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运动战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
——学习“十大军事原则”的一点体会
兰州部队 史理
毛主席在十大军事原则中指出:“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这一原则,规定了我军的作战形式应以打运动战为主,阐明了运动与歼敌、运动战与阵地战的辩证关系。这是人民战争的一个重要作战原则,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传统战法。
所谓运动战,通俗的解释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我国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毛主席一贯强调我军的主要作战形式是运动战。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决定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期,中国革命战争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敌强我弱,敌大我小。我们虽然建立了部分革命根据地,但还没有掌握全国政权,军队数量不多,武器装备很差,而敌人总是凭借帝国主义的援助,有比较多的兵力,比较雄厚的经济力量,掌握着比较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控制着交通、战略要地等有利条件。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了我军不能用阵地战的形式,在不利条件下跟敌人进行决战。那样做,正如毛主席所批评的一样,不是龙王向龙王比宝,而是乞丐向龙王比宝,其结果只能是被敌人消灭。因此,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我军必须采取运动战的作战形式,避敌锋芒,调动敌人,以我之长,击敌之短,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逐步发展和壮大自己,最后消灭敌人。
同时,我们所进行的是革命的人民战争,这种战争为我军打好运动战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毛主席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指引,广大人民群众的踊跃参军参战和积极支援,人民军队所特有的政治优势,地方武装力量和民兵的有力配合,以及国际革命力量的援助等,加上我国幅员广大,有广阔的回旋余地。
毛主席说:“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在我国革命战争的一个很长时期内,就军事力量来说,敌强我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这个敌强我弱的形势,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只有看到这种转化的可能性,才能树立起夺得优势和主动,争取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然而,优势和主动不是现成的东西,是不会自然出现的,而是要努力去争取的,这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运动战的突出特点和优点,就在于能够充分发挥战争的领导艺术和广大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造成我们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造成敌人的许多局部劣势和被动,从而将敌人一口一口地吃掉。这种局部的胜利多了,就能使我们最后夺得全局的优势和主动,从根本上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最终实现全局性的转换。
实行运动战,有利于我集中优势兵力,造成局部主动地位,包围全歼敌人。在运动战中,我军主力在人民群众的掩护和民兵、游击队的积极配合下,在广阔的战场上纵横驰骋,左右机动,迅速分散,迅速集中,捕捉住有利战机,突然包围敌人,勇敢穿插分割,以几路对敌一路,以几个师打敌一个师,以几万人打敌一万人。这样,我们在这个局部上就造成了优势和主动,就变成了我大敌小,我强敌弱,我攻敌守,我主动敌被动,再加上其它条件,就可以确有把握地全歼这一部分敌人。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歼灭。通过这样一个一个局部上的以强击弱的歼灭战,敌我力量的对比,必将发生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变化,我们就能够逐步地由局部的优势转变为全局的优势。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队是四百三十万人,我军仅有一百二十万人。在此情况下,我军按照毛主席制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打运动战,大量地歼灭了敌人,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我军就从战略防御逐步地转入了战略反攻,直至取得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
实行运动战,便于调动敌人就我之范,使他们丧失主动,处处被动。调动敌人的方法是很多的,如诱敌深入,声东击西,围城打援,蘑菇战术,敌进我进等等。我军实行运动战,大踏步进退,就能迫敌离开据点和交通线,脱离阵地,与我周旋,忙于奔命,疲劳饿饭。这样,就能“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运动中的敌人常常处在不意即无准备之中,兵力比较分散,地形比较生疏,兵力、兵器不易展开,优势的技术装备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难以形成有组织的抵抗,因此较为好打。把敌人调动出来,更便于我地方兵团、民兵、游击队广泛地开展游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积极打击敌人。打运动战,我军处处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可以很好地对敌人封锁消息,以假象蒙骗敌人,使敌人变成聋子和瞎子,无从知道我军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发起进攻。我军则可以利用敌人的过失,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速战速决。解放战争中,陕北的“三战三捷”就是生动的例证。一九四七年三月,蒋介石调集二十三万人,妄图吞掉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我西北野战军仅有两万多人,在毛主席亲自指挥下,实行运动战,运用磨菇战术。我军首先以少数兵力诱敌主力北上安塞,而集中主力伏击歼敌三十一旅于青化砭;再吸引敌主力向西,我以主力于东,待机歼敌一三五旅于羊马河;然后又诱敌北上,我主力乘机攻占蟠龙。历时四十天,歼敌一万四千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敌人的狂妄计划,为尔后争取更大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实行运动战,还可以使我军随时避开不利地位,有效地保存军力,待机破敌。毛主席指出:“凡被迫处于不利地位,根本上危及军力的保存时,应该勇敢地退却,以便保存军力,在新的时机中再行打击敌人。”我们主张运动战,正是为了避免不利情况下的作战,寻求有利条件下的作战。所谓有利条件,就是良好的人民条件,有利的作战地形,我军主力的集中,以及好打的敌情等。正确地实行运动战,把流动性和进攻性结合起来,着眼于进攻;把“走”和“打”结合起来,立足于“打”,就能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我们主张基本的作战形式是运动战,并不拒绝必要的和可能的阵地战。毛主席在强调运动战的同时,也指出了要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因为,运动战需要阵地战的辅助和配合;在战略反攻阶段,歼灭龟缩坚守之敌,夺取重要城市,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阵地战就显得较为重要。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是以运动战为主,还是以阵地战为主,历来是两条军事路线斗争在作战形式上的表现。叛徒、卖国贼林彪,一贯反对打运动战,极力主张以“堡垒对堡垒”,搞“短促突击”,打“堂堂之阵”的“不动战”,同敌人拚实力、拚消耗;还胡说什么“不打运动战,只打不动战”,打阵地战“比打运动战还合算”。林彪竭力反对打运动战,主张打“不动战”,迎合了敌人的需要,这是他畏敌如虎,消极避战的机会主义在作战形式上的表现。在深入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斗争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深刻领会毛主席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和运动战的方针,不断提高贯彻执行毛主席军事路线的自觉性。


第2版()
专栏:

战略上“以一当十” 战术上“以十当一”
南京部队 沈连成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这就是说,在整体上、在战略上我们要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局部上、在战役或战斗上,我们要以多胜少、以强胜弱。这体现了毛主席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伟大思想。
在战略上“以一当十”,在战术上“以十当一”,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之上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有两重性,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从长远的观点看,从本质上看,他们是纸老虎。因为他们代表的是腐朽没落阶级的利益,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是反人民的,必然遭到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因此注定要失败;而我们代表的是最先进阶级的利益,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进步的,必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最后一定能取胜。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在战略上“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一九四六年,当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停战协定,在东北侵占我四平、长春等地,又在华东、华北向我大举进攻时,毛主席就指出:“我们是艰苦奋斗,军民兼顾,和蒋介石统治区的上面贪污腐化,下面民不聊生,完全相反。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是一定要胜利的。”事实证明,毛主席的预见无比英明。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他们又有一定的力量,是真老虎,可以吃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较长的时期,敌人占据着许多重要城市和大片土地,拥有几百万军队,又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军队装备也比我们强。因此,我们在战役和战斗上必须“以十当一”,以多胜少,以强胜弱。
在战略上“以一当十”,在战术上“以十当一”,是辩证的统一。只有在战略上敢于藐视敌人,才敢于在战役、战斗中吃掉敌人;而只有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坚持“以十当一”,才能实现战略上“以一当十”的目的。这是因为,战争双方力量的强弱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我们在战术上“以十当一”,每战集中数倍于敌的兵力,今天歼一个旅,明天歼一个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由战略上的敌强我弱,变为战略上的我强敌弱,从而彻底打败敌人,夺取整个战争的胜利。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极力反对毛主席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的伟大思想。他在战略上总是过高地估计敌人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人民的力量,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在辽沈、平津战役中,他不敢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战略决战。林彪在战术上所贩卖的“六个战术原则”,是主张分散兵力、搞一线平推,打击溃战,反对毛主席在战术上
“以十当一”,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充分暴露出一副右倾机会主义者的丑恶嘴脸。


第2版()
专栏:

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
广西军区 张羽民
毛主席在光辉的十大军事原则中指出:“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这种战斗作风,就是我军神速运动的具体体现。这种战斗作风,是我军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锻炼养成的。它能出敌不意地快速机动兵力,集中优势,充分发挥我军的特长,更好地扩大战果,能为我军造成更多的主动,给敌人造成更大的被动,是打歼灭战、运动战不可缺少的作风。
这种战斗作风,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战争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勇敢顽强、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是我军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特色,是任何反动剥削阶级军队都学不到的。
连续作战,对反动阶级的军事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辽沈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估计我东北野战军三个月到半年才能入关作战。但是,伟大领袖毛主席高瞻远瞩,抓住敌人已成惯例的错误估计,辽沈战役还没结束,就指示东北野战军急速入关,和华北野战军并肩作战。这样,百万大军突然以泰山压顶之势包围华北敌军。敌人发觉时,我分割包围部署已经完成。
我军这样迅速运动,常常使敌人惊呼:“共军作战不正规,神出鬼没。”平津战役所以那样快地取得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发扬了连续作战的作风。
林彪这个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从唯心论出发,一贯按资产阶级的常规走路,他所想的完全跟毛主席的指示相反,倒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估计完全一致。辽沈战役结束后,他编造了种种谎言,对抗毛主席的指示,妄图休整几个月再入关。他的所谓“四快一慢战术”,以“慢”字为中心,反对战场的统一指挥,反对我军连续作战的作风。这充分暴露了他根本不是什么“天才军事家”,而是不读书,不看报,不看文件,什么学问也没有的野心家。(附图片)
北京部队某部六连战士们在训练间隙交谈学习毛主席军事著作的体会。
本报通讯员 摄


第2版()
专栏:

偷天换日的鬼把戏
沙晴
混进革命队伍的政治骗子,大多惯于演这样一种把戏:“打着别人的旗帜,贩卖自己的货色”。林彪这个怕见阳光的阴谋家,常常躲在连窗户都堵起来的暗室里,精心“研究”他的“先辈”们的反革命两面派策略。这种偷天换日的把戏,真是被林彪玩弄熟了。
就说他的“一点两面战术”吧,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击溃战术、地地道道反歼灭战的东西。可是,林彪在推销这个货色的时候,却常常打着“歼灭战”的旗帜。他说:“一点两面战术,就是一种歼灭的战术”,照着它打仗,
“真正可实现不打则已要打必歼的作战要求”。照他的说法,“一点两面战术”比一切真正的歼灭战术更能保证打好“歼灭战”。
叛徒、卖国贼林彪为什么要打起“歼灭战”的旗帜,推销击溃战的货色呢?说来也容易明白,因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是毛主席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经过千百次战斗实践考验的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深受广大指战员拥护的传统战法,林彪要明目张胆地反对歼灭战,推销击溃战术,非但卖不出去,还有可能立即被革命人民识破,所以不得不打着“歼灭战”的旗帜,贩卖他自己的黑货。
随着人民政治觉悟的提高,林彪偷运私货越来越困难,于是,他打的旗帜更加五颜六色。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前夕,他和他的死党推销“六个战术原则”时,除打出“歼灭战”的旗帜外,还写着“战争学”、“军事学”、“非凡的天才”、“杰出成就”这些眩人眼目的字眼。如同资本家由于商品滞销而变换商标一样,林彪变换的商标愈多,愈说明他那套东西没有人要。
旗帜上写的和偷运的货色,毕竟是对立的,因此,林彪一面打别人的旗帜,一面在想法毁坏这面旗帜,这就出现了巴枯宁式的卑鄙表演,在向马克思点头哈腰之后又悄悄地象小狗那样向马克思吠叫。林彪刚刚喊完我军“只能采取歼灭战”之后,接着就说“歼灭战首先需要集中优势,而集中优势,既受兵力对比的限制,又受技术水平和组织水平的限制”,“由于这些限制,我军不能”采取“歼灭战”。可是林彪辩来辩去,还是不能自圆其说,使自己处在自相矛盾之中,最终暴露出反革命两面派的嘴脸。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入,混入革命队伍的敌人变得越来越狡猾,与此同时,革命人民也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这样一来,林彪一类骗子搞修正主义,人民群众就容易识破了。


第2版()
专栏: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战略防御
在战争全局上,对战略进攻之敌实行防御,叫做战略防御。目的是保存和积蓄力量,大量消耗和消灭敌人,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为转入战略进攻创造条件。实现战略防御的正确方针是:战役战斗上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战略退却
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有计划的后退一步的战略行动,叫做战略退却。目的是保存军力,待机破敌。
战略反攻
为迫使敌人放弃战略进攻而采取的决战性的攻势行动,叫做战略反攻。反攻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之间的过渡的东西,带有战略进攻前夜的性质。反攻原则,是在敌人进攻时应用的。进攻原则,是在敌人防御时应用的。
积极防御
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是以辅助进攻或转入进攻为目的,采取攻势行动消耗和歼灭进攻之敌的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消极防御
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是分兵把口、节节抵御和被动挨打的防御,是保守主义在军事上的表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