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文艺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
——评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
解放军某部 穆静 齐国栋
维吾尔歌剧移植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最近搬上了银幕,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是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又一丰硕成果。
彩色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的摄制成功,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歌剧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由于编导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运用摄制革命样板戏影片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舞台艺术片的摄制,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影片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在充分肯定歌剧成就的前提下,作了许多加工和提高,更好地反映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首先,电影从镜头的选择、用光、背景等方面,突出了李玉和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影片开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用远景推出李玉和手提红灯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使他一出场就显得形象高大、光彩照人。他的背后是隆滩车站的背景,几盏忽明忽灭的昏黄的灯光,一座乌黑的炮楼,点出了苦难的同胞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意境。接着,用特写跟拉的摄法,突出了贯穿全片的革命传家宝——红灯,在昏暗的夜色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辉。然后,镜头转到李玉和的特写,他目光炯炯,寻视四周,预示着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革命任务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组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战斗在艰险四伏的环境中的革命英雄,显得格外英武魁伟,气宇轩昂,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坚强果敢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德。整个影片自始至终都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刻画了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形象。
影片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根据歌剧的特点,突破了舞台的局限,增添了一些新的过渡场景,使影片更接近于生活,更逼真,更感人,对塑造英雄人物,起到了较好的映衬的作用。如在《粥棚脱险》一场,开始,通过李玉和的视觉感,摇出了破烂嘈杂的市场,从侧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从而使李玉和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更加充分。又如,影片增添了李玉和家门外穷苦劳动人民居住的小巷景色,在那阴暗的天空下,破旧的小巷,低矮的房屋,小树挂着几片残叶,显出秋风萧瑟的景象,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苦难生活。镜头一摇,李玉和家中,虽然和小巷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机盎然,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人们看到,一面不大的明亮的玻璃窗上,贴着革命的暗号——大红蝴蝶,在和煦的阳光下,一盆翠绿的蒜苗鲜嫩挺拔,墙上挂着一串大辣椒闪着红光。这些景物形象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下坚持战斗的革命联络站,突出了李玉和一家一心为革命,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革命情操和革命气质。在这样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使《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更加扣人心弦。当敌特假扮联络员来索取密电码,被李奶奶识破和赶走,铁梅正要取下联络暗号大红蝴蝶时,李玉和推门而进。在这样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李玉和镇定地站在窗前,外面的桔红光照射在他的脸上,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的优秀品质。“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镜头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玉和胸怀朝阳、准备和凶残的敌人斗争到底的神态。李玉和昂头把一碗酒一饮而尽之后,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镜头用远景跟摇着他迈着坚定的步伐,雄赳赳地离家而去,突出了李玉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同尾随在他后面的那个宪兵队小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赴宴斗鸠山》一场,影片编导者特地设计了宪兵队的大门和一队荷枪实弹恶煞一般的鬼子兵,形象地展示了鸠山“刀斧丛中摆酒宴”的险恶用心。在李玉和唱“一封请帖藏毒箭”时,编导者专门设计了鸠山客厅外景——一座灰暗的砖房和回廊,那低矮的屋檐,黑暗的天空,沉闷单调的景物,都预示着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死的考验即将来临。同时,那昏暗压抑的环境,那藏于暗处的敌特,和那桌上摆着鲜果美酒的“宴席”,形成强烈的讽刺,无声地揭露了鸠山阴险毒辣的奸计和卑鄙的灵魂。影片在日寇把李玉和拉下去受刑时,在音乐的伴奏中,天空由昏暗的夜色转为朝霞满天的清晨,表现出尽管鸠山花了很长时间,对李玉和毒刑用遍,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李玉和的钢铁意志,歌颂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骨气和胸怀朝阳斗敌顽的革命精神。在《刑场斗争》中,影片在核心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前奏曲中,用较长的镜头摇出笼罩在黑暗之中的大好河山,日本宪兵队的层层铁丝网,阴森的碉堡群,最后,停在侧逆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苍劲挺拔的青松上,接着镜头一转,李玉和高大的身影伫立在青松旁。这样组接镜头,寓意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李玉和“锁不住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坚定革命意志。在这一唱段中,当李玉和向往革命胜利后“百花吐艳”、“红旗插遍”的情景时,迭印出百花盛开和红旗漫卷的镜头,展示了革命英雄人物崇高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李玉和、李奶奶英勇就义后,影片在混声合唱中出现了苍山云海、海涛击岸和红霞辉映蓝天的空镜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的英雄业绩,表达了革命人民对英雄的深沉悼念。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示的指引下,成功地运用《十二木卡姆》音乐,又吸收现代民歌的音调,塑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等英雄形象。拍摄电影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原歌剧的特色,更好地歌颂革命英雄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新疆歌剧团的同志们又精益求精,对音乐做了不少加工,有的唱段重新谱了曲,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李玉和的音乐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因而,他的音调雄伟、沉毅、刚健。影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形象,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唱中,旋律欢快,充满希望,弹拨尔、热瓦甫等民族弹拨乐的伴奏,揭示了他性格中对亲人、同志的亲切和期望一面。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段唱中,音乐凝重、深刻、果敢,准确地揭示了他对同志无限的热爱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勇斗顽敌的坚强性格。影片为了突出“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核心唱段,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在音乐、镜头、用光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在这一唱段中,调动了管弦乐队,突出了它的力度,使唱段浑厚,气势磅礴。同时运用了合唱、伴唱,以及多变的节拍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如“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这一句,运用了“木夏鲁热克木卡姆”的散板序唱音调,并吸收了京剧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了李玉和昂首阔步、大义凛然的雄姿。尔后,由慢渐快,转入中板,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揭示了英雄人物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唱段中,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从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这段唱腔,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高度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民族色彩,抒发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一首音乐形象完整、音乐表现力丰富的精湛唱段。
为了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在乐队和合唱上,做了必要的增加,这与歌剧相比,气势更加雄壮了。在武打上,影片发挥了歌剧的长处,除保留磨刀人同叛徒王连举对打、刀劈鸠山外,其余都是重新设计的。同时,由于武打在外景进行,更加强了真实感。尤其在手鼓伴奏下进行武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生活色彩。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色彩比较丰富、准确。比如,在《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虽然李玉和被捕,革命据点遭到破坏,又是黑夜沉沉,外面有“狗”在监视,但屋内仍然充满光明,李奶奶、铁梅那刚毅、镇定的脸色,充满红光。在处理反面人物上,避免了脸谱化。铁梅上山一场,采用在外景拍摄,使影片景物焕然一新,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搬上银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工农兵又提供了一部优秀的影片。(附图片)
“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
〔中国电影公司供稿〕


第3版()
专栏:

革命的艺术 战斗的艺术
——祝贺《阿尔巴尼亚绘画展览》展出成功
雁枚
正当阿尔巴尼亚祖国解放和人民革命胜利三十一周年的光辉节日,《阿尔巴尼亚绘画展览》在我国首都展出。在此之前,展览先后曾在广州和杭州展出。广大工农兵观众对来自“山鹰之国”的战斗艺术同声赞扬。人们通过展出的丰富多彩的画面,看到了在以恩维尔·霍查同志为首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领导下,英雄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辉煌胜利,以及为保卫这一胜利成果而表现的无比坚定的决心。
这个展览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们以饱满的革命激情,紧密配合斗争形势,表现革命斗争的重大题材,战斗气息十分强烈。
英雄的阿尔巴尼亚人民战胜了意、德法西斯取得伟大胜利后,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千方百计企图扼杀这个英雄的国家。严峻的斗争现实,使阿尔巴尼亚人民懂得,为了捍卫民族独立,保卫国家主权,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枪杆子是永远不能放下的!正如展出的优秀宣传画《自由或死亡》所启示的,只有战斗,才会有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阿尔巴尼亚美术工作者抓住了这个重大题材,从各个历史时期,多方面地宣传坚持武装斗争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
展览中有大量作品歌颂粉碎意、德法西斯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以及在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在一九四一年,法西斯统治最黑暗的年代里,以霍查同志为首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成立了。油画《党的诞生》成功地表现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献给歌颂战斗的人》、《胜利的喜悦》、《枪炮》、《一九四二年九月》等油画,生动地刻画了为祖国独立解放而战斗的英雄,热情赞颂英雄们所取得的胜利。《战友和伴侣》表现了阿尔巴尼亚优秀儿女无限忠于祖国解放事业的精神境界。这些精湛的艺术品,使观众受到极大鼓舞,分享了兄弟阿尔巴尼亚人民的胜利喜悦。
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牢记伟大领袖恩维尔·霍查同志“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教导,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百倍警惕国内外阶级敌人,保卫着祖国的革命事业。阿尔巴尼亚美术工作者着力歌颂边防战士,歌颂为保卫祖国而献身的烈士,歌颂军民间的鱼水之情。许多作品表现了广大劳动群众生产不忘备战的革命警惕性;还有许多表现青年参加劳动锻炼和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画幅。从这些作品,我们看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前进的雄伟的步伐。
油画《谴责华沙条约》引起了观众的极大注意。一九六八年八月,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武装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同年九月,阿尔巴尼亚人民议会通过了关于谴责华沙条约的法令,并宣告退出华沙条约组织。这一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得到了阿尔巴尼亚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这幅作品,精心地选择了耸立着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铜像的广场这一特定环境,通过画面上高举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霍查同志的画像的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和妇女,深刻地表达了这一主题思想:霸权主义绝对吓不倒英雄的人民!还有一组漫画,以辛辣幽默的画笔,揭露、嘲笑了两霸既争夺又勾结的帝国主义面目。当前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到处争夺霸权,欧洲是争夺的重点。处在斗争前线的阿尔巴尼亚人民,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表现出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展览的作品也从各个方面反映了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气势雄伟的工业基地,看到了农村日新月异的面貌,看到了工农业各条战线上先进人物的动人形象。《成立山区合作社》这幅油画,特别引人注目。一九六七年,山区农民掀起了新的农业合作化热潮。至此,阿尔巴尼亚农民完全走上集体化道路。这幅画表现了山区农民深入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表现了党派了工人阶级的代表到山区向农民祝贺,以及广大农民群众欢庆胜利的兴奋心情。作品主题深刻,人物个性鲜明,色彩明快调和。
阿尔巴尼亚同志在不断加强作品的思想性和战斗性的同时,十分重视艺术技巧。作品有着多样的形式和风格。作者们融合了欧洲传统画法和阿尔巴尼亚的民族美术技法,既有个人风格,又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许多作品给人印象深刻,使人难忘。他们在正确处理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方面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例如,《胜利的喜悦》选择了刚刚痛击敌人,结束战斗这一瞬间。画面中心,是硝烟未散的炮口,突出刻画经过激烈战斗,满身硝尘的战士们豪壮和喜庆的神情,使人振奋。
观众也为展出作品中许多满怀革命豪情,神采奕奕的工农兵形象所吸引。以《党代会代表》为例,这幅画表现的是一个生活在深山区里,过去深受封建压迫的革命妇女的肖像。作者着力于人物的面部神情和手的动态的刻画,表现她内在的精神气质,塑造了这一翻身觉醒,有高度觉悟和沉着、勇敢、坚定品质的阿尔巴尼亚女劳动党员的生动形象。
一九七三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召开了六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了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问题。会上,恩维尔·霍查同志号召开展反对格格不入的资产阶级表现和对其采取自由主义态度的思想斗争。在霍查同志的指示指引下,阿尔巴尼亚文艺工作者展开了对阶级敌人的斗争和对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同时他们还遵循霍查同志关于要接受工人阶级监督的教导,纷纷深入到工农兵火热斗争中去。一九七四年阿尔巴尼亚全国美展是美术工作者不断革命化过程中取得新成绩的一次大检阅。这次来我国展出的九十一幅专业和业余作者的作品,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展览的许多表现中阿友谊的画幅,使我们感到十分亲切。作者们以无限深情表现了中阿两国人民友谊的缔造者霍查同志和毛泽东同志的光辉形象。他们热情地描绘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面貌,描绘了我国工农兵的英雄形象,描绘了两国人民并肩战斗的革命友谊。这个展览,有力地向人们说明,中阿两国人民的友谊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础之上的,是牢不可破的。这次展览,对我国美术工作者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衷心感谢阿尔巴尼亚同志们不辞劳苦,跨山越水送来这样好的展览。


第3版()
专栏:

向英雄人物学习 当好赤脚医生
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 徐明初
彩色故事片《春苗》和《红雨》都是以我国农村卫生战线上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赤脚医生为题材,热情歌颂了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的伟大胜利,成功地塑造了赤脚医生的优秀代表——春苗、红雨的英雄形象,向我们展现了我国广大赤脚医生和革命的医务人员,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怕艰难,努力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面貌,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为农业学大寨贡献力量的先进事迹。看了这两部电影,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鼓舞。
解放前,由于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我国农村缺医少药,广大贫下中农有了疾病只能“小病扛,大病等着进泥坑”。解放后,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贫下中农翻身得解放,从此在政治和生活上有了保障。但由于刘少奇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广大农村还处于缺医少药的状况。一九六五年,毛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为医疗卫生工作指出正确的方向,广大贫下中农无不欢欣鼓舞。贫下中农所盼望的自己的医生——赤脚医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终于诞生了。我们也同样为能当上赤脚医生而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但赤脚医生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象《春苗》、《红雨》所反映的那样,当赤脚医生这株新苗破土而出的时候,首先就受到了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的干扰和压制,受到了旧习惯势力的嘲笑和非议。你看,当春苗肩负贫下中农的期望和委托来到公社卫生院学医的时候,首先受到了医疗组长、暗藏的阶级敌人钱济仁的百般刁难,不让她有学医的机会,但春苗在同阶级敌人展开面对面斗争的同时,还努力挤出时间为革命刻苦学习业务技术,树立了赤脚人不但拿锄头而且定要拿起针头的坚强信心。当春苗在杜文杰、钱济仁的逼迫下愤然离开医院回到大队后,她把自己学到的一点有限技术,热情地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冲破了旧习惯势力的束缚。当阶级敌人和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又一次向她进攻,要她关闭大队卫生室,甚至以撤销她的党籍相威胁时,春苗在广大贫下中农的支持下,发扬了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再一次击退了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进攻。一直到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春苗和贫下中农又经过多少次斗争,才争得了医疗卫生的大权,赤脚医生这一新生事物才成长起来。但阶级敌人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把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看成眼中钉,我们决不能放松革命警惕。我们贫下中农为了牢牢掌握医疗卫生大权,在医疗卫生战线上,真正贯彻落实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还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斗争。影片《红雨》就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斗争过程。
联系我们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也说明必须不断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才能更好地为贫下中农服务。在一九六五年前,我们也曾经陆续培养过一些农村卫生员,但是由于阶级敌人的破坏和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的压制,没有一名成为赤脚医生。一九六五年,毛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以后,我们公社培养了二十八名赤脚医生。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广大贫下中农,一面同阶级敌人斗争,同修正主义路线斗争,一面边学习,边实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特别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批发了关于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肯定了我们赤脚医生所走的道路以后,我们公社的赤脚医生的队伍就更加发展壮大。现在全公社每个大队都有三至四名赤脚医生,并且全部实行了合作医疗。同时狠抓了防病治病等工作,大大改善了贫下中农的健康状况,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但是,我们的工作距离党的期望和贫下中农的要求还很远。我们要向影片中的英雄人物田春苗、红雨学习,向昔阳县赤脚医生学习,努力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不断改造世界观,为贫下中农当好一辈子赤脚医生,为农业学大寨贡献力量,为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奋斗到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