑盛夏,她顶着如火的骄阳练射击,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又晒干,晒干了又湿透;隆冬“三九”,她迎着刺骨的寒风,踩着冰冻的大地练瞄准,手脚麻木了,哈哈气,跺跺脚,又接着练;风雨天,她站在屋檐下,对准模糊不清的靶子瞄;晚上,她把自画的小靶子贴在宿舍墙上,在灯下练。有一次参加射击集训,她带病坐了三天三夜火车,到达集训地点后的第二天,高烧没退,就投入了紧张的训练。手枪的长把,把她的外手掌磨起了水泡,枪把一压带血的黄水就冒了出来。她就用胶布贴上,继续训练。贴的胶布妨碍体会动作要领,她就毅然把胶布撕下来。坚硬的枪把磨着刚脱皮的嫩肉,瞄一枪,磨一下,痛得钻心,她仍然顽强地坚持练习。人们问她
“苦不苦”?李亚敏笑笑说:“咱又不是石头!如果怕苦,攀登世界高峰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今,李亚敏的外手掌上还有一块铜钱大的痕迹。
李亚敏认为,射击和做其它工作一样,必然有它的规律性,不仅要苦练,还必须多思多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出它的规律。李亚敏根据毛主席关于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在不同时期找自己射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有段时间,她觉得举枪的稳定性是自己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于是她就把锻炼身体和专项素质训练都围绕着增强臂力进行。这样,随着臂力的增强,她举枪更加稳定,射击成绩提高得很快。为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李亚敏还坚持每天写训练日记,每周写训练小结。每进行一次比赛,都认真作一次总结。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她都把弹着点详细地标记在训练日记上,力求练一次有一次的收获,打一枪有一枪的体会。有一次射击比赛,她以二十发一百九十三环的成绩取得第一名,同志们热情向她祝贺,可是她却看着靶子皱起眉头。原来有一发子弹只打了八环。晚上,她认真回忆比赛的情形,从准备到击发,从思想到动作,一项一项地查,直到夜深人静,找到了原因,才踏实地睡去。
李亚敏把在第七届亚运会所取得的成绩,作为攀登新的高峰的起点。亚运会后,她的训练项目由原来的标准手枪改为慢加速射。这个项目要求更高,她在思想上对自己要求更严。经过刻苦的训练,去年十月二十二日在罗马尼亚参加友谊比赛时,李亚敏又以五百八十环的成绩,取得了标准手枪慢加速友谊比赛第一名。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破除旧习 树立新风
——河北省定县提倡男到女家结婚落户的调查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中共河北省定县县委和县革委会,发动群众深入批判林彪和孔孟宣扬的“男尊女卑”等反动谬论,破旧俗,立新风,提倡结婚后男到女家落户,深受群众的欢迎。目前,全县男到女家落户的已有六千八百多对。
定县县委和县革委会,一九七一年在调查人口增长规律时发现:凡属一家生了两个女孩的,因怕将来女儿出嫁后无人照顾,总想再生个男孩,这就影响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发动群众批判“男尊女卑”的反动思想,提倡和支持男到女家结婚落户,有利于搞好计划生育。于是,县委、县革委会召开会议作了部署,要求各级党组织、革委会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李村店公社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公社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各大队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帮助解决男到女家结婚落户中的具体问题。干部和党团员带头破旧立新,大力支持男到女家结婚落户。公社党委委员、李村店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韩振川,带头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女家结婚落户。北辛庄大队党支部委员、妇代会主任王同雪,不仅支持哥哥到嫂子家去结婚落户,还主动给未婚夫写信,请他到自己家里来落户。
提倡男到女家结婚落户,是一场破旧立新、移风易俗的思想革命,必须抓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发动群众、批判孔孟之道。定县的做法是:
召开不同类型的批判会。批林批孔以来,全县先后召开了大小批判会一万五千多次,通过革命大批判,扫清男到女家结婚落户的思想障碍。各区、公社和大队,发动群众对充满孔孟之道的《三字经》、《女儿经》、《名贤集》等坏书,反复深入地进行了批判。
组织巡回宣讲团。几年来,这个县经常把男到女家结婚落户、计划生育工作搞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组成宣讲团,在春节前后深入社、队宣讲。巡回宣讲团每到一地,都进行社会调查,热情歌颂男到女家结婚落户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协助社、队落实党的有关政策。这个县还举办了一个移风易俗展览会,宣传男到女家落户中的典型事迹。
组织妇女骨干现身说法。林彪效法孔老二鼓吹反动的“妇女无用”论,诬蔑广大妇女“只懂油、盐、酱、醋、柴”,无耻叫嚷妇女“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丈夫身上”,妄图把妇女禁锢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以便于他们复辟资本主义。这个县把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周村妇女打井队、四家庄的铁姑娘战斗队、西杨村大队的妇女技术小组等妇女骨干组织起来,用她们战天斗地的先进事迹,批判林彪、孔老二的反动谬论。石板公社妇联副主任王坤儒,四家庄大队党支部书记尹秀琴,东杨村大队妇代会主任贾立英等,还用自己在娘家结婚,让爱人到本队落户的事实,批判了“男尊女卑”的反动思想。
反复抓政策落实。男到女家结婚落户,必须认真落实党的有关政策。对于男到女家结婚落户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这个县的有关部门做了具体规定,以保证男到女家落户后,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家庭生活上应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歧视与非议。
县委从实践中体会到,提倡男到女家结婚落户,有很多好处:
一、有利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由于男到女家落户已在全县广大农村形成风气,使那些有女无男户解除了后顾之忧,自觉地制定了生育计划,主动落实节育措施。目前,全县七万六千多对有生育能力的夫妇,百分之八十以上采取了节育措施。一九七四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千分之九。
二、便于培养妇女干部。闺女在娘家结婚落户,对本村情况熟悉,便于对她们的培养和提高。现在全县在娘家结婚落户的妇女,有百分之四十参加了共产党和共青团,她们在公社、大队、生产队担负了各项工作。
三、减少了五保户。纸房头公社北陵头大队女社员左惠贞的母亲王大娘,独生女结婚出去以后,寡居多年。去年春天,大队党支部支持她把闺女、女婿和外孙接到自己家来落户,使这个孤寡老人有了红火的家庭。王大娘逢人便高兴地说:“毛主席为俺贫下中农想的真周到,党的恩情俺永远忘不了。”全县提倡男到女家落户以来,五保户大大减少,石板公社现在已经没有了五保户。
四、有利于移风易俗。闺女在娘家结婚,事事体现男女都一样,有力地批判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敢同旧思想作斗争的公社女书记
春节刚过,山上的雪还有尺把厚,寒风吹打在脸上象刀扎一样,可是太坪大队的社员,在一个身板结实的女青年带领下,挑着满担满担的泥沙、石灰和岩粉,运往一块块烂泥田里和冷浸田里,干得热火朝天。这个带头的女青年,就是湖南省慈利县景龙桥公社党委书记饶升梅。
饶升梅今年二十六岁,是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新干部。她是一九七二年一月调来景龙桥公社的。一到公社,她就挑着铺盖扎到全社“老大难”的太坪大队。太坪大队水稻面积占全社的五分之一,但粮食生产一直上不去,年年要吃国家的返销粮。进队那天,小饶正碰上大队开会,制定生产规划,大多数人主张多插点双季稻,增加粮食产量;但有人却极力反对,说太坪是大山区,烂泥田、冷浸田多,照旧插一季中稻算啦,有劳力搞副业,捞现钱,既“扩大”收入,又轻松省事,何必戴着磨盘唱戏,人吃了亏,戏又不好看呢?!小饶想:难道太坪的田全是烂泥冷浸,没法改造?丢下好端端的农田不种,去搞副业捞现钱,这不是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于是,她旗帜鲜明地支持了大多数同志的意见,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改造烂泥田,扩大双季稻,摘掉后进队的帽子。
会后,小饶对太坪大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全大队一千五百余亩田塍,到处留下了她的足迹。有一次,她走到杨梅洞生产队一丘烂泥田边时,脱掉鞋袜,跳进田里,拄着棍子从东到西地踩个不停。那正是初春季节,冰水刺骨,冻得她嘴唇打颤,两腿发紫,大伙再三劝她停下来,可她高低不依,硬是一步一趄地坚持了半晌。一上岸她又同队长糜明清分析队里少数人把烂泥田的面积说得那么大,主张弃农经副的原因。她深深感到,要大干社会主义,就必须狠批资本主义,进一步解放人的思想,振奋革命精神,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的步伐。于是她从整顿大队党支部领导班子入手,层层举办学习班,大讲党的基本路线,大讲“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狠批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斗争了阶级敌人,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进一步坚定了大干社会主义、为革命种田的信心。革命促进了生产。大队决定:全大队百分之九十二的水田种双季稻,少量的冷浸田种单季稻。这一年,在饶升梅的带领下,全大队的粮食总产量由六十三万斤猛增到一百零四万斤,一举摘掉了后进队的帽子,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景龙桥公社素有“油海”之称。可是,多年来全社油茶总产量老是徘徊不前,对国家贡献不大。为这事,饶升梅琢磨了很久。她想:对于山区来说,除了抓田,还必须抓山,只有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去年春,小饶专程请教林业部门的技术员,同他们一起进行实地考查,了解到,要想油茶产量高,必须做好油茶山的全面开垦和恢复工作。回来后,公社党委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号召大队在植树造林的高潮中,将所有油茶山来个全面大垦复。谁知过了很久,许多队还没有动起来。有人说什么:“天生油茶,不用锄挖;惊动茶神,茶死无花。”这使她意识到:光发号召,没有实际的带头行动,还不能战胜旧势力、旧传统的影响。于是,她便把党委“一班人”和各大队党支部书记,统统带往景龙桥大队,一头扎进茶山里,每天挖山不止,先作出垦复样板,接着又分片轮流召开现场会,狠批反动的“天命观”,大讲垦复油茶对壮大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这一来,全社都动起来了,只半个月,便将万亩油茶垦复一新,并在茶林中因地制宜地种了些粮食和药材。结果,当年垦复,当年见效。去年,全社不仅向国家交售了二千五百多担茶油,还收了不少粮食和药材。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