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学生从公社来仍然回公社去
中共山东省莱阳农业学校委员会
我们学校师生积极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学习朝阳农学院的办学经验,进一步认识到必须把学校变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决心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一系列指示,坚持学生社来社去的办学方向。
我校创建于一九五一年。目前设有农学、果林、畜牧兽医、农机四个专业,有学生一千二百四十七人。遵照毛主席关于“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教导,我们在办好二年制普及班和短训班的同时,于一九六八年创办了社来社去的一年制,先后毕业了三千零二十四名学员。他们回社队以后,成为农业学大寨的一支骨干力量,在深入开展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面向农村,社来社去
一九六七年,我们引导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有关教育革命的指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紧密联系本校的实际,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组织教职员工到烟台地区十二个县(市)的一百二十多个社队调查研究,广泛倾听农村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的意见。许多地方的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尖锐地批评了旧农校的办学路线,指出:“过去,旧农校不和俺们通气,学生越学离俺们越远,那样的学校,不如不办!”广大贫下中农迫切需要办一所能为农村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新农校,学制不要长了,学员由社队选送,毕业后仍然回社队去。大家认为,贫下中农的批评和建议是十分中肯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农业学校,应当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毕业出去的学生要能扎根农村干革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敢于同资本主义倾向作斗争;同时又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解决生产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推动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大家提出了创办社来社去的一年制的建议。决定从一九六八年春季开始招生,学员由社队选送,本人同意,县里批准,学校复审后入学。
六年多来,实行社来社去的一年制,是在同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斗争中,同轻视农民和轻视体力劳动的孔孟之道的斗争中前进的。有的人对这一新生事物总是看不惯,说什么:“农校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实行三年制,学生由国家分配,现在改为一年制,社来社去,一年不如一年。”社会上也有人说:“农校毕业当农民,谁去上。”然而,社来社去的一年制符合现阶段“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需要,它一出现就受到广大贫下中农和社队干部的热烈拥护和大力支持。招生通知发到社、队后,社、队党组织和贫下中农都是认真对待,评了又评,选了又选,把路线觉悟高,政治思想好,具有两年以上劳动实践经验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青年送到农校来培养。
怎样培养社来社去的工农学员
社来社去的工农学员,受本社队贫下中农的委托,带着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来学习,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学起来劲头很足。但是,怎样培养他们呢?这是贫下中农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以阶级斗争为主课,把转变学生的思想放在首位。
加强对工农学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努力培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人材。有的同志曾认为:“学员来自工农,根正、苗壮、花儿红,缺的是专业理论和技术。”学员中有的也认为:“来校学业务,政治回去补。”针对这些思想,我们抓住“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对学生大力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使学员树立“热爱农业,扎根农村,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思想。我们为社来社去一年制开设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三门政治课。引导学员在批林整风、批林批孔中,认真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七二级学员毕鉴先等十多个同学,克服了“自来红”的思想,自动组织起学马列小组,除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著作,还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并联系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上的方针、政策问题,提高了对农村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他们深有体会地说:“只有认真看书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和自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二)坚持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建立以生产为基础的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新体制。
在组织教学上,我们根据烟台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社来社去一年制的特点,采取了校内种“三田”(高产田、试验田、种子田)、社队建基地、回队搞实验的教学方式,把学校教学与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校内种“三田”,是学员在校内学习期间,实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一种方式。几年来,在校内基地上,师生与工人相结合,采取专业课先上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同时进行,合理安排,互相配合的办法,一面教学,一面生产和搞科学实验。例如:农学专业的小麦“三田”,就是通过制订种植计划、播种、田间管理、观察记载、收获、总结的全过程,有计划地把边干、边学、边研究和系统学习结合起来,完成小麦的生理、土壤肥料、栽培、良种选育、病虫防治和科学实验等内容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样做,基本上打破了旧的教学体制,建立起以生产为基础的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新体制。
几年来,我们还在课程改革上,建立了以生产季节为序,内容相对集中,结合生产和科研实际,分段进行教学,最后系统总结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做到使生产季节和教学结合起来,既讲基础理论,又讲栽培管理技术;既让学生学理论,又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队建基地,是我校开门办学的又一种方式。校内种“三田”,对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还不能彻底破除教学上的“三脱离”。为此,我们根据四个专业的特点和培养要求,先后在烟台地区分片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三十九个先进社队、十六个兽医站、六个工厂和一个林场作为学校的挂钩单位,并聘请了工农兼职教师。师生每年有两个月的时间到这些挂钩单位进行教学,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高产经验。为了解决更多地区低产变高产的问题,我们从一九六九年起,每一个专业又在学校附近选择一至两个能代表烟台地区的一般水平,领导班子较强,干部和群众对科学技术要求迫切的社队,作为校外另一类教学基点。有教师常年驻点,并聘请了兼职教师。师生除经常去进行教学、生产、科研活动外,还举办短训班,为社队培训技术骨干。
学员回队实践,是巩固社来社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我校农学专业的做法是,在一年中,上半年大部分时间在校内种“三田”,下半年回队实践两次,时间一个月。七月底回队半个月,抓秋作物的病虫防治、制种田的授粉和田间管理等。九月底回队半个月,参加秋收秋种,搜集试验材料,总结丰产经验,抓冬小麦“三田”的播种。他们把学到的先进生产经验和科技成果带回社队去推广。去年,他们围绕着秋播任务,举办了一百九十多期短训班,培训了二千一百多名生产队的技术骨干。贫下中农看到学员回队实践的表现,高兴地说:“这样办学,路子走对了。”
农业学大寨的新生力量
我校社来社去的一年制,到一九七四年为止,已毕业了五届学员。每一届学员毕业后,都是高高兴兴地回到自己的社队,满腔热情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一九七三年,我们先后在全区十六个县
(市)的二百五十一个公社进行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二年间,一年制毕业生共一千三百五十六名,其中担任公社厂、站和大队技术员和科学实验队员的九百三十名,占百分之六十八点五;担任社队领导干部和教师等职务的三百一十七名,占百分之二十三点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员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农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热爱农业,扎根农村,一心为农村三大革命运动服务,成为农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分子。一九七一年毕业的学员贾桂田,刚回到掖县西由公社后吕大队,就接到他的亲戚从东北的来信,要他去当工人,有人劝他去。可是贾桂田坚决回答说:“我决不能辜负党的培养和贫下中农的委托,立志扎根农村干一辈子。”党支部分配他到比较后进的第八生产队当副队长,他耐心地帮助队长克服了“撂挑子”的思想,团结一致,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积极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使八队面貌很快发生了变化。一九七二年一月贾桂田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农校培养出来的学员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懂理论,能实践,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回到农村后,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即墨县岙山公社岙角石大队的李云连,一九六九年在我校农业专业学习毕业后,回队担任科学实验队政治队长。他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既积极带领群众参加批林整风、批林批孔,又带领科学实验队积极进行科学实验。几年来,科学实验队繁育的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良种,不仅满足了本队的需要,还向全县推广。大队党支部书记李爱昌说:“农校帮我们培养了科学种田的好参谋。”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实行学生社来社去,适应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农村日益增长的对文化技术的要求。它有利于缩小三大差别,有利于从三大革命运动中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有利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它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几年来,我们虽然在办好社来社去的一年制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学习了朝阳农学院的经验之后,我们感到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今后我们要更深入地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使学校教育更好地为农村三大革命运动服务,为巩固和加强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作出贡献。


第3版()
专栏:

以农为荣 社来社去
光化县五七农机学校越办越兴旺
据新华社武汉一九七五年三月九日电 湖北省光化县五七农机学校坚持“社来社去”,为农业机械化服务,越办越兴旺。
五年来,他们培养的八百多名学生,绝大多数当了拖拉机手和农机修配员。光化县原来只有一个公社有拖拉机站,现在全县三十三个公社都建立了拖拉机站或机耕队,机耕面积成倍扩大。
五七农机学校原来是一所普通中学。一九六九年,县革委会根据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需要,把它改为农机学校。建校初期,困难较多。驻校工人、贫下中农代表和学校党支部一起,组织师生学习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教导,并且进行了社会调查。师生们在调查中了解到,贫下中农要求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强烈愿望,使师生们深受教育和鼓舞。大家响亮地提出: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我们就办什么样的学校。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一些工厂和拖拉机站的协助下,没有教学用拖拉机,就从废料堆里挑选零件部件,自己拼凑起一台东方红拖拉机模型;没有教材,就自己动手编写;没有农机专业教师,就一面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讲课,一面发动原有教师边学,边干,边教。全校二十多名教职工,个个学会了开拖拉机,大部分能讲能修。
五七农机学校根据当地农村社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长远规划和当前需要,开设政治、语文、农村电工、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等课程,做到突出重点,兼顾其他。学习时间长则一年两年,短则十天半月,还可以随到随学。去年五月,为了使柴油机在麦收大忙中充分发挥作用,学校就办了一期柴油机手培训班,培训学员四十多名。去年上半年,有些社队反映急需农机修理工,学校便抽调十三名学生改学机修、车工等,满足了社队急需。
学校同全县十几个工厂、拖拉机站以及部分公社挂钩,为教学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学生们在拖拉机站学习驾驶技术,在抽水机站上水泵课,到社队加工厂进行粮棉油加工实践。校办工厂增设了机修车间,千方百计为社队检修农业机械。


第3版()
专栏:

北京钢院金相专业办起校内三结合基地
据新华社讯 北京钢铁学院金相专业师生发扬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精神,利用实验室部分可作热处理的生产设备,办起一个热处理车间,作为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校内基地。
这个学院的金相及热处理实验室,原有可用于生产的设备六台。过去在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影响下,这些设备长期搁置不用,有的每年只用来实验几小时。一九五八年教育革命时,师生们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建成了一个小型热处理车间,但这个车间不久又被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砍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批判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学校掀起教育革命新高潮,师生们自己动手重建这个热处理车间。经过五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一个能够容纳三十名师生进行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的校内“三结合”基地。
这个校内“三结合”基地的建设,不但为国家节约了资金,创造了财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师生世界观的改造,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师生们在生产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不怕热,边实践,边学习,边改进,刻苦锻炼自己。校内基地也为国家科研项目中的热处理实验,以及结合典型任务组织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保证了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3版()
专栏:

常德农校在社队建立教学基地
据新华社长沙电 湖南省常德农业学校实行社来社去,开门办学,并且建立以劳动模范所在社队为中心的教学基地,收到良好的效果。三年多来,农校已为常德地区农村社队培养了二千一百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另外还帮助社队短期培训了二千多人。毕业生人数超过了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总和。
常德地区有湖区、平原和丘陵山区,农校根据这些不同地区的特点和社队的需要,开设水稻、棉花、旱粮、林业、农机、畜牧兽医等六个专业,使学校的专业培养与回队使用对口。师生们教学目的明确,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也比较集中。农校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分别选择桃源县的种水稻模范李光庆,安乡县和澧县的种棉花模范唐纯银、毕承松,慈利县的种旱粮模范黄炳秀等先进人物所在的社队,作为开门办学的主要基地。师生们反映,来到劳动模范所在的社队教学,不仅学到了科学种田的好经验,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他们“做田里功夫,想天下大事”,一心为革命种田的好思想。师生们在这些教学基地边干边学。如春播时节,直接跟随劳动模范参加选种、浸种、整理秧田、播种以及护秧、插秧等方面的劳动,边干边学,理论与实践统一,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把这些先进经验带回自己的社队推广。
除了农业劳动模范所在的社队以外,他们还到本地区其他一些农、林、牧场和科学研究单位开门办学。三年多来,各专业师生结合校外基地的教学,先后为社队、农场、工厂繁育玉米良种两万多斤,全面普查水稻白叶枯病三万多亩,诊治牲畜一万二千多头,阉割猪牛七千多头,配合工人修理安装农机具数百台。
农校毕业生回到社队以后,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中有不少人参加了基层领导班子,百分之八十战斗在农业技术战线上。安乡县安尤公社的谭志德,从农校毕业后,担任了公社的种子员,一九七三年坚持水稻良种“广陆矮四号”的田间穗选、单株培育,提纯复壮种子七百多斤,去年种植后获得大丰收,比上年增产百分之五十。


第3版()
专栏:

急农业所急 想农业所需
甘肃省许多农村中学积极为农业打翻身仗服务
据新华社兰州一九七五年三月十日电 甘肃省许多农村中学积极为农业打翻身仗服务,对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作出贡献,同时也促进了教育革命的深入发展。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甘肃农村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省委向教育战线提出:“农业大干,教育怎么办?”号召学校师生结合教学,更好地为农业打翻身仗作出贡献。在夏秋大忙和冬春农田基本建设的时候,各农村中学普遍“放忙假”,组织师生到附近社队,和社员一起战天斗地,改造山河。有的学校主动包下一个山头或一条山沟,从测量、规划到破土施工全部由师生动手。去年,全省农村中学参加农田基本建设的师生达四十多万人次。平时,许多学校把农业学大寨作为基础课,把校办农场办成社队的良种试验站和技术推广站;在挂钩生产队建立种子田、高产田、试验田等科研基地;校办工厂办起为农业服务的生产组、修理组;经常结合教学,组织支农服务队,和贫下中农一起批林批孔,看书学习,学唱革命样板戏,宣讲儒法斗争史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串村走队地修理各种农业机械等。
许多农村中学把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列入了教学和科学研究计划,如培育良种,推广新的耕作制度,制造菌肥、农药,改造盐碱、沙漠等。会宁县中川中学经过反复实践,基本解决当地马铃薯退化的问题,培育出了“中川红”等马铃薯良种。临泽县板桥中学为了找出战胜风沙危害的办法,把学校办到风沙窝里。他们削平四条大沙岭和近百个大小沙丘,移动沙子五十多万立方米,从黄沙滚滚的窝子里开出五百亩地,建设起一个条田成方,绿树成荫,校舍整齐的小绿洲。他们的经验,促进了全县治沙造田的工作。最近,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帮助他们总结了治沙的经验。
为了适应农村科学种田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不少农村中学开办各种短期训练班,在知识青年点上办函授教育,为社队培训农机手、电工、农业技术员、会计、赤脚医生、兽医等各种人材。学校本身也不断改革教学,开设农村急需的专业课或专业班,自编乡土教材等。许多学生在毕业时就已掌握了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的使用和维修,某些作物的栽培,良种的培育,以及农村电工等实际本领。
学生们在校期间直接参加农村三大革命运动,接受贫下中农教育,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从小树立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思想。很多人已经成为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的骨干力量。(附图片)
图为西北农学院学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甘薯新品种选育的科学试验。 新华社记者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