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用行动同旧传统观念决裂
  ——记北京广渠门外修鞋门市部女青年修鞋工杜宝荣
一九七四年初春,在批林批孔运动鼓舞下,二十二岁的女共青团员杜宝荣,满怀革命豪情,主动走上修鞋工作岗位。一年来,小杜认真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勇敢地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不断地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她朝气蓬勃、英姿飒爽,和职工们一起团结战斗,批林批孔,以实际行动向孔孟之道和一切旧的传统观念宣战。青年要接革命的班
一九七一年小杜初中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北京市崇文区花市修绱鞋加工厂西厅绱鞋门市部当业务员。当时,在旧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她看不起服务工作,觉得上了几年学,来到修绱鞋行业,“前途渺茫,再也跳不出鞋坷垃了”。
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以后,有个兄弟厂的两名青年贴了一张大字报,尖锐地提出了为什么修鞋行业没有接班人的问题。这张大字报对杜宝荣所在单位的职工震动很大。老师傅称赞这个问题提得好,青年们也议论纷纷。厂党支部针对这个情况组织大家讨论,并动员青年到修鞋门市部去。
要不要报名当修鞋工?小杜思想斗争很激烈。她翻来复去地想:去吧,一个女孩子,修鞋又脏又累,能吃得消吗?自己有病,不报名,也说得过去。可是她又一想,自己是个共青团员,应该把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志愿。党一声召唤,自己冲不上去,还算什么共青团员?“嫌脏怕累”是资产阶级世界观,“说得过去”是思想改造的绊脚石。她决心用主动当修鞋工的革命行动,向旧的传统观念宣战,就同厂里其他几个青年一起写了一张大字报,要求去修鞋门市部当修鞋工。
决心表了,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也跟着来了。家长对厂领导说她有病,修鞋不合适;“知心”朋友也说修鞋没前途,替她“惋惜”;有的人说她放着业务员不当,要求去修鞋,到底图个啥!小杜针对这些问题,又一次认真学习了《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著作和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教导。她认识到,这些好象对她前途很关心的人,实际上是中了林彪、孔孟鼓吹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反动谬论的流毒。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工作任务的不同,分工不同,没有什么高人一等、低人一头之分;旧的传统观念把工作分成三六九等,反映了一切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的等级制度;新社会的革命青年决不能把革命工作分成高低贵贱,更不能把学到的文化知识作为挑选工作,讨价还价的资本。
在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小杜首先做父母的思想工作,连续三次和妈妈看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电影,用李玉和一家三代献身革命的英雄事迹,启发妈妈端正对修鞋工作的看法。她还和全家一起,批判了林彪破坏毛主席关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伟大战略部署,妄图把青年引向资本主义斜路的反动罪行。经过家庭批判会,父母终于支持了她的行动。小杜的爸爸说:俺闺女读革命的书多了,道理讲得深,句句批在孔老二的头上。要有那么一种拚命精神
有了干修鞋工作的决心,要扎根还是不容易的。最初,小杜没有掌握修鞋技术,不是锤子砸了手指头,就是锥子扎了手。有时做缝活,针在鞋坷垃里拔来拔去,手指磨起了泡,流出了血;心里一急,手上出汗,鞋里有泥,弄得手和鞋分不出是什么气味。当小杜产生畏难情绪时,老师傅对她说:“嫌脏怕累,就不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手上没有老茧,就不能练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小杜听着、想着,问自己:为什么遇到具体困难就动摇了呢?原来自己和工农的思想感情有差距,必须老老实实向老职工学习。她联想到许多老师傅在工作中早来晚走,兢兢业业;有的师傅在盲人来修鞋时,修好了鞋,还把顾客送过马路;有的师傅兜里装着病假条,带病坚持工作……。想到这些,小杜为革命修鞋的决心坚定了。从此,她严格要求自己,为革命苦练修鞋基本功。哪里活脏活累,她就出现在哪里,晚上回家还坚持学习。同志们都很关心她的身体,小杜却乐呵呵地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舍得花在革命上。”正是由于有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她很快就闯过了砸手指头、扎手、嫌脏怕累等几道关,初步掌握了缝包头、后包跟、缝开绽、打补钉等修鞋技术。
下街、下厂、下乡,走街串巷去修鞋,这不仅是门市部服务工作的一个变革,对青年职工来说,也是能不能与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新考验。小杜一下街,群众觉得新鲜,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开始,小杜坐在马札上修鞋,心跳脸发烧,感到难为情。老师傅看在眼里,便语重心长地对小杜说:“在旧社会,我们修鞋工人无冬无夏满街跑,风吹雨打饿肚肠,街头巷尾屋檐下,数九寒天手冻僵。现在,我们下街修鞋,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工农兵欢迎我们,支持我们这样做!”老师傅的这番话,使小杜又一次看到了自己思想上的差距。她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把下街修鞋当成了光荣的革命任务。顾客中有人好奇地问小杜:“你也是修鞋的?”小杜响亮地回答说:“我是通过批林批孔破除旧传统观念,到修鞋行业来接班的。”群众听了赞扬说,这回修鞋行业就不怕没有接班人了。一位老工人说:“你们女青年下街修鞋,是同旧传统观念实行决裂的实际行动,我们支持你们!”听了这些,小杜的思想更坚定了。她深刻地体会到,从修鞋到下街,每一次思想斗争的胜利,都是一次同旧传统观念的决裂。方向路线很重要
广渠门外修鞋门市部,原来的六名老职工,因为过去没有学过文化,开批判会时发言有些困难。小杜心想,批林批孔是头等大事,一定要帮助老师傅学好革命理论,掌握批判武器。她和几个女青年,在门市部组织了一个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的小组,和老师傅一起,利用班前半小时,先后学习了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实践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十几篇著作。她们同老职工一起口诛笔伐,批判了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并帮助老师傅写批林批孔的革命诗歌,排练文艺节目,使门市部的批林批孔运动搞得热气腾腾。
小杜在批林批孔运动和工作实践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一九七四年八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小杜更加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为革命修鞋的决心更大了,服务方向也更明确了。
一九七四年九月,门市部接到厂里的一批加工修理活,这时已经快到月底了。门市部负责人担心这批加工活不能及时完成,准备延长修鞋交活期为一个月。小杜想,现在正是广大群众穿鞋换季季节,怎么能把修鞋交活期延长到一个月呢?于是,就和另外两位同志去找门市部负责人,提出自己的意见,说“加工修理活重要,但不能影响为工农兵服务。”门市部负责人接受了她们的意见,合理安排工作,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生产任务。
为工农兵服务,少一针一线也不行。去年夏天,一个学生拿着一双松紧口布鞋来到修鞋门市部,对杜宝荣说:“我这双鞋是前天在这里修的,打了两块补钉,穿了一天就开线了。”小杜接过鞋仔细一看,原来是塑料底,缝的底线没有进槽。小杜认真地给顾客把鞋重新修好。事后,她并没有把这件事放下,而是和经营思想联系起来,建议领导就这件事对职工进行教育,并批判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等资产阶级生意经。现在,这个门市部根据小杜的建议,订出了服务制度,并选出两个同志当质量检查员。
最近,杜宝荣和修鞋门市部的职工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总结自己一年来的工作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自觉性,懂得了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这种反映剥削制度的旧思想残余,必须坚持斗争,长期作战。她决心认真学习革命理论,把自己锻炼成同旧的传统观念作斗争的革命闯将。(附图片) 本报通讯员
这是杜宝荣(中)和门市部职工一起,学习列宁的《国家与革命》。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要不断清除旧社会的痕迹
  公冶平
女青年杜宝荣,在批林批孔运动的鼓舞下,毅然当上了修鞋工人,并且下街修鞋了。对这件事,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多数人为服务行业接班有人而拍手叫好,但也有人替她“惋惜”,甚至有人对她嘲讽、讥笑。这一点也不奇怪。从杜宝荣当修鞋工这个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在我国无产阶级专政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及一切剥削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是非常尖锐的。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总想利用孔孟之道和一切剥削阶级的反动腐朽的意识形态,来影响、腐蚀人民群众,梦想有朝一日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在人民内部还存在着旧的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解放以前,修鞋、理发、修脚等服务行业,被反动统治阶级定为“下等人”干的活。今天,也还有人有这种旧思想,看不起这些工作。
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旧社会脱胎而来的,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还有不少旧的痕迹。彻底清除这些旧痕迹,是要经过长期的斗争。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对这些旧思想、旧观念,进行批判和斗争。
在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群众,正在用实际行动不断清除这些旧思想、旧观念。杜宝荣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她不仅把修鞋工作同为人民服务联系起来,而且同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内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联系起来。她不怕来自社会上习惯势力的压力,在党支部和老工人的支持下,一次又一次地同旧的传统观念斗争。她刻苦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她那种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是很值得赞扬的。


第3版()
专栏:

  破除旧思想 敢顶“半边天”
湖北省石首县南口公社路家铺食品站,有五名女同志。以往这个食品站是男同志杀猪,女同志烧水;男同志卖肉,女同志开票。为了充分发挥妇女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半边天”作用,公社党委决定成立“三八”食品站。招牌一挂出,一些受旧传统观念影响比较深的人,就冷讽热嘲地说什么:“自从盘古开天地,那有妇女杀猪的。”
这些轻视妇女的流言蜚语,激起了她们勇斗旧传统,敢顶“半边天”的决心。几个女职工到站的第一个晚上,就坐在灯下,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重温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教导,畅谈妇女翻身得解放的幸福情景和广大劳动妇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大家认识到,女同志杀猪卖肉,这不仅是革命工作的需要,也是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深刻的革命。
一天清晨,她们从栏里赶出一头毛重一百七十九斤的大肥猪,有的拧后腿,有的按前腿,十八岁的傅家贵手持尖刀,对准猪的咽喉狠刺一刀,猪哇啦一声就断了气。这时,有几个称肉的社员前来祝贺说:“真不简单啊,比老师傅干的还干净利索。”有个想来看笑话的老屠工,也暗暗称赞,伸出了大拇指。几个女职工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闹了个“开门红”。但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并不是“一刀”就能解决问题的。
批林批孔运动以来,她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深入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并结合实际,批判《三字经》、《女儿经》等坏书和反动没落阶级的意识形态孔孟之道,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她们说:孔老二及其徒子徒孙宣扬的“男尊女卑”、“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等反动谬论,是加在我们劳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其反动目的是,妄图使广大劳动人民安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不要起来革命,以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今天,我们要手掌钢刀斩枷锁,杀猪卖肉为人民,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分清路线是非
一九七四年,江苏沙洲县合兴供销社的芦扉、芦帘收购工作比往年都好。看到这兴旺的景象,老职工、共产党员耿永法深有体会地说,批林批孔使我懂得了抓收购工作,一定要首先抓好路线。
芦扉、芦帘,是沿长江一带农村的传统副业。每年冬天,国家把江滩上割下的芦苇,分配给生产队加工,再由供销社收购。可是,前几年,在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有些人加工后自行外出买卖;有的偏重于加工产值高、花工少的建筑帘。社会上一小撮阶级敌人也乘机进行破坏。收购任务完不成。对此,耿永法感到很着急,但他认为这是社、队党组织的事,自己是负责收购业务的,只好有多少,收多少。
批林批孔开始后,供销社党支部组织职工和贫下中农一起开批判会。老耿来到了六大队,和贫下中农一起狠批林彪、孔老二搞复辟倒退的反动罪行。广大社员在批判发言中谈到,林彪搞“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社会上的阶级敌人乘机煽阴风、点邪火,违法乱纪,破坏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一些有资本主义倾向的人也四处活动,影响了农副业生产。
贫下中农的有力批判,使老耿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自己是多年的农村基层干部,如今在商业岗位上工作,决不能忘记做买卖要看方向管路线,为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而战斗。从此,耿永法深入生产队,配合干部发动群众总结经验,分清路线是非,使芦苇加工纳入了正确轨道。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边寨市场新景象
  ——滇、桂、黔三省(区)边界八大河圩镇见闻
最近,我们走访了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边界的古老集市——八大河。这是流经万山丛中的南盘江畔的一个小圩镇。江面上,船楫如梭;山岭间,马铃叮当。新建的百货大楼,矗立在南盘江岸边,饭店、旅社、学校、商店,掩映在绿树丛中,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据历史记载,八大河是古代广西西林县通往云南、贵州的驿站,也是滇、桂、黔三省(区)边界的壮、苗、瑶、汉、布依、彝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的传统集市。解放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这里百业凋蔽,经济萧条,物价高涨,各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古集新风
如今,八大河圩镇,市场繁荣,购销两旺,反映了边界各族人民亲密交往、团结无间的精神面貌。
我们来到八大河的当天中午,碰到一个汉族老大爷从云南搭船渡过南盘江,只见他急急忙忙奔进广西八大河供销社,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崭新的人民币,对供销社副主任陈帮阳说:“陈同志,刚才我卖那包麝香,你多付钱了吧?”老陈望着老大爷沉思了片刻,然后笑着说,“老大爷,钱没有付错。你卖的麝香又大又好,质量高,我们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优质优价嘛!”老大爷听罢老陈的亲切回答,才放下了心,脸上泛起了欢乐的笑容。这位老大爷叫杨老三,是云南省罗平县大水井公社大坡生产队的社员。他激动地对我们说:“经过批林批孔运动,供销社同志的心和我们各族人民的心连得更紧了。这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领导得好啊!”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这个供销社把批判林彪“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和批判资产阶级的经营作风结合起来,对干部职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提高了大家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的自觉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七四年土特产收购总额比上一年增加了二倍半。
活跃的物资交流会
物资交流会是八大河市场贸易的盛会。这一天,壮族、布依族社员划着木船,满载水果、甘蔗、竹木器具飞驰而来;高山上的苗、彝族社员穿着节日盛装,有的乘坐汽车,有的骑着马,喜气洋洋地向圩场汇集。顿时间,圩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圩场里摆列着橙果、甘蔗、芭蕉、鸡、鸭、肉类、蛋品、蔬菜和山货土产,既多样又新鲜。
在新建的百货大楼里,货架上摆着各种棉布、丝绸、化学纤维布、钢精制品、手表、收音机等,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品种达一千四百多种。当我们走到日用品柜台前,正巧碰上广西八大河大队清水江生产队壮族贫农社员韦法良在选购货品。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他们生产队连续四年粮食亩产跨《纲要》,多种经营获得大发展。社员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近几年来,他家除了盖起三间新瓦房,还添置了收音机、新家具和许多新被褥等。
在民族特需商品专柜前,一群穿着洁白裙子的苗族姑娘,选购着自己喜爱的多褶裙、盘头巾。她们刚走开,一群瑶族妇女又来购买银质项练、手镯、钮扣和发簪……。为了做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供应,商业部门派出专人,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采购来各种特需商品九十多种。
互相支援发展生产
八大河地区群山环抱,有丰富的山区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来发展生产。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三省(区)边界的商业职工,帮助当地社队逐步摸清了山区可利用的野生动物、植物资源,还帮助他们制订了发展农、副业生产的规划。这里的社队很快就开辟了养殖、种植、采集、编织等十多种副业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
广西八大河有种姜和制作烤姜的传统。云南、贵州省有不少生产队也准备发展烤姜。但是,由于他们那里霜冻时间长,不宜留种。广西八大河供销社每到种姜季节,便把广西的姜种运到云南、贵州去支援。两年来,每到烤姜季节,云南的同志便主动组织劳动力帮助广西刮姜烤姜,而且调来烤姜用的焦煤。
南盘江水滚滚流,三省(区)人民心连心,发展经济,繁荣市场,为加速边疆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共同努力。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