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文化大革命新生事物的赞歌
  ——评彩色故事片《春苗》
  初征
彩色故事片《春苗》通过春苗——农村赤脚医生“破土而出”的成长过程,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歌颂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歌颂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后,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战线上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
影片《春苗》反映的是我国贫下中农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改变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同修正主义路线、资本主义势力决战的一个故事。围绕春苗同公社党委委员、卫生院院长杜文杰和反革命分子钱济仁的矛盾冲突,写出了赤脚医生这个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这部影片不是单纯局限于农村缺医少药的矛盾来结构和发展故事情节,而是把这一矛盾作为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在农村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反映来表现,使它同这个领域里的两条路线斗争联系起来。影片着重描写的春苗学医、离院,背上药箱后没有处方权,杜文杰来湖滨大队收春苗的药箱,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杜文杰仍然利用他把持的权力,夺走水昌伯的一碗汤药等这些情节,都是从路线高度截取当时农村斗争生活的一个断面、一个局部,对生活中的具体矛盾赋予深刻的内容,从而来揭开这种矛盾后面那些同社会根本矛盾紧密联系着的斗争。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医疗卫生领域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统治,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得不到落实,旧社会造成的农村缺医少药面貌没有能够根本改变;赤脚医生这株新生的幼苗,也屡遭扼杀和压制。正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才使这一新苗茁壮成长。影片不仅辩证地表现了赤脚医生这个新生事物同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关系,而且揭示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和及时性。它鲜明地告诉我们:只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赤脚医生才能成长、发展,贫下中农才能真正掌握农村医疗卫生大权,并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斗争,才能真正落实毛主席提出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才能真正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面貌。
影片塑造的春苗,是革命新生力量的代表,这个英雄形象,集中概括了社会主义时期农村经过阶级斗争、路线斗争锻炼的赤脚医生的性格特征。在春苗这个英雄形象身上闪耀着强烈的、鲜明的爱憎:对背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人和事坚决斗争;对贫下中农充满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感情。“谁走资本主义路,就堵谁的道”,这是春苗出场看到贾月仙又在行医骗钱时说的,接着她扯下贾月仙门口飘着的小黄旗,折竿、扔地。人物这一出场“亮相”,就有力地表现了春苗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的坚强性格。春苗到卫生院学医,她还没有来得及安置行李,就遇上了西湾大队来电话求医。这时,尽管杜文杰口口声声说:“医生忙就不出诊,这是医院的制度”,但春苗怀着对贫下中农深厚的感情,自告奋勇为方明摇船带路,用自己的行动冲破了卫生院的不合理的“条文制度”。这一情节和这一行动,是非常合乎当时的特定情景的。本来,在修正主义路线统治下的朝阳卫生院,杜文杰等人根本就没有为贫下中农着想过,他们热中于研究什么“养身疗法”,对农村的常见病不闻不问,所谓“条文制度”,实际上是用来对贫下中农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依据。春苗的到来,必然会同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物发生矛盾冲突。春苗“带路”到西湾去看病,实际上就是对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的第一次宣战。在学医过程中,春苗面对钱济仁的刁难,无所畏惧,针锋相对。她不但挺身揭露钱济仁给贾月仙送药的勾当,而且还从杜文杰的言行和自己来院后的遭遇,敏锐地察觉到“这里不是为贫下中农服务的卫生院”,因此,在痛斥杜文杰后,愤然离院。接下去,激荡的斗争生活的波涛,更进一步显示了春苗那种敢于藐视一切貌似强大的反动势力,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就在杜文杰读完梁局长通告,要大队卫生室下马,并问春苗还要不要当预备党员时,梅花娘来卫生室请医。这时,杜文杰用手按住药箱,不准春苗出诊;春苗有力的手推开了杜文杰的手,从药箱里取出针盒。思想上的矛盾,不能不表现为行动上的冲突,影片对春苗这一动作用特写镜头给予强烈渲染,是很有必要的。它发挥了视觉艺术的特长,展现了人物在两条路线斗争中站稳立场,明辨是非,即使暂时处于不利地位,也敢于同不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错误领导进行斗争的反潮流精神。
春苗敢于斗争的形象,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风大浪的考验和锻炼后,更加迸发出夺目的光彩。影片写文化大革命中春苗同杜文杰、钱济仁的矛盾斗争有三个段落:一、办赤脚医生集训班,春苗揭露杜文杰、钱济仁刮经济主义妖风,她和方明一起把水昌伯请进卫生院搞中西医结合治疗;二、杜文杰借水昌伯病情,疯狂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向春苗反扑;三、春苗识破钱济仁谋害水昌伯的罪行,带领群众揭发、批判了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影片以水昌伯的腰腿病作为贯穿事件,在这三个段落中着力表现了春苗在捍卫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的斗争中无比英勇。影片写杜文杰反扑,一度给春苗带来了困难,但这只能暴露杜文杰的色厉内荏,反衬了春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如正当春苗为了给水昌伯的用药加大剂量,上山访问老石爷爷时,杜文杰在梁局长授意下,疯狂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向春苗等进行反扑。这时春苗顶住杜文杰、钱济仁的反扑,同钱济仁展开面对面的交锋,机智地获得了钱的罪证。人物强烈的行动,让人深切感到春苗这个新的人物,是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同修正主义路线和各种反动思想斗争中冲杀出来的。春苗和方明一起回顾斗争历程,认清杜文杰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发自人物内心的那段对话,虽然听起来比较长了一些,还可以再加以锤炼,但对揭示春苗的路线觉悟和完成人物性格塑造来说,是很有分量的一笔。春苗对杜文杰这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有一个认识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认清了杜文杰的本质。
春苗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对贫下中农怀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千家万户留脚印,药香伴着泥土香”。春苗雨夜上山为小龙采药,以及为水昌伯拔火罐、尝草药,背着药箱走千家访万户,为贫下中农巡诊的动人情景,无一不是表现了她时时关心群众,处处同群众打成一片的真诚感情。她所以能排除种种阻力,发愤学医,“再难,也要学”,是因为她心中时时想到“贫下中农盼着呐”。小龙患肺炎,雨夜她同阿婆倚门交谈时流露的那种诚挚感情,都很好地丰富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影片结尾,大地迎来了新春,葱绿的秧田,春苗正在那里喷化肥。小龙赶来呼唤春苗,镜头醒目地转到田埂边挂在树枝上的药箱,春苗背起药箱,迎着画面走来。这个结尾与影片开头相对照,深刻、隽永,既从两条路线带来两种不同结果,说明春苗的坚决斗争,已经为贫下中农争来了背药箱的权利,由此点出了春苗的成长,又为赤脚医生的巩固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影片《春苗》在艺术处理、镜头调度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上,也能体现出在总的艺术构思的目标下,注意发挥电影艺术的特长,使它更好地为揭示主题和塑造主要英雄人物服务。几组重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头调度,也都以人物思想感情和动作为基础,做到了画面上的人物、景、场面调度和镜头结构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如杜文杰砍掉大队卫生室后,春苗“磨镢头”和“行路”那两场戏:暮色中,春苗在家门口有力地磨着那把采药的小镢头。春苗娘从屋里出来,欲言又止,默默地给女儿递过小马灯,母女对视,春苗提灯出门……。这里没有一句对话,然而春苗内心的激动,母女之间谁都知道对方心思的那种意境,通过镜头调度,从人物“磨镢头”、“递灯”、“接灯”的动作和双方对视交流的眼神里,生动而又细腻地表现了出来。又如“行路”,春苗经过贾月仙门口,看到那面小黄旗又随风抖动起来,梅花娘和春苗在途中的简短问答,小龙问到药箱去处,春苗蹲下身来拉着小龙要给他讲白求恩的故事……,瞬刻镜头转换,画面上是一盏小马灯渐渐向前移动的长镜头,接下去,镜头拉远,呈现了春苗和小龙慢慢向前走去的背影。这些视觉形象加上音乐的渲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形成了一种电影艺术特有的无言的意境。这种形象化的电影语言,既有力地渲染了人物当时受压后的处境,再一次为点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及时性作了铺垫,又烘托和突出了人物坚定不屈的性格特征。
镜头是电影的语言。镜头组接,是电影艺术特有的一种表现手段。镜头的升降、推、拉、摇、移,画面各种景别的运用,都不能脱离人物塑造的需要;否则,就会陷入单纯卖弄镜头技巧的形式主义泥坑。 《春苗》的镜头运动,是注意到这一点的。如春苗学医听到钱济仁嘲讽说:“粗瓷碗雕不出细花来,你看看田春苗那双手?”这时镜头推近,春苗激动地看着自己的双手。接着,杜文杰也说:“拿针头跟拿锄头毕竟是两回事”。春苗追到办公室,当场驳斥了杜文杰。影片对这场戏的镜头处理和场景转换,没有平铺直叙地作一般化的交代,而是抓住这一矛盾冲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把镜头画面有机地衔接起来。当春苗铿锵有力地说到“我们贫下中农祖祖辈辈都是这双手……。我们这双手能推翻三座大山,能改天换地,也一定能拿好针头”时,春苗自豪地举起双手,一个大近景,让春苗那双手占据整个画面中心,后景是杜文杰、钱济仁不知所措的惊愕表情。这组镜头画面,配上春苗字字句句落地有声的针锋相对的对话,人物敢于斗争的进攻性格尽溢形表。随即,镜头转到村口大樟树下,春苗的手慢慢捻动银针,正在为女社员扎针。影片把镜头焦点集中在春苗手上,用春苗的手来转接镜头,变化画面,这是很巧妙的。影片最后高潮,在春苗批判杜文杰走资本主义道路,对谁亲、对谁恨时,她再一次把手举到杜的面前。批判后,春苗接过春苗娘熬好的药汤,从人群中间慢慢地走上楼梯,用双手把一碗药汤送到水昌伯面前。这同前面药汤被杜文杰砸翻的画面联系起来,形成强烈的对比,说明以春苗为代表的革命人民,正是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从走资派手里夺回了医疗卫生大权。这场戏的镜头调度,对表达、深化主题起到了较为形象化的作用。
影片在光的处理上,也是颇见匠心的。光影安排以人物为主,即使渲染环境气氛,也仍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阿强命名赤脚医生的这场戏,光影处理,洗练而有表现力。晨曦,东方抹上了几片桔红的朝霞,朝阳湖畔,碧波荡漾,春苗在湖边埠头洗完草药,晃了晃脚上的泥水,拎着盛满草药的竹篮,迎着晨曦,穿过竹林朝画面中心走来。镜头推近,阿强等一齐称赞:“这才是我们贫下中农自己的医生,赤脚医生。”画面上春苗立在门口,裤管卷起,两腿沾满泥巴,赤着的双脚上还留着道道的水痕。这组镜头由于较好地掌握了采光技术,画面饱满,层次清晰,曙光、朝霞、碧波、竹林,逆光而拍的阳光发出了五彩缤纷的折射光,都被用来衬托和赞美人物崇高、晶莹的内心世界。这些画面的光影处理,繁简、藏露、浓淡相宜,使环境气氛与人物内在的感情相辅相成,交融一体。
影片《春苗》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党的领导,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领导,是毛泽东思想的领导。阿强作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如何通过对这个形象的塑造来体现党的领导,显得比较弱。另外,从影片的情节结构来看,围绕主要英雄人物的斗争历程,着力写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和及时性,这是非常值得赞扬和肯定的;但在艺术处理上,总感到文化大革命前后两部分戏的风格还不太统一。前半部的艺术处理比较细腻,比较注意运用和发挥电影艺术的特长,而后半部分则显得有些拘谨。《春苗》的创作,对电影艺术如何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战斗生活,提供和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这些不足之处,只要通过今后不断的艺术实践,是不难克服和解决的。


第2版()
专栏:

  春苗聚精会神地学习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文件
  (北京电影公司供稿)


第2版()
专栏:

  进一步发挥无产阶级诗歌的战斗作用
  ——谈大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
  殷之光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中,工农兵的群众性诗歌创作,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喜人景象。现在,在工厂、农村、部队、商店、学校、街道大院,到处都可以看到革命的战斗的诗篇。诗歌已成为广大劳动人民在三大革命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武器和工具。
革命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怎样使革命的诗歌发挥更大的战斗作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呢?实践证明:通过朗诵是最好的办法之一。诗歌需要朗诵,就象剧本需要表演、歌曲需要演唱一样。诗歌朗诵得好,就会使诗的情节,人物的形象,感情的起伏,语言的节奏,更突出、更鲜明,给人以更深的教育,更大的鼓舞。
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少年宫,组织过多次“革命烈士诗歌朗诵报告会”,通过介绍方志敏、夏明翰、刘胡兰、叶挺、陈然等烈士的生平事迹和朗诵烈士的遗作,向青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烈士们一首首气贯长虹、大义凛然的战斗诗篇,通过朗诵者爱憎鲜明的感情,激越铿锵的音调,深深地激荡着每一个听众的心。许多人记下烈士的诗,并即兴写诗表达自己的决心。有一位青年满怀豪情地急步上台,朗诵了这么四句诗:“头颅虽已断,主义万年真,告慰众先烈,我作后来人!”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首都钢铁公司举行了工人诗歌朗诵会,表达钢铁工人坚决贯彻执行“鞍钢宪法”,深入开展学大庆,狠批修正主义路线,大干快上,为建设社会主义、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战斗的豪情壮志。北京大兴县红星中朝友好人民公社,也举行了社员诗歌朗诵会,热情歌颂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歌颂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嘹亮的诗歌朗诵,更加激发了广大贫下中农深入学大寨、夺取农业更大丰收的革命干劲。
为了进一步推动基层职工群众诗歌朗诵活动的开展,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建立了职工业余朗诵组。这个组的成员都是来自各个工厂的诗歌朗诵爱好者。他们扎根基层,坚持业余,用革命诗歌朗诵占领工厂业余思想文化阵地,得到了广大工人的热情欢迎。一位老工人听完诗歌朗诵后说:“你们这样的诗歌朗诵会,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出现的新鲜事,听了以后真带劲。文化大革命前,哪有什么文艺活动送到我们小工厂来,你们的行动就是给修正主义文艺路线有力的批判。”
诗歌朗诵是能及时、迅速配合党的宣传任务,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表达革命人民斗争意志的文艺形式之一。它短小精悍,简单易行,生动、活泼,战斗性强,不需要道具、化妆、布景、服装,不受灯光、地点等条件限制,随时随地都能朗诵。它最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短短的一首好诗,就能激起群众火一样的热情。只要我们坚定地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坚持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就能使诗歌朗诵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
诗歌朗诵工作,目前正在逐步地开展,但是距离群众的要求还很远,还需要我们去做很多的工作。为了更好地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宣传任务,为了满足工农兵和青少年的需要,我们要及时组织举办一些各种内容和形式的革命诗歌朗诵会;组织一些各种类型的朗诵训练班,学习组,或通过朗诵讲座、辅导会等形式,培养更多的具有一定水平的诗歌朗诵者;要组织对各种诗歌及其它文学作品朗诵的语言技巧、表演艺术的研究探讨等等。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项工作,加强领导。
诗歌朗诵工作还须积极贯彻执行毛主席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在具有革命的政治内容的前提下,可以有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朗诵的形式亦可多样化。
鲁迅先生曾说:“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我们要求今天的新诗,不仅能写得内容深刻,艺术感人,适合眼看又适合朗诵,而且朗诵起来,有音韵,有节奏,生动、流畅,好听,好懂,好记,既富有宣传鼓动性,又富有艺术感染力。通过朗诵又能使诗作者及时地直接地听到群众对自己作品的意见,更好地提高诗歌创作的质量。可以肯定地说:朗诵活动的开展,将促使革命的诗歌在反修防修、批判资产阶级、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中,发挥更大的战斗威力!


第2版()
专栏:

  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淳安县睦剧团长年深入山区演出
浙江省淳安县睦剧团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五年来,他们肩挑行装,每年上山下乡演出八、九个月,跑遍了全县五十二个公社和四分之三以上的生产大队,受到山区群众的热情赞扬。
淳安县位于天目山区,全县四十万人分布在纵横三百六十多里的崇山峻岭之中。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这里的工农群众很少能看到文艺演出。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淳安县睦剧团的文艺战士认真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文艺路线,决心遵照毛主席指引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长期地、无条件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他们每到一地,首先请贫下中农当老师,进行忆苦思甜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教育,并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演员们说:“工农兵需要我们下乡、下厂演出,我们更需要到那里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这个剧团每人有一条扁担,每逢下乡演出,都自己挑行李、道具,尽量减少贫下中农的负担。五年来,这个剧团的文艺工作者不计较地点、条件、时间和观众多少,坚持为工农兵演出。他们还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创作了二百多个反映群众火热斗争生活的小型节目。
为了适应上山下乡演出,淳安县睦剧团自己动手,把原来笨重的道具改成里空外实、能折能叠的活动道具,把硬布景改成软布景,既保持了舞台的完整美观,又轻装简易,携带方便。
淳安县睦剧团在上山下乡的过程中,把辅导农村业余文艺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平时,剧团还组织辅导小分队、或采取开门排戏的方法进行辅导,许多演员经常放弃休息和假期,帮助业余文艺宣传队修改剧本、谱曲、排练。五年来,他们已对全县一百二十多个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进行过辅导。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