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在斗争中坚持五·七干校的正确方向
——中共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调查
七年前,在《五·七指示》的光辉照耀下,五·七干校这个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刚刚诞生,毛主席发出了伟大的号召:“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对于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为五·七干校指明了方向。各地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中,深入研究进一步办好五·七干校的时候,我们向大家介绍一所办得较好的五·七干校——中共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
这所学校是一九六九年初创建的。六年多来,在毛主席、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办公厅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这个学校的党委,带领广大五·七战士,坚持在下放劳动中重新学习,取得思想、生产和体质三丰收,已有一千八百人经过学习、锻炼,走上了工作岗位,在培养教育干部方面做出了成绩,为办好五·七干校提供了经验。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从创建的那一天起,就坚定不移地以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作为办校的指针,不断加深理解,认真贯彻落实。他们紧密联系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围绕着办不办五·七学校和如何办好学校的问题,多次在全校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批判,分清两条根本对立的干部教育路线,把坚持办好五·七学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因此,当错误倾向潮水般涌来时,他们能够顶住,敢于反对违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错误潮流,排除干扰,坚持下去,使五·七学校在斗争中越办越好。
建校初期,五·七战士们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进一步批判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抵制了“关门读书”和“劳动省心”两种错误倾向,坚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决心把五·七学校办成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型干部学校。当林彪反党集团恶毒攻击干部进五·七干校“等于变相失业”,煽起瓦解五·七干校的“散伙风”时,中央办公厅党委及时做出了进一步办好五·七学校的决定,广大五·七战士同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打退了他们的猖狂进攻,五·七学校更加巩固。当学校根据中央办公厅党委的决定,即将转入轮训干部之际,又有人提出什么“要以读书为主,劳动能搞多少就搞多少”,甚至主张砍掉必不可少的劳动基地。这种错误论调,立即引起五·七战士们的警觉。大家重温毛主席的指示,再次展开深入的学习、讨论,批判了那种错误论调,坚持在下放劳动中重新学习。同志们指出:“五·七学校搞轮训,正是根据毛主席的‘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的指示进行的。下放就要劳动,如果把劳动当成一种点缀,就失去了办五·七学校的意义。”
在批林批孔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中,广大五·七战士认真研究总结几年来的斗争实践,认识到办校过程中的那些矛盾和斗争,深刻地反映了两条干部教育路线的根本对立。按照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干部教育路线办的五·七干校,它的深远意义就在于它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日益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五·七干校是在下放劳动中,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培养和教育干部的新型学校。这样的干部学校,既是教育单位,又是生产单位。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以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为指针,坚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为革命培养干部,为国家创造财富,是办好五·七干校的正确方向。

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指明了参加生产劳动对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干部队伍的重要性。因此,要不要坚持下放劳动,是关系到五·七干校执行什么路线的大问题。
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认真落实毛主席的指示,把下放劳动作为学员重新学习的根本途径,引导大家立足于锻炼,着眼于促进世界观的改造,提高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每期学员入校,校党委首先组织大家深入学习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和关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一系列教导,进行艰苦创业的校史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干部下放劳动对于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大意义,同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主张劳心和劳力分离的剥削阶级传统观念作斗争。在五·七学校里,从春插、“双抢”到秋收,学员们认真参加水稻生产的全过程,象普通劳动群众那样苦干、实干,大搞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校党委在布置生产任务的同时,向学员提出思想锻炼的要求。象春寒时下水育秧,酷暑中抢收抢种,泥泞路上拉车送粪,暴风雨里防洪抢险等等,都是学员们锻炼的好机会。大家在战胜苦、累、脏、难、险的斗争实践中,磨练革命意志,转变思想作风,学习生产知识。
艰苦的生产劳动,战斗的集体生活,改变了一些同志不懂工、不懂农的状况,增强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限制了人们相互关系方面的资产阶级法权。有些领导干部,过去总觉得自己比群众高明,有“官架子”,群众见了敬而远之。在下放劳动中,领导干部和大家干在一起,想在一起,有了共同语言,和同志们也就亲而近之了。有个老干部,在抗战时期和群众同甘共苦,感情深挚。进城以后,由于长期“三脱离”,渐渐地滋长了官、暮、骄、娇四气。他到了五·七学校后,决心在下放劳动中把丢掉的革命光荣传统再恢复起来,不怕苦和累,担土修堤,挖渠平地,冒雨到七、八里外挑大粪,三伏天在带棚的卡车里装卸石灰,什么活都抢着干。通过刻苦锻炼,他又恢复了革命战争年代“吃小米、扛步枪”时的那种劲头,焕发了继续革命的朝气。他调到一个地区革委会担负领导工作后,经常深入实际,不到半年时间,跑遍了全地区十一个县,深入到二十多个生产队,和贫下中农谈心,进行社会调查,并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称赞。
在五·七干校,培养教育干部和搞好生产是相辅相成的。这个学校一向把搞好生产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建校之初,他们在当地党委和贫下中农的支持下,围垦了三千亩湖滩地,做到当年围垦,当年粮食自给有余。从第二年起,年年做到粮、油、肉、菜四自给。去年,他们生产的粮食,按中央办公厅机关和在校人员计算,平均每人七百斤。六年来总计生产粮食一千四百二十二万斤,食油十一万三千斤,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这样,不但促进了学员的锻炼、改造,为长期办校打下了物质基础,而且朝着国家管理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方向,迈出了实际的一步,对于缩小三大差别,有着积极的意义。三
在下放劳动中,能不能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的实践经验证明:不但能够学习,而且可以学得更好。
培养无产阶级干部队伍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毛主席说:“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这个学校认为,在五·七学校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更紧密地同路线斗争结合起来,同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结合起来,同改造世界观结合起来,坚决反对那种“资本主义旧社会中最令人厌恶的特征,即理论与实践脱节”。
几年来,校党委注意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围绕各项政治运动和党的中心工作,采取“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方法,总结经验,交流体会,大搞群众性的学习运动。他们还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训练队干部和学习骨干。各个队和班组都建立了理论学习小组,在学习和批判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开展以来,五·七战士们在下放劳动的实践中,如饥似渴地读书,深入领会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的重要指示,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力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对资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学校还派出了调查组,深入农村社、队进行社会调查,及时向学员介绍调查的结果。在队和班组总结交流的基础上,半年多来全校已举办了四次学习心得交流会。目前,广大五·七战士正在开展对《水浒》的评论,利用这部反面教材,增强对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识别能力,促进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习运动的深入开展。
学员们置身于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深切感到“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大家的学习热情随着斗争的发展而不断高涨。在这里,不是劳动影响了学习,相反地,正是丰富的斗争实践促进了理论学习运动的深入。除规定的学习时间外,大家用“挤”的办法,争取多看点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用“钻”的方法,求得深入的理解。为了弄通一个理论问题,有时在饭堂、田头和出工的路上,五·七战士们也在不停地进行着讨论。“双抢”期间的夜晚,尽管一天劳累再加上天热蚊虫咬,但学员们刻苦读书的劲头不减。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有一个队就是在“双抢”大忙期间,集体编写了一本十万多字的研究儒法斗争的材料。许多同志正是抓紧点滴的时间,学完规定的学习内容后,还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和《毛泽东选集》中的许多文章。
在斗争中学习,在实践中读书,能够直接检验主观和客观是否相符、理论和实践是否统一的问题,从而端正自己的认识。有个知识分子干部,过去多次学习革命导师关于缩小三大差别的论述,但由于思想感情还是旧的,总以为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就是把工农分子提高到知识分子的水平。因此,觉得缩小差别的问题与己无关。经过下放劳动,接近工农群众,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看到了自己和工农的差距,懂得了知识分子“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他说:“只有这时候,我才理解了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的深刻含义。”他表示要一辈子坚持走五·七道路,做缩小三大差别的促进派。四
继承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是贯彻执行正确路线的重要保证,是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抵制资产阶级生活作风侵蚀的有效措施。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把继承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作为干部下放劳动重新学习的重要课题,坚持艰苦奋斗的教育,坚持艰苦奋斗的实践。
刚建校的时候,校党委带领广大五·七战士,认真批判了那种向上伸手、依赖别人的错误思想,在荒凉的湖滩上围湖造田,艰苦创业。在建校过程中,他们坚持处处精打细算,为国家“节省每一个铜板”。几年来,五·七战士们边干边学,从备料、设计到施工,自己动手盖起了两万多平方米的校舍。仅这一项就为国家节省投资三十多万元。当生产不断发展,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之后,他们继续保持和发扬建校初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去年,木工班六个人,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六百多平方米厂房的木工活。校部后勤组的同志,坚持自己装卸物资器材,去年他们承担的装卸量占全年总装卸量的一半。为了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这个学校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群众性的工具改革和农机研制工作,依靠自己的努力,学校工厂制造了各种农机具二百五十三台。目前,这个学校在耕耙运输、脱粒扬场、农田灌溉、稻米加工和饲料粉碎方面,已实现了机械化;在割稻、插秧方面,也实现了半机械化和部分机械化。自力更生结硕果,学校现有的财产,已相当于国家投资的三倍。
干部来到五·七学校,住的是集体宿舍,吃的是集体伙食,过着类似革命战争年代“官兵待遇平等”的生活。五·七战士们牢记毛主席关于“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的伟大教导,以艰苦朴素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生活作风,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许多同志不放弃每个锻炼的机会,利用休息日争着帮厨、修路、打扫厕所,为同志们洗衣、理发、修鞋、补脸盆,从事各种公益劳动。
这种种艰苦奋斗的革命实践,有利于学员们学习、继承和发扬“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许多老干部都有这样的感受,进了五·七学校,好象又回到了当年的延安,继续革命的热情不禁油然而生。青年同志们说:“我们没有进过抗大,在五·七学校也可以学到延安精神。”
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五·七干校办起来不容易,坚持下去更不容易。要办好五·七干校,根本在路线,关键在领导。方向、路线对了,就要有干劲,有毅力,坚持下去。
这所学校党委的同志认为,他们在坚持长期办校的工作中,还有不少缺点和问题。他们表示:一定要遵照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加深对《五·七指示》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指示的理解,进一步贯彻落实,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有力工具,永远沿着毛主席指引的光辉道路阔步前进!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学大寨,建校当年就做到粮食自给有余,之后年年粮、油、肉、菜四自给。六年来,共生产粮食一千四百多万斤、食油十一万多斤,向国家提供余粮二百二十万斤。这是学员们在收摘瓜菜。
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短评

坚持办好五·七干校
今天,本报发表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的调查报告,值得一读。各地的同志可以对比一下,看看你们那里的干校办了没有?办得怎样?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办得好,好就好在坚持了毛主席提出的在“下放劳动”中“重新学习”的原则。他们既注意组织学员认真看书学习,又注意上好劳动这一课,并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粮、油、肉、菜四自给。
五·七干校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诞生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受到广大干部的欢迎。大批干部到五·七干校,通过下放劳动,重新学习,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他们把五·七干校继承的革命战争年代那种同志之间的平等关系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带回机关,促进了机关的革命化。一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同实践结合,能上能下,能“官”能民的干部队伍,正在迅速成长。五·七干校的巨大生命力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但是,由于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由于轻视劳动的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要不要办和怎样办五·七干校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斗争。有的单位应该办五·七干校,至今还没有办起来;有的五·七干校,劳动越来越少,甚至成了点缀。我们要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认真总结五·七干校的经验。要认识到办五·七干校,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项战略措施,进一步提高走五·七道路的自觉性,坚持五·七干校的正确方向。
各级党委要把办好五·七干校作为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事来抓,经常研究,定期检查。要抓好办校工作中的两条路线斗争,继续批判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批判他们诬蔑干部参加劳动的种种谬论。对于在职干部分批分期下放劳动,要作出规划,形成制度,坚持不懈。
让我们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把五·七干校办得更好。


第1版()
专栏:

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天津新港第三期扩建工程取得鼓舞人心成就
建起十个万吨级泊位、两个五千吨级泊位和大批配套工程,吞吐能力倍增,将有力促进国内外贸易发展
据新华社天津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日电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天津新港第三期扩建工程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万多名建港大军,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向大海宣战,向泥滩进军,两年多来,在原有港区东边的海滩上,建起了十个万吨级以上深水码头泊位,在海河里又建了两个五千吨级的泊位。与此同时,还相应地建设了铁路、供油供水设施、仓库、货场、宿舍等大批配套工程。这些工程投入生产后,新港的吞吐能力比扩建前增长一倍以上,将有力地促进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天津新港地处渤海湾西端,陆上和京山、京广、津浦三条铁路干线相连,海上有二十多条远洋航线通往世界各地,是我国华北地区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解放前,新港只有四个三千吨级泊位和一个装煤码头。由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到解放前夕,这里码头倒塌,航道淤浅,几乎成了一个“死港”。解放以后,在毛主席、党中央的关怀下,曾先后进行过两期扩建工程。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新港已拥有大小泊位十一个,吞吐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近年来,随着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伟大胜利,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我国进行贸易的国家越来越多,新港的原有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国家于一九七三年初做出决定,要求迅速开始新港的第三期扩建工程,三年改变港口面貌。
天津新港第三期扩建工程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前两期建设工程。仅仅现在扩建的万吨级深水码头泊位,就相当于新港原有的万吨级泊位的两倍。在新建设的泊位当中,还包括我国首次建设的集装箱泊位、钢铁泊位。这些工程的建设,将使新港进一步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港口。
新港扩建工程的施工队伍,来自甘肃、陕西、湖北、湖南、山东、河北和北京等省、市的十几个单位。广大工人和干部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接到命令后,很快就从祖国四面八方开到了工地。国家在一九七三年年初做出扩建新港的决定,当年四月份就开了工。中共天津市委及时抽调负责同志和交通、港口以及有关施工单位的干部组成了天津市建港指挥部,成立了党委,对扩建工程实行集中领导,统一指挥,保证了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建港指挥部党委遵照毛主席关于“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的教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坚持政治挂帅,把港口当成路线教育的课堂,把工地当成批林批孔的战场。他们组织职工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大讲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大好形势,大讲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取得的伟大胜利,大讲港口面临的新矛盾,大讲“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重大意义,并且联系实际深入批判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通过学习和批判,广大职工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进一步提高,革命团结进一步加强。大家纷纷表示:争分夺秒,实现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雄伟目标。
新港扩建工程的施工地区,涨潮是大海,落潮是烂泥滩,土质格外松软。夏季下了大雨,工地上一片汪洋;到了冬季,这里又是海风呼啸,冰凌满地。在这种条件下施工,困难是很大的。面对着重重困难,工人们豪迈地说:大庆工人当年头顶青天,脚踩荒原,拿下了大油田;今天,我们要以大庆工人为榜样,脚踏泥滩,建设起现代化港口来,为祖国争光!两年多来,广大建港工人用土洋结合的办法,在海滩、盐滩、泥滩上填砂、石、土二百多万立方米,工程量等于从北京到天津修筑一条五米宽、三米高的长堤。
在扩建新港的过程中,天津市建港指挥部党委坚持贯彻执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了保重点、保投产的大会战,并且对施工现场大力加强领导,实行政治工作、指挥调度、材料供应、后勤服务四到现场,大大加快了港口建设的进度。在一九七四年迎“七一”的会战中,建港指挥部党委有计划地调整人力物力,使千军万马形成一个拳头,在“七一”前夕,就建设了两个三万吨级深水泊位和两个五千吨级的泊位。接着,他们又开展第二次会战,决心在国庆节前再建三个万吨级泊位。当时,水泥预制构件和许多材料都供应不上,时间又十分紧迫。在这种情况下,建港指挥部各级领导成员纷纷深入预制厂、材料厂、运输队和施工现场,同工人一起研究,千方百计把各种材料赶制出来,及时运到工地。同时,组织各道工序协同作战,加快施工进度,终于在国庆节前完成了会战任务。进入第四季度,天津市建港指挥部又集中力量,开展了第三次大会战。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苦干加巧干,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经过广大职工艰苦奋战,到一九七四年底,又胜利地建设了两个万吨级杂货泊位和一个万吨级供油泊位。
目前,天津新港广大建港工人,在毛主席提出的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三项指示指引下,决心以更快的步伐,全面完成扩建工程,进一步改变港口面貌,让新港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支援世界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