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朝梁沟里“半边天”
——记河北省承德县朝梁子村妇女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事迹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为《所谓落后乡村并非一切都落后》一文写了光辉按语,赞扬河北省承德县朝梁子村“群众中蕴藏了这样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毛主席光辉按语的鼓舞下,朝梁子贫下中农发扬当年办合作社的革命精神,长期坚持战天斗地,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修起水平梯田八百多亩,人造平原五百五十亩,造林三千多亩,大大改变了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粮食总产比合作化初期增长了四倍,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了九倍多。过去那种“种一葫芦收一瓢”的落后状况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巨大变化中,朝梁子大队的妇女发挥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顶起了朝梁沟里的半边天。
毛主席说:“妇女的力量是伟大的。”但是,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严重地束缚着广大妇女的革命积极性。朝梁子大队的妇女们在毛主席光辉按语的指引下,同旧思想、旧意识进行了一场场的激烈斗争,显示了妇女的智慧和力量。
朝梁子东大坡有一千多亩耕地,产量一直很低。解放前,“风水”先生给这里戴上了“无水”的帽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解放了朝梁子大队广大妇女的思想,魏淑芝、李瑞香等十二个姑娘组成了打井队,扛起铁镐上了东大坡,决心破除坡上无水的迷信。她们平均年龄只有十八岁,最小的才十五岁。有些思想守旧的人说:“妇女要能打井,毛驴也能长犄角喽!”一个富农分子也散布“妇女打井不出水”的谬论。面对这些议论,姑娘们在工地上一遍遍地学习毛主席的光辉按语,决心做出前人没有做出的事业来。她们每天顶着星星出工,披着月光回来。遇到大石头,她们就用炮崩,不懂放炮技术,就向男社员学。十五岁的李瑞清,平时连放个爆竹都害怕。为了打井,她主动装药点炮,工程进度越来越快。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战斗,她们终于打成了一口直径一丈五尺的大眼井,能浇地七十多亩。井成之后,朝梁子大队的干部和群众进一步学习毛主席的光辉按语,破除迷信,总结经验,几年来打大眼井二十二眼,扩大水浇面积六百多亩。
以前,这里流传着“朝梁沟里黄土坡,种的玉米光棍多”的顺口溜。因为土质瘠薄,耕作粗放,玉米产量很低,种植面积很少。一九七○年春天,第六生产队以共产党员王桂兰、李桂英为主的九位中年妇女,为了改变玉米的低产面貌,她们选了一片硬底盘做试验田,深翻土地,种上了优种玉米。出工干活时,她们身背粪筐积攒肥料,利用休息时间锄草、培土、施肥,还挑水浇了三次。经过精心管理,秋后亩产达到九百一十多斤,打破了这里玉米低产的传统观念。从此,朝梁子大队种玉米多起来了,许多高产地块达到千斤以上。
过去,一些人把妇女干脏活累活看成是低贱的事情。青年姑娘刘凤云和孔祥芝等以实际行动,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为广大妇女树立了榜样。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贫农女儿刘凤云发现队里粪肥不足,就挑起尿桶,每天坚持敛尿。有人议论说:“闺女家每天给人端尿盆多难看!”刘凤云回答说:“我为大上农业敛尿积肥,就是光荣!”她每天早上跑完全队三十九户,还要自己砌尿池,备土,每年为生产队积肥几十万斤。
一九七二年,刘凤云要结婚了,队委会送给她一张锨、一把镐,把她在革命和生产中的表现写成鉴定,抄在大红纸上。在她结婚走的那天,生产队长带着奖品和鉴定,亲自送到她爱人所在的大队,向大家介绍了凤云的模范事迹,使那里的干部和群众很受教育,不久就选她为生产队的妇女队长。
青年姑娘孔祥芝,担任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后,也担起粪桶,每天早晨挨门挨户敛尿,并把妹妹孔祥民带动起来一起干。一天,吃早饭时小妹妹祥莲嫌她干的活计脏,祥芝便说:“没有粪尿臭,那有五谷香!”从此,祥芝经常带小妹妹一同去敛尿。后来,祥莲的两个姐姐都结婚走了,她就主动接过姐姐的粪担,继续积肥,每年为集体沤尿肥二十多万斤。
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朝梁子大队的广大妇女认真看书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批判能力,成为学习和批判中的一支骨干力量。
批林整风运动开始后,朝梁子大队的贫下中农以极大的无产阶级义愤,展开对林彪反党集团的革命大批判。过了一段,有的人觉得该批的都批了,运动差不多了。第六生产队贠素花、孙玉玲等几个姑娘感到关键问题是没有认真看书学习,缺少思想武器。于是,她们十多个姑娘组织了“红姑娘读书组”。她们中文化程度最高的只有高小程度,多数只念过两三年书。遇到困难时,她们就请老贫农忆苦思甜,不断明确学习目的,刻苦攻读。在党支部的关怀下,她们坚持每周一、三和星期日晚上集体学,劳动休息时在地头上学。一年多来,她们读完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列著作和二十多篇毛主席著作,写了批林批孔文章一百多篇,办大批判专栏、黑板报三处,还积极编写儒法斗争史讲稿,给政治夜校作学习辅导,在农田建设工地上给社员们讲儒法斗争故事,成为批林批孔运动的一支骨干力量。
在姑娘们的带动下,许多老年妇女也焕发了革命青春。六十岁的贫农女社员陈昭兰,在批林批孔运动展开后,第一个组织了家庭批判会,引导全家人联系实际,批判林彪和孔孟之道。在她的带动下,许多家庭都摆下了批林批孔的战场。她们反复批判“男尊女卑”、“妇女无用”等孔孟之道,批判林彪诬蔑劳动人民的罪行,成为一支革命的生力军。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打井队伍中的女英雄
——记山西省定襄县在批林批孔斗争中成长的三八女子打井队
在山西省定襄县官庄公社镡村大队,过去不准妇女去看男人打井,说:“女人一看就冲了‘龙王’,打不出水来了。”当然就更说不上让妇女打井了。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广大妇女批判了林彪、孔老二鼓吹的“男尊女卑”的反动谬论,激发了妇女们的革命热情。
在一次批判会上,团支部书记邢全娥等几个姑娘提出建议,要求成立一个妇女打井队。这个建议得到了党支部的支持,群众的拥护,五十多名女青年争先恐后地报了名。
成立妇女打井队这件事轰动了全村。可是,有的人摇头不赞成:“打井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姑娘们哪能行!”
党支部组织青年妇女学习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教导,深入批判林彪、孔老二诬蔑劳动妇女的反动谬论。通过批判,提高了青年妇女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姑娘们决心学会打井这门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青春。
去年三月八日,镡村三八女子打井队正式成立了。第二天,她们迎着初春的寒风,揭开了战斗的序幕。
任何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前进的道路上,同样充满了困难和斗争。
三八女子打井队打的第一口井,不断向地心延伸。正当姑娘们看到井中的沙层而高兴时,突然井壁塌方了。这时,吹来的冷风升级了:“姑娘们真不知天高地厚。要打井,还得男人来干!”
姑娘们毫不气馁。大伙围坐在井台上,再次批判了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进一步激发了姑娘们的革命干劲,大家发出一个声音:“有毛主席给我们撑腰,我们就是要量一量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在县水利局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女子打井队排除了障碍。当井打到四十四米深的时候,终于出水了。
“打成井了!”工地上锣鼓喧天。一句句亲切的问候,一次次热情的握手,激励着姑娘们夺取新的胜利。
当天下午,三八女子打井队就人拉肩扛机具,转移到第二眼井的工地上,开始了新的战斗。
她们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一连打成了四眼井。这时,又有人议论:“妇女倒是能打井,就是离不开男人给她们开柴油机和卷扬机。”
原来,在姑娘们开始打井的时候,大队党支部和革委会,为了帮助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成长,派了几个男同志帮她们开柴油机和卷扬机,当技术顾问。听到上述那些议论,姑娘们又在打井工地上进行学习与批判。她们利用班前班后,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批判修正主义路线,批判宣扬孔孟之道的《女儿经》。大伙说:“拖拉机、汽车、飞机,妇女都能开,我们也一定能学会开卷扬机和柴油机。队长,咱们干吧!”就这样,从第五眼井开始,所有的活儿姑娘们全包了。
当女子打井队打完第八眼井的时候,“三秋”大忙季节开始了。为了给队里腾出更多的劳力投入“三秋”战斗,她们主动提出由原来的四十二人减成三十人,把三班制改为两班制,决心为革命勇挑重担。
这时,有人又以“关心”为名吹冷风:“这伙姑娘就会逞能,硬要往死里受哩!”
党支部及时组织大家深入批林批孔,讨论什么是苦、什么是乐的问题。队长邢全娥说:“剥削阶级认为,女人搽脂抹粉,好吃懒做,是乐;我们认为,那是最大的痛苦。为革命种田,多打井,多流汗,才是最大的幸福。”
女子打井队人手少了,劳动时间长了。但是,她们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打井。在斗争实践中,她们不仅掌握了打井技术,而且炼红了思想。五月十三日,第三眼井下井管时,刚下到第十六节,钉绳突然松落,井管下沉了。如果不立即拉起来,这眼井可能报废。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负责拉井绳的邢润连,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拚命地拉紧管钉绳。井绳把她的脚绞住了,疼得她浑身冒汗,仍然不松手。经过大家抢救,井保住了,但邢润连的脚却负了重伤。事后,伙伴们问她:“你不怕掉到井里去?”她回答说:“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
三八女子打井队,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成长起来了。她们上台能批修正主义路线和孔孟之道,下田能种田,能打井。在她们的带动下,忻县地区有一千多名女青年参加了打井队。她们正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女民兵战斗在治水工地上
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开展的大好形势下,江苏省阜宁县罗桥公社广大女民兵,深入批判林彪、孔老二鼓吹的“男尊女卑”等反动谬论,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踊跃报名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目前,全公社已有三千名女民兵参加了治水工程,占全公社治水民工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她们和男同志并肩战斗在农田水利建设的第一线,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罗桥公社位于阜宁县西南沿荡地区,地势低洼,易受旱涝灾害。为了加快农业学大寨的步伐,彻底改变生产条件,公社党委决定,一九七四年冬季兴修农田水利的任务,要比往年增加一倍。各大队女民兵听到这一消息后,纷纷写请战书,向大队党支部和公社党委表决心,要求参加农田水利建设。她们一边表决心,一边深入批判林彪、孔老二鼓吹的“男尊女卑”等反动谬论。曾多次参加过县、社水利工程的鞍马大队民兵副营长吉秀英说:“多年来我参加治水的实践证明,男同志能干的活,女同志也能干。我们一定要在治水战斗中真正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通过革命大批判,出现了很多送女儿、送媳妇上水利工地的动人事情。青一大队女民兵刘兆梅的小孩子只有三岁,大队民兵营考虑到她爱人叶长龙已经战斗在治水工地上,打算把她留下,可是她不答应,坚决表示要到治水第一线去锻炼。她婆婆支持说:“搞水利为大家造福,应该去。”并主动替媳妇带孩子,让刘兆梅安心在工地上劳动。
全公社三千名女民兵到工地后,争干重活,勇挑重担。团结大队的女民兵,在排长张洪珍的带领下,团结战斗,抢晴天,抓工效,同男民兵开展革命竞赛,每人完成的平均土方量,超过男同志。
公社党委十分重视这一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专门成立了女民兵工地指挥部,加强对女民兵工作的领导,关心女民兵的生活,及时帮助她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公社党委书记沈仲华和其他党委成员,还经常到工地和女民兵一起参加劳动,组织女民兵在工地开批判会,提高她们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广大贫下中农高兴地说:“批林批孔威力大,女民兵治水上前线,开河挖渠夺高产,妇女顶起半边天。”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保卫铁路的女民兵
成昆铁路的铁西大桥和二号隧道,座落在大凉山的越西县境内。远远看去,铁桥宛似一座彩虹卧在白云缭绕的山腰。抬头望去,碧鸡山高耸云天,白雪皑皑;低头一瞧,万丈深渊的裤裆沟浪花飞溅,吼声震谷。看这气势,有谁会想到这里的“铁道卫士”,竟是穿着各种民族服装的女民兵哩。
守卫在铁西大桥和二号隧道的女民兵班,由彝、汉等三个民族的姐妹组成。过去,阶级敌人在兄弟民族之间制造民族纠纷,造成各族人民之间不团结;如今,三个民族的女民兵,相处象亲姐妹。过去的赔嫁娃子、要饭姑娘,今天扛起钢枪,走上了保卫祖国的岗位。一天晚上,班长组织大家忆苦思甜,批林批孔。旧社会的汉、彝等民族的姑娘,都是一条苦藤结的瓜。彝族女民兵潘伍牛一家六口,过着“身戴铁链当牛马”的悲惨生活。为了活命,祖父带他们逃荒,途中被奴隶主抢去当娃子,杳无音讯,从此一家六口人漂流四方……。旧社会的苦水,激起了姐妹们对林彪效法孔老二鼓吹“克己复礼”的无比仇恨,坚定了苦练杀敌本领,决心紧握钢枪,树立保卫人民铁路的雄心壮志。没有经验,就到部队请教;没有射击训练场,就以山上的松树、空中的飞鸟为瞄准的目标;没有刺杀靶,就自己扎;没有出操的地方,就爬山锻炼。脸晒黑了,手磨出血,脚打起泡,但她们从不叫一声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训练,她们的射击成绩年年保持优秀,练就了一身保卫铁路的本领。无论在白雪纷飞、寒风呼啸的严冬,还是在烈日当空、风沙弥漫的夏天,她们总是精神抖擞,百倍警惕地放哨巡逻,使人民列车畅通无阻。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学秀梅 做秀梅
——女民兵王国芹学赶车的故事
秋天的早晨,在洒满阳光的田间公路上,一辆装满粪肥的马车飞驰前进。赶车的是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你看她手持红缨鞭,满面春风、精神抖擞。地里劳动的人们都不禁啧啧称赞说:“真象《青松岭》中的秀梅。”这就是天津市武清县陈嘴公社大旺村第七生产队女民兵、新任车把式王国芹。
去年春天,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以后,大旺村第七生产队的女民兵们怀着对林彪、孔老二的满腔仇恨,用自己几年来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狠批了“男尊女卑”、“妇女无用”等反动谬论。通过批林批孔运动,国芹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她想:林彪效法孔老二诬蔑我们妇女“无用”,就是妄图束缚我们的手脚,不让我们起来革命,以便他们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我们妇女就是要以实际行动给他们以有力回击。看了电影《青松岭》以后,更使国芹受到很大启示。她暗暗下定决心要学会赶车,做一名秀梅式的女车把式。从此,国芹时刻注意摸索赶牲口的经验,总是主动向队长要求干一些盘牲口的活。每次盘耧,都专拣调皮的牲口牵,同时热情地向老车把式学习,有时还主动帮助套车、卸车。每次队长派她跟车拉东西,她都要替车把式赶一程。麦秋时,国芹替车把式赶一辆麦子车,一不小心从车上摔下来。这时有个别人从背地吹来冷风,说什么:“她这是自找苦吃,看她还赶不赶?”回到家里,母亲也心疼地责备她说:“我们劳动不落后就行了,赶车不赶车要什么紧?”国芹想:要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就不能怕打击,不能怕困难,这样才是新中国的妇女!她耐心说服了母亲,又继续参加了夜里拉麦子的战斗。队长和贫下中农都说她有骨气,不愧为毛主席的好民兵。
去年三秋,队长正式派国芹赶车了。国芹乐得合不上嘴,劲头更足了。你看她红缨鞭一甩,赶着那辆胶轮大马车在田野、公路来往奔驰,拉庄稼、送粪,样样任务不落后。社员们都热情称赞她是“咱村的秀梅”。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弄坎江畔女犁手
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遮放的弄坎江畔,云南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三八”犁田班的七个姑娘扬鞭扶犁,熟练地使唤着耕牛,黝黑的泥土在脚下翻滚。她们的先进事迹在边疆广为传颂。
七个姑娘名叫贺凤玲、陈秀群、傅永华、陈明显、赖秀芳、邬祝宾和胡素芳。她们都是一九七一年成都市第八中学和二十二中的初中毕业生。三年前,当她们来到边疆跨进连队时,就听说男劳力紧张,还有几百亩稻田一时抽不出人来犁。姑娘们商量说:“男同志能办到的,我们女同志也能办到!我们是为了建设祖国边疆而来的,决不能墨守妇女不犁田的旧习俗,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向党支部提出了组织妇女犁田班的要求。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在全连建立了第一个“三八”犁田班。
女儿犁田,在这里是新鲜事。消息传开,多数人称赞:“有志气!”但也有人说:“姑娘犁田,谷子长成秕壳”。还有人劝她们:“犁田活重,又累人,何必自找苦吃。”姑娘们豪迈地回答:“那是旧观念,旧意识;要锻炼,就得自找苦吃。”
第二天清晨,姑娘们随着副排长杨崇礼来到田间。老杨驾好耕牛,边讲边示范。但是,当她们自己掌犁驾牛的时候,牛就不听使唤了。
晚上,姑娘们议论开了:为什么犁耙在老杨手里那么顺手,而在我们手里却不听使唤。她们从毛主席著作中找答案:“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为了摸牛的脾气,她们经常接近耕牛,给牛喂草添料。在出工和收工途中,又坚持练习使唤牛的口令。过了一段时间她们熟悉了每头牛的脾气,掌握了使牛的方法。现在,她们已经是熟练的女犁手了。
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三八”犁田班的战士们挥笔上阵,用自己在边疆锻炼成长的事实,痛斥林彪、孔老二散布的“男尊女卑”等反动谬论和
“克己复礼”的反革命纲领,全班共写了二十一篇批判文章,发言二百多人次。她们意气风发,抢挑重担。有一块离连队较远的烂泥田,牛踩下去会陷到肚皮,田块又窄,牛不容易转过身来,她们不顾泥巴陷到大腿,不顾锈水溅了一身,把犁这种田块看做是对孔孟之道的有力批判。她们克服重重困难,提前四天完成了犁田任务。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