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75-11-03

1975-11-03新闻联播 文字版

从严过细 越战越强——记阳泉矿务局“严细成风的硬骨头采煤队”

第2版()<br/>专栏:<br/><br/> 从严过细 越战越强<br/> ——记阳泉矿务局“严细成风的硬骨头采煤队”<br/> 我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阳泉煤矿的一支著名战斗队——阳泉三矿裕公井采煤二队,在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上光荣地被命名为“严细成风的硬骨头采煤队”!<br/> 这支英雄的采煤队从一九五二年建队以来,奋战在百里煤海,攻艰险,战困难,开山劈石,虎口夺煤,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在过去的二十三年中,他们先后开采了厚煤层、薄煤层、不稳定煤层等三种不同煤层的五十个工作面,战胜了数百个大小断层和上千个顶压、地鼓等地质障碍,生产煤炭三百多万吨,创造了连续二十三年安全生产的优异成绩,为发展我国煤炭工业谱写了灿烂的新篇章!<br/> 高度的阶级责任感<br/> 人们钦佩二队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硬骨头”精神,更加钦佩他们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培养出来的那种从严过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革命作风,正是这种充满了高度的阶级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作风,使这个采煤队越战越强,无往不胜。<br/> 不久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br/> 一天下班后,采煤班长王文义照例走在最后,检查棚架支柱的工程质量。当他走到工作面的末尾,忽然发现有几架顶梁距离较稀,一数,原来少了两根。一个工作面长一、二百米,支架顶梁两三千根,在短短几米的地方少了两根,这本来不算什么大事。但是,王文义认为,顶梁上的小距离,反映了我们思想上的大差距,干革命就要半分不拉。他扛来铁柱,挥锤打梁,一直到完全达到技术质量标准,才升井吃饭。<br/> 这种严细的作风在二队已经成为传统。至今,工人们还常常谈起“三根柱子”的故事:那是五十年代建队初期,工人田致成架了一根不合格的坑木,班长白三牛发现后,把它扛到地面,对工人进行实物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当主人就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六十年代,田致成当了班长,同样发现一个新工人打了一根不合格的柱子,他也象老班长一样,连续开了三次班会,查思想,讲传统,增强大家从严过细的自觉性。七十年代,继任的班长王金玉,又发现一个工人违章作业,打的一根支柱不合标准,他依然按照队里的老传统,把这根柱子当作活教材,开展一次整顿作风的学习和讨论。他们就是这样,从不放过一个隐患,从不允许半点马虎。无论是队长、班长和工人,都常常身揣卷尺、线绳,随时测量支柱标准,发现不合格的,立即推倒重来。<br/> 二队工人在工程管理工作上也钉铆过硬。有一次,交班时少了一块巴掌大的金属顶梁楔子,共青团员吕树孝从回风巷到工作面,从采区到老塘,往返五、六趟,最后从深过膝盖的积水中找到了这块重不过一、二斤的铁片,才出井下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们更加注意材料管理,金属支柱的丢失量,逐年下降。一九七○年是二百四十三根,一九七一年减少到三十六根,一九七二年减少到九根,一九七三年减少到五根,一九七四年就完全消灭了丢失现象。坑木、火药、雷管的消耗量,也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br/> 严格要求,一丝不苟<br/> 在二队,老工人占百分之三十以上,许多人在旧社会受尽苦难。解放后,他们翻身作了主人,对党和毛主席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对社会主义事业感到万般亲切,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采煤生产上。被称为“矿工耳目”的老安全员张景福是二队建队初期的老工人。二十三年来,他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把每一架顶梁,每一根支柱,每一项操作,都当作衡量自己对社会主义事业责任感的标尺,兢兢业业地对待各项工作。他先后当过煤溜工,支柱工和安全员。无论干什么,他都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老张常说:党把一百多号人的生命交给咱,咱就得对阶级兄弟负责、对社会主义负责。自打他当安全员以来,工作面没有发生过一次塌棚和大冒顶事故。<br/> 象张景福这样思想红、作风好的人物,在这个先进集体里,何止一两个!我们在二队的会议室里,看到被登上光荣榜的就有:严字当头、质量第一的共产党员刘天柱,爱护机组胜过爱护自己眼珠的割煤机手李银山,长期不丢一楔一木的红管家王金玉,为革命钻研技术、保证煤溜安全运转的“土专家”张补白……。就是这样一批优秀工人,在队党支部的领导下为全队树立了大庆工人那种“三老四严”的作风,保证了煤炭生产的胜利进行。<br/> 二队的领导和工人常说:“困难的条件、恶劣的环境,最能磨练出过硬的作风。”这个队严细过硬的作风,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锤炼出来的。一九六五年,这个队的工作面遇到了一个四十多米长的大断层,坚硬的岩石横跨工作面,把煤层分割开来。加之队里刚刚进来了一批新工人,要过这样的大断层,更是难上加难!怎么办?二队的干部和工人一致说:“困难大,正是考验我们思想革命化的好时刻;条件差,正是锻炼我们严细作风的好机会;别说几十米断层,就是刀山火海我们也要过。”为了传思想,带作风,每一个老工人带几个新工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绕困难,不抄捷径,直端端地向拦路虎般的顽石宣战。新工人王明忠、张进财等,在老工人的带领下自告奋勇,组成专打石头的战斗队。他们强攻硬打,知难而进,一边采煤炭,一边打石头。一个月时间,光运出地面的石头便达一万七千多吨。这个月,他们不仅没有亏产,还超产八百多吨,完成了国家计划。<br/> 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br/> 二队严细成风的硬骨头精神,还表现在他们注意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二十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中,探索煤炭生产的客观规律,跨越艰难险阻,取得了生产的主动权。有一年,他们从厚煤层转战到薄煤层,在开采一个新工作面时,地质条件恶劣,顶板破碎。第十天,顶板来压,发生了塌顶。为了制服顶板,保证安全生产,党支部发动群众,连续几天召开“诸葛亮”会,支部书记、队长同老工人一起亲自到现场,观察顶板变化情况,详细记载了几次大顶来压的日期、持续时间长短、压力大小,又翻阅了大量采矿资料。经过多次观察和反复分析研究,终于摸清了工作面顶板周期来压的规律。为了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他们在又一次大顶来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没几天,大顶果然来压了。但是,由于他们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在塌山般的压力下,工作面柱子安然挺立,纹丝不动。大顶压力的规律被掌握了,冒顶事故被制服了,生产主动了。他们乘胜前进,采取“缩小循环进度,加快循环次数”的方法,大步前进,当月,不仅没有因条件差而亏产,反而超额二千多吨煤,完成了生产计划。<br/> 二队工人通过生产实践,摸透了各种工作面的脾性和特点,逐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他们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经验,建立了工人参加管理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依靠群众严格把好关。由于有了这种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全队在二十多年保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取得了好成绩。从建队至今,煤炭产量步步上升,材料消耗年年降低。一九七四年同一九五四年相比,采煤工效提高了百分之八十四,每吨煤炭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七十五,实现了多快好省的要求。<br/> 今年,这个矿务局超产的煤炭已达八十四万多吨,其中硬骨头采煤队所在的三矿,超产的煤炭就达二十五万吨以上。这就是他们对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所作的回答。<br/>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在斗争中前进——记“英勇善战的八一采煤队”

第2版()<br/>专栏:<br/><br/> 在斗争中前进<br/> ——记“英勇善战的八一采煤队”<br/> 崤山脚下,涧河边上,河南义马矿沸腾起来了!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的推动下,这个矿务局的千秋矿八一采煤队,今年四月份,又一次创造了全国中厚煤层炮采工作面月产五万三千一百三十二吨的最高纪录。捷报传来,人们纷纷称赞说:八一队真是一支英勇善战的采煤队啊!<br/> 这支在大跃进的战鼓声中诞生的采煤队,十七年来,先后转战七十八个工作面,不论地质条件多么复杂,困难多么大,都打得上去,攻得下来,煤炭产量直线上升,年年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工作面单产连续六十八个月达到月产两万吨以上。今年一至九月份,上升到平均月产三万六千二百多吨,达到全国炮采工作面平均月产量的最高水平,并连续两次创造了全国最高纪录。这支英雄的采煤队,在正在召开的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上光荣地获得了“英勇善战的八一采煤队”的称号。<br/> 风沙遮眼不迷路<br/> 八一采煤队是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大风大浪中闯过来的。<br/> 这个队原来叫杜学然青年采煤队。它一诞生,全队工人就以顽强的斗志,投入了大跃进的滚滚洪流,一举创造了快速移溜作业法,使煤炭月月高产。一九五九年,队长杜学然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被任命为工程师。<br/> 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由于苏修叛徒集团背信弃义、对我国进行经济破坏和由于遭受自然灾害使我国遇到暂时的经济困难时期,义马矿务局在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大搞物质刺激,严重地腐蚀了工人的思想,影响了矿工之间的团结,造成生产下降。面对这种情况,八一采煤队队长杜学然、工人鲁金水等同志,聚集在一起,认真学习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用阶级斗争的观点进行分析,越分析越感到不对头。他们想:咱们工人干活究竟为了啥?是为革命,还是为挣钱?这种名目繁多的物质刺激办法,到底要把我们引向什么道路?在大跃进年代,我们并没有搞这一套,可是生产搞得很出色,现在,生产为什么反而下降了?<br/> 在队干部的带动下,八一采煤队全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许多工人说:“搞物质刺激,我们为革命挖煤的思想就会越来越少,金钱就要腐蚀工人的头脑,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就要滋长,工人阶级的团结就会遭到破坏,社会主义企业就会走向邪路,这不符合毛泽东思想,我们坚决取消它!”<br/> 八一采煤队是义马矿务局推行物质刺激最晚的一个单位,又是最早取消了物质刺激的一个单位。他们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革命干劲步步高,生产更上一层楼。原来每月完成十五六个循环,取消物质刺激后的第一个月,就完成二十四个循环,以后又提高到二十八到三十个循环。<br/> 在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八一队广大职工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奋起造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反。他们坚持上井搞好革命,下井搞好生产,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九年的四年中,工作面单产平均达一万五千四百吨,并在一九七○年创造了工作面平均月产两万吨的优异成绩。<br/> 正当八一采煤队广大职工斗志昂扬、高歌猛进的时候,在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下,有人诬蔑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八一队是“生产党”、“脱轨转了向”;诬蔑八一队队长杜学然同志是“假劳模”,声称要把这面红旗砍掉。杜学然和党支部副书记张润林针锋相对地怒斥道:“我们采煤工人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多采煤,大方向全然没有错!”不管修正主义路线的推行者施加多大的压力,他们照常白天下井大干,晚上开会学习。斗争持续了一年,他们大干了一年,使工作面月产由两万一千吨提高到两万二千多吨。<br/> 思想革命不停步<br/> 毛主席说:“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也就改造自己。”多年来,八一采煤队的工人正是遵照毛主席的这一教导,时刻警惕资产阶级思想对自己的侵蚀,认真改造世界观,坚持不懈地同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br/> 先从青年工人曹光法的转变说起吧!<br/> 一九六九年,贫农出身的高中毕业生曹光法,来到八一队当采煤工。头次下井,他看着一列列满载乌金的矿车,心情格外激动,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煤炭事业。当时,矿上一个坏家伙暗地里煽动一些青年工人说:“你们读那么多年书,为啥要来当煤黑子?干这活又苦又累又危险。你们当工人是路走对了,下煤窑是门摸错了。”在这个坏家伙的煽动下,曹光法的思想发生了动摇。他发牢骚,讲怪话,要求调动工作。<br/> 党支部认为,在曹光法身上反映着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于是,就引导他学习毛主席著作,忆苦思甜,做他的思想转化工作。曹光法学习了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的教导,回想了自己的悲惨家史,懂得了过去吃苦是受剥削,现在吃苦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如果沾染上了怕苦怕累贪图安逸的资产阶级思想,就会成为革命的逃兵。后来,那个煽动青年工人的坏家伙又妄图制造事故,破坏生产,被一个青年工人当场抓获。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事实,给曹光法上了深刻的一课,提高了他的阶级斗争觉悟。从此,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井下夺煤大战中,迎着困难上,抢着干重活,还积极帮助其他后进的工人赶先进。他先后被评为学习积极分子、劳动模范,并担任了八一队的团支部书记。<br/> 八一采煤队的工人,大部分来自农民家庭,不少人还保留着小生产者的传统的私有观念。因此,工人们注意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认真改造世界观,自觉和自己头脑中的私有观念实行彻底决裂。工人李海成初到矿上时,给自己和家庭订下了个“发展蓝图”,成天考虑如何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对队里的革命和生产很少关心。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中,他深刻解剖了自己的思想。他说:小生产的私有观念,使我跳不出个人和小家庭的狭隘天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教育我把奋斗的目标订在“共产主义”这几个大字上。我一定要自觉当好国家的主人,不做金钱的奴隶。从此,李海成共产主义精神大发扬,奋战煤海的劲头越来越大。<br/> 为了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能力,八一队党支部始终重视对职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做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把阶级教育作为一门主课,每年都要集中一段时间,开展一次全队性的忆苦思甜活动。每当新工人入队,第一课就是请老工人给他们讲矿史、家史、个人成长史,翻旧社会的“苦情账”和新社会的“幸福账”。从而使老工人不忘过去苦,继续革命不停步;新工人懂得工人阶级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使全队资产阶级的歪风邪气下降,无产阶级的正气日益发扬光大。<br/> “铁人”式的矿工在成长<br/> 在激烈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中,八一采煤队逐步锻炼成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目前,这个队虽然百分之八十是新工人,但是,却形成了一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于战斗、善于战斗的革命队风,涌现出了大批“铁人”式的先进人物。被称为“眼残心不残”的老工人郭铁立,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杰出代表。<br/> 郭铁立有一次在工作面排除瞎炮时不幸受伤,左眼被切除,右眼的视力仅有零点二。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八一队投入了大干十二月,突破三万吨的战斗。当时,他正在医院治疗,听到这个消息,一连五次向队党支部请战,要求重返第一线。党支部没有同意,他急了,连夜从医院来到队党支部问领导:“你们为什么不让我参加拿下三万吨的战斗?”队领导说:“你现在病还没有好。”他心急如火地说:“你们今天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反正明天我就出院下井参加劳动!”党支部见他态度坚决,就同意让他下井开电溜子。根据他的视力程度,在井下开电溜子,困难是很大的。但是,他坚持每天站着开溜子,手举矿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机器的运转情况。停溜子时,他不是去清煤,就是去保养机器,从不随便浪费一点宝贵时间。<br/> 在八一采煤队,不仅有这样一批“铁人”式的老工人,而且在老工人的帮助下,一大批“铁人”式的青年矿工也茁壮地成长起来。新工人范新祥,一九六九年来到八一队后,处处走在前,冲在前,每年出勤都在三百个班以上。去年七月,队里组织战高温、夺高产,遇到了断层,范新祥和他的战友们连续七十三天一直战斗在最困难的地方,没有歇过一个班。一次,工作面的炮还没有拉完,突然一块四米多长、近两米厚的大碴塌落下来,摧倒了十几棚,溜子也被压死了。如不及时处理,就有发生大面积冒顶的可能。范新祥不顾个人安危,很快冲进险区,拿起一个电钻就干了起来。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终于打好了炮眼,排除了险情。<br/> 八一采煤队的领导干部更是以“铁人”为榜样,坚持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和工人一样考勤,一样遵守制度,困难的活自己干,危险的活抢先干。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四年,队里七名干部平均每年参加劳动都在三百个班以上,四个副队长,常年吃在工地,住在井口,不管白天黑夜,二十四个小时都在现场指挥。党支部委员、值班队长鲁金水就有那么一股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革命干劲,被工人们赞扬为“压不垮的钢梁铁柱”。<br/>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附图片)<br/> 义马矿务局千秋矿八一采煤队。 新华社记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