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重回太行满眼新
李学鳌重回太行满眼新,新天新地新山村:春雨及时润春苗,春苗茁壮迎春风;满山枣树结甜果,喜在眼里甜在心!故乡新事多少件,乡亲们盛赞“老、中、青”!“老、中、青”呀新班子,贫下中农的贴心人——三根硬柱顶大梁,新房屹立群山中;三把重槌一面鼓,战鼓高敲一个音;三朵红花一枝开,一朵更比一朵红。老一代曾是老农会,战争年代立过功,流血流汗全不怕,枪声就是进军令。如今年老不服老,哪里艰苦哪里冲!铁手搬动卧牛石,还是当年那股劲。中年人曾是儿童团,手持红缨的小哨兵,土地改革、合作化,暴风雨里长成人。文化革命受锻炼,心更亮来眼更明,驱走邪气换正气,铁肩勇挑一千斤!青年是革命好后代,乡亲们爱叫她红领巾,红旗下出生红旗下长,敢想敢干有闯劲。大风大浪何所惧,战斗当中学冲锋!为了接好革命班,实践当中长本领。全党动员学大寨,欢腾的故乡更欢腾:好象当年埋地雷,开山的炮声响全村;好象当年土改、合作化,男女老少齐上阵;改天改地改世界,阵前是咱的带头人!带头人呀——三代人,一样的硬骨一样的人:早晨出工先上坡,晚上收工后进门,汗水比社员流得多,手掌上老茧层连层,走路走的一条路,学马列围的一盏灯……老前辈不摆老资格,深情寄于后来人;青年中年更谦虚,常请老一代讲传统;革命好象长江水,前浪后浪紧相跟!三代人呀一股劲,战斗中拧成钢丝绳!这钢丝绳呀力无穷,太行山里显奇能:岩石层上凿井泉,地球深处牵银龙!金光大道上拉重车,车载万斤不断绳!这钢丝绳永远不生锈,是特殊的钢材制作成!重回太行满眼新,千村万村如一村,老战场又变新战场,斗天斗地斗罴熊!从沟门走到高山顶,多少人盛赞“老、中、
青”!看山顶幼苗格外壮,更喜后人胜前人!


第5版()
专栏:

四十九封信
北京东风市场 董善元
在东风市场食品厂的办公室里,我看到整整齐齐的四十九封来信。信封是用白纸糊成的,上面有彩笔画出的各种图案的边线,笔调工拙不同,但看得出都是精心绘制的。信上没有邮戳,是东英小学附设中学一个班的全体同学学工离厂后送来的。
一位老师傅深情地对我说:“这是咱们的学生写的。开门办学究竟好不好,就看看这些信吧!只是我们厂不大,支持开门办学时间也不长,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诉那些妄想扭转教育革命方向的人:教育革命的伟大成果是抹杀不了的!”
我打开同学们的感谢信,看到工整清秀的字迹,读着热情洋溢的语句,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浮现在眼前。
一年前,临近春节的时候,我到食品厂来劳动,正赶上厂长老张和几位老师傅在库房里搬东西,说是要腾出一块地方来。我随口问:“准备迎接旺季?”“不,要迎接学生!好多工厂都在支持学校开门办学,我们不能光考虑多生产糕点,还要为教育革命多挑一副担子呀!”
不久,东英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利用假期进厂学工了。劳动的第一个项目是制作茯苓夹饼。这是东风市场传统经营的深受工农兵和外宾欢迎的风味食品。党支部指定一位共产党员老师傅去带学生。老师傅不但一丝不苟地要求学生执行操作规程,保证产品质量,还用茯苓夹饼作教材,向学生进行新旧社会对比的阶级教育。
我在同学们办的“学工园地”墙报上看到了他们写的文章。他们说:东风市场原名东安市场,建立七十多年了。旧社会的劳动人民哪有心思逛市场,也根本吃不起茯苓夹饼。现在大量生产还供不应求,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它体现了党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今年,东英小学附设了初中班。寒假学工的那个班升学后继续在这里学工半年。党支部认真总结经验,研究改进工作。认识到学生来厂学工,应该让他们和工人在一起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不能只在库房劳动。四十九名学生被分配到糕点车间的各个小组去。就在这半年里,学生们在和老师傅共同斗争的实践中学到了许多东西。他们还编了文艺节目举行“赞师傅”的专场演出。就在这半年里,食品厂职工大搞技术革新,把烟熏火燎的烤炉改成了电炉,学生们也参加了战斗,和老师傅们分享斗争胜利的喜悦,共同谱写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凯歌。就在这半年里,学生们上了生动的阶级斗争主课,不但和工人一起联系实际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并且参加东风市场的阶级斗争。
在斗争中他们懂得了:解放前的东安市场一万多平方米的场地上,拥挤着八九百户商店和摊贩,充满着资本主义的臭气,是个毁人的坑!这里有书馆茶馆散布封建毒素;有宣扬唯心论的相命馆愚弄人民;有大烟馆销售鸦片;还有舞厅和球社里的灯红酒绿……。在这里工人们受剥削,资本家在享乐。这个食品厂的前身是旧东安市场稻香春食品店的一爿工厂。我们的厂长老张从十三岁就在厂里当学徒,至今已经三十年了。稻香春是个雇有六十多人的前店后厂的企业,曾用“吃徒弟”的办法残酷剥削童工。资本家大量招收学徒,只管吃饭,不给工资,干到三年便成批解雇,前后被解雇的学徒竟达三百多人。老张给学生们讲厂史。他从所有制的改变讲到企业性质和工人阶级地位的根本改变,讲到“不作商品作主人”的觉悟,同时联系现在还存在的商品制度、货币交换,讲到同旧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决裂的重大意义。他语重心长地说:“开门办学,进行教育革命,是一场关系到反修防修的深刻革命。同学们来这里不仅亲手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更重要的是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把自己培养成为革命事业接班人。”
学生学工是半工半读的。他们的文化课也上得独具特色。数学课结合生产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编题,开卷考试。语文课写学工心得,由工人老师傅和教师给学生评论。有的文章写了开门办学的思想收获,言之有物,条理清楚,受到工人师傅的夸奖。东英小学的老师说:这个班的成绩,在德智体方面都比开门办学以前优秀得多。
学生们在开门办学的日子里,社会主义觉悟不断提高。早晨,离上班还有半小时,学生们已经陆续进厂了。他们以老师傅为榜样,忙着扫地、擦楼梯、做生产准备工作,把师傅们的活都抢去干了。节日大忙,学生们硬要跟着老师傅加班,撵都撵不走。一个学生来厂前只知道糕点好吃,刚来厂时只感到做糕点好玩。现在想的是:做糕点也是为革命。一个学生起初认为挖核桃仁很容易,干活马马虎虎,老师傅从她的成品里挑出了好几块核桃皮。她一边返工,一边受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四十九名学生,天天守着糕点,却从来也不尝一块半块。他们说:“这是人民的财产,不吃才是高尚的。”
我读着手中这四十九封信。每一封信中都记下了他们对工人师傅的深情,每一封信都歌颂了毛主席革命教育路线的伟大成果。我又看到一条红领巾,那是老师傅们被聘参加工农兵讲师团时佩戴过的。老张师傅在一旁说:“我在学生们这岁数早已经当上学徒了!多么幸福的下一代啊。今后,我们一定要更好地配合学校,把他们培养成革命的接班人。”
窗外传来一阵嘹亮的歌声,另一个班来厂学工的学生正在集合。


第5版()
专栏:

从写错字说开去
解放军某部 毕星
有一种人抓住工农兵学员写个把错字,便叫嚷“教育质量降低了”。他们只注意事物的一些枝节皮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采用的是形而上学方法,这是十分错误的。
工农兵学员,从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来,有较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们积极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学习社会主义文化。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都是旧学校的学生所无法比拟的。请翻一翻工农兵学员写的文章吧!只要不是抱着资产阶级的偏见,就会看到,这些文章最可贵的,是言之有物。正是火热的革命实践,赋予他们的习作和论文以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我们看到过一些脱离实际的资产阶级学者权威的大套文章,总给人以先天贫血之感,文字上的雕琢,并不能给它增添多少光彩。相反,许多工农兵学员的文章,思想内容丰满充实,有着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即令有几处错别字,帮他改正就好了,这又有什么好笑的呢?那些所谓“权威”,在开始学文化的时候,甚至在成了“权威”以后,在他们的文章里,错字、语病还少吗?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刚健清新的优秀民歌,虽然不时有几个错别字夹杂其间,但它在民间广泛流传,百代不衰,你能否认它的巨大艺术成就吗?大家熟悉的沈阳部队卫生员赵普羽,一次将“膏肓穴”读作“膏盲穴”,有的人便加以嘲笑,但不就是这位普通的卫生员,对针灸治聋哑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吗?盯着细枝末节,抓住鸡毛蒜皮,在一旁吹冷风,看不到工农兵学员的根本长处,这是资产阶级贵族老爷的态度。
当年,鲁迅先生曾写文章批评过大学教授刘半农,说他不应该发现了学生的个别错字便做“打油诗”加以嘲讽。刘半农曾经感慨万端地“大叹国学之衰落,青年之不行”。目前教育界的奇谈怪论,兴味那么浓地叫嚷工农兵学员水平低,提出还是“选拔中学生直接上大学”好,其实质就是要否定教育革命,复辟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重新让资产阶级在学校专无产阶级的政。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写错别字,对于学员的文字语病这类问题,应该予以纠正。但如果借此向教育革命泼脏水,我们就坚决予以回击。鲁迅当年说过,那一个错字,并不可笑,而那些“冷笑家”们“自造一点丑恶,来证明他的敌对的不行,……不能使大众羞,只能使大众笑。”广大的工农兵学员决不会为这种讥笑所羞怯,他们要在毛主席的革命教育路线指引下坚定地迈步前进。讥笑新生事物幼芽嫩弱的人,毕竟会被革命新生事物迅速成长的事实驳倒。


第5版()
专栏:文艺书评

喜读《少数民族诗歌选》
解放军某部 洪信 刘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少数民族诗歌选》(中央民族学院选编),收集了全国五十四个少数民族的诗歌二百多首。这本诗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特的民族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我国各族人民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繁荣文艺创作的新成果。
《少数民族诗歌选》以饱满的热情,感人的笔调,纵情歌颂了伟大的党、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牧民见到了毛主席》通过描述蒙古族牧民在银幕上看到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时,胸前蒙满泪珠,掌声震动草原的动人场面,抒发了蒙古族牧民对伟大领袖的真挚感情。《毛主席恩情比天高》,先用沉重愤怒的语言控诉了瑶家在旧社会“苦过黄连猪胆泡”,“血泪流成河几条”的悲惨生活,后以欢乐的笔触,抒写了解放后“金色太阳照山坳,毛主席救我出火窑。画眉破笼展翅飞,一飞飞上九重霄”的幸福感。我们看到在成昆铁路通往彝家寨后,彝家的小阿依和老木苏怎样用“最甜的岩蜂蜜”、“最香的荞子酒”、“最温暖的披毡”和“最美丽的山花”,这些彝家最珍贵的礼物献给毛主席。我们也听到裕固族人民热情地唱着“要找到珊瑚和玛瑙,就得下到大海里边;要找到宝石和碧玉,就得翻过万水千山”,“要使草原繁荣兴旺,就要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颂歌。这些出自各族人民心坎的歌,写得热情洋溢,真切感人,唱出了各族人民热爱党和毛主席的共同心声。
这本诗集,反映了各族人民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等一系列重要指示,自觉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战斗的精神面貌和少数民族发生的巨大变化,热情歌颂了各兄弟民族地区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诗集把我们带到了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革命理论、开展大批判的浓烈气氛中,看到了壮族老干部“茧手挑灯读马列,边读边写心里甜”和藏族牧民“静静围在篝火旁”倾听老支书作辅导的生动场面;听到了阿昌族大妈控诉反动土司残酷压榨的罪行和蒙古族牧民批判林彪妄图“克己复礼”的铿锵话语。一座座政治夜校象闪烁的繁星点缀着边寨的夜景;一支支兄弟民族工农兵理论队伍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读着读着,少数民族地区锦绣山河的景色铺展在我们面前:旧日沉睡的山峰,如今被欢快的电风钻穿透,千年封锁的宝箱里流出了灿烂的乌金;在从前山秃地瘦的穷山沟,丰收的“糯谷搭起了金色的天梯”,闪光的银棉象朵朵白云撒满山间;偏僻的侗乡“天桥凌空架起来,火车隆隆穿山崖”;干枯的荒岭“金网银网云中撒,红鲤白鲢入网来”……这些都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热火朝天景象的真切写照。还有很多诗,歌颂我国各族人民的革命大团结。《团结胜利向前方》选取元宝山区的苗、瑶、侗、汉、壮族人民并肩战斗的题材,“世上钢铁最坚硬哩,各族人民团结坚过合金钢;任凭山洪猛、山风狂哩,也冲不垮、吹不倒铁壁铜墙”,这首诗生动地把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情景描绘出来。更使我们高兴的是,诗选中选录了台湾省籍高山族作者的诗歌:“北京和台湾永相连啊,祖国骨肉不能分离”,“日也盼啊夜也盼,只盼台湾升红旗”,反映了台湾同胞盼望台湾迅速解放,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这本诗集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新的收获,体现了毛主席对新诗发展的指示和鲁迅对新诗形式的要求。它们吸取各民族歌谣的丰富营养,闪烁着民间文学的瑰丽色彩,在艺术风格上,活泼清新,语言优美流畅。《一朵春花》把门巴族人民形象地比喻成社会主义祖国大花园里的一朵新开的春花,不谢的鲜花,傲雪的红花,在毛泽东思想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构思新颖巧妙,意境含蓄深刻。《新生事物多起来》,用“茶花一朵一朵开出来,芭蕉一串一串结出来,竹笋一春一春长出来……的丰富想象,热情颂扬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读后使人浮想联翩。哈萨克族民歌《草原对唱》,运用我国民间传统的艺术手法,节奏清新明快,很为读者喜闻乐见。
这些诗歌,都是在群众斗争生活的激流中产生的,有的来自天山脚下的金色牧场,有的来自藏族新城的高大厂房,有的来自风雪弥漫的边防哨卡,有的来自塞北草原的马背上面,有的来自西双版纳火热的大寨田里。诗歌的作者,是战斗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少数民族工农兵和干部、教师、下乡知识青年以及新老民间歌手,相当多的作品就是出自模范人物之手。在诗的内容收集和编辑工作中,还注意了各个民族的广泛性,如珞巴族、普米族等,过去很少有作品发表,这次也收入了他们的诗歌。读了这本诗选,我们深深为一支少数民族诗歌创作队伍的茁壮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各族工农兵占领诗歌阵地,是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的标志之一。


第5版()
专栏:

战地新歌〔年画〕崔炳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