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今日小靳庄
——记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以来小靳庄的变化
小靳庄是人们熟悉的先进典型。
“今天的小靳庄又有什么新的变化?”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这个大队。车过向阳桥,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打谷场上,脱粒机倾吐着粒粒珍珠,扬场机喷泻着金色的瀑布。大路上,满载爱国粮的红色“铁牛”欢快地奔跑。歌声在箭杆河畔荡漾,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的伟大成果。
经过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小靳庄党支部以阶级斗争为纲,带领群众学大寨,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牢固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人变,地变,产量变,今年粮食亩产突破了千斤关。
深 刻 的 革 命
小靳庄的反修防修政治仗打得主动,打得好。批林批孔运动中,广大干部、社员批判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批判孔孟之道,建立起一支以贫下中农为骨干的理论队伍,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涌现出了洋溢着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风尚的“十件新事”,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如今,这场革命在小靳庄更加深入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了农村意识形态领域。一条条“学理论、抓路线、促大干”的大字标语鲜艳夺目;一幅幅崭新的宣传画光彩照人;一个个大批判专栏猛烈地批判着修正主义、资本主义;一块块诗歌园地纵情歌颂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晚饭后,人们三五成群到政治夜校学习,认真钻研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积极开展对《水浒》的评论。他们针对前些日子社会上一股否定“十件新事”的邪风,开展革命大批判。
不是有人攻击老太太学唱革命样板戏、朗诵诗歌吗?小靳庄的老大娘们来了个针锋相对,说:“我们唱样板戏,为的是学习英雄的革命精神;我们作诗歌,为的是鼓足大干社会主义的劲儿。搞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老太太也有份!”一天中午,在赛诗会上,老贫农赵大娘抢先朗诵了自己作的一首诗:
我们大娘诗歌多,
串串歌儿出心窝,
大唱文化革命好,
抱着孙子能上学,
咱要论论天下事,
站在家门看全国,
天天学唱样板戏,
心中太阳总不落。
通过理论学习和斗争实践,小靳庄的广大干部和社员进一步研究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的规律,认识到肯定还是否定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这场斗争,是关系到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大问题。他们决心把这场斗争进行到底。
丰 硕 的 成 果
小靳庄地处九河下梢低洼易涝的黄庄大洼,土质瘠薄,一片盐碱。文化大革命前,社员吃粮靠国家,花钱靠贷款。那时,这个大队是全县有名的穷队。
一九七一年八月,小靳庄办起了政治夜校,组织干部、社员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一九七二年粮食亩产上了《纲要》。
一九七三年,他们以政治夜校为阵地,联系本村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实际,对社员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进一步端正社会主义方向,粮食亩产过了“黄河”。
批林批孔运动以来,小靳庄革命和生产的形势越来越好。一九七四年粮食亩产跨过了“长江”。今年,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千零三十斤,比文化大革命前平均亩产增长六倍多,相当于批林批孔运动前一九七三年的一点八倍。现在的小靳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茁壮成长,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
小靳庄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几年来,打机井六眼,兴建小型扬水站两座,开挖渠道七十七条,全长两万三千多米,改良土壤一千一百多亩。
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小靳庄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今年,交售余粮四十万斤,超额五倍多完成国家征购任务,比去年多交售十五万斤。
文化大革命前,这个大队的公共积累只有二万四千元;现在,已增加到四十四万元。今年社员的平均收入,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了二点七倍,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集体福利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小靳庄的巨变,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文化大革命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缩影。
战 斗 的 堡 垒
同是这个村,还是这些人,为啥变化这样大?群众说:“千变化,万变化,是领导班子先变化。”
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小靳庄领导班子路线不端正,队里人心散,封、资、修的货色泛滥,落后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一九六九年九月,小靳庄成立了老、中、青三结合的党支部。支部书记王作山带领“一班人”,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深刻领会文化大革命对自己的教育,认识到,要改变小靳庄的落后面貌,必须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定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战斗堡垒。从那时候起,党支部成员首先注意加强自身的思想革命化建设,并不断向社员群众灌输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干部和群众团结一致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
一九七二年,有的村出现了改头换面的“小包工”,有的干部把这种修正主义的东西当做经验在水利工地推广。小靳庄党支部敏锐地看出,这还是刘少奇的“工分挂帅”、“物质刺激”那一套。于是,针锋相对地提出:“他们要搞‘小包工’,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支委们深入水利工地,发动群众批判修正主义路线,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调动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结果,不仅提前完成了水利建设的任务,还支援了兄弟队。
天天讲路线,事事看路线,已经成了小靳庄大队干部的自觉行动。
一天,有个人来小靳庄出高价买苇子,党支部副书记王廷和说:“你走错了门,找错了人,我们认‘线’不认钱,干社会主义的人,决不搞资本主义!”社员们都高兴地称赞:“经过文化大革命,王廷和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提高了!”的确,小靳庄大队党支部领导成员,不论是年过半百的老干部,还是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新干部,都带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狠抓阶级斗争。
小靳庄的新干部朝气蓬勃,老干部焕发了革命青春,他们团结战斗,带领群众大干社会主义。一个隆冬的黎明,西北风凛冽逼人。村西河边,有两个人正抡镐打冻,刨泥积肥,一个从北往南,一个从南往北,镐声越来越近。原来,南边的是原大队党支部书记、现任党支部委员魏永发,北边的是新干部、党支部副书记王荣。
小靳庄的新老干部都是这样的带头人,社员咋会不拥护!他们写诗赞扬道:
咱队的干部,
贫下中农的主心骨,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人,
咱们信得住。
咱队的干部,
战天斗地不含糊,
汗水浇开三尺冻,
咱们最拥护。
崭 新 的 风 貌
小靳庄的干部好,群众有新风貌。在这里,我们听到了许许多多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
七十多岁的社员魏文会,抓空儿拣掉在地里的豆粒,一粒粒地拣了一百多斤,全都送交给集体了。
女社员刘兰香,平时说话慢条斯理,干活不紧不慢,是个火上房也不着急的慢性子人。经过参加政治夜校学习,她变了。去年麦收的一天傍晚,刘兰香正在家做晚饭,忽然,天空雷鸣电闪,一场暴雨即将降临。她一瓢水泼灭灶膛的火,连孩子也没顾喊一声,抄起麦杈就往场里跑,麦垛还没苫完,衣服早被汗水湿透了。
过去,人们下雨往家跑,现在下雨往外跑。今年七月的一天深夜,倾盆大雨下个不停,园田里积水好几寸深。雨声好象是命令。家家户户的门几乎同一时刻打开了,男女老少飞快地闯入风雨之中。
这样的事,在小靳庄举不胜举,件件都反映出文化大革命后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崇高精神。
小靳庄的干部、社员掌握了革命理论,冲破了私有观念的束缚,一心扑在集体上,人人关心生产,更关心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新干部王杜,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今年初冬,北风刺骨,白霜铺地,王杜主动带领男女基干民兵,吃在地,住在洼,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受到群众的赞扬。
今天,在小靳庄,家庭再也不是私有观念的藏身地了。社员王树新,是个修鞋多年的老手艺人,他到生产队修鞋副业组以后,有时还想外出单干。他把这想法和老伴李树风一嘀咕,李树风就觉得不对头,当天办了家庭学习班。通过学习、讨论和回忆对比,使王树新提高了认识。在政治夜校里,他结合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谈了自己思想的转变过程:“原来我觉得有点私心不算啥,实际上是走什么道路的大问题,只有不断破除私有观念,我们的脚步才能走在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路线上。”打这,他不但修鞋勤勤恳恳,热心为贫下中农服务,还经常下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高 尚 的 风 格
革命,给小靳庄带来的变化是很深刻的。当人们的思想从旧意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崭新的共产主义精神和高尚风格,就象火一样地喷放出光和热。
小靳庄紧靠箭杆河,与周围几个社队土地相连,渠道相接,旱时同引一河水,涝时同往一处排。过去,在水的问题上经常发生争端。经过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新鲜事,在这里接二连三地出现了。
正是春旱时节,沿河各队都在忙着浇灌。在与小靳庄毗邻的一个生产队里,干部、社员正为靠近小靳庄的一块“插花地”难于浇灌而焦急。就在这个时候,小靳庄的社员毅然挖开一道道渠口,让渠水带着阶级的情谊,流向兄弟队的麦田。邻队知道这件事,激动地说:“小靳庄大队给我们送来的不是一渠水,而是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
夏季夺得了丰收,转眼又到了秋天,箭杆河两岸,大片大片的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一天夜里,暴雨下个不停,地里积水足有七、八寸深。正在排水的小靳庄社员,发现邻队地里的水排不出去,就毫不犹豫地把水引到自己的田里,然后再排出去。这些社员是谁?连干部也不知道。
这种自觉地帮助兄弟队的共产主义风格,在小靳庄蔚然成风。
今年,小靳庄夺得了大丰收。他们提出要“多交粮,交好粮。”无论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戴着红领巾的红小兵,都奋战在打谷场上,将上百仓的丰收玉米,一仓仓晒干,一个个精选,把头场最好的粮食交给了国家,人们都赞扬说:“小靳庄的干部、群众,事事讲路线,处处讲风格,干的是社会主义大农业,想的是共产主义大目标!”
本报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


第1版()
专栏:

对亚洲非洲欧洲一些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后
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到京
邓小平、李先念副总理,吴德副委员长等到机场欢迎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讯 柬埔寨国家元首、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在对亚洲、非洲、欧洲一些国家进行友好访问以后,今天晚上乘专机到达北京。
随同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访问的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外交大臣沙林察,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吉春,也同机到达。
到机场欢迎的有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李先念,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德,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有关方面负责人卓琳、林佳楣、沈平、朱传贤。
柬埔寨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吴平,在北京的其他柬埔寨朋友,以及伊拉克、巴基斯坦、叙利亚、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索马里、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驻中国的使节和夫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驻京办事处主任,也到机场迎接。(附图片)
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到达北京,邓小平、李先念副总理,吴德副委员长等到机场欢迎。
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

朝农式的新型大学好得很
辽宁省办起八所朝阳农学院式的农业大学,受到贫下中农、知识青年热烈欢迎。他们说,这是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是对“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有力批判
据新华社沈阳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电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指引下,辽宁省推广朝阳农学院创办社会主义农业大学的新鲜经验,现在全省已经有了八所朝农式的农业大学,受到广大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的热烈欢迎。
这八所农业大学是:朝阳农学院,铁岭农学院,营口农学院,旅大农学院,锦州农学院,昭乌达盟农牧学院,丹东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旅大水产专科学校。它们分散办在全省七个地区的农村里,实行“社来社去”,目前已招收学生四千七百多名。文化大革命前,辽宁省只有一所沈阳农学院,办在城市高楼大厦里,搞了十四年才毕业七千人,毕业后返回农村社队的微乎其微,当农民的一个也没有。所以,辽宁省广大贫下中农说,全省按照朝阳农学院的样子办起八所农业大学,这本身就是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是对“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有力批判。
辽宁省能够办起这样八所朝农式的农业大学,是经历了激烈的斗争,下了很大决心的。一九六八年,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不久,就遵照毛主席关于“农业大学要统统搬到农村去”以及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的指示,决定沈阳农学院搬到农村,分散在朝阳、铁岭等四个地区办辽宁农学院的四个分院。这以后,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朝阳农学院坚定不移地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同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着干”,初步创造出了一套办好社会主义农业大学的经验。中共辽宁省委抓住教育路线上出现的这一新生事物,大力宣传推广。但是,一些抱着资产阶级偏见的人却跑出来大吹冷风,否定朝阳农学院努力把农业大学办成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的新鲜经验,对“社来社去”的革命措施横加指责,说什么这样做“不全面,不周到”,断言办这样的大学在实践上“行不通”,招生招不来,毕业了也质量低,只能搞普及,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拖四个现代化的后腿。一言以蔽之,这样的大学办糟了,办过头了,应该少办,不办,停办。针对这些奇谈怪论,中共辽宁省委和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决心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革命师生,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学习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七·二一指示》和《七·三○指示》,坚定地认为,社会主义农业大学就是要努力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象朝阳农学院这样的大学,不是办糟了,而是应该大办,多办,快办!就这样,辽宁省这些朝农式的农业大学迎着斗争风浪胜利地办起来了。
在兴办这些农业大学的过程中,辽宁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群众表现出极大的革命热情。他们把办朝农式的农业大学,招收“社来社去”的大学生,看成是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学习推广朝阳农学院经验,发展教育革命大好形势的实际步骤,作为一件大事,一件喜事,领导亲自动手,广泛发动群众,大造革命舆论,使建校和招生工作进行得又快又好。中共辽宁省委在今年六月下旬正式决定以后,各市、地、盟只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些农业大学就纷纷宣告成立。现在,招收的“社来社去”大学生已经全部入学。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地区从公社、县直到市、地、盟的一些主要领导干部,都是亲自向群众宣传,亲自到现场选择校址,亲自主持招生会议和开学典礼,有的还兼任了农业大学的主要领导职务。广大贫下中农更是奔走相告,喜上眉梢。金县三十里铺公社老爷庙大队的一位年近六十的贫农老大娘,听说在本地区新办了一所旅大农学院,高高兴兴地赶去祝贺。她说:“过去,旅大地区这个学院,那个学院不老少,就是没听说有一所学农业的‘庄稼院’。这回,在我们家门口办起了为贫下中农服务的农学院,真是太对我们的心思了。”这个地区的广大贫下中农还特地为这所新办的农学院选派了一百多名兼职教师,有的是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老贫农,有的是农村社、队学大寨的带头人,有的是科学种田、植树造林、养猪养畜的土专家。有位雇农出身的老人刘集材,今年六十七岁了,是全地区有名的种果树能手,他一个大字不识,可是,贫下中农推选他到大学担任兼职教师,他欣然接受。他说:“这是咱们贫下中农自己的大学,我们不讲谁讲,我们不教谁教。别看我一辈子庄稼人,我就讲怎么爱社会主义,怎么干社会主义,就讲实践,讲增产经验。我们一定要用尽心血,培养出好苗苗,叫我们的农业大学越办越好。”
遵照毛主席关于“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指示,辽宁省这些农业大学今年招生,一律按照朝阳农学院的办法,实行“社来社去”。广大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对这一点特别满意,特别欢迎。凤城县只有一百十四个招生名额,报名的却有两万人。八所农业大学今年招生个个都是招得满满的,但是找到学校要求推荐学生的,三番五次写信申请入学的,依然源源不绝。一些前几年多次招工不走,招生不去的下乡知识青年,今年都积极报名上“社来社去”的农业大学。因为是“社来社去”,广大贫下中农推荐学员都是评了又评,选了又选,拣最好的选送。海城县验军公社二台子大队党支部书记宋凤香,今年被贫下中农选送上了营口农学院。这个公社党委和贫下中农由衷地说,自从她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工作抓得很出色,贫下中农把她看成贴心肉,如果不是“社来社去”,无论如何也舍不得送她上大学。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这八所农业大学招收的学员中,普遍是党团员多,社队干部多,下乡知识青年中的先进模范人物多,具有实践经验与所学专业比较对口的多,学员的政治素质是历年最好的。
这八所农业大学今年招收的“社来社去”大学生,肩负广大贫下中农的委托,胸怀改变家乡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雄心壮志,带着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的实际问题,迈进了新型的农业大学,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意志顽强,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有着深厚感情,展现出一代新型农民大学生的崭新的战斗风貌。丹东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五十一岁的女学员胡秀云,入学前是丹东郊区花园公社白房大队第二生产队的政治队长。在农村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她深切感到掌握革命理论的重要性,今年坚决要求上了这个大学的政治系学习。她克服年纪大、文化低的困难,在校起早贪黑地刻苦钻研革命理论,两个月内就学习了十几本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并挤出时间通读《毛泽东选集》,写下了大量学习笔记。在这期间,她四次抽出休息时间,从一百五十里外回到生产队,给本队的贫下中农和公社中学的师生作理论学习辅导,表示要把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全部交给贫下中农”。
教育战线充满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新创办的新型农业大学在斗争中诞生,今后还会遇到斗争。辽宁省八所农业大学的党组织和广大师生认识到这一点,自觉地注意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教育革命的正确方向,决心在斗争中办好社会主义农业大学,真正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整个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矛盾、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斗争。忘记十几年来我党的这一条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就会要走到斜路上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