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强大的推动力
  ——记上海沪东造船厂批林批孔一年间
上海沪东造船厂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年年大干社会主义,年年在前进。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这个厂前进的步伐跨得更大,一九七四年月月季季都取得新胜利。
这一年,全厂一共打了三个大仗:第一仗,上半年把十八条一千吨的油轮送下水;第二仗,奋战九十天,把“长锦”、“长绣”号送下水;第三仗,又在五十余天时间里,把二万五千吨货轮“徐州”号送下水。全年下水的大小船只,共有四十艘。
这一年,完成的产值和商品值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加二倍多。
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多么激动人心的步伐啊!这个胜利,是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的结果,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显示出来的巨大威力!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沪东造船厂的工人和干部狠批刘少奇鼓吹的“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洋奴哲学,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大打造船工业翻身仗,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使五条万吨轮下了水,三台万匹机上了船。然而,正当工人们精神焕发,决心用汗水为造船工业描绘崭新的画图时,有崇洋迷外思想的人,却把沪东造船厂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设计、制造的一万二千马力柴油机说成是“病机”,那些满脑子洋奴哲学的人在会议桌上、在装有国产机的船舶试航途中,百般挑剔、非难国产船、国产机,甚至提出要把工人们批判过的洋“专利”重新买进来。
在斗争的激烈时刻,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了。造船工人认真学习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更加清醒地看到同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的斗争,是一场保卫和发展文化大革命胜利成果的斗争,是一场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的斗争。广大工人联系造船工业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狠批林彪卖国投降的罪行。批判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的革命大字报贴满全厂。“反对倒退,坚持前进;反对复辟,坚持革命”的革命洪流滚滚向前。
柴油机车间的广大工人,把对修正主义路线的满腔愤怒化为造争气机的冲天干劲。他们对技术精益求精,高质量、高速度地总装成功第四台万匹机,经过一百二十五个小时的耐久试验,顺利通过了国家鉴定。被某些人说成是“病机”的国产万匹机,成了我们造船工人的“金凤凰”。工人们听着“隆隆”欢鸣的机器运转声,意味深长地说:“这是斗争得来的呵!”
斗争教育了人们,斗争赢得了胜利。这更加激起了广大工人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船体车间是全厂工人大干社会主义的一面镜子。这一年中下水的大小四十条船,从放样、下料,到电焊、装配,每一道工序都浸透了这个车间工人的汗水。一工段是负责放样、下料和加工的。年初,他们接到了建造十八条一千吨油轮的任务,要求高、时间紧、工艺复杂、加工量大,而且船台周期特别短,一般要求当月下料开工,有的甚至要求当月装配。怎么办?一工段二组的工人发出倡议:“打好第一仗,实现开门红!”全工段热烈响应。干部和工人团结战斗,搞革新、挖潜力,在不添设备不增人的情况下,十八天就完成了一个月的工作量。正当酣战关头,二万五千吨货轮“徐州”号的放样任务又下达了。象这样一艘万吨轮的放样,过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工人们说:“抓紧分分秒秒,为大打造船工业翻身仗多作贡献!”老工人带了十四名青年工人,白天战油轮,晚上划线型,吃在工段,住在工段,十四天就胜利完成了任务。象这样动人的事迹,这样的劲头,这样的革命热情,在船厂的各个车间随处可见。
万吨轮一条接一条地驶进黄浦江,为伟大祖国的海上铁路增添了无限春色。工人们高兴地说:“物质上的收获可以计算,精神上的成果却远不是数字可以衡量的。我们不仅造船、造机,而且要在战斗中培养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造船工业队伍!”
就在“徐州”轮下水的当天,船体车间党总支邀请了一百多位青年工人的家长来厂座谈,向他们汇报青年在厂里的工作、学习和斗争情况,请他们观看“徐州”轮下水。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曾经挥汗奋战过的巨轮,巍然屹立在万吨船台上,满怀激情地说:“把孩子交给党安排,我们一万个放心!”
是啊,青年们在党的阳光普照下,经过批林批孔运动的锻炼,正在茁壮成长。就拿船体车间的青年来说吧,去年八月,电焊工段十六组的“猛虎”班十一个青年,把铺盖搬到厂里,他们白天在船台大干,晚上坚持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成为抓革命、促生产的一支突击队。厂党委和车间党总支及时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并且在全厂加以推广。顿时,青年突击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全厂各个角落。无论是在大批判的战场上,还是在万吨轮的船台上,哪里有困难,哪里就可以看见突击队的鲜红战旗,看见生龙活虎的青年突击队员。
“雄鹰”班是焊接“徐州”轮的主攻小组之一,七个青年向“猛虎”班学习,也把铺盖搬到厂里,日日夜夜奋战在“徐州”轮上。有一次他们在连续一天一夜攻下三○一分段的焊接任务后,又接到要在一夜里攻下一○二分段的焊接任务。青年们没有休息,立即把“雄鹰”的战旗插上一○二分段。这个分段的舱室狭小,焊条喷出的滚滚浓烟,象辣椒粉那样呛人、刺眼,但青年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连续干了近四十个小时,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这是一次临时的突击,但是这样的突击任务在“雄鹰”班却并不少见。
在大干的日日夜夜里,“雄鹰”班青年一刻也没有忘记学习和批判,从“徐州”轮的船舱焊接开始,一个半月里,他们先后学习了《哥达纲领批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其他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的有关章节,还出了两期黑板报、两期大批判专栏。
正是在这样火热的战斗生活中,造就了无数优秀的青年积极分子,也使一些后进青年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象“猛虎”、“雄鹰”班那样的青年,又何止是船体车间这些呢?全厂的青年都是革命和生产中的生力军。
在这个厂里,从厂党委到车间各级干部,汗流得和工人一样多,劲使得和工人一样足。去年,厂党委组织了六批“五·七战斗队”,和工人一起战斗。批林批孔运动使干部和群众的心贴得更紧了。群众学习有困难,领导干部给他们送去学习材料;群众日日夜夜大干,领导干部也和工人战斗在一起,端茶送饭,问寒问暖。
毛主席说:“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沪东造船厂的工人阶级,就是遵照毛主席的指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大干社会主义的。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办社队企业的一条经验
  公冶平
读了今天本报发表的蔡家岗公社兴办社、队企业的报道,很受启发。这个公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批判资本主义倾向,为发展农业积极兴办社、队企业,符合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符合两条腿走路的原则。这是加速农业机械化步伐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社、队企业的发展,充分地体现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为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创造着条件。
蔡家岗公社发展社、队企业,有一条重要的经验,这就是:必须加强领导,批判资本主义倾向。从蔡家岗公社发展社、队企业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路线是决定一切的。有一个时期,蔡家岗公社的社、队企业,由于受到修正主义路线干扰,资本主义倾向曾经一度抬头。有的人,鼓吹“自由经营”,什么“大利大干”,“无利不干”,他们打着社、队企业的招牌,搞资本主义。在这里,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斗争同样是激烈的。所以,办社、队企业一定要抓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阶级斗争,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否则,资本主义很容易在这里钻空子,使社、队企业走到邪路上去。
蔡家岗公社党委狠抓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发动群众讨论办社、队企业的方向、道路问题,抵制资本主义的歪风邪气,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正因为他们这样做了,他们的社、队企业就越办越好。


第3版()
专栏:

  批判资本主义倾向 办好社队企业
  常德县蔡家岗公社亦工亦农发展社队企业
湖南省常德县蔡家岗公社地处丘陵区,有十六个大队,三千多户,一万四千多人,两万三千多亩耕地。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公社一级办了农机修配厂、水泥厂、石灰厂、农机站和园艺场等十四个企业;大队一级,队队办有综合加工厂、园艺场,有的还兴办了陶器厂、采石场等。这些企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核算,各计盈亏。社、队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为缩小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创造着条件。
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后,这个公社办起了十四个企业,年产值达三十多万元。但是,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这些已经办起来的社、队企业不久就被砍掉了。结果劳力外流、手工业单干等资本主义倾向一度抬头,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一九六六年,毛主席发表了光辉的《五·七指示》。公社党委立即进行了认真学习,并联系实际,批判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依靠广大贫下中农,积极兴办社、队企业。八年中,公社、大队办起了六十多个小型企业,制造中小型农机具三万五千多件,修理各种农机具十多万件,还生产了大量的水泥、石灰、土农药及其它产品,对全公社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九七四年,这个公社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五年增长近一倍。公社一级企业,八年来共积累资金一百八十五万元。其中百分之五十用于购买农业机械和农田基本建设。
发展社、队企业,是从农业生产需要出发,还是“利润挂帅”,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两条路线、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有一个时期,这个公社一些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人鼓吹“自由经营”、“大利大干”、“无利不干”。他们打着社、队企业的招牌,搞资本主义的勾当。公社党委发现这个问题后,狠抓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端正了社、队企业的经营方向。党委还发动群众开展了社、队应该办什么企业,企业应为谁服务的大讨论,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同时确定,办社、队企业应该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生产队搞不了的由大队搞,大队搞不了的由公社搞。根据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农具修配厂看到脚踏脱粒机工效低、费力大,不能适应“双抢”的需要,主动设计制造了电动脱粒机供应生产队,工效提高了五倍多。水泥厂听到生产队办电,就积极生产水泥电杆,使十三个大队及时架设了输电线路。
开始办企业,困难是很多的。蔡家岗公社的实践证明,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贫下中农,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他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采取“滚雪球”、“母鸡下蛋”等办法发展了社、队企业。
公社党委在发展社、队企业过程中,十分重视坚持亦工亦农,注意不扩大在社、队企业劳动的社员和从事农业劳动的社员之间的差别。所有从事企业生产的社员都由贫下中农推选,队里来,队里去。根据农业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他们平时做工,农忙种地;劳动在厂,分配在队,自带口粮。劳动报酬同参加农业生产的同等劳力基本平衡,同时从实际出发,给一定的生活补贴。
现有社、队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有原来的手工业工人,有选送到国营企业学习过的知识青年,有在部队学过技术的复员军人,但大量的还是社、队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他们进厂以后,既做工又务农。他们为革命钻研技术,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公社农机站三十九人,人人都是驾驶员,个个都是修理工。五年来,拖拉机没有外出大修过。
社、队企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些同志却瞧不起它,看不到它在巩固壮大集体经济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他们不是积极支持,而是指责社、队企业不象样、不“正规”,寻找种种理由对这个新生事物大泼冷水。同这种态度针锋相对,公社党委满腔热情地支持这个新生事物,把它提到党委议事日程上,并抽调党、团员和队干部充实厂(场)的骨干力量,加强了党对社、队企业的领导。
最近,这个公社党委正在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社、队企业,努力争取依靠自己的积累,为农业机械化提供更多的资金。本报通讯员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根据农业需要试制新农机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沈阳市农机部门及所属工厂的广大职工,到农村参加劳动,调查研究,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积极试制新产品。去年以来,试制成功了三马力柴油机、水田多用动力小底盘和轴流泵等三十多种新产品。
沈阳市农业动力机械厂是个小厂,人员少、设备差。为了使广大社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全厂职工以大庆工人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试制出三马力柴油机。这种柴油机不仅能为旱田提供固定作业的动力,而且能为水田作业的多用动力小底盘提供动力。沈阳市农机研究所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多次到水田地区调查研究,看到贫下中农为农业大上快上“猫”大腰,流大汗,战斗在田间,劳动强度很大,决心为水田作业制造新机械。经过反复研究,试制出了水田多用动力小底盘。用这种机械插秧,深浅适宜,秧苗不漂浮,不歪斜,比用人工插秧提高工效四倍以上。用它收割稻子,能自动排放,收得干净,比人工收割快八倍以上。沈阳市农业水泵厂等单位职工还根据农业生产需要,试制成功大型轴流泵等产品,也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为农业赶制新式小推车
辽宁省金县工业管理站党委领导成员,带领所属厂矿机关干部三十多人,走出城镇,深入农业学大寨第一线,积极参加农田基本建设劳动,边劳动、边调查研究。在劳动过程中,他们感到要加快工程进展、减轻劳动强度,必须实现运输车子化。站党委首先组织登沙河化肥厂研制出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较低,既能推土、又能运粪、运草等多种用处的铁制小推车。使用这种小推车,生产效率提高好几倍,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
接着,站党委召开了各厂矿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支农现场会,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支援农业的方向。全站各厂矿在很短时间内,就生产了一千辆小推车,分别供应各公社和生产队,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培养社队的农机修理队伍
湖北省汉川县马口镇农机厂担负着所在地区社、队农机具的修配任务。随着社、队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机具的修配任务也日益繁重起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工厂党支部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认识到修配工作要跟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就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大力培养农业机械修理人员,为社、队培养一支“不走”的修理队伍。
他们打破陈规,采取“进厂培训”和“现场帮带”的方法,积极为社、队培训修理人员。“进厂培训”,就是在农闲季节,由社、队选送社员到厂学习。厂里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给社员上技术课,让社员和有经验的老工人一起拆卸、安装机器,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掌握机械原理、构造、性能以及维修方法。“现场帮带”,就是在农机厂工人下乡修理农机具时,每到一个队都吸收本队的农机手参加,一边修理,一边传授技术,效果很好。
采取这两种方法培训技术人员,迅速提高了一些社、队修理农机具的能力。仅去年一年,就为附近社、队培训了七十三名能开能修的机手,使一些社、队基本上做到了小修不出队,中修不出社。这样,不仅减轻了农机部门的修理压力,缩短了修理时间,减轻了社、队的负担,而且充分发挥了现有机械的生产潜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广西柳州拖拉机厂技术员,在大苗山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公社和拖拉机手一起研究耕作技术。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