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大干社会主义的颂歌
  ——推荐《固沙造林》等四部农业题材的科教影片
  李文斌 郦苏元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深刻的革命变化。当前,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科教电影如何为农业学大寨运动服务,是科教电影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广大科教电影工作者以饱满的革命激情,投身到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去,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农业题材的科教影片。《固沙造林》、《七里营小麦丰产》、《一年三熟》和《新农具》,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四部彩色科教片。这四部影片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它们不仅生动地传授了科学技术,更主要的还通过介绍科学技术知识和推广先进经验,热情地歌颂了广大贫下中农和农村干部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焕发出大干社会主义的革命积极性、无穷的智慧和冲天的干劲。它使观众受到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激励我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这四部影片,是大干社会主义的英雄颂歌。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亿万人民在毛主席的“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伟大革命斗争;展现了社会主义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繁荣兴旺的革命景象。通过许多活生生的事实,雄辩地表明: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有无穷的创造力,是征服大自然的主人。
狂风怒吼,黄沙滚滚,白茫茫的沙丘不断向前推移。风助沙威,沙借风力,风吹沙打,风刮沙埋,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面对着这头凶恶的“黄龙”,怎么办?《固沙造林》这部影片一开头就把这个尖锐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一块块被流沙侵蚀的田地,一间间被流沙淹埋的房屋,记录了旧社会的罪恶和人民的苦难。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沙区人民,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敢于实践,不怕挫折,同风沙危害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他们大打人民战争,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不断掀起固沙造林、改造沙荒的新高潮。这部影片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辽宁省阜新、昭乌达盟等地区的人民走大寨之路,创造的一整套固沙造林的经验。固沙造林,关键在固沙。他们抓住这个主要矛盾,首先用灌木使流动沙丘固定,然后在固定的沙丘上造林。科尔沁沙地是由一块块沙丘群组成的,周围有土质较好的低洼草地。他们根据这个特点,在低洼地里栽上了防风林带,把沙丘群包围起来,分而治之,各个击破。随后,又按照风沙运动的规律和灌木的特点,在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分别栽上不同的灌木。三四年以后,一排排灌木用又长又大的根系和繁茂的枝叶保护了沙面,挡风固沙,使流动沙丘变为固定沙地。在固沙的同时,他们还有计划地发展林业,抓紧植树造林,防止已经固定的沙丘再度沦为流动沙丘,并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沙区面貌。在影片最后,我们看到,过去的“不果之乡”,如今瓜果满园;过去的“不毛之地”,如今粮食稳产高产;过去风沙弥漫的荒沙区,今天变成了朝气蓬勃、人畜兴旺的千里绿洲。想想过去,再看看今天,怎能不使我们内心激动呢?两种社会两重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荒沙区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成果。它再一次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一伟大真理。
要达到高产稳产,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就要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种田。《七里营小麦丰产》,通过伟大领袖毛主席视察过的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公社的贫下中农以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为指导,科学种田,获得小麦连年高产的生动事例,精辟地说明了这个道理。“种麦要靠辩证法”,这是他们在实践中的深刻体会。“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影片抓住了种和管这两个技术环节,辩证地介绍了小麦丰产的经验。播种阶段,他们狠抓土肥水,选用良种,合理密植。小麦返青后,他们根据具体情况把苗分为三类,用促进和控制的办法,实行因苗管理:对弱苗田,以促为主,肥水齐攻,促使弱苗向壮苗转化;对旺苗田,以控为主,控中有促,使旺苗壮而不旺;对壮苗田,施肥不浇水,促控结合,使小麦慢慢吸收养分,达到稳定生长的目的。“辩证法是个宝,促控结合就是好”。七里营人民夺得小麦丰产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和运用毛主席哲学思想的过程。他们的伟大创造,显示出了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威力。毛主席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七里营人民运用毛主席的这一伟大教导指导自己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胜利了,要不要再前进?高产了,能不能再增产?”这是江苏省苏州地区贫下中农经常给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苏州地区,南临太湖,北靠长江,良田万顷,河渠成网,是富饶的鱼米之乡。一九六四年全区粮食亩产超《纲要》,一九六五年超千斤,还要不要大踏步前进呢?《一年三熟》这部影片就围绕这个问题,给我们上了一堂人定胜天、继续革命的教育课。当时,有人胡说什么:“江南水乡自古以来就是稻麦两熟,种在人,收在天,一年季节由天定,一年三熟不可能。”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苏州地区贫下中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不信天命干革命,狠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狠批刘少奇、林彪鼓吹的“天命观”,他们响亮地回答:“自然界有它的规律性,但是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事在人为,人定胜天!”一场耕作制度的革命在水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试种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解决了作物生长期长、季节短等矛盾,争得了季节上的主动,为三熟高产稳产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影片生动地说明,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苏州地区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丰收年。但是广大贫下中农深深懂得:“认识无止境,高产无止境,革命无止境,有一套不能老一套,科学种田年年要有新套套。”苏州地区贫下中农决心对资本主义大批了还要再大批,对社会主义大干了还要再大干,他们正以大寨为榜样,前进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贫下中农和农业科技人员遵照毛主席的这一伟大教导,大搞技术改革,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新农具》就是一部宣传自力更生发展农业机械的好教材。影片通过黑龙江省依兰县共青大队贫下中农和嫩江地区农机战线职工,因地制宜造出苗间除草机和黑嫩耲耙的事迹,展示了我国农村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美好景象。当前,全国亿万革命群众为完成毛主席、党中央提出的在一九八○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一伟大任务,正在积极动员起来的时候,《新农具》的上映,无疑将鼓舞我们的斗志,增强我们的信心,鞭策我们为完成这一伟大任务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影片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实现农业机械化,是靠向国家伸手,还是靠自力更生?是贪大求全,还是因地制宜?这里也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影片告诉我们,苗间除草机和黑嫩耲耙的诞生,都是靠自力更生,靠群众的智慧,靠大干社会主义的决心。共青大队的贫下中农在试制苗间除草机之初,一次一次地失败了,但他们没有泄气,没有就此罢休,相反,在失败中总结了经验教训,找出了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反复实践,终于攻克了“梳齿”这一技术关键。嫩江地区农机战线职工在试制新型播种机黑嫩?耙时,为了确定种子落到排种器后应该有多大的充填范围,走访了许多贫下中农,经过二、三年时间的试验,才总结出排种辊每分钟转二十四到三十八圈,种子充填范围成一百一十二度比较合适。“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影片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搞农业机械化也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也要发扬“穷棒子”的革命精神。
《固沙造林》等四部科教片,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性,而且在“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方面也作了较大的努力。在艺术构思、镜头组接、摄影用光、动画设计,以及解说词的撰写上,力求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四部科教片的结构都比较严谨,能抓住主要的技术关键,通俗地进行剖析,使观众一目了然。如《固沙造林》抓住“固沙”这个关键,从不同方面进行突破。原有的矛盾解决了,又产生了新的矛盾,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使我们不仅形象地看清了各个环节的科学道理与辩证关系,还让我们感受到广大贫下中农和科技人员的革命创造精神。又如《七里营小麦丰产》一开头,先展现了豫北平原的广阔景象,然后从七里营公社大门的全景,迅速推出写着“人民公社好”的照壁的近景,并使这五个大字占据了整个画面,从而开宗明义,突出了人民公社好这一主题。镜头活,也是这四部影片的一个特色。《一年三熟》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江南水乡,烈日似火,社员们正在你追我赶战双抢。镜头从正在插秧的田间升起成远景,再摇到旁边社员们正在割稻的田间,然后推向一男社员割稻的近景。接着,影片用越来越快的节奏,把拍摄社员割稻和插秧动作的近景、特写及局部特写依次交叉组接在一起,造成争分夺秒创高产的紧张而热烈的气氛,显示出广大社员胸怀朝阳学大寨,“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英雄气概。这四部影片在摄影用光上也下了功夫。无论是塞北的壮丽风光,中原的滚滚麦浪,还是江南的鱼米之乡,画面清晰,构图讲究,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大好景象,给人以鼓舞。四部科教片的动画设计,能从内容出发,让观众一看就懂,很有兴味。如《固沙造林》中,用动画与实景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沙丘的结构和移动情况,使我们看到了治理沙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这四部影片的解说词撰写得比较认真,力求做到言简意明,丰富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新农具》在这方面比较突出,注意用群众语言进行解说,使人听来朴素、生动、亲切。另外,有的影片恰当地运用了停格、放大等摄影技巧,对于通俗地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宣传唯物辩证法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固沙造林》等四部科教片都是用国产彩色胶片进行拍摄和印制的。摄制者在掌握胶片的性能和色彩的还原等方面都作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的科教电影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它歌颂了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歌颂了广大贫下中农和农业科技人员的革命创造精神,成为普及大寨县,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好教材。这些影片的摄制成功,是我国科教电影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认真改造世界观的结果。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发出了“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战斗号召。在这一场我国农村的伟大革命运动中,科教电影工作者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热切地希望他们继续努力,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拍摄出更多更好的为农业学大寨运动服务的科教影片来。同时,我们也热切希望从事故事影片创作、生产的同志们,能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大干快上,拍摄出歌颂和反映这一伟大革命运动的故事影片来。(附图片)
  我国东北的科尔沁沙地,白茫茫的流动沙丘。
  目前,局部地方的活动沙丘已被固定,树木郁闭成林。长春电影制片厂供稿


第3版()
专栏:

  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国人工喉科学实验小组
  语音重建研究取得显著成绩
新华社济南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日电 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国人工喉科学实验小组的医务人员,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与工人、病人相结合开展语音重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试验研究的中国人工喉、新型电子喉、喉狭窄自调扩张器以及不用器械的“食管发音法”,应用临床后效果良好,使由于患喉癌切除喉头和外伤造成喉头严重破坏等原因变成哑巴的病人,重新恢复了讲话能力,受到患者的欢迎。
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研究的中国人工喉,现在已发展到“八一五型”。这种人工喉重量只有二十克(不到半两),外观小巧精致,具有声音大,音色好,用力小,说话时间长,能分辨男女音,既可高声讲话又可低声耳语等优点。尤其在研究解决恢复鼻部生理功能方面,他们作出了可喜的贡献。过去,切除喉头和喉部严重破坏的病人,都是依靠在脖颈上开的小孔呼吸,由于鼻部生理功能丧失,不但闻不出香臭味,而且寒风污气直接刺激肺部,容易引起其它病变。现在,实验小组在人工喉上专门设计了一个呼吸和发音系统,病人可以重新用鼻腔呼吸,使鼻部的嗅觉和对吸入的空气加温、加湿、消毒过滤等生理功能得到恢复。“八一五型中国人工喉”已为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许多病人安装使用。
在医务人员的努力下,这个实验小组除了中国人工喉外,还试制了新型电子喉。这种电子喉由于在设计上注意调动病人符合发音讲话的生理功能,所以说话清晰,性能良好。喉狭窄是耳鼻喉治疗上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过去一般都采用手术疗法。但是有些病人多次手术不见成效,而每次手术都增加一些疤痕,往往使喉头更加收缩以至封闭,完全失去说话能力。实验小组的医务人员经过与病人和工人一起研究,设计出多种型号的喉狭窄自调扩张治疗器,使病人不动手术即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为治疗这种疾病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
在不用机械的“食管发音法”研究方面,他们利用打嗝的原理,训练切掉喉头和喉部全破坏的病人,用连续打嗝的方法练习发音讲话。从一九七三年起,他们与病人一起配合试验,已有一百三十多名病人运用这种方法学会发音讲话,成功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有的切除喉头学会用食管发音讲话的病人,能够连续几小时与别人对话,如配合使用中国人工喉效果则更好。这样,就使患者掌握了器械和非器械两种重建语音的方法。
中国人工喉科学实验小组的语音重建研究工作,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开始的,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个实验小组的医务人员,在医院党委的支持和帮助下,认真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光辉著作,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们和工人、病人相结合,开展科学实验活动。为了解决发音问题,他们先后试验了几十种金属发音器,又解剖了狗、猪、鸡、蛙等许多动物的发音器官和呼吸器官,经过千百次试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制出第一部中国人工喉,并且不断完善,从较粗的第一型发展到目前较精的“八一五型”,从器械又发展到非器械。


第3版()
专栏:

  甘肃农业科学院民勤治沙站科技人员与工农结合
  为改造开发利用沙漠做出贡献
据新华社兰州电 甘肃农业科学院民勤治沙站的科技人员深入沙漠地带与工农结合,开展治理沙漠的科学实验活动,为我国改造、开发、利用沙漠做出了贡献。
甘肃省的沙漠面积有三亿五千多万亩,仅河西走廊风沙线就长达一千五百多公里,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带来危害。一九五八年,在党的“向沙漠进军”的伟大号召鼓舞下,一批科学工作者来到民勤治沙站,开始了研究治理沙漠的科学实验活动。
巴丹吉林大沙漠的边缘民勤治沙站所在地区,风大沙多,气候干燥,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都比较艰苦。治沙站的党支部经常带领科技人员到风沙前线去,学习沙区贫下中农与风沙作斗争的革命精神。近几年来,他们先后五次组织科技人员到河西走廊风沙前线的各县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批分期地安排科技人员到风沙前线的一些社队蹲点,一面接受再教育,一面帮助贫下中农总结当地防治风沙、造林育草的先进经验,开展造林治沙工作。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去年,这个治沙站的科技人员来到风沙危害最严重的薛百公社宋和大队,和当地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开展治沙科学实验,推动了这一地区治沙造林工作的开展。
在治沙科研工作中,这个站坚持实行工人、科技人员、干部三结合,使许多科研项目进行得又快又好。同时,这个治沙站的科技人员注意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做到了生产、科研双丰收。民勤县地广人稀,每年春耕播种与治沙造林争劳力的矛盾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治沙站的科技人员把当地的主要固沙植物——梭梭草的幼苗做了延长休眠期的科学处理,把梭梭草的种植时间推迟到春耕播种以后进行。宋和大队采用这个方法后,做到了农、林生产两不误,扩大了造林面积。去年以来,这个治沙站主持进行的“治沙造林技术”、“沙生植物园建设”、“固沙样板建设”等科研项目,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我国开发、利用、改造沙漠,以及营造河西走廊的防风固沙林带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个治沙站的科技人员还积极参加周围社队的治沙造林活动,热情为社队培训治沙造林技术人材,为沙区提供沙生植物优良苗木,受到了广大沙区人民的欢迎,推动了群众性治沙造林活动的开展。


返回顶部