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喜看话剧《万水千山》
军政大学 史政
话剧《万水千山》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中艰苦奋战的历程,歌颂了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激励着我们去进行新的长征。
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缔造和指挥的人民军队,是在艰苦奋斗中诞生,也是在艰苦奋斗中成长壮大的。在井冈山上,红军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冬天穿单衣,手握来复枪。任凭敌人围困万千重,红军众志成城,岿然不动。多少年里,红军没有什么薪水,没有星期天,没有八小时工作制。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英勇奋战。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这种无产阶级特有的政治本色,在《万水千山》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这支人民军队,具有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长征途中,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下前有敌兵拦截,后有敌兵追击,红军纵横驰骋,前赴后继。大渡河边,电闪雷鸣,云飞雾腾。敌军在对岸严密布防;渡河的时间,迫在眉睫;渡船,好不容易找到一条。怎么办?“泰山营”教导员李有国豪迈地说:“浪大,我们的决心更大!水涨,我们的决心也涨!前进!”为了战斗的胜利,英雄们从水流最急的地方偷渡,战胜了惊涛骇浪,歼灭了凶恶的敌人,为全军打开了通道。
这支人民军队,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使红军以苦为甜,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在那鸟也飞不过的大雪山上,红军的队伍里依然是笑声爽朗,歌声飞扬。不顾饥寒交迫奋战在荒芜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向往的也是将来要“叫这千里草原稻花香”。
革命的英雄主义、革命的乐观主义,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它生动地说明了“红军是英雄好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率领下,红军凭着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夺取了长征的胜利,撒下了遍地的革命种子,点燃了漫天的抗日烽火。
当年红军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有一个非常可贵之处,就是官兵一致、同甘共苦。这也是井冈山的革命传统,井冈山至今还保留有当年刻着“官兵平等”四个大字的石碑。红军在毛主席创建之初,就横扫一切雇佣军队的陈腐制度,荡涤剥削阶级官贵兵贱的旧传统观念,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确立了官兵一致、上下一致的原则。
《万水千山》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中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情景,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看,红军的干部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在那战斗的日日夜夜里,干部们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在那“望娘滩”渡口,面对敌军的重重围困、疯狂进攻,“泰山营”的干部们对当时的错误路线的领导和指挥虽然极为愤慨,但仍然挺身向前,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马营长英勇牺牲。在大渡河的岸边,面对着翻滚的恶浪、瓢泼的暴雨和凶顽的敌军,干部们冒着枪林弹雨带头抢渡,李教导员中弹负伤。高入云霄的雪山空气稀薄,千里广漠的草原渺无人烟,“泰山营”的干部们忍受着饥饿寒冷、伤口剧痛,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哪里危急,干部就在哪里;哪里困难,干部就在哪里。红军的干部,是艰苦奋斗的模范。
看,我们的干部关心着每一个战士。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了多少个战士的阶级觉悟;体贴入微的关怀爱护,温暖了多少个战士的心。在硝烟弥漫的阵地上,李教导员用两条路线两重天的活生生的事实,向广大战士进行了深刻的路线教育。在风雨交加的行军途中,李有国与战士小周娓娓谈心,鼓励小周战胜困难,走出草地。机枪班长大老王伤口恶化,发着高烧还帮战士背枪、背背包,解放战士何伍泪流满面地说:“我在国民党队伍里,当了五年兵,可从来没见过象他这样好的班长!”是啊,在人民军队里,干部对战士比亲兄弟还亲,处处照顾,事事关心。
看,同志间到处洋溢着深厚的阶级情谊。《铁骨钢筋》一幕动人地显示了同志间的骨肉深情。任它暴雨倾盆,任它飞雪满天,英勇的红军战士们,互相搀扶着前进。体强的帮助体弱的、有病的;年纪大的帮助年纪小的;背东西少的帮助背东西多的,大家争着背枪、扛炮,挑伙夫担子。一个同志摔倒了,另一个同志赶紧上前扶起。总部首长把战马杀了,把马肉分给部队充饥。李有国和同志们接到马肉时却心如刀绞,决心要在战斗中多抓敌人的活马,把活马送给总部首长,让革命骑着马前进。官爱兵、兵爱官,官兵之间团结一致,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心齐志坚。这样的军队,无敌于天下!
红军旺盛的斗志、乐观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来源于何处?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部队,这是人民军队最宝贵的优良传统。《万水千山》中,李教导员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情景,李教导员赠送韩勇营长以毛主席著作的描写,都是画龙点睛之笔。正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正确路线的深入人心,使红军战士具有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毛主席的这个指示,深刻地阐明了艰苦奋斗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辩证关系。艰苦奋斗的作风来自正确的路线,又是执行正确路线的保证。在长征途中,千万个李有国式的红军战士,以“只要活一分钟,就要为革命做一分钟的工作”的革命干劲,贯彻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地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任务。
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革命前辈们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精神财富,是革命的传家宝。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较之夺取政权是更艰难、更伟大的事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等待着我们去征服。“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为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在本世纪把我国建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斗争。(附图片)
话剧《万水千山》剧照:在翻过雪山,进入草地的艰难时刻,传来了毛主席正在前面等候大家的消息,给同志们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新华社记者 摄


第5版()
专栏:

重视男腔的改革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
河北梆子是华北地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它的唱腔素有“燕赵之声,慷慨激昂”之称。但由于剧种畸形发展,造成男声依附女声,男女声同腔同调,男声唱腔比较贫乏的后果。演唱起来,男声常常只能运用假声,或者高音嘶裂。因此,我团在移植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时,就面临着一个尖锐的课题:如何在梆子男声板腔基础上,为雷刚设计唱腔呢?
降低调门是地方戏曲解决男声高音嘶裂比较普遍采取的一种方法。但降调之后随即出现了一个问题:剧种特点不突出,对我们来说就是“梆子味不浓。”
我们认为,男声既然要革命,就要脱离对女声的依附而独立存在,一部分旧有的东西必然会改变面貌,但是无论怎样变,还是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我们在为雷刚设计唱腔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首先,要把住创腔关。为雷刚设计唱腔时,我们明确要求:在符合时代精神的前提下,立足于本剧种、本行当,大胆吸收改造利用其它行当的音乐语言,为雷刚塑造丰满感人的音乐形象。这里我们注意了两个环节:一是根据人物的性格,选择一个基本行当,批判地吸收本行当唱腔中的典型音乐语言,为人物提炼性格化的板腔基调。我们在为雷刚设计唱腔时,分析了梆子旧有的花脸唱腔,认为旧有的花脸唱腔虽然较为简单贫乏,但具有粗犷奔放的特色。在传统唱腔中也常见采用移位和改变调式的手法,仍不失其特点。因此我们选用了花脸唱腔中的典型语言,改造为雷刚的板腔基调,运用于全剧的各个侧面,以保持他的音乐形象完整醒目。第二个环节就是雷刚音乐形象的塑造,决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个行当里,必须吸收利用本剧种其它行当有特点的唱腔加以改造创新,融化为雷刚的音乐语言,借以充实丰富他的板腔。如“怒火烧,热泪淌”的唱句,倘若我们原封不动地套用传统中花脸的〔哭头〕,那么音调简单而生硬,难以表达雷刚此刻的心情。但此音调也有悲慷苍劲的长处,因此,我们以花脸〔哭头〕的音调为基础,吸收了女腔中〔搭调〕的激昂悲壮的音调,为雷刚设计了一个新型的散板,使雷刚的思想感情得到较充沛的抒发。
这样设计出来的唱腔,还要经过两关的检验。第一,唱腔是不是符合雷刚的性格特点,能不能揭示雷刚的内心世界;第二,唱腔是不是有梆子特色。所吸收的音乐语言是梆子,还是“不京、不评、不梆”的南腔北调任意拼凑?板腔结构是合乎梆子的一般连接规律,还是“梆子、京剧两下锅”?经过这样的鉴别比较,初步定下了雷刚的唱腔。
在把住创腔关这个问题上,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按照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指示,正确处理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在吸收借鉴传统音乐唱腔时,决不能充当旧事物的留声机,忘记了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即使是一段健康的有特色的传统唱腔,在选用的时候,也必须经过精心取舍、改革创新,赋予新的生命力,借以塑造出光采夺目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来。
其次,唱腔,又是通过好的演唱方法来体现的。把住创腔关,是解决“降调后遗症”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演唱方法上,大胆借鉴梆子演唱艺术中的优秀部分,润腔中,善于巧妙运用小腔、顿腔、颤音,上下滑音和假声,也是体现梆子特点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梆子剧种花脸的唱法,以沙哑的“炸音”作为“特点”,但若无批判地吸收,就会有损雷刚的英雄形象。我们对“炸音”经过一番改造,有选择地使用在雷刚的唱腔里,如“待明晨劫法场天回地转”,以快板转到高亢激昂的〔紧打慢唱〕,在“天回地转”的甩腔上,自然运用了一个润腔式的“炸音”;在“不杀那毒蛇胆(呐)”的唱句中,也同样使用了这种演唱方法,都较好地突出了雷刚粗犷刚毅的性格。我们认为有批判地吸收利用传统艺术中那些有助于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演唱方法,是塑造好雷刚的音乐形象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
再次,为适应男声改革的需要,主要伴奏乐器板胡的伴奏方法需要改造。我们除吸收借鉴传统的伴奏优点,还在不断的革命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新的伴奏技法;同时对其他乐器的伴奏方法,也随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我们觉得,男声降调不会从根本上失掉原来健康的剧种特色。关于所出现的“梆子味不浓”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勇于实践,会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的。
“同调不同腔”是男声改革的又一途径。在男女同场接唱时,如果用男声降调的办法,容易造成调性转换过于频繁,以及接唱不太自然的弊病。因此,我们尝试了运用同调不同腔的办法,在第三场柯湘与雷刚接唱的“黄连苦胆味难分”的唱段中,我们对雷刚的唱段,选用男声低音区的唱腔,吸收了女腔中较深沉的〔反梆子〕的板腔因素,设计了一个与女声连接自然,同调不同腔的梆子〔二六板〕,避免了频繁地调性转换,使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够自然地交流和发展。
通过反复实践证明,梆子男声只要从男女声同腔同调里解放出来,其发展道路是宽广的。“男声降调”、“男女声同调不同腔”,就是改革的一种途径。
以上是我们为雷刚设计唱腔的粗浅体会。在男声唱腔改革中,我们仅仅迈开了第一步,还有许多新课题,有待于我们继续去实践、认识和总结。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指引下,我们决心认真学习京剧革命的宝贵经验,以思想革命推动艺术革命,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创作出时代精神与剧种特色相统一的梆子男声唱腔而努力。


第5版()
专栏:

载歌载舞 短小精悍
——评淮北花鼓戏《新人骏马》
钟雨
安徽宿县淮北花鼓戏剧团演出的小戏《新人骏马》,通过描写一个“五·七”大学毕业生回到农村生产队,战胜错误思想、驯服烈马的故事,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代新人的崭新风貌。这出戏,只三个人物,剧情不复杂,布景道具也很简单,然而,由于剧作者努力发挥淮北花鼓戏所固有的艺术特色,并大胆创新,为英雄人物赵小莲精心设计唱腔和舞蹈动作,使得整个演出载歌载舞,形式生动活泼,情绪热烈欢快,较有感染力,从而得到工农兵观众的好评。
地方戏曲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批判继承的问题。《新人骏马》遵循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教导,对淮北花鼓戏原有的艺术传统作了具体分析,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并积极地加以创新,做到既能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又保留了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
《新人骏马》的唱腔设计,没有丢开淮北花鼓戏原有的曲调而去重砌炉灶,而是以原有的曲调为基础,根据时代精神和剧种特色辩证统一的精神加以推陈出新。英雄人物赵小莲的唱腔,采用的是淮北花鼓戏女腔中的主要声腔,同时又根据人物思想、性格气质等因素,对原唱腔作了进一步的改革。比如,赵小莲上场的第一个唱段的末句“让大寨红旗永远飘扬,大寨红花万里飘香”,原唱腔既有舒展、抒情的一面,却又有轻佻庸俗的一面。《新人骏马》对原腔进行了改造,去掉轻佻庸俗的成份,加进了能表现激越、昂扬情绪的乐汇,使这个唱腔更能恰切表达赵小莲的革命激情。
锣鼓,是淮北花鼓戏的相当重要的伴奏乐器,它质朴雄健、热烈奔放,很能显示出该剧种的特色和地方风味。《新人骏马》根据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保留了原剧种锣鼓经的节奏型和基本风格,又作了革新。如赵小莲驯马一段戏,运用了淮北花鼓的大量锣鼓点子,很好地烘托了驯马时的战斗气氛,刻画了赵小莲的矫健英姿,使这段驯马舞蹈生色不少。
淮北花鼓戏有着较为丰富的舞蹈语汇。这为塑造赵小莲英雄形象,描写这杆马鞭上的斗争,提供了大可利用的艺术手段。《新人骏马》积极采用那些健康、优美的舞蹈程式,加以改造,很好地刻画了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如赵小莲轻快有力的上场步伐,采用的是原剧种舞蹈中的梗步。由于丰富了其上臂动作,加强了幅度和力度,传统的梗步变得更为矫健优美,使得这位刚从“五·七”大学毕业的新型大学生一上场,就显得格外朝气蓬勃。
为了充分表现赵小莲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又红又专,英勇顽强的思想性格,《新人骏马》为她设计了成套的驯马舞蹈。原有的舞蹈程式,显然不能完美地表现出这样丰富的生活内容了。剧组的同志根据淮北花鼓的舞蹈步伐、动作韵律和舞蹈节奏的特点,对生活中的牵马、蹓马、勒马以及烈马前仰后掀、左旋右转等动作,加以提炼,创造出一些新的具有淮北花鼓风味的驯马舞蹈语汇。比如用前吸腿、踹燕、探海、倒踢紫金冠等动作,来表现烈马的前仰后掀,用旁腿转、斜探海转等动作,以示烈马的左右旋转,等等。运用这些形象鲜明生动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舞蹈语汇,组织了节奏多变而层次清晰的成段舞蹈,使没有真马的舞台上,再现了驯服烈马的艰险情景。舞台上的赵小莲,驾驭着暴烈的骏马,腾空过沟,飞越山堑,“恰如那雄鹰展翅冲霄汉,又好比平地滚起火一团”,生动地表现出农村一代新人的勃勃英姿。
在舞蹈设计中,还有机地揉合进了民间舞和其它剧种的舞蹈素材,丰富了淮北花鼓戏的表现手段。比如,赵小莲驯马过程中,采用了蒙古舞中马舞的走步。这个走步,生动地描绘了小莲驯马时“快如离弦箭,稳如静水船”的多姿多彩的画面,有力地表现了她驯马技术的娴熟。
当然,这个戏的主题思想还不够深刻,赵小莲形象也不太丰满,音乐和舞蹈也仍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希望剧组的同志进一步努力,精心创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戏曲艺术而奋斗。(附图片)
淮北花鼓戏《新人骏马》剧照:“五·七”大学毕业生赵小莲在党支部的支持下,驯服了烈马,教育了富裕中农王老三。
安徽宿县淮北花鼓戏剧团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